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奇葩官職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向前的,所以古代漢語的不少詞匯和今天已經沒有相同的意思了。而古代的官名,放在今天的漢語,更是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意思。那么古代那些奇怪的官名,你能不能從名字上就知道這些官是做什么的?
一.太子洗馬
聽名字,像是給太子洗馬的一個官員,類似馬夫。可實際上,太子洗馬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官員,從五品。寫過著名的《陳情表》的李密,里面就有“除臣太子洗馬”一句,說的是晉武帝司馬炎任命他去輔佐太子讀書。唐朝名臣魏征,最開始的官職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馬官。
二.郎中令
郎中是現(xiàn)代對大夫、醫(yī)生的稱呼,那么郎中令似乎就是太醫(yī)之類的官員的了?并不是。其實,郎中令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負責宮廷侍衛(wèi)。漢朝時成為了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郎中令的主要職責是宿衛(wèi)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最著名的郎中令就是秦朝的權臣趙高。
三.祭酒
聽起來像是負責喝酒的官員,實際與喝酒沒有任何關系。在古代,舉行宴會時,會由長者酹酒祭神,因此以后就用祭酒泛稱年長或位尊者。在官職里,就把首席官員稱為祭酒