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絕對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讀圣旨的。
何謂“圣旨”?
圣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quán)力的展示和象征,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fā)表的言論。
古代的圣旨分為四個等級,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以下為黑牛角軸。
簡單的說,圣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
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因此,皇上怎會,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呢?
即使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太上皇、皇太后也不用下跪。相反,有些時候,遇到某些至誠至孝的皇帝,一旦太上皇、皇太后發(fā)怒,皇帝還得跪下聽訓(xùn)。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周禮的熏陶下,古人最講孝道。孝道又以“善事父母”,即孝順父母為第一孝,《孟子》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將事親、尊親列為做人的最高道德表現(xiàn)。到了漢代,隨著講求仁孝的儒家獨霸天下,孝道更是被視為做人的最基本要求。
《論語》有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后,都應(yīng)按照禮的規(guī)定來行孝。所謂“禮”,就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要對父母有“敬”心,要尊敬自己的父母,要順從自己的父母,一切以父母之事為要。
可以說,在儒家百年、千年的熏陶下,孝道已深入百姓的人心,在百姓的眼里,明君、仁君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孝,只要有孝,方可為明君、仁君。
此外,因封建王朝還將孝道與忠君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的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忠于君主,孝順父母,卻不忠于君主,這就不叫孝。試想,皇帝要想讓百官做到忠君為上,皇帝定然就要自己先做到孝順。如若皇帝自己都不講孝順,百官又怎么會去講忠君呢?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不孝順,就別想讓臣子忠君。
由此,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要不傻,他就知道要孝順自己的父親、母親。如若不孝,天下人必定會對他口誅筆伐,底下的臣子也會生出異心。如此,為了江山穩(wěn)固,萬民歸心,皇帝必然就得尊敬太上皇、皇太后。
皇帝既然尊敬太上皇、皇太后,自然也不會讓他們作出跪拜自己,這樣形同逆子的舉動。
此外,對于一些至誠至孝的君主而言,比如宋仁宗、清仁宗等仁孝的皇帝,他們更是會主動的隔三差五的去向或嫡母,或父皇請安,且每次請安的時候,都是跪請。如清仁宗,嘉慶元年,清廷舉行朝賀禮,《清史稿》載:“(嘉慶)帝就拜位,北鄉(xiāng),時鴻臚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肅班立,贊“進(jìn)”,贊“跪,叩,興”。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畢,帝旋位立,眾退,復(fù)班次,樂止”。
當(dāng)然,多數(shù)皇帝皆是禮敬太上皇、皇太后的。但是,也有例外,歷史上有一位皇帝是不禮敬太上皇的,不但不跪請,還“虐待”他,對他是極盡羞辱,這位皇帝就是明代宗朱祁鈺,那位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時,朱祁鎮(zhèn)是被極盡侮辱。自景泰元年,朱祁鎮(zhèn)從瓦剌回京時,朱祁鎮(zhèn)就被朱祁鈺鎖在南宮中,這一鎖就是整整七年。 這七年里,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還加派錦衣衛(wèi)嚴(yán)密看管朱祁鎮(zhèn),弄得朱祁鎮(zhèn)連吃的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此外,為免有人聯(lián)絡(luò)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朱祁鎮(zhèn)最落魄之時,因吃穿不足,逼得錢皇后只能是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bǔ)家用。
