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碲w匡胤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1127年4月,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破,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開封地處平原地區(qū),是四戰(zhàn)之地,周圍無險可守,并非是都城的最佳選擇。宋朝為了都城安全,只能增加軍隊數(shù)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冗兵”問題。其實在宋朝初年,趙匡胤曾提出過遷都,若成功的話,或能改變北宋命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話說開寶九月三月,趙匡胤以“郊祀”為名,率領文武群臣前往洛陽。對于趙匡胤而言,洛陽就是他的故鄉(xiāng), 927年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他在這里度過了童年、青年時期,此后戎馬征戰(zhàn)半生,一直沒有機會回來。趙匡胤到洛陽后非常高興,他發(fā)現(xiàn)“洛陽宮室壯麗,甚悅”,并嘉獎了洛陽的留守官員。
完成祭祀活動后,趙匡胤并沒有回開封的意思,反而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吃驚的計劃,遷都洛陽,“上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实垡话l(fā)話,并沒有人響應,反而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比如起居郎李符上書,說遷都有八項困難,其他文武群臣也紛紛表示反對。
但趙匡胤不管這么多,“上不從,既畢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諫”。這時候一個人站出來了,他就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也就是后來的宋太宗。趙光義說:“遷都未便?!壁w匡胤卻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敝筅w光義跪在地上,磕頭苦諫。趙匡胤這時才說出了自己遷都的目的!
“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jù)山河之勝而去宂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p>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想遷都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他的道理的。趙匡胤在消滅割據(jù)政權的過程中,先后數(shù)次對北漢用兵,但是北漢在契丹的支持下,最終沒有能夠消滅北漢。趙匡胤已經(jīng)意識到,來自北方游牧政權的威脅,終將成為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而開封無險可守,宋朝“冗兵”問題嚴重,遷都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作為武將出身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冗兵”問題的嚴重性,軍隊數(shù)量龐大,但戰(zhàn)斗力不高,且消耗大量國力。相比于開封,洛陽“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如果將都城遷到洛陽,則可以依靠洛陽有利地理條件,改革軍隊,解決“冗兵”問題,真正實現(xiàn)北宋的富強。
不過趙匡胤的計劃落空,這時候趙光義搬出了一句名言“在德不在險”。這句話是名將吳起說的,意思是說如果國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之后趙匡胤沒有在說話。趙光義退下后,趙匡胤對身邊的人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無奈之下,趙匡胤只得下詔返回開封,幾個月后猝然離世,趙光義繼承皇位。應該說趙匡胤確實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識到了都城的問題,也準確預測了北宋王朝的命運,在“冗兵”等問題的困擾下,北宋“積貧積弱”,最終被遼國所滅。
文|江楓月夜
河南,幾乎遍地都是古都,即使你不是河南人,你也能隨口叫出幾個:洛陽、安陽、南陽、許昌等等。河南在古時又稱中原地區(qū),特別是在宋朝,那時候人人以能有一個中原戶口為榮,比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里,喬峰想在登封上一個本地戶口而不得,而不得不遠走關外。而讀過 歷史 的我們都知道, 在唐朝以前,開國君主們最愛選的都城要么是長安,要么是洛陽,怎么到了宋朝就成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開封了呢?這背后到底是什么深意?
