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砬r期貪腐案為什么會屢禁不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清朝的貪腐弊案并非始于乾隆,其實,早在康熙晚年,官場的貪腐之風(fēng)就已經(jīng)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僅對貪污舞弊現(xiàn)象深惡痛絕,還接連出重手懲治了一批民憤極大的貪官污吏,一時間朝野上下為之一肅,貪腐之風(fēng)有所減弱。由于雍正帝對貪腐之事懲處嚴厲,所以整個雍正時期,官場之上的貪腐之風(fēng)明顯收斂。乾隆帝在即位之初,在其父雍正反腐的基礎(chǔ)上更加強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盡管清朝還存在腐敗官員,但也都是鳳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獲。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經(jīng)過勵精圖治的乾隆王朝國力達到頂峰志得意滿的乾隆開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終導(dǎo)致整個大清王朝的腐化。乾隆后期的貪腐弊案之所以屢禁不止究其根源其實就是皇帝。
賣官鬻爵古來有之,縱覽整個清朝歷史,也是各個時期都存在的現(xiàn)象,這并非源于乾隆,當然也不會終于乾隆。賣官鬻爵最早在康熙雍正時期即存在。雍正皇帝的的寵臣李衛(wèi)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乾隆后期,賣官鬻爵開始成為腐敗的根源,各級別的官員都明碼標價,一個縣令多少銀子,一個巡撫花費多少,一個總督所用幾何,都是明碼實價的,一些有錢的富紳或是下級官員為了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官微,不惜出重金購買,上任之后,為了能撈回自己之前買官所花的銀子,這些人便加緊盤剝百姓,但是之后為了獲得更高職位的官,他們依舊繼續(xù)盤剝百姓,當然掌握權(quán)力之后,他們也會賣官來獲取更多的銀錢。對于各地的這種現(xiàn)象,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乾隆中期以后,由于頻繁的對外用兵以及各地災(zāi)荒不斷,以至于朝廷經(jīng)常出現(xiàn)銀錢短缺的情況,所以乾隆帝對此一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既不過問更不阻止。賣官鬻爵雖然導(dǎo)致腐敗但這只是最表層的腐敗,最深層的腐敗在于皇帝本身。
乾隆早年對于納貢送禮這樣的事情是非常抵觸的,他曾一度認為進攻這種事情只要心意到就行了。然而乾隆到了晚年卻因為好大喜功而熱衷于精致器物,對于貢品的要求可以說是精益求精,對于自己的物質(zhì)享受達到極點,乾隆晚年時的一些大臣,如國泰、李侍堯、王亶望等都是進貢的能手。而這些進貢能手都無一意外地卷入貪腐弊案,這些辦貢的官員都無不打著為皇帝辦貢的旗號借機搜刮民脂民膏,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乾隆皇帝不僅要官員納貢,還經(jīng)常借機向官員索要貢品。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滿載而歸。各地官員為了討好皇帝不惜使出渾身解數(shù)為皇帝搜刮各種奇巧珍寶。這種風(fēng)氣在乾隆中期之后呈現(xiàn)出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吏治廢弛,綱紀敗壞,日甚一日。
乾隆時期另一個飽受詬病的制度就是議罪銀制度。提出這個臭名昭著制度的不是別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貪官和珅。所謂的議罪銀制度本身就是以權(quán)謀私的做法。國家法令權(quán)力本來屬于國家并不屬于皇帝個人,但是和珅的議罪銀制度就是公然將國家法律作為出售,而且出售后的錢并不屬于國家而屬于皇帝個人,這實際上將貪官收錢辦事的個人行為上升成了國家行為。國家機器成為和珅機器幕后支持者乾隆的個人發(fā)財?shù)墓ぞ?,而最終受益者還是乾隆皇帝。議罪銀制度最終演變成了官員公開行賄制度。根據(jù)清朝史料的記載,所謂的議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失誤,絕大多數(shù)根本夠不上罪行,很多都是官員“自首”的目的無非就是變相的送錢給皇帝,比如說奏折中有錯別字自行交上十萬兩銀子,奏折中字跡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萬兩,其實都是變相向皇帝行賄,因此所謂的議罪銀議罪目的并非議罪,而是交錢。
乾隆罰來的錢并沒有歸入國庫,而是全部放進了皇宮的小金庫,可見乾隆本身也是一個貪婪的人,官員難免上行下效。在被乾隆的反復(fù)盤剝之后,官員們?yōu)榱艘琅f維持體面的生活,貪污腐化、敲詐勒索,也就逐漸成了官場風(fēng)氣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2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