試想,就是這么一位地位極低的太上皇,皇帝召見他時,定然是得對皇帝行跪拜禮的。
當(dāng)然,這只是個例,多數(shù)時候,太上皇、皇太后無論什么時候,都不需要跪拜皇帝的,甚至絕大多數(shù)時候,皇帝還得跪拜太上皇、皇太后。
宣圣旨的流程:
一般是由太監(jiān)管事或官員帶圣旨去。
在外面喊:"圣旨到,XXX接旨。”
在的所有人全部跪下來。
拿圣旨的人讀:“奉天承運(yùn),皇帝詔曰,XXXXXXXXXX,欽此?!?/p>
接旨的人說:“XXXX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實也并不是,這個制度是從明朝朱元璋開始,所有圣旨必須全家下跪接。
朱元璋年有時候也是受過一番苦罪。吃不飽的時候去放過牛,去寺廟當(dāng)過和尚。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看見過俗世不堪的人,也可能是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讓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以后,對待自己的下屬或者是子民極其苛刻。
比如說盛極一時的錦衣衛(wèi),就是從朱元璋開始的。錦衣衛(wèi)直接對皇上負(fù)責(zé),他們的任務(wù)就是全天候360度無死角的對皇上在意或者想了解情況的人進(jìn)行監(jiān)控??氨痊F(xiàn)在的高清攝像頭。雖然影視劇里把錦衣衛(wèi)演繹得神出鬼沒,現(xiàn)實生活里不可能這樣。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顯示出朱元璋對于權(quán)利的把控,他希望把一切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還有東西廠,這個是由太監(jiān)組成的機(jī)構(gòu),對皇上負(fù)責(zé),監(jiān)控百官,當(dāng)然也得看著錦衣衛(wèi)?;蛘哒f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互相制約,只不過朱元璋可能更信任太監(jiān),畢竟沒有后代的人,對于造反就沒有那么大動力。這些機(jī)構(gòu)的出現(xiàn),其實都代表著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qiáng)。
所以讓人跪著接圣旨,而且還得擺香案,隨后把圣旨供奉起來,這無一不是為了顯示出皇家的尊嚴(yán),尤其是突出皇上的地位。這也是表明朱元璋對于權(quán)利的無限渴望,他從內(nèi)到外希望自己是被人端著的,被人仰望。隨后,這種制度便得到其他統(tǒng)治者的認(rèn)同和推廣。其實以前也不是所有的圣旨都需要跪接。
如果明代宗對明英宗下圣旨的話,明英宗要下跪嗎?
眾所周知明代宗就是朱祁鈺,明英宗就是朱祁鎮(zhèn),那么這倆之間的關(guān)系怎么梳理?如果明代宗對明英宗下圣旨的話,明英宗要下跪嗎?
朱祁鎮(zhèn)當(dāng)皇帝當(dāng)?shù)煤煤玫?,被身邊太臨攛掇著“御駕親征”去了。結(jié)果出去又脫離了大部隊,被也先捉了俘虜。這邊大明群龍無首,趕快擁立了朱祁鎮(zhèn)的弟弟朱祁鈺當(dāng)皇帝。
一年以后,朱祁鎮(zhèn)回國,被送到“南宮”之中,形同囚徒。這個題目,就是指在這段時間里的事。
古代的兄弟之情是靠不住的。如果弟弟當(dāng)了皇帝,哥哥仍需要向他行君臣跪拜大禮。別說弟弟了,就是叔叔、叔祖,也得向當(dāng)皇帝的侄子、侄孫子跪拜如儀。君臣關(guān)系是一切人際關(guān)系中最根本的,這是原則。
甚至,兒子當(dāng)了皇帝,如果父親還健在的話,也得磕頭。劉邦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
漢高祖劉邦當(dāng)了皇帝,隔幾天去看看老爹,于是有人提意見了:“你兒子雖然是你兒子,可是他是皇帝。你雖然是你兒子的爹,可你只是臣。怎么能讓你兒子對你行禮、也就是說皇帝給臣下行禮呢?”劉老公聽勸,下一次劉邦來時,他就在門外迎接,大禮參拜。
難道真的讓老爹給兒子磕頭?不知道劉邦是不是翻了歷史書,找出這么一個典故:秦始皇稱帝后,曾追封他死去的老爹為太上皇。于是劉邦也封老爹劉太公為太上皇:太上皇沒有皇帝的權(quán)力,但地位比皇帝高,就不需要向皇帝磕頭了。
說了這么多,可以因到明朝了。在“土木堡之變”后不久,當(dāng)也先大軍逼近北京城的時候:
九月癸未, 郕王即位,遙尊帝為太上皇帝。
看到了沒有?明英宗還在蒙古“北狩”、當(dāng)俘虜?shù)臅r候,這邊已經(jīng)任命他為“太上皇”。
和劉太公一樣,太上皇沒有實權(quán)(也不是所有太上皇都沒有實權(quán)的。比如乾隆退位后還當(dāng)了三年太上皇,可是牢牢抓著國家大權(quán)不放手的),地位卻比皇帝高。所以明英宗是不需要向明代宗磕頭的。
當(dāng)然也不需要跪迎代宗的圣旨了。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見面。
