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皇子和生母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清朝后宮中規(guī)定,在皇子滿月之后,就要離開自己的生母,然后交給嬪以上的主位撫養(yǎng)。
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研究和總結了歷朝代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后,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套完善的皇子養(yǎng)育、教育機制。最終就形成了皇子交給其他嬪妃撫養(yǎng)的情況,這么做主要有2個好處,也可以說是帝王們的私心。
一、防范于未然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一直被朝廷中的兩大集團問題所困擾,一個是宦官集團,另一個就是外戚集團?;鹿偌瘓F如果解決起來其實不難,只要不寵信太監(jiān)就可以基本解決。但是外戚這個問題卻非常的棘手。從西漢王朝呂雉開啟使用外戚的先河后,外戚集團就如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一樣,籠罩著歷史長河中的每個朝代。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東漢末年。漢靈帝皇后何氏的哥哥何進大將軍,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戚集團領袖,而朝廷之中卻有著十常侍這一幫宦官集團。結果,在兩派火拼之后,就如同洪七公和歐陽鋒在華山之巔的決戰(zhàn)一樣,互擊一掌之后同歸于盡。帶來的后果就是群雄迭起,天下大亂,沒多久大漢王朝就徹底的滅亡。
在如此之多的前車之鑒下,清朝開始反思和總結,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這個奧秘的核心點就是“母以子貴”四個字。
清朝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外戚集團的產(chǎn)生,多是因為幼主即位母家專權,最具代表的就是東漢時期,東漢多幼帝,這就讓幼帝母親的家族,成為了一股支持后宮干政強力支撐。
而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養(yǎng)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因此才將皇子交給其他嬪妃撫養(yǎng),以此來遏制外戚集團的崛起。
二、優(yōu)勝劣汰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這句話用在皇子的身上也非常的實用。親兒留在母親身邊撫養(yǎng),容易被母親溺愛,嬌慣。這樣教育出來的皇子是肯定不能承擔江山社稷的。而且滿人崇尚武力,認為離開母親之后,可以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讓自己快速的成長。所以我們研究清朝歷史時會發(fā)現(xiàn),雍正帝和同治帝這兩位皇帝,在對待生母的感情上非常的冷淡。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制度是成功的。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之下,清朝歷史上的所有皇帝都非常的努力進取,期間也不乏出現(xiàn)了有“千古一帝”之稱的康熙皇帝。
三、缺點畢露
所有的事情都是看似完美,其實卻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這種體制也一樣有著自己的缺點。在清朝末期,這種被一代代清帝王所推崇的模式,被兩個人打回原形,她們就是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
清朝歷代帝王精于算計,卻唯獨遺漏了女權專政的可能,以為都會像孝莊文一樣都是賢后。卻在清朝末期讓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鉆了空子。她們的兩個人看上去是在相互制衡,卻是在借機發(fā)展自己的實力。就這樣,兩位太后的實力旗鼓相當權傾朝野。最終慈安輸給了壽命,讓慈禧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后續(xù)的事情也無需多講,歷史有著它公正的裁決。只是這樣的一種體制帶給我們的啟示卻非常的深刻,清朝帝王出于對江山社稷的私心,不僅剝奪了孩子和母親本應有的天倫之樂,還給大清王朝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讓清帝國帶著有幾千年輝煌的封建社會跌入其中,并最終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其他精彩文章:
她14年不育,丈夫14年不娶,父親感動,把14歲養(yǎng)女送丈夫延續(xù)香火
中華第一望族,先后出了36位皇后,35位宰相,成功秘訣僅6個字
清朝末年的九位封疆大吏都是誰?清朝滅亡以后,他們的結局如何?
袁世凱雖然頗具爭議,卻有個世界聞名的孫子,為中國奮斗了一生
俗語“家有四樣,不破也亡”,說的是哪四樣,現(xiàn)在還有道理嗎?