開封,古又稱汴梁、汴州、汴京、東京,是一座擁有四千多年 歷史 的古城。 開封的名氣可能趕不上長安、洛陽和南京,但在建都數(shù)量上卻牢牢占據(jù)建都第二梯隊的榜首。
屈原在《離騷》里寫道:“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屈原說他的祖先是高陽氏,高陽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故稱“高陽氏”,高陽就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高陽鎮(zhèn)。
夏朝第七任君主姒杼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時開疆擴土,中興夏朝,打跑了東夷人,把國都遷到了開封一帶,由此拉開了開封的建都 歷史 。 歷史 上曾有八個朝代曾在開封建都,分別是夏、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 故開封又有“八朝古都”之稱。
在這八個朝代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是集中在唐末及宋這一時期。 鐵打的開封,流水的王朝 ,為何在這一時期,開國君主們在趕走了“上一任”后卻一點也不忌諱,仍要把都城選在這里?是他們不知道沃野開闊的開封不適合建都,還是另有原因?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聊一聊隋唐。在《隋唐演義》等小說里,隋煬帝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到揚州看楊花,下令征發(fā)幾十萬民工開挖大運河,結果搞得天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在起義軍的征討中,大隋朝二世而亡了。
然而,隋煬帝開挖運河真的是為了滿足私欲嗎?當然不是,運河的誕生其實是一種 歷史 的必然。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政治軍事重心在北方,而經(jīng)濟中心卻從三國時期后就一直再往南方轉移。
大隋朝是繼秦朝之后的第二個大一統(tǒng)帝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這個國家的南北方實行有效的管理,開辟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非常必要。王朝伊始,必有君主大興土木,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隋煬帝固然有彰顯個人文治武功的目的,但更重要的確實為了中央集權,便于對帝國實行統(tǒng)治。
秦朝的首都在咸陽,漢朝的首都在長安,到了隋朝卻變成了洛陽,我們發(fā)現(xiàn)這條軌跡是由西向東方向,而前文說了,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中心一直是在向南方轉移,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政治中心的東移是歷朝歷代的君主們?yōu)榱四苷业揭粋€經(jīng)濟和政治能平衡的契合點。北方有險可守,適合做都城,而南方地勢開闊,多產(chǎn)錢糧,把關中的人口調(diào)到南邊去拓荒,而把南邊的錢糧運到北方來緩解關中的生產(chǎn)力不足的局面,于是大運河就誕生了。 想想我們今天還不是這樣的做的嘛,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diào),都是通過人為的調(diào)整,改變自然,打破資源在地理上的分配不平衡,能夠讓這個國家更加高效地運作起來。
隋煬帝挖通了大運河,其實就已經(jīng)宣告長安沒落了,它已不再適合王朝建都,雖然李唐的開國者們強行把都城選在了長安,但我們會看到,到了高宗李治的時候,李治和武則天更長的時間是待在洛陽。
到了武則天執(zhí)政時,她雖未“遷都”卻勝似“遷都”,因為在武則天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大足元年(701)年十月至長安三年(703年)十月,在長安居住兩年外,其余時間都是在洛陽居住。武則天甚至還給洛陽改名“神都”。這一點我們在徐克的一部爛片《狄仁杰之神都龍王》里可見一斑。
武則天率文武大臣到洛陽其實是形勢所迫,是出于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 唐朝建立后,由亂世轉為治世,關中人口急劇增加,關中生產(chǎn)力不足的尖銳矛盾立馬擺在了唐統(tǒng)治者的面前。特別是高宗后,公務員的隊伍擴編了,府兵制也變成了募兵制,財政赤字加劇,政府負擔不起,該怎么辦?
當然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洛陽曾是隋朝的首都,雖然隋朝滅國了,但洛陽這座城市并未傷及筋骨,特別是有了那條大運河,江淮以南的錢糧可以通過運河直接到達洛陽,真可謂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而有些人可能要問了,武則天之后唐朝的統(tǒng)治者不是又回長安了嗎?而且還誕生了中國 歷史 上著名的盛世“開元之治”,這該如何解釋?
這是因為這一段時期沒有發(fā)生較大的天災,關中的經(jīng)濟狀況得到了大幅改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李隆基時修通了洛陽到長安著一段段的運河,以致南方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長安。
李隆基重用裴耀卿等人,裴耀卿改革漕運,采用分段運輸?shù)姆椒ń鉀Q了洛陽到長安這最后一段“接力”,外面的物資進來了,關中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當然就不用再搬回洛陽了。
所謂分段運輸就是裴耀卿在運河沿線建立了許多物流中轉站,運輸船只只走規(guī)定的一段路程即返,大大提高了效率:
喪鐘為誰而鳴?