劉邦是自己打下天下的,他父親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按照規(guī)定,劉太公見到劉邦是要行跪拜之禮的。劉太公也跪拜過劉邦一次,那是劉邦剛當(dāng)皇帝時,下朝來看望父親,劉太公身邊的太監(jiān)說,“你兒子現(xiàn)在是一國之君了,誰見了皇帝都是要下跪的”,于是劉太公早早地等在門口,劉邦來時,劉太公行了跪拜之禮。
老子拜兒子,這兒子哪里承受的起啊?,劉邦再不敢輕意去看望父親。一天劉邦悶悶不樂,叔孫通問皇帝其故?劉邦將叔孫通大罵了一通:“你制的是什么鬼禮法?弄的我連父親都不敢見”,叔孫通微微一笑:“這還不簡單,你封老爺子為太上皇不就行了嗎?!庇谑莿罘鈩⑻珵樘匣?,從此徹底解決了老子拜兒子的問題。
如果本身是皇帝而傳位給兒子,其身份就是太上皇,不存在老子拜兒子的事,比如,唐高祖李淵傳位給兒子李世民,乾隆傳位給嘉慶。劉太公是 歷史 上唯一未曾做過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雖然后人常以流氓來看待劉邦,項羽要將劉太公熬湯時,劉邦還說分一杯羹給我,其實劉邦還是很孝順的,劉太公喜歡種菜,劉邦命人在御花園開出空地供父親種菜,劉太公思念家鄉(xiāng)及鄰里,劉邦就讓人在宮中重建故城,還邀故人陪伴,可以說,劉邦在行孝方面做到了極致。
謝謝閱讀
這個問題當(dāng)年困擾劉邦很久,不過最終還是被解決了。
家庭關(guān)系 從家庭關(guān)系看劉太公是父親,劉邦是兒子,父親跪兒子,這是逆?zhèn)惲?。別說劉邦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會接受父親跪拜的,只有兒子跪拜父親的份。如果父親真跪拜了兒子,那這個兒子就是不孝子,這就是我們的倫理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太公不能跪劉邦,否則會陷劉邦于不孝,引發(fā)西漢倫理混亂。
君臣關(guān)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劉邦被諸侯王推薦為皇帝,就是成了天下之主。此時普天之下沒有誰比劉邦還大的,包括劉太公。
劉太公與劉邦是君臣關(guān)系,臣跪君是最正常不過的。
從君臣關(guān)系看,劉太公要跪。
怎么解決? 這件事情變得很復(fù)雜了,如果劉太公跪了,天下人就會說劉邦不孝。西漢是以“孝”治天下,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如果不跪,那天下人又會說原來還有一個比皇帝還要大的,這樣有損皇帝之威儀。
初步解決方案:
劉邦每隔五天去看父親,此時是依家人禮,也就是兒子去看父親的身份,是去盡孝。
劉太公則執(zhí)掃把清掃道路在門口接劉邦,也就是臣接君。
當(dāng)劉太公正要下跪時,劉邦就馬上跳下了馬車,扶著父親。這樣等于劉邦盡了父子之禮,劉太公盡了君臣之禮。 到了房間里,自然是以家人禮對待,也就劉太公是父親,劉邦是兒子。
每一次都這樣會顯得很麻煩,也很虛偽,于是劉邦又想了一個辦法。
最終方案:
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太上是什么意思?
太上就是至高無上。太上皇就是至高無上的皇。
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太上皇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等于這天下有兩個皇,一個叫太上皇,一個叫皇帝。太上皇在皇帝之上,劉太公就不需要向劉邦下跪了。
劉太公生了劉邦,所以劉太公被封為太上皇實際上是從父子關(guān)系去推導(dǎo),同時封劉太公為太上皇是多贏。
1、抬高劉邦的身份,因為他的父親不是平民,而是太上皇。
2、解決劉太公與劉邦的身份問題。
3、解決皇帝的威儀問題。
4、體現(xiàn)劉邦的孝行。
這樣這個問題就完美地解決了,而太上皇的稱號也被后世延用。
世上尷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給兒子磕頭行禮就是其一。某一天,劉邦下朝去探望老父親劉太公, “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 劉太公一反常態(tài),摟著笤帚,站在大門口迎接劉邦。
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zhí)帚灑掃。這是一個奴仆對主人的禮節(jié),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jié),當(dāng)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
不是劉太公歲數(shù)太大,得了老年癡呆癥,認(rèn)不得兒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對自己說了一番話: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皇帝雖然是兒子,卻是天下之主,您雖然是爹,但也只是個臣,讓人主給臣子跪拜行禮,哪有這個道理?皇帝的威儀何在?