對待沒有養(yǎng)育之恩的生母,孩子們除了盡一些應盡的孝道之外,自然是不會跟她太過親密的,不過這也正是這個制度希望達到的目的之一。
如果皇子和他的生母關系太過親密的話,這位皇子登基之后,還是有可能會十分聽從生母的話,這不僅將造成后宮干政的結果,而且還可能使得這位生母的家族勢力過大,打破朝中原本各方勢力相互制約的局面,最終使得朝局動蕩。
而且還有一些受寵的妃子可能生不出自己的孩子,又希望能夠給自己的未來找一個依靠,所以就會向皇帝提出自己想做其他皇子養(yǎng)母的要求。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清朝統(tǒng)治者是滿族人,他們更加崇尚武術,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保持著那種勇猛的品質(zhì),而孩子如果與生母待在一起,生母可能會過分溺愛孩子,這就將使得這個孩子太過怯懦,難堪大任。
而且有些皇子的生母會有些過錯,皇帝自然會擔心這位生母無法教育好孩子,因此出于對國家未來的考慮,就會將孩子交給自己相信的人來教育,可能是交給其他的妃子,也可能是直接將孩子交給乳娘。
但其實孩子都是無辜的,不論這位母親有什么過錯,她總不至于害自己的孩子,如果將孩子交給他人代為看護,旁人總是不會像親生母親那樣盡心盡力的。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不讓皇子們和生母待在一起,還是益處大于弊端的。
雍正,名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的第四子,母親是德妃烏雅氏,烏雅氏出身滿洲正黃旗,出身并不高貴,在康熙十四年正月,經(jīng)過一年一度的內(nèi)務府選拔入宮,年僅16歲,康熙十七年,在紫禁城永和宮生下了胤禛,年僅19歲,當時的烏雅氏面貌清秀,很討康熙喜歡,同時烏雅氏看到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更是歡喜異常。
但是胤禛沒有太多的時間享受母愛,烏雅氏也沒有機會盡到母親的責任,因為胤禛出生后,就被交給了當時的佟佳皇貴妃來撫養(yǎng)。
佟佳皇貴妃也就是孝懿仁皇后,之所以胤禛生母烏雅氏不能撫養(yǎng)他,是因為根據(jù)清朝關于皇子撫育問題的規(guī)定,皇子出生后必須由妃級別以上的妃來撫養(yǎng),烏雅氏在康熙十八年十月才被冊封為妃嬪,也就是說在生下胤禛的時候,烏雅氏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宮女,因此沒有親自撫養(yǎng)皇子的權力。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出身高貴,滿洲鑲黃旗人,國舅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是康熙生母佟佳氏的親侄女,康熙的嫡親表妹,當時她是皇貴妃,代行皇后之職。
因為皇宮當時沒有皇后,佟佳氏相當于皇后,而且佟佳氏一生僅生育過一個女兒,還不幸夭折了,因此將滿腔的心血都寄托在了雍正身上,因此對雍正非常疼愛,視如己出。
雖然佟佳貴妃在雍正十一歲的時候病逝,但是雍正對佟佳氏的養(yǎng)育之恩是極其感恩的,而且以佟佳皇貴妃的養(yǎng)子為自豪,雍正和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叫舅舅,不僅如此,雍正正被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的經(jīng)歷對他以后繼位也是產(chǎn)生了很大的幫助的。
雍正得以在九子奪嫡中取得成功,成為九五至尊,離不開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奪嫡期間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隆科多是雍正養(yǎng)母佟佳氏的嫡親弟弟,是佟國維的第三子,也是康熙皇帝的小舅子,在雍正心目中,這位舅舅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而隆科多在雍正登基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為雍正從小是被佟佳氏撫養(yǎng)長大,所以隆科多和他更熟悉些,自然在九子奪嫡期間站在他這一邊,這是雍正因為有被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的經(jīng)歷而產(chǎn)生對他繼位的最大的幫助。
再者除了隆科多本人除外,佟佳氏是真正的名門望族,佟佳氏的先祖佟養(yǎng)真跟隨清太祖努爾哈赤興兵抗明,是清朝的開國功臣,康熙的生母也是佟佳氏,雍正身后有這樣一個皇親國戚撐腰,他登基前可以增加競爭的砝碼,在他登基后,也會更加有利于穩(wěn)固他的統(tǒng)治。
總體來看,雍正小時候有機會被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對他來說有著無上的優(yōu)越感,而且佟佳氏一族的勢力對雍正繼承皇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我看來,這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在童年雍正的心里,他始終認為自己缺乏母愛,因為從小被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導致和自己的親生母親烏雅氏德妃關系很冷淡,而德妃十分偏愛自己的小兒子十四阿哥而忽略雍正。
由于雍正從小沒在德妃身邊長大,所以即便德妃是雍正的生母,但是并不了解她的兒子,德妃在生下雍正以后,接連生育了二子三女,當時烏雅氏已經(jīng)被冊封為德妃,有能力親自撫養(yǎng)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照曾經(jīng)被寄養(yǎng)出去的雍正。
因此德妃偏愛一直留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小兒子十四阿哥,對于母親的厚此薄彼,雍正自然看得出來,自然心里也不是滋味,覺得母親偏心眼。
