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什么人,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明末死于抗清的忠義大臣有不少,但是死后百年,得乾隆皇帝親題“褒慰忠魂”的就只有史可法一個。除此外,乾隆還還撰挽詩一首,并命大臣,詠和題跋,制成手卷,置于揚州梅花嶺史公祠中,以示褒揚。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弟子,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他得知北京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崇禎自殺,便在南京擁立福王,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執(zhí)掌兵部事。這時的南明小王朝已岌岌可危,而朝政又被奸相馬世英把持,排擠史可法令其外出督師揚州。
史可法一到揚州即重新部署四鎮(zhèn)兵力,加強戰(zhàn)備,堅決拒絕清王多爾袞的誘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當時的清豫親王多鐸率重兵將揚州團團圍困,而史可法卻只有親兵約四千人堅守孤城。他向朝廷告急,朝廷既不派兵,也不調(diào)撥軍餉,其他各鎮(zhèn)兵馬也不響應。
史可法在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之中,意識到南明的覆亡無可避免。但是,他又不愿意步洪承疇的后塵,投降滿清做漢奸。雖然當時的清軍統(tǒng)帥多鐸曾五次致書,勸他投降,并許以高官厚祿,他都不為所動,書也不拆封,以表明他態(tài)度的堅決。這時他早已下定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了。為此,他給家人寫了一封絕命書,以表示死節(jié)的決心。
為了實現(xiàn)他以身殉國的決心,清軍攻陷揚州城時,史可法當即拔刀自裁,為諸將所阻攔,自殺未成遂為諸將擁護而行,來到小東門,遭遇大量清兵,發(fā)生激烈的戰(zhàn)斗,身邊的將士全部陣亡。史可法被執(zhí),他大義凜然,無所畏懼。豫親王多鐸上前再次勸他投降。史可法毫不為所動,反痛罵不止,最終慘死在多鐸手中的白虹刀下。
史可法死后,多鐸命人在殺害史可法的白虹刀刀柄上刻下“此刀曾殺第一忠臣”八個字。后來此刀被視作清朝的鎮(zhèn)國神器,咸豐皇帝即為后,此刀賜給了恭親王奕?,再后來恭親王又將此刀傳給了孫子溥偉。
七七事變前,溥偉死去,家中生計困難,白虹刀被溥偉側(cè)室?guī)У搅藮|北。解放后,白虹刀回到人民政府手中,人們現(xiàn)在可以在北京恭親王府,觀看這把經(jīng)歷傳奇的寶刀,傾聽它背后的滄桑故事。
面對兩位大將所做之事,我認為堅守是絕對值得贊成的。投降雖然保住性命,但其實也只是暫時保住了性命,并不能從長遠的角度去支持和鼓勵,這對位整個民族而言,都是極具傷害的。自古以來,都是英雄主義被推崇,寧死不屈的精神被高唱。面對民族安危,選擇堅守寧愿失去性命的做法一直以來都是被提倡的。孰是孰非,自有定奪。那種堅守陣地而永不退縮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這個社會少有的,因為容易退縮的人實在實在太多了。
中國歷史豐富多彩,上下五千年,朝朝更替,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朝代,君王無數(shù),英雄無敵,正可謂江山如此多嬌。離現(xiàn)代最近的兩個朝代當屬明朝和清代。等到清代徹底離開歷史舞臺時,中國才算正式結(jié)束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明清兩朝更替之時,明末出現(xiàn)了眾多歷史人物,其中不乏多數(shù)英雄好漢,自然也有眾多賣國求榮之小人。但筆者有一疑問之處:是否投降歸順就為小人,誓死抗擊就算為英雄?按理來說,只有愛國堅守與賣主求榮之分,即可斷定孰是孰非。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屬于亂世之時,其中涌現(xiàn)的人物自然是各式各樣。此時,有一位明末大將史可法。清兵入主中原之際,史可法堅守在揚州城,等到清兵入侵揚州之時,面對清兵的史可法只有兩種選擇投降或者堅守。史可法作為明朝大將,忠心不二,寧愿死守揚州,也絕不開城門降清,勇氣可嘉,但結(jié)局卻是清兵屠殺揚州。后人有將罪過加在史可法身上,實屬無理。史可法的堅守可謂是視死如歸,算得上英雄一個。
同樣是事情發(fā)生在當時的錢謙益鎮(zhèn)守的南京城,同樣是清兵入侵中原之時,錢謙益面對清兵,選擇了投降與清兵,一紙降清,打開城門,成為清兵的部下,最后成為清代的禮部侍郎,錢謙益面對清兵的兵臨城下,選擇投降,使得清兵輕松入主南京,其中的百姓與他自己也免于清兵的屠殺。