劉太公一哆嗦,是這個道理啊。因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還有本家叔叔大爺呢,拜不拜?還有莊鄰七姑八嬸,拜不拜?都拜了那還叫什么皇帝!
反拜吧,劉太公也不愿意。司馬遷說劉邦是劉老太太和龍生的,沒劉太公什么事,可是劉太公沒看到這個記載,他堅信這種事是他親力親為的。爹給兒子跪拜,自己的臉也沒地方擱啊。所以,劉太公折中了一下,摟把笤帚侍立一旁,臉上陰得要出水。
這就是古代皇帝屢見不鮮的麻煩事:兒子當(dāng)了皇帝,爹還活著,怎么辦?
其實這種情況,又分為三種類型,不能一概而論:爹是皇帝,禪位給兒子;爹不是皇帝,兒子是皇帝;爹雖然還在,但已經(jīng)不是兒子的爹。
這種情況比較多,比如李淵與李世民、唐玄宗與唐肅宗、宋高宗與宋孝宗、乾隆與嘉慶等等。這種父子關(guān)系的禮節(jié)比較好處理,因為爹原來就是皇帝,退位后稱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 ” 的簡稱,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兒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 社會 所賦予的身份不落下風(fēng),血緣身份上,又“壓 ” 了兒子一頭,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接受兒皇帝的跪拜之禮。
這種情況就比較麻煩,劉太公與劉邦就屬于這種關(guān)系。爹在 社會 身份上處于卑下的臣,兒子則處于尊貴的君,與血緣身份剛好相反,怎么辦?
這種事以前沒有先例,第一個帝制王朝秦朝,贏姓家族是按世襲制繼承王位,兼并六國后,秦始皇換了名稱而已。劉邦不一樣,按照古代禮法,劉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后每一朝開國皇帝基本都會遇到這個麻煩,不過,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登基時,爹已經(jīng)不在世了,不存在誰拜誰的問題。這事你也不能怪劉太公太能活,只能從法理上尋找解決方案。
這時候,歷來看不起儒生的劉邦才發(fā)現(xiàn),酸儒還是有點用的。這種事情自然難不倒大儒們,既然血緣身份無法變更,那就想辦法提高劉太公的 社會 身份唄,于是 歷史 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爐。
從此劉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兒皇帝的跪拜了!劉邦創(chuàng)下的對上冊封,就是后來歷代開國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有點拗口,意思是,爹雖然還在世,但是從法理上,他與當(dāng)皇帝的兒子之間,已經(jīng)斷絕了父子關(guān)系。
哪個爹這么傻,跟兒皇帝斷絕關(guān)系?這種情況,比前兩種都要多。一般是皇帝駕崩了,膝下無子,只好從宗室子弟中選擇一人,過繼到自己名下為嫡嗣。嗣君從法統(tǒng)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兒子,跟原來的親爹斷絕了父子關(guān)系。
古代每一個王朝,幾乎都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比如西漢漢哀帝和漢平帝,被過繼給漢成帝、宋英宗被過繼給宋仁宗、明世宗被過繼給明孝宗、末代皇帝溥儀被過繼給同治。
過去皇家子嗣太多,為了防止兄弟鬩于墻,人為規(guī)定了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了嫡系萬世不變的尊貴地位,不可斷絕,庶系永遠(yuǎn)不能爬到嫡系頭上。萬一嫡系斷了,哪怕從庶系過繼,也要續(xù)上。
可是這么一來,就帶來一個真正的大麻煩:親爹跟兒皇帝什么關(guān)系?如何行大禮?
