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西漢名臣晁錯之死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朝自劉邦開國以來,大封諸侯王,各諸侯國政治、軍事、經(jīng)濟相對獨立,形成事實上的國中之國,特別是吳、楚、齊等國,勢力越來越大,對西漢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帶來很大隱患。因此,從漢文帝開始,就不斷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沒有引起文帝的足夠重視。
到漢景帝時,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錯出場,再次提議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書》)意思是早削晚削,諸侯都得反,早削的話,諸侯王反得早,但準備不充分,禍亂小;削得晚了,等諸侯王們準備充分了,雖然反得晚一些,但禍亂更大。
景帝最終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趙王、膠西王等幾個諸侯王的過錯,順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準備向勢力最強大的吳國開刀時,吳國聯(lián)合楚、趙、膠西、膠東、濟南、淄川等六國一起發(fā)動叛亂,終于引發(fā)了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兵,進攻朝廷。
為了平息叛亂,景帝先是聽從朝臣袁盎的建議,腰斬了篩議削藩的晁錯并誅其九族,但叛亂并沒有平息,最后只好派出大將周亞夫,率領(lǐng)三十六位將軍鎮(zhèn)壓,幾乎傾盡全國之力,歷時三個月,才將七國之亂平息。
七國之亂的平定,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漢政府各諸侯國的封地隱患問題,但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借機剝奪了諸侯國的部分政治權(quán)力和管理權(quán)限,諸侯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quán)走向鞏固,為后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諸侯國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晁錯提出《削藩策》,引發(fā)七國之亂,雖然使朝廷付出了代價,但從當時的形勢和削藩效果看,晁錯無疑是大大的功臣,但他卻落了個被誅九族的結(jié)局,實在是死的冤枉,死的悲慘,后世史家、學(xué)者無不為之嘆惜。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晁錯之死是因為袁盎陷害、景帝聽信袁盎讒言,一時受蒙惑誤殺了晁錯。
從表面上看,也確實如此。但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和事件發(fā)生的前前后后看,好像并不這么簡單。晁錯之死,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深層次原因,其中性格因素、權(quán)謀較量、政治利益縱橫交織,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漢景帝政治利益需要的“替罪羊”,是宮廷權(quán)謀斗爭的犧牲品,而這一切,都源自他只知謀國、不知謀身的性格缺陷。
(一)鋒芒太露,樹敵太多,埋下悲劇隱患
晁錯在漢文帝朝時入朝為官,因才學(xué)過人,被文帝安排做太子舍人,輔佐太子劉啟,因為能言善辯,善于分析問題,經(jīng)常給文帝和太子分析政治、經(jīng)濟、軍事形勢,深受文帝和太子賞識,被太子稱為“智囊”,后來升為太子家令、中大夫。
文帝去世后,景帝劉啟即位,馬上提拔晁錯為內(nèi)史,僅次于丞相,從此正式登上政治舞臺。晁錯因為和漢景帝的密切關(guān)系,仕途之路一帆風(fēng)順,青云直上,加上他的觀點言論很合景帝心意,因此倍受寵信。他經(jīng)常憑借自己和景帝的特殊關(guān)系,越過丞相等重臣,單獨進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都被他改動修訂了一遍,引起眾朝臣的不滿。
史載晁錯“為人峭直刻深”——為人嚴峻剛直而又苛刻心狠,又有景帝的寵信,朝臣們對他又嫉妒又害怕。當時朝中有名望的大臣如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重臣袁盎都和他相處不好,甚至心生怨恨。特別是袁盎,和晁錯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鞍凰夭缓藐隋e,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史記》)你來我走,從不在一起說話。
但晁錯年輕氣盛,恃寵而驕,根本不在乎同僚們對他有什么不滿,依舊我行我素。為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廟邊的一塊短墻給拆除了,這在當時可是砍頭的大罪。因為晁錯經(jīng)常越級和景帝言事、感覺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這一機會立刻安排人寫奏章,想彈劾晁錯,借機除掉他。
晁錯聽到消息,連夜進宮去見景帝,承認錯誤后景帝寬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請求治罪晁錯,結(jié)果景帝卻輕描淡寫地說:“這事是我批準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悔地說:“我應(yīng)該先斬后奏,卻先奏請,反被這小子出賣!”回家后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從此對晁錯更加敢怒不敢言。
(二)權(quán)謀博弈,晁錯缺乏政治謀略
晁錯雖然有才又受寵,但他的升遷之路太過順利,缺乏必要的磨練,在充滿權(quán)謀的封建官場,是典型的“書生政治家”,主要表現(xiàn)在,只知忠誠,不知忠須有道;只知謀國,不知謀身。出謀劃策多從理論角度出發(fā),對如何應(yīng)對突發(fā)狀況、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缺乏必要的對策。這也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削藩之初,他就得出諸侯王“削藩必反”的結(jié)論,但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后,他卻慌亂無策,至少兩件事顯示了他稚嫩的政治謀略。
一是策略失當,引禍上身。叛亂發(fā)生后,景帝召朝臣商議對策。晁錯平亂心切,又不合時宜地提出請景帝御駕親征?!氨鴶?shù)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薄@么多兵,讓別人帶萬一臨陣倒戈怎么辦?還是您親自出征,我留守京城吧?!本暗勐牶筮B理也沒理。
二是舍本求末,議殺袁盎。晁錯和袁盎本來就相互仇視,削藩前,他先派人調(diào)查袁盎接受吳王賄賂的事,奏請景帝誅殺袁盎,但景帝只是把袁盎貶為平民。七國叛亂后,他不是急于謀劃應(yīng)對叛亂,而是想借機先對付袁盎,連他的手下都極力反對。消息傳到袁盎耳中,袁盎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于是連夜通過竇嬰牽線,進見景帝,說七國作亂,皆因晁錯而起。鼓動景帝誅殺晁錯,派人去吳、楚等國說明情況,叛亂自會止息。正為七國叛亂惱火的景帝,沒怎么考慮就答應(yīng)了?!邦櫿\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薄獮榱颂煜缕桨玻釛壱粋€晁錯算得了什么!
幾天后,丞相青翟、廷尉張歐等大臣又聯(lián)名上書,以晁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為由,請求誅殺晁錯。景帝于是“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漢書》)——晁錯連朝服都沒來得及脫,就被拉到東市腰斬了。
(三)政治考量,景帝迫切需要“替罪羊”
除了自身性格原因、導(dǎo)致樹敵太多和只知謀國、不知謀身、缺乏政治謀略,晁錯之死最深層的原因,應(yīng)該是政治考量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景帝統(tǒng)治管理、穩(wěn)定政權(quán)的需要,也就是說,削藩成或者敗,晁錯的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從實行削藩之日起,他就成了景帝用來統(tǒng)一中央集權(quán)、穩(wěn)固西漢政權(quán)的“砝碼”和“替罪羊”。因為對朝廷、對景帝來說,誅殺晁錯,是應(yīng)對當時形勢的最佳選擇:
其一,誅殺晁錯,有利于平定叛亂。當時,七國叛亂打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cè)”,雖然七國合兵,但有幾個小國并不積極,誅殺了晁錯,能夠從內(nèi)部動搖、分化叛軍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以“清君側(cè)”之名、搞叛亂的吳、楚等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5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