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三家歸晉后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三家歸晉后,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么大?
劉禪被封安樂公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對蜀漢大規(guī)模進攻,《三國志》記載:“六年,維表后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苯S勸劉禪派人防守,很可惜劉禪聽了宦官的話。
劉禪并沒有拿姜維的話當回事,這件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等到鐘會進攻劍閣,鄧艾偷渡陰平之后,蜀漢才如夢初醒。當時蜀漢還有十萬軍隊,戰(zhàn)略要地都已經(jīng)丟失,鄧艾擊敗諸葛瞻以后,很快包圍了成都。
偷渡陰平的軍隊只有三千人,遠不如蜀漢的成都防衛(wèi)部隊多,但是劉禪還是選擇了主動出門投降,蜀漢也就此宣布滅亡。蜀漢滅亡以后,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余生。
孫皓被封侯
永安七年(264年),31歲的東吳皇帝孫休去世,囑托傳位太子孫灣,左典軍萬彧便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了孫皓。主要是考慮蜀漢剛亡、孫吳所屬交州發(fā)生叛亂、國家政治、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需要有能力的君主帶領國家由弱變強。
就這樣孫皓由麻雀變成鳳凰,成了孫吳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孫皓剛繼位的時候,宣布要實行寬仁的國家政策,《江表傳》記載:皓初立,發(fā)優(yōu)詔,恤士民,開倉稟,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禽獸擾于苑者皆放之。當時翁然稱為明主。
然而孫皓取得了一點成績以后,便開始志得意滿?!度龂尽酚涊d:“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興、布竊悔之?;蛞责?,十一月,誅興、布?!边@個時候的孫皓已經(jīng)臭名昭著。
天紀三年(公元279年),晉武帝派司馬伯、王渾、杜預、王濬等人大舉伐吳,吳國丞相張悌戰(zhàn)死,王濬直取吳國都城建業(yè)。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孫皓全家被押送洛陽,賜號歸命侯,賞給他衣服車馬,田三十頃,每年供給錢糧等物。
曹奐被封王
曹丕通過禪讓奪取漢家天下的46年后,司馬炎如法炮制,讓曹奐舉行了一個禪讓儀式,把皇帝位讓給自己。曹奐也算是末代皇帝,曹奐在位五年,曹魏政權已經(jīng)沒有能夠反抗司馬氏的勢力,司馬昭從相國、九錫、晉公等職位后,司馬昭最后也沒有踏出晉王這一步。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他的兒子司馬炎嗣位為相國、晉王,當年十二月,曹奐把皇位禪讓給司馬炎,司馬炎成為晉國的開國皇帝。曹奐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也獲得了陳留王的爵位,食邑萬戶。
三個人的封賞為何那么大呢?
首先咱們講講劉禪的“安樂公”,“安樂公”來源于劉禪投降后,在曹魏生活的樂不思蜀,也表示完全不思念故國,曹魏就封建個公爵給劉禪,主要是表達對漢朝后裔的尊重。劉禪能被封公爵,這個待遇已經(jīng)很好了。劉禪的兒子只能依次降爵封為侯爵,如果子孫沒有大的功勛建設,子孫承襲到男爵整個家族就開始落魄了。
咱們再講講孫皓的“歸命侯”,“歸命侯”的意思是說,當時天下政權已經(jīng)被司馬家族所奪取,孫皓投降。代表了司馬家天命所歸,當時的晉朝作為一個地方武裝政權,孫皓被封爵的話,只能封侯爵。像劉禪的公爵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當時晉國強大,不在乎孫皓怎么想的。
司馬氏封曹奐為陳留王,主要是講就一個“正統(tǒng)性”,曹魏被漢禪讓有了漢之正統(tǒng),晉朝再讓曹魏禪讓,就有了曹魏之正統(tǒng)。再一個,劉禪都已經(jīng)被封為公爵了,如果讓曹奐和劉禪一個等級,也不合適。所以為了維護新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tǒng)地位,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
蜀亡于魏而晉又代魏,晉武帝天紀四年(280年),西晉伐吳大軍攻破吳都建康(今南京),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至此三家歸晉,天下一統(tǒng),恢弘磅礴的三國時代結束了。劉禪和孫皓雖然都是亡國之君,但是殊途同歸,兩人都得到了善終,孫皓并沒有被殺,但是亡國之君的待遇卻遠不如劉禪。
吳國自吳大帝去世以來,吳宮便兵戈連連,內(nèi)亂不斷。孫皓是吳大帝孫權廢太子孫和的庶長子,從小便深得祖父的喜愛,還給他起了個?彭祖?的名字。赤烏三年(250年),其父太子孫和在與魯王孫霸的儲君爭奪中遭到廢黜(史稱?二宮之爭?),被貶為藩王遷居外地。建興二年(253年)吳國宗室孫峻發(fā)動政變殺死掌權的孫和妻舅諸葛恪,孫和被賜死,小小年紀的孫皓遭此變故,性格變得的安靜沉穩(wěn)。