按照法理,被過繼為嗣君的皇帝,與親爹就不是父子關(guān)系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親爹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為“爹”。所以,他與親爹的關(guān)系就成了君臣關(guān)系。
這種關(guān)系下,父子相見怎么辦?對不起,只能爹跪拜兒子!比如光緒皇帝的親爹醇親王奕譞,見了光緒帝,就必須行臣拜君禮。如果在后堂,光緒再還拜子見父禮,絕不能在公共場合出現(xiàn)。
因為這個不合理的規(guī)定, 歷史 上出現(xiàn)過多次皇帝對大臣們的反抗,比如漢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為帝,宋英宗的“濮議之爭”和嘉靖帝的“大禮儀之爭”等等。
古人對禮儀的執(zhí)著,在今天的人看來就是吃飽撐的,但是我們不能脫離環(huán)境說事,古代的“禮”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的保障體系,非常重要,絕不是虛禮。
古代 社會 最尊貴職業(yè)莫過于皇帝,最尷尬的職業(yè)莫過于太上皇,尤其是天下由兒子打下來的太上皇。
劉邦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艱難地打下了大漢江山,成為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成為九五之尊,劉太公的地位則顯得非常尷尬。在國家層面,劉邦是皇帝是國家的君父,享受全國臣民的擁戴,劉太公屬于臣民。在家庭層面,劉太公是父親,是家族的家長,劉邦則是兒子,兒子應(yīng)該尊重自己的父親。
漢朝建立之后,劉邦和劉太公都意識到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但是劉邦卻始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劉邦當(dāng)皇帝之后,開始大規(guī)模分封劉氏。劉邦封了自己的兒子、侄子、哥哥、嫂子,甚至連去世已久的母親也被追封,唯獨沒有封賞自己的父親。
劉邦之所以遲遲不封賞劉太公,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封賞他,也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兩個人的關(guān)系。劉邦做為皇帝也會偶爾揶揄自己的父親,史稱:
劉邦到底是個孝子,當(dāng)了皇帝之后,還是非常孝順自己的父親,也非常尊重自己的父親。劉邦也為自己的父親做了不少事,有關(guān)史料記載劉邦為父親建造了新豐。劉邦還是像平常人家的兒子一樣,正常向劉太公請安。史稱:
從劉邦的表現(xiàn)來看,劉太公并沒有向劉邦下跪,而是劉邦向劉太公行大禮。雖然劉邦以平常兒子的身份向劉太公行禮,但是在禮法上說不過去。劉邦終究是君,劉太公終究是臣,哪有君跪臣之禮。曾經(jīng)有人建議劉太公對劉邦行君臣之禮。史稱:
劉太公也覺得讓皇帝給自己行大禮會有損皇帝的威嚴(yán),于是接受了家令的建議,向劉邦行大禮。史稱: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國家禮法上看,劉太公應(yīng)該向劉邦行大禮。但是從家族宗法上來看,劉邦確實應(yīng)該向劉太公行禮。
此時劉邦意識到,一定要解決劉太公的問題,必須給劉太公一個封號。最終,劉邦決定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史稱:
兩個人都是皇帝,一個是掌握實權(quán)的皇帝,一個是沒有實權(quán)的太上皇帝。劉邦可以安心當(dāng)自己的皇帝,劉太公也可以有一個完美而又高大上的名號。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劉太公成為中國 歷史 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太上皇沒有任何實權(quán),在宗法級別上又高于皇帝。劉太公不再是劉邦的臣下,不需要向劉邦行君臣之禮。劉邦向太上皇行大禮,也不會“亂天下法”。
這個問題,在《史記》明確記載了。劉邦與他父親的關(guān)系。
什么意思呢。
劉邦像往常一樣看他的爹,想跪拜他的父親,但他爹的管家不愿意,就說,無上沒有兩太陽,地上沒有兩個皇帝。如今你已經(jīng)當(dāng)上皇帝了,是天下人主,而你是父親也是你的臣民,主人怎么能拜臣子呢。如果這樣,皇帝的威嚴(yán)就沒有了。后來劉邦再去看他的父親,他爹就抱了掃帚后退。劉邦趕緊去他爹,但老太公說道,你已經(jīng)人主了,我做臣子怎么能亂天下王法。于是劉邦就封他爹為太上皇,才把事情解決的,并賞給管家很多錢。
從以上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劉幫與他爹的關(guān)系就不能像過去了。那他爹需要跪拜劉邦嗎。
