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硌︶缘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的人物,他自從軍以來,戰(zhàn)功赫赫,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深受皇帝的信任,并且他的家族也得到了唐王朝的重用。在《薛仁貴征西》、《薛丁山征東》等多部小說中,也展現(xiàn)了薛家的勇猛和對大唐的忠誠。
在小說《薛剛反唐》中,則是講述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因滿門遇害,遂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的故事。這雖然是小說的言論,并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是歷史上薛仁貴確實有一個孫子,參加了安祿山的叛軍,起兵反對大唐的統(tǒng)治,他就是薛嵩。
薛嵩的父親是薛楚玉,薛楚玉是薛仁貴第五個兒子,因為將門出身,薛楚玉很快就升為平盧節(jié)度使,成為封疆大吏。后來因為跟隨他的哥哥薛訥進行軍事改革,遭到保守派排擠,薛楚玉就丟掉了官職。接替他職務(wù)的是一個張守珪的人。張守珪的才能如何暫且不談,但是他的義子,想必大家都認識,就是“安史之亂”的發(fā)動者安祿山。
薛楚玉因為被朝廷免了職,他的兒子薛嵩同樣也不能進入官場,薛嵩的心中自然對朝廷不滿。而唐玄宗晚期,李林甫、楊國忠弄權(quán),各地又饑荒不斷,民族矛盾、人民矛盾、階級矛盾一天天加深,最終安祿山振臂一呼,在范陽起兵。
早就對朝廷不滿的薛嵩仿佛看到了機會,反正自己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不如直接反了朝廷,說不定還有機會成為開國功臣。于是薛嵩就成了叛軍的一員。要知道薛嵩是將門之后,領(lǐng)兵打仗還是很在行的,很快就成為叛軍中的核心將領(lǐng)。
不過唐王朝雖然政府腐朽不堪,但是實力還在,還沒有到亡國的時候。到了安史之亂后期,唐朝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的率領(lǐng)下,開始吹響勝利的號角,安史叛軍開始節(jié)節(jié)敗退。眼看叛軍靠不住了,薛嵩為了家族的利益就率領(lǐng)部眾投降了唐政府,與薛嵩一起投降的還有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唐政府為了安撫這些叛軍勢力,不得已將田承嗣封為魏博節(jié)度使,李懷仙封為盧龍節(jié)度使,李寶臣封為成德節(jié)度使,薛嵩封為相衛(wèi)節(jié)度使。
薛嵩雖是叛軍出身,但是祖上畢竟是大唐的名將,所以薛嵩歸順朝廷之后,一心為國為民,深受百姓愛戴。而薛嵩的后代們,也是文武全才,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薛氏一族在唐王朝依舊顯赫多年。
只不過薛嵩參加了謀反,居然還能在唐王朝繼續(xù)顯赫下去,是薛家的幸運,還是唐王朝的不幸呢?
薛剛因為家族遭受迫害不得不跟著謀反,但被鎮(zhèn)壓后,朝廷也并未追究其責任。薛剛和安祿山反唐是兩碼事,薛剛是為李家江山,安祿山是為自己的野心。而朝廷能夠優(yōu)待薛剛這樣的叛黨,無非從內(nèi)部瓦解叛軍,加快戰(zhàn)爭步伐。
叛軍大勢已去之后,薛剛為了家人歸降朝廷,本以為會受牢獄之苦,結(jié)果朝廷大赦他們的罪行,并對他們加官進爵,此等大赦,實屬罕見你說薛剛能不感激涕零嘛,自此忠心侍奉李家。
薛剛本名叫薛嵩。薛剛乃其孫,他的父親排行第五,名叫薛楚玉。也許是薛仁貴的福澤,早年薛楚玉非常受朝廷重用,一度擔任范陽、平盧兩地的節(jié)度使。但是樹大招風,枝高易折,嫉妒眼紅薛家權(quán)勢地位的人比比皆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最后薛楚玉及其兄長被人抓著一個小把柄就被免官了 。
薛剛從小跟著薛楚玉,身強力壯,性情粗獷,不喜念書,武藝倒是不錯,也學了不少兵法,卻無用武之地,當時唐玄宗已晚年,沉浸于盛世太平完全不理朝政,朝政大權(quán)被楊國忠把持。整個大唐盛世其實就是空殼子,外部光鮮亮麗,內(nèi)部一片漿糊。
薛剛的父親伯父被免官,已經(jīng)是憋屈至極,還不能一展抱負,征戰(zhàn)沙場,安祿山的造反叛變給了他投戎的機會。頭腦發(fā)熱的就跟著叛軍反叛了。但安祿山最終兵敗,薛剛突然清醒,想到家人的安危,選擇了投降。當時代宗為了穩(wěn)定和收買人心,放了薛剛一馬,也是為了大局考慮,不過后來證明整個決定是正確的,薛家為李家盡職盡責。
雖然他是薛仁貴的孫子,但是他最后投靠安祿山是不得已的行為,如果是必須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就需要去投靠別的人。畢竟他還是一個比較豪邁的人,他有著自己的胸懷和報負,所以無論是投靠哪一個人,只要讓他的才能得以體現(xiàn)就可以了,他并不介意是投靠誰。雖然他在戰(zhàn)爭方面有著他自己獨特的才能,但是他在報答國家方面卻不如他的爺爺,他只想著要施展自己充分的才能,而并不想要找一個人忠心耿耿的為他做事情。
因為薛嵩的志向是非常遠大的,而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時候,在時局的這樣一個條件影響下,也不得不讓他去投靠了安祿山。安祿山對于他這個人的賞識,也是非常大的,安祿山認為他是一個有自己胸懷和抱負的年輕人,所以就將他先納入自己的手下。然后帶領(lǐng)他接下來的幾場戰(zhàn)爭當中,就發(fā)現(xiàn)其實這一個人擁有著自己的胸懷和抱負,而在這幾場戰(zhàn)爭中,也可以為他做好很多事情,所以安祿山也是越發(fā)看重他了。
因為安祿山當初對自己的看重,讓當時的他認為比在唐朝手下要更好的發(fā)展,畢竟當時唐朝的皇室是排擠他們這一個家族的,排擠他們這個家族,就會讓他們不得志。即使為朝廷做過非常多的事情,也會因為自己家族的牽累,導致自己沒有辦法在朝廷面前施展自己的胸懷。自己的才能也將會在某一時刻被埋沒。
不過他投靠安祿山只是一時的想法,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那就不去投靠安祿山了,反而是在唐朝里做事,當時的人們對他也是非常的看重。將自己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將州郡這里治理的井井有條,也成為了唐朝的一個官職很大的將軍。
薛訥,字丁山,是薛仁貴的兒子,戰(zhàn)功卓著,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安史之亂投安叛軍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wèi)、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jié)度使。在大亂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zhèn)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后被隱士勸,遂止,并圖其形于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病死。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相比,他們還是頗有幾分相似的,畢竟都反過大唐。
程咬金,秦瓊,尉遲恭等的后人到安史之亂的時候,都沒有記載了 那個時期秦瓊已經(jīng)病故,程咬金、御遲敬德已是古稀之年,上不了沙場的。朝中的猛將只有“一字并肩王”薛仁貴了。
追問
安史之亂時連薛仁貴都不在了,我說的是他們的后人在哪里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8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