成年后的雍正尊自己養(yǎng)母那邊的家人為親人,和佟佳皇貴妃的弟弟叫舅舅,德妃很看不慣親兒子和養(yǎng)母家人這么親近,母子隔閡一天比一天深,一直到當了皇帝也沒有釋懷,因此出現(xiàn)了母子之間處處作對的局面。
康熙駕崩后,最終帝位之爭勝出的是雍正,但是對于烏雅氏德妃來說,她并不好受,并且和雍正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沖突,首先烏雅氏打算殉葬康熙皇帝,這等于把雍正陷入不孝的境地,于是雍正只好再三苦勸,在這種情形下,烏雅氏只好作罷。
可是烏雅氏和雍正的沖突還沒停止,在雍正登基大典的時候,按照慣例,皇帝要給皇太后行禮,可是烏雅氏竟然拒絕出席登基大典,最后雍正親自出馬去請,烏雅氏才算勉強答應了。
烏雅氏還公然表示自己做夢都沒想過雍正會當皇帝,這無疑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對雍正取得皇位的合法性提出了質(zhì)疑。
不僅如此烏雅氏還堅決拒絕翰林院為皇太后擬定的尊號,堅決不肯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中,這一次烏雅氏態(tài)度很堅決,不論王公大臣親自上奏,還是雍正親自請求,烏雅氏都不理睬。
面對生母種種不合情理的表現(xiàn),雍正牢騷滿腹,可是又不能對自己的母親發(fā)泄,于是把火氣發(fā)泄到了烏雅氏最愛的小兒子十四阿哥胤禵身上,胤禵很快被雍正削除了兵權,并且被軟禁在遵化看守康熙的陵寢。
烏雅氏無法面對丈夫駕崩以及心愛的小兒子受到軟禁迫害,忍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一病不起,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烏雅氏病逝,終年64歲,一直到病逝,德妃也沒有接受雍正對她皇太后的尊號,而雍正和生母的母子關系再也不可能有修復的機會。
烏雅氏死后,她接受了生前沒有接受的一切,包括皇太后尊號等,而在雍正心里,雖然他得到了一切榮華富貴,以及別人看起來最難以觸及的皇位,可是他內(nèi)心同樣有一塊傷疤,那就是他童年對母愛的渴盼卻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他雖然從小被孝懿仁皇后撫養(yǎng),佟佳氏一族有利他繼承皇位,有助于他鞏固皇權,但是從小沒和生母在一起,這種經(jīng)歷卻讓他和生母德妃關系一生都很冷淡,他從來沒得到母親德妃像對待十四阿哥胤禵那種的呵護和關愛,這或許是雍正一輩子內(nèi)心的遺憾吧。
1、防止皇子被毒殺。
皇宮中爾虞我詐的事情太多,妃子之間為了爭寵,許多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來,毒殺皇子的事屢有發(fā)生。
如果兩個妃子處于敵對狀態(tài),各自生下的孩子互換撫養(yǎng),一方皇子如果意外則追究其責任,這樣就可以避免皇子被暗算的情況,同時在撫養(yǎng)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感情,極大程度上保護了皇子的安全。
2、政治制度的完善,防止外戚專權。
在漢朝時期,母以子貴,外戚專權也是最嚴重的,非常不利于統(tǒng)治。漢武帝曾經(jīng)為了避免外戚勢力過大,立下母死子立的規(guī)定。
因此為了避免外戚專權,但賜死生母又有點殘忍,所以把皇子給其他人撫養(yǎng),既削弱生母的勢力,又能維護統(tǒng)治,相比漢朝而言又有點人情味,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3、鍛煉皇子的堅毅。
古代的儲君最怕就是生長于深宮之中、養(yǎng)于婦人之手,皇子的性格都是軟弱無能。交給其他人撫養(yǎng),由于不是自己親生的,對待皇子自然沒有生母那般的溺愛,缺少最原始的羈絆,這非常能鍛煉皇子的忍耐力,面對國家大事時,更能有氣力來應對。
擴展資料:
按清朝祖例,嬪位以上的妃子才能自己養(yǎng)育孩子,如果母親出身低微的話,是沒有資格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的。
比如雍正帝胤禛生母為德妃烏雅氏,由于他的生母出身低微,當時級別過低,因此胤禛滿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yǎng)。這也是九子奪嫡時雍正帝一奶同胞的十四弟沒有站在他這一邊的重要原因。
而且清初時后宮的定列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的。
在清朝時期,每誕生一位皇子都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宮中的太監(jiān)會記錄皇子的出生時辰并上報給皇帝,同時在宗人府記錄,然而皇子的撫養(yǎng)任務卻并不是由生母完成,而是把皇子交給其他妃嬪撫養(yǎng),并且生母不能隨意探望,仿佛生母淪為生育工具一般。
滿清是從東北起兵入關,作為一個馬背上建立的國家,因此穩(wěn)固權力的統(tǒng)治是他們首要的任務,在清朝初期,每個皇子出生時,根據(jù)祖制都會交給其他的妃子撫養(yǎng)直至成年,到了康熙年間更是成為一個明文規(guī)定,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是如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中國歷史朝代)
我們都知道,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由自己生身父母撫養(yǎng)成人的。所謂;誰家的娃,誰家抱。而在清朝,降生在皇宮大內(nèi),那些富貴逼人的皇子們,也是由自己生身父母撫養(yǎng)的嗎?答案居然是否定的!這也是清朝獨有的特色。歷朝歷代的皇子們,都是由生母撫養(yǎng)長大,只有清朝,把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給否定了。這是為什么呢?