一,需要跪拜。 這是禮法。劉邦讓孫叔通弄禮法,就為了天下興,如果禮法不興,天下就廢。自己制定的禮法必須遵守。他順接秦始皇,也自稱皇帝,為天下人主,那么為天下人主,就要接受天下人的跪拜。劉邦不再是他父親生的,是天生的。沒有當(dāng)皇帝之前,是他爹的兒子,當(dāng)他當(dāng)皇帝就是天的兒子,與他父親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所以按照禮法,他爹必須跪拜劉邦,否則就不成禮了。
二,禮與情的沖突。 為什么劉邦會出現(xiàn),父親跪拜他的這種現(xiàn)象呢。因為,劉邦是開國皇帝,他父親不是,后世的皇帝都是接父親的班。況且,他當(dāng)皇帝,他父親還活著。這就出現(xiàn)讓尷尬的局面,禮與情的沖突。于情,他怎么能讓父親跪拜呢,于禮,他必須接受父親的跪拜。
皇帝自稱孤、寡就是沒有任何親情可言,因為你天下人主,天下人與你關(guān)系都是一樣,你必須身在高處,俯看眾生。皇帝不再是常人,沒有七情六欲?;实壑荒馨?,天地、先祖、君師這三者。在《禮書》中寫道: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這里面沒有親。所以劉邦只能接受禮。
三,這個事怎么怎么解決的。 去看自己的父親,讓父親給自己跪拜,劉邦心里也受不了呀。估計那個管家提出來了,讓劉邦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下問題全部解決了,跪拜太上皇是合情合禮的事情。這一切都名正言順了,劉老太公也維護(hù)住兒子皇帝的尊嚴(yán)了,自己還得了太上皇的稱號,管家也被賞賜了很多錢,而劉邦也可以在天下推行禮法了,皆大歡喜,這就孔了提倡恢復(fù)周禮的好處。
我們常說封建 社會 的無奈,因為儒家一廂情愿地希望執(zhí)政者是天下人的領(lǐng)導(dǎo),不能再以私情而去做事,故意弄些違背正常人倫的禮來約束皇帝的行為,讓皇帝更無無私。父親給皇帝跪拜,這樣荒誕的事情出現(xiàn),就說明禮已經(jīng)脫離正常行駛的軌道。用禮來約束別人,增加皇帝的尊嚴(yán),使皇帝更加肆無忌憚的來做荒唐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皇帝自己私心在做怪,他們只考慮自己,從不去考慮天下蒼生,沒有約束的制度,都是扯淡。
劉邦以平民無賴的身份當(dāng)上了皇帝,他身邊的功臣也大多是地痞混混,所以在劉邦剛剛登上帝位不久,還沒有建立一種完善的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難免出現(xiàn)很多尷尬的場面。
一次劉邦要宴請群臣,在大廳擺了幾十桌,喝酒的時候,有跟劉邦稱兄道弟的,有劃拳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喝醉耍酒瘋的,也有拿劍砍柱子的,大廳之上一片烏煙瘴氣、熱鬧非凡的場面,劉邦頓時傻眼了,心想:“我這皇帝當(dāng)?shù)恼@么窩囊,想想人家秦始皇巡游的時候,那威風(fēng),那威嚴(yán),我是要秦始皇那種感覺,不是這樣的”
于是劉邦把大儒 叔孫通 找來,要他把自己當(dāng)皇帝的樣子制定出來,按照秦始皇那種規(guī)格辦,于是 叔孫通 下去就找人操練,并制作皇帝大臣的服飾制度、宴飲制度、朝堂禮儀制度等等一系列尊卑貴賤的禮儀。等有一天叔孫通任務(wù)完成的差不多了,就準(zhǔn)備演練一次,劉邦這次跟往常一樣來到朝堂之上,正要坐下龍椅寶座的時候, “唔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震耳欲聾的聲音著實把劉邦嚇了一跳,劉邦回過頭看到了朝堂之下一排排整齊的隊伍站著,劉邦頓時震驚了,心想“這才是當(dāng)皇帝的感覺,哈哈”于是就大大嘉獎了為他制定禮儀的叔孫通。
劉邦嘗到當(dāng)皇帝的甜頭,一次劉邦就去拜見他爹劉太公的時候,劉太公出門跪拜在前,迎接劉邦,這可把劉邦驚呆了,趕快下車扶起他爹說:“您老人家怎么跪起來了”。劉太公說:“你當(dāng)了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我就是你的臣子,不能因為我是你爹就破壞了規(guī)矩”。這時劉邦才想起來把他爹忘記了,立馬尊他爹為“ 太上皇 ”,并說只能兒子拜爹,沒有爹拜兒子的道理!
《史記?高祖本紀(jì)》
正是儒家的這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既保障了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地位,也穩(wěn)固了天下的百姓,開創(chuàng)了漢朝“ 以孝治天下 ”的美譽(yù),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yè),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第一次把儒家作為正統(tǒng)思想來進(jìn)行統(tǒng)治,更是奠定了 社會 穩(wěn)定發(fā)展的局面,為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提供了精神支撐。
這個提問很有趣味性!是啊,劉邦雖然是皇帝,但也不能讓劉太公向他三拜九叩啊,那豈不是顛覆了封建 社會 強(qiáng)調(diào)的“孝道”嗎?