唐朝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就已敲響了喪鐘。李隆基之后,藩鎮(zhèn)割據(jù),各地擁兵自重,唐帝國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失去了對帝國的有效掌控,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隋唐大運河基本被阻塞,無法發(fā)揮溝通南北作用。
其實當時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和朝堂之上的有識之士不是不知道運河的重要性,他們也無時不刻不想恢復運河的通航,但他們無一不失敗了,比如代宗時的能臣劉宴,他就想了許多辦法來恢復運河的航運,但他絞盡腦汁,運河每年最大的吞吐量不過一百一時萬石,少時則只有五十萬石。
朱溫篡唐后,把都城自戰(zhàn)國時期魏國后再一次建在了開封。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開封在長安、洛陽的東面,也是隋唐大運河上的重要一環(huán)。運河自唐代末期以后,許多地方已經(jīng)淤塞不便于航運,只有開封以東的部分還能發(fā)揮效應,以西的部分已經(jīng)無法使用。 所以,這一時期開封取代了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必然的趨勢,就和當年洛陽取代長安一樣。
到了五代十國,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這幾個王朝 和日本當年有段時間換首相一樣,換國家比“換褲衩兒還勤”,你方來罷我登場。 到了周世宗的時候,他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奠定了后來大宋大一統(tǒng)的基礎,而且他又整治水道,恢復了運河的效能。
到了趙匡胤的時候,他其實一開始并不打算選開封作為都城的,因為開封地勢平坦,不利于防守,這一點北宋后來被金國所滅可以得出結論。 趙匡胤理想的首都還是洛陽和長安,但是他“杯酒釋兵權”,采用重文輕武的策略治國。為了防止地方叛亂、不服從中央,他要在京師保留大量的軍隊以此拱衛(wèi)。人多就要吃飯,為了滿足中央對糧食的需求,為了養(yǎng)活多達幾十萬的駐軍,他只好遷就現(xiàn)實,還是選擇了開封作為都城。
筆者猜想當年趙匡胤、趙光義一定給子孫交代要勵精圖治,收復燕云十六州、遷都等事宜,但他的子孫太不爭氣,特別是到了徽宗時期。宋徽宗時,吏治腐敗,大小官員為了投皇帝所好,紛紛給宋徽宗進獻花石,讓本是運送錢糧等物資的漕船被奇花異石擠占。運河再不能為帝國輸送養(yǎng)分,北宋滅亡也就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這一點,我們從《水滸傳》里“吳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綱”,是指古代運輸貨物的組織。
所以,決定趙匡胤建都開封的最大因素還是那條運河。宋朝興也運河,敗也運河,運河的通暢就是大宋帝國的命脈 :
四、結語
綜上,開封并不適合作都城,至于唐末到宋朝這一段時間選擇開封作為都城,是因為從開封所流過的那條運河,運河可以把南方的糧食等物資源源不斷輸入開封,趙匡胤選擇在這里建都其實不過是無奈之舉。
在今天,河南的經(jīng)濟排名前三甲是鄭州、洛陽和南陽,開封連前十都進不去,進一步證明了開封的局限性,它并不適合作為中心城市來發(fā)展。筆者兩年前曾經(jīng)去過開封一次,開封城內(nèi)鮮見高樓大廈讓我感到困惑,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原來一方面是開封的地質(zhì)情況所限,另一方面也是當?shù)卣疄楸Wo古城的整體布局不被破壞,避免高樓大廈顯得太突兀,是以規(guī)定后建的建筑物不能超過標志性建筑鼓樓。
開封這座城市現(xiàn)在看來可能有點“沒落”,提起它,人們僅知的只剩下戲文里的“開封有個包青天”。但它曾經(jīng)卻是大宋繁榮的一部分,它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的“宋文化”,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城市。
END
2、參考:《唐宋帝國與運河》、《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華章同人
北宋建立以后,趙匡胤想要把都城從汴梁遷往洛陽;結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對,該遷都計劃最終泡湯了。
而明朝初期,經(jīng)過?靖難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決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結果是朝廷重臣們都紛紛支持,最后遷都成功,北京成為明朝的都城。
兩者目的相同,為何結果卻不同呢?