同是明朝臣子,為何史可法被殺而錢謙益被清朝重用?那么問題來了,兩件事,發(fā)生在同樣的時期,同樣的兩位鎮(zhèn)守城池的大將,因為面對清兵入侵表現(xiàn)的態(tài)度不同,究竟孰是孰非?這個問題就需要深究了。首先,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揚州被屠殺錯在清兵,并不在史可法,反而因為他的堅守可歌可泣。南京得以保全也并不是因為錢謙益的功勞,反而因為他的事跡后人不齒。
這個問題還做了一個錯誤的前提假設,就是史可法不投降導致全城百姓被殺,錢謙益投降導致全城百姓被保全性命。實際上并不是因為這樣。無論如何,史可法的抵抗事跡是值得歌頌的,原本亂世本來就是需要英雄的,后人只會痛斥投降主義者,贊揚抵抗主義者,這樣的民族情懷才能增加人民的抵抗意志。換言之,錢謙益的投降似乎與南京百姓的存留有那么一點點關(guān)系,但這是消極的做法,他考慮自身的私心更大一些。
歷史上錢謙益取了非常出名的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當時柳如是要與錢謙益投水自盡以表衷心,但是錢謙益卻因為水太涼而不愿投水。所以這件事不僅被柳如是不齒,后人也經(jīng)常會因此看不起錢謙益,其做法更是值得玩味。
面對兩位大將所做之事,我認為堅守是絕對值得贊成的。投降雖然保住性命,但其實也只是暫時保住了性命,并不能從長遠的角度去支持和鼓勵,這對位整個民族而言,都是極具傷害的。自古以來,都是英雄主義被推崇,寧死不屈的精神被高唱。面對民族安危,選擇堅守寧愿失去性命的做法一直以來都是被提倡的。孰是孰非,自有定奪。那種堅守陣地而永不退縮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這個社會少有的,因為容易退縮的人實在實在太多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王朝,她的覆亡意味著漢家衣冠再次淪陷。那么自崇禎自縊后,南明勢力也很強大,為什么還是會被清朝滅掉,這需要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政治上群龍無首,不同勢力各自為政。
1、崇禎自己的問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稱帝,并揮師東進,直逼北京城。當時明朝內(nèi)部有兩種意見,遷都南京和死守北京。而崇禎卻對遷都猶豫不決,群臣也不愿擔起這樣的責任,喪失了反擊的大好時機,結(jié)果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下北京,崇禎自己橫死,連他的法定繼承人也沒有逃出去。
2、南明無法組織成統(tǒng)一的政治力量。南明和史上的南宋不同:南宋是一股統(tǒng)一的政治力量,所以她能快速站穩(wěn)腳跟;而南明是多股政治力量互不同屬,為了所謂的正統(tǒng),不思團結(jié)還互相指責和征伐,這就導致了南明的政治力量薄弱,易于被清朝各個擊破,例如:福建的隆武和廣東的紹武。其實這也是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帶來的苦果。
3、黨爭的延續(xù)。黨爭并沒有因為崇禎的死而消亡,反而越演越烈。東林黨無治國才能,無理財手段,但對其他人的政治壓迫卻是無師自通。這種政治上的打擊報復延續(xù)到清康熙年間,由此可見無論是明還是南明,黨爭是亡國的第一罪。
二、經(jīng)濟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財政稅收,缺乏財政收支。明朝時雖然江南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財糧來源之地,但控制在官僚財閥的手中,東林黨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財閥集團;而福建的財政控制在以鄭家為首的走私集團手中。所以財政上的入不敷出,也使南明各政權(quán)沒有強有力的經(jīng)濟支持,失敗也是必然。
三、軍事上軍閥林立,叛將無數(shù),都成了清朝滅明平定江南的先鋒。
1、南明在政治上無法組織統(tǒng)一的力量,在軍事上就更無法將所有的力量全部統(tǒng)一起來。崇禎在時就已經(jīng)無法彈壓如左良玉之流,更不要說那些在軍閥眼里已經(jīng)缺少大義的南明各政權(quán),所以左右逢源就成了軍閥們的首選;
2、而吳三桂、尚可喜之輩又成了南明軍閥的榜樣,這樣一來對南明在軍事上的打擊更加嚴重;
3、而屠殺也成了清朝在鎮(zhèn)壓江南時的一個軍事手段,作為普通民眾最容易屈服。
清朝在軍事上的多管旗下,分化了南明從朝廷到民間的反抗力量。軍事上逐漸削弱,失敗就成了南明的最終結(jié)局。
所以,南明的失敗是有多種原因的,歷史并不會因為有幾個名臣,有幾個善戰(zhàn)的武將就會擺脫被滅亡的命運。而史可法屬于南明弘光政權(quán),李定國屬于南明永歷政權(quán),而他們一開始的同屬其實就已經(jīng)注定了自身的命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