如果連皇帝都沒有了孝道,他又怎么可能號召老百姓,服從封建倫理道德呢?可是劉邦卻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劉邦的手下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劉邦尊劉太公為“太上皇”!他們認(rèn)為“大于帝者曰皇,無大不大曰太上”,劉太公既然是皇帝的父親,那就理應(yīng)被尊為“太上皇”。
其實,這個所謂的“太上皇”也只不過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稱號而己,只有名義上的尊貴,而沒有任何實際權(quán)力,也不影響皇帝行使最高權(quán)力。
有意思的是,自從劉邦首創(chuàng)了“太上皇”以后,后世皇家多有效仿者——比如,唐高祖李淵,在被迫退位之后,就是以“太上皇”的身份終其殘生的;再比如,宋高宗趙構(gòu)也以“倦政”為理由,主動讓位給宋孝宗,然后以“太上皇”自居。
還有那位著名的乾隆皇帝,也在其執(zhí)政60年之后,將皇帝寶座讓給了兒子嘉慶皇帝。不過乾隆的“太上皇”可不是虛名無實,在其名義上退位之后,卻依然戀棧不下!乾隆通過權(quán)臣和紳,繼續(xù)操縱著朝政大權(quán)!
歷史 上得國最正的就屬劉邦和朱元璋了,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普通百姓,沒有名門望族的背景,他們都是白手起家(劉邦起義時只是一個小亭長),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拼出來的江山,而朱元璋當(dāng)皇帝時他的老爹已經(jīng)死了,無需考慮人倫之禮,可 劉邦比較尷尬,他的老爹劉太公還活的好好的。
劉邦作為皇帝,是萬人之上的身份,按照君臣父綱,他的老爹劉太公需要向他磕頭 , 可他同時也是劉太公的兒子,兒子見父親當(dāng)然要行跪拜之禮,何況是封建時代,最講孝道。
據(jù)司馬遷《 史記 》這樣記載,劉邦當(dāng)皇帝以后,每五天去朝拜一次劉太公, 每次朝見劉太公都是行跪拜之禮 ,禮儀得當(dāng),極顯父子情深。劉邦這樣做也許是真的盡孝道,也有可能是做做樣子,行百官之表率。
無論如何,劉邦在孝敬劉太公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可是他畢竟是皇帝,就連他的父親也算是他的臣子,所以劉太公的管家因此進(jìn)言劉太公,說道, 天無二日,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可是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包括您也是他的臣子,怎么能讓君主去跪拜臣子呢 ,這樣會有失皇帝的尊嚴(yán)的,劉太公聽后恍然大悟,心中有愧。
后來劉邦再次拜見他老爹時, 他的父親劉太公抱著一把掃帚站在門前,畢恭畢敬,見到劉邦來時,就步步后退的迎接 ,劉邦看到父親這樣行大禮,大驚,趕緊下馬車攙扶劉太公,而劉太公恭謹(jǐn)?shù)膶钫f,您是萬人之上的皇帝,怎可因為我壞了天下的法紀(jì)!