孫休即位后,孫皓被封為烏程侯。吳景帝孫休去世后,皇子年幼,當時蜀漢為魏國新滅,交趾又發(fā)生叛亂,吳國形勢不容樂觀,幼主當國,恐難處理軍國大事,立一個較為年長的君主成為吳國眼下的當務之急,二十三歲的孫皓,就這樣幸運的被擁立為帝。
永安七年(264年)二十三歲的孫皓被正式擁立為帝,改元元興。孫皓初登大位,頗有一番作為,懂得撫恤人民,不僅開倉濟貧,還減省宮女,杜絕奢靡,一時被譽為明主。然而在這些表象之外的孫皓,在權力穩(wěn)固之后,便本性盡露,粗暴驕盈,暴虐治國,酒色無度,導致人心盡失。吳國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國勢日衰,已經(jīng)顯露出亡國之象。
此時魏國也正在經(jīng)歷一場王朝更替,掌握魏國大權的晉公司馬昭滅蜀之后很快去世,晉王世子司馬炎代魏建國,改國號為晉。此時三國中魏蜀已亡,只剩下吳國茍延殘喘。晉武帝司馬炎志在統(tǒng)一天下,為此做了十年的準備,終于在天紀三年(279年)起兵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吳國堅持抵抗了一年之后,窮途末路的孫皓最終聽從胡沖的建議,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壁牽羊率領太子孫瑾等二十一人向西晉伐吳主帥王叡投降,吳國至此宣告滅亡。
孫皓投降后,還寫了不少的勸降書給臣僚們,叫他們放棄抵抗,等待晉軍接受,這一舉動讓王叡大受感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皓自知國亡在即,與其做無謂的抵抗,不如順應時勢,也能給自己留個后路。
一代暴君被送往洛陽后,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接見,被賜號為歸命侯,有?順應天命,歸順投降?之意。然而孫皓在洛陽過的遠不如同樣歸降的蜀漢后主劉禪(降魏入晉),不僅待遇不能和劉禪比,甚至在去世后,也沒有得到西晉王朝的哀祭,連謚號都沒有。據(jù)《三國志》記載,孫皓投降西晉后,?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斗,錢五十萬,舟五百匹,綿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孫封郎中?。這樣的亡國之君待遇不可謂不豐厚,但相比劉禪就差了不少。
劉禪的安樂公爵要比孫皓的歸命侯爵等級上要高一等,而且劉禪雖居洛陽,卻有自己的封地,即安樂公國,國都叫安樂縣,在今北京順義區(qū)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就叫安樂村。劉禪的食邑達萬戶,甚至超過了很多西晉王公大臣,安樂縣國足足存在了84年,經(jīng)歷了三世,才于公元347年滅亡。
為什么同為亡國之君,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呢?原因不難理解,劉禪從本質(zhì)上看,他的身份還是漢室皇族,參考漢獻帝禪位后被封為山陽郡公,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也算是非常厚道了。另外,劉禪很識趣,是帶著滿滿的誠意投降的,司馬昭知道劉禪胸無大志,而且在蜀中少有作惡,充其量就是一個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劉禪,一來可以體現(xiàn)自己寬容仁厚之心,二來,也是做給東吳看的,因為在滅亡蜀漢之后,司馬昭的下一步計劃正是圖謀東吳。
而吳末帝孫皓投降,此時晉已代魏,三國歸晉已是大勢所趨,但是晉軍卻遭到了吳國的強力抵抗,晉武帝對孫皓不識時務大為不滿,加上孫皓在吳國聲名狼藉,實行殘酷的暴政,早就人心盡失,司馬炎怒其無道,故而才如此對待他。
那是必須的啊,司馬篡曹,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事,而他要把自己的篡位做的名正言順,就是讓曹奐禪讓,即是禪讓,當然不能和明搶一樣,要讓原來皇帝有尊嚴的下去,下臺了,還同王的待遇一樣:而且,滿朝文武,魏朝百性也要有心理過渡。
至于蜀吳國王待遇不同(本質(zhì)無大差別),投降時間不同是重要原因,而且和司馬師心情有關,
第一點:態(tài)度不一樣
大家都知道,劉禪被滅國后,來到洛陽基本上一直是裝孫子,見到魏國的任何高官,就裝的傻里傻氣的,所以司馬昭對劉禪很放心,給的爵位自然就很高。而孫皓就不一樣了,他被押到洛陽后,先是諷刺權臣賈充,后又怒懟司馬炎,絲毫不像一個亡國之君該有的態(tài)度。所以封號自然就比較低!
第二點:情況不一樣
蜀國當時滅亡后,魏國雖然是司馬昭掌權,但是劉禪在名義上,投降的還是魏國,所以魏帝曹奐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優(yōu)待劉禪。而東吳滅亡后,司馬炎已經(jīng)篡魏自立,也就是說東吳是被西晉滅亡的。所以司馬炎當然只是以亡國之君的禮儀對待孫皓了!
第三點:殺雞給猴看
蜀國被滅亡后,東吳依然很強盛,甚至還有攻打魏國的打算。所以司馬昭之所以重賞劉禪,主要也是作為孫休看的。而到了孫皓投降時,天下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沒有必要做給誰看了。所以劉禪和孫皓的待遇自然就不一樣了!
通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禪的待遇之所以被孫皓好,在一定程度上,劉禪沾了漢室宗親的光,還有東吳沒有滅亡的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乾隆為什么一直那么寵愛傅恒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