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砬爻贫Y作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秦統(tǒng)一之后,秦始皇給自己找了頂大帽子:皇帝。做皇帝,就要有做皇帝的派頭,這就用得著儒生了。于是,進了宮的儒生們奉命給他制禮作樂。但這個茬兒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儒生們自己就不提了。其實,就算焚書坑儒,博士的儒生都沒事,而皇家圖書館里的儒家典籍也保存完整。阿房宮最后被一把火燒了,那是項羽這個武夫干的。
秦宮的禮樂在秦末大亂、儒生星散之后,沒有人記得了,但有一個人還對此有印象。這個人就是秦朝的前博士叔孫通。
叔孫通原本投奔劉邦,打算一逞權(quán)謀,但劉邦帳下能人太多,顯不著他。一直憋到劉邦得了天下,他的機會才來了。
劉邦的班底中,除了后來投奔他的公子王孫外,殺豬屠狗之輩比比皆是,像蕭何這樣的縣衙小吏,已經(jīng)算是體面人了。所以,盡管做了皇帝,劉邦底下的眾兄弟一點規(guī)矩都不講,喝醉了酒大呼小叫,拔劍擊柱,把朝堂弄成了集市,劉邦心里很郁悶。
要定規(guī)矩禮儀,沒儒生不行。這時,輪到叔孫通大顯神通了,他馬上召集弟子,去長安替皇帝公干。有儒生笑話他,這種亂世,哪里談得上制禮作樂?可叔孫通有自己的想法,他制禮作樂,可不是比照儒家的古本,他腦袋里想的其實就是秦禮。儒家原本的禮樂制度雖說煩瑣,定于一尊的意思卻是沒有的。能無限突出皇帝的高大和尊嚴的禮樂,只有秦禮。而叔孫通知道,此時劉邦要的就是秦禮。
所以,叔孫通和弟子們經(jīng)過一番回憶、整理,很快就把禮樂制度弄出來了。正式出臺那天,劉邦坐在尊席之上,臣子們在贊禮官的指揮下,在古樂聲中,要進則進,要止則止,小碎步整齊有序。人人低著頭,不敢仰視劉邦,稍有不慎,就會被御史們拉下去接受懲罰。經(jīng)此一番朝拜,劉邦感慨道:今日方知做皇帝之尊貴!從此,御史臺多了一種御史,專門負責(zé)糾正朝儀的殿中侍御史,哪個大臣有錯,官帽子就別戴了。
這樣一套禮樂制度,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人盡管有所增補,但大體行的都是秦禮。有變化的,是宮殿越來越巍峨高大,皇帝的行止越來越神秘。到了清朝,大朝禮之時,坐在太和殿龍椅里的皇帝就算是個侏儒,也高大神秘得不得了,一點破綻都露不出來。下面行禮之人對他絕對不會有半點不尊敬,人人三跪九叩,膝蓋跪到發(fā)腫也毫無怨言,畢竟,他們影影綽綽地看見皇帝了。從這個意義上講,禮制就是給皇帝講究的排場,讓皇帝通過這個排場變得高大上。
其實,皇帝也是人。但經(jīng)過這樣一番禮樂制度的包裝,就不大一樣了,就會有人無條件地崇拜、服從他。難怪清朝末帝溥儀后來進了監(jiān)獄,吃穿住行都顯得十分笨拙,昔日的臣子發(fā)現(xiàn),原來皇帝不過爾爾,還不如自己,真想不通過去怎么那樣崇拜他?
其實,自古以來的禮樂制度,就是對皇帝的包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2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公主是什么人她為什么會被人折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