從 史記記載可以分析,劉太公并沒有真的行跪拜之禮 ,他只是恭敬的迎接劉邦到來,到了后來, 劉邦也考慮到劉太公的平民身份比較尷尬,所以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有了太上皇這個身份,劉邦和劉太公之間就不是君臣關(guān)系了,劉邦跪拜劉太公就合情合理了,而劉太公也可以安心接受劉邦的跪拜之禮了。
需要的。
劉邦他爹不僅要跪拜作為皇帝的兒子,而且場面非常尷尬。這是因為劉太公從沒當(dāng)過皇帝,哪怕他是皇帝的爹,地位也高不過皇帝。
古代雖然講究父慈子孝,但更講究忠君。
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和臣服關(guān)系,是遠(yuǎn)遠(yuǎn)高于一切倫理的存在。因此,劉邦和劉太公這對父子,就尷尬在了這里。
如果以父子關(guān)系而論,劉太公尊而劉邦卑;但若以君臣關(guān)系而論,劉邦尊而劉太公卑。
因此,劉邦在登基后,每五日拜見一次父親時,都是免除劉太公行君臣之禮(即叩拜禮)。但是,劉太公身邊的人卻對他說: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雖然你劉太公是皇帝的親爹,但也是臣子,不能讓劉邦拜見你,需要你去拜見作為皇帝的兒子。
劉太公聽后,仔細(xì)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件事記載了心里。
于是,某日劉邦再一次來看父親時,劉太公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吹礁赣H的舉動后,劉邦大吃一驚,連忙詢問是怎么回事。
得到回答后,劉邦深思熟慮,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于是就決定遵奉劉太公為太上皇,給予父親相應(yīng)的地位和待遇。
自此以后,追尊皇帝的沒有當(dāng)過皇帝的生父為皇帝,就成為了一項慣例。
這項慣例,就是因為劉太公曾給劉邦行禮才得來的。
《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
這里說得是,劉邦當(dāng)了皇帝后,每隔五天就去看望父親劉太公一次,見到父親行跪拜禮,和普通老百姓見父親行一樣的禮節(jié)。
劉邦剛剛建立漢朝,百廢待興,應(yīng)該說比當(dāng)老百姓時更加忙碌,做百姓時,劉邦也未必能做到這樣有規(guī)律的去拜見父親。
因為劉邦本就不是什么好良民,他游手好閑,不喜歡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又貪戀酒色,一副流氓形象,就這個形象估計給父親添了不少麻煩,劉邦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也不可能給自己規(guī)定時間去給劉太公請安,怎么當(dāng)了皇帝一反常態(tài)了, 這里有一半的成分是政治做秀,
劉邦是天生的政治家,起義之初,就給自己做好了包裝。他父親是一介平民,平民的兒子要當(dāng)皇帝,怎么能有人相信呢?這不要緊,劉邦給劉太公戴了頂綠帽子,說自己是母親和蛟龍生下的孩子,純龍種,當(dāng)皇帝名正言順,后來又有斬白蛇起義的傳說,這些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不在細(xì)說了。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朝后,就面臨一個怎么治理國家,才能使大漢朝長治久安的問題。
戰(zhàn)國時期,齊景公問孔子:怎么治理國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边@就是周朝的禮樂制度,意思是“君王要像個君王,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子女像個子女?!边@里的重點,是劃分了一個等級制度,對穩(wěn)定政局有很大的好處。
劉邦做了皇帝,當(dāng)然希望臣子都能按等級做事,各行其是?!熬汲?,父父子子”這套制度,對希望自己的皇帝之位,一代代傳下去的劉邦,有莫大的好處,如果兒子都去反對父親,臣子都想當(dāng)皇帝,那國家不亂套了。劉邦首先要在“父父子子”上做個榜樣,孝敬父親,以孝治天下才是他最終目的。 所以劉邦忙里抽閑,也要去跪拜父親,怎么能讓父親跪拜他呢?
劉太公起初也是欣然接受,他沒什么文化,哪會想那么多,劉邦當(dāng)了皇帝,也要承認(rèn)劉太公是他爹,跪拜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畢竟什么龍種那樣的事不是真的,誰是劉邦的親爹劉太公心里最清楚。
但劉太公的管家多事,對劉太公說:“劉邦雖然是你的兒子,但他現(xiàn)在是萬民之主,你是他的臣下,怎么能讓皇帝給你這個臣子下跪呢?”劉太公這才恍然大悟,不能只講“父子”,還有“君臣”關(guān)系呢。
但劉太公也不能給兒子下跪呀,經(jīng)過高人指點,劉太公有了主意,劉邦來拜見劉太公的時候,劉太公抱個笤帚,跑到大門口去迎接,劉邦要行跪拜禮,劉太公抱著笤帚往后退,把劉邦鬧愣了,劉太公說:你是皇帝,天下之主,怎么能為我亂了國法。
劉邦覺得奇怪,父親不可能有這樣的見解,一定有人出主意了,一問才知道,是太公的管家告訴的劉太公的,劉邦對這個管家非常賞識,劉邦這樣做,本來就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要天下人心里都有君臣,父子的觀念,臣子就沒有了造反的念頭,管家這一摻乎,更加大了對這套理念的炒作力度,這無疑是一個很給力的廣告宣傳,廣告費一定要豐厚,所以劉邦當(dāng)即賞賜管家黃金五百斤。尊奉劉太公為太上皇,這就是 歷史 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太上皇怎么會跪拜皇上呢。
綜上所述:劉邦當(dāng)了皇帝,他爹是不需要跪拜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5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