滿清八旗入關,徹底統(tǒng)一中原之后,對前朝政權是如何被顛覆的,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最后總結出顛覆政權的五種可能性。
一、外戚專權
二、太監(jiān)干政
三、武將起兵造反
四、人民起義
五、異族入侵
滿清政權也相對制定出如何預防這五種顛覆政權可能性的辦法。歷朝歷代,關于太監(jiān)干政的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最有名的東漢末年的‘十常侍’,明朝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對于太監(jiān)干政,滿清的節(jié)制方法是:不讓太監(jiān)這個群體讀書,和學習文化。他們唯一需要學習的,就是對皇家的忠誠。事實證明,滿清的這個方法相當有效。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沒有一個太監(jiān)能夠像他們的前輩一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對將領可能起兵造反,滿清的節(jié)制方法是;把練兵的將領,和統(tǒng)兵的將領剝離。滿清官兵的招收和訓練,都由專門的將領負責。而在發(fā)生戰(zhàn)事的時候,再換一批將領統(tǒng)領士兵們進行爭戰(zhàn)。這樣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將領對官兵的統(tǒng)治力。這種方法也的確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對于人民起義,起因多種多樣,但關鍵還是;百姓們無地可種,無糧果腹。這也是‘康熙’對‘鰲拜’等朝廷勛貴圈地深惡痛絕的原因。節(jié)制方法;調(diào)節(jié)民生,愚民,兵力壓制等多種方法。
對于異族入侵,滿清本身就是異族,但是他們比蒙元做的要好得多。滿漢融合,做的也相當不錯。唯一需要提防的異族,就剩下草原上的蒙古人了。滿清采用的是最古老的辦法:‘和親’!在整個清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一共有七十多位格格,遠嫁蒙古。
比較有名的是:‘榮憲公主’,這位‘榮憲公主’極受康熙的喜愛,康熙對子女的教育和封賞都很嚴格,但卻特別破例,恩賜給這個女兒“固倫”的封位,而這位備受恩寵的‘固倫榮憲公主’也遠嫁給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最終,也沒有逃脫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后來,《康熙王朝》電視劇經(jīng)過藝術加工后,改編成‘藍齊格格’嫁給葛爾丹。而真正的歷史中,‘康熙’并沒有把任何一位格格嫁給‘葛爾丹’。
所謂外戚;就是皇帝母親一方的親戚。許多皇帝早逝,太子幼年繼位,于是就出現(xiàn)了母后鄰朝,垂簾聽政的情況。這也給外戚干政,提供了土壤。歷史上出現(xiàn)許多因為外戚干政,導致王朝衰頹,甚至覆滅的悲劇。
對于外戚專權;滿清的節(jié)制方法是:妃嬪誕下的皇子,生母無權撫養(yǎng)!而是由指定的嬪妃,或朝中的大臣撫養(yǎng)。
皇長子:胤褆,生母惠妃納喇氏,由內(nèi)務府大臣‘噶禮’,撫養(yǎng)。
皇三子:胤祉,生母榮妃馬佳氏,由內(nèi)務府大臣‘綽爾濟’撫養(yǎng)。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生母德妃烏雅氏,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yǎng)。
這種方法雖然很殘酷,但卻很有效。比如‘雍正’:他對生母‘德妃烏雅氏’就比較疏遠,對養(yǎng)母卻惦念有加。在回憶養(yǎng)母‘佟佳氏’時,曾感念其“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
生在帝王之家,雖然享受無邊的富貴,卻要面對骨肉分離的痛苦,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勢,卻要隨時提防各種陰謀詭計,甚至粉身碎骨的下場!正所謂福兮禍所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4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