我來簡單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宋太祖趙匡胤遷都的原因是:
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雖然掃平了南方的割據(jù)勢力,但是,在北方卻進軍不利。北方的割據(jù)政權北漢軍事實力不弱,又與強大的游牧民族政權契丹聯(lián)合,對北宋王朝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而在史上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后,中原的漢族政權就喪失了抵擋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進攻的天險重鎮(zhèn)。而北宋王朝的都城汴梁則是無險可守,一旦北方敵軍前來進攻,汴梁的形勢就會非常危險。
因此,趙匡胤決定遷都洛陽,利用洛陽險要的地理優(yōu)勢,來保證大宋王朝首都的安全。
2.暗地里瓦解趙光義政治勢力的目的。
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后周的江山。這是趙匡胤在得到周世宗柴榮的提拔重用之后,施展心機手段,多方拉攏軍隊將領和朝廷大臣,發(fā)展自己的個人勢力,最終得以乘柴榮病死之機,發(fā)動政變,奪取了后周的江山社稷。
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后,有鑒于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杯酒釋兵權,奪去了許多大將的權力,唯獨重用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被冊封為晉王,同平章事,兼中書令,開封府尹。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居于宰相之上。他學習掌握了哥哥那一套拉攏人心、發(fā)展個人勢力的本領,經(jīng)過多年苦心經(jīng)營,趙光義在東京開封勢力龐大,甚至于宋太祖趙匡胤也無力撼動。
隨著時間的流逝,趙匡胤忽然間發(fā)覺弟弟趙光義的勢力發(fā)展得過于強大了;別說自己的兒子了,可能就連自己都快要無法與之抗衡了。
于是,趙匡胤決定遷都洛陽。借口就是洛陽地勢險要,又是古都,比開封更適合作國都。
這個借口是很正確的。但主要用意是一遷都,趙光義在開封精心構筑的關系網(wǎng)就被破解了。
趙匡胤遷都失敗的原因:
一旦遷都洛陽,趙光義在汴梁苦心發(fā)展的政治勢力就會凋謝枯萎,而趙光義也就無法再對朝廷施加重要影響。因此,趙光義當然不會束手就擒的!他發(fā)動許多大臣,勸諫趙匡胤。終于,他們成功地阻止了趙匡胤的遷都之舉。
當時,朝廷重臣們都已經(jīng)在富庶繁華的汴梁安家立業(yè),而由于長期戰(zhàn)亂,洛陽地區(qū)卻是一派凋敝殘破的景象。所以,北宋朝廷的大臣們實在是沒有幾個人愿意搬遷到洛陽去的。
反對者們針對趙匡胤的?據(jù)山河之險而去冗兵?觀點,提出了針鋒相對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的意見。在趙光義竭盡全力的運作之下,幾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反對遷都洛陽。最后,趙匡胤只得被迫放棄了遷都計劃。
而隨后就發(fā)生了?燭影斧聲?事件,趙匡胤酒后暴死,趙光義上位。北宋朝廷再也沒人提議遷都之事了。
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取得成功。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長期在北京駐守,經(jīng)營時間很長;北京成為了朱棣的根據(jù)地、大本營。而南京卻是建文帝的地盤,雖然靖難之役勝利了,但是,朱棣對南京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反感的。
南京朝廷重臣中大都出身南方,不是朱棣的心腹親信;為了徹底擺脫他們的影響,全方位掌控朝政大權,朱棣挾?靖難之役?大勝之威,下令遷都北京,把南京變作留都,把那些朝廷重臣作為閑散官職,留下當作留守班子的班底。
朱棣遷都成功的原因:
朱棣靖難成功,奪取了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力。在清算建文帝的政治勢力時,朱棣淫威大發(fā),對建文帝的忠臣肆意殘殺,對其家屬更是嚴加迫害;其手段之卑鄙惡劣、鎮(zhèn)壓力度之暴虐兇殘,古今罕見。
在朱棣的政治高壓之下,殘存下來的朝廷大臣們是絕對不敢反對朱棣遷都的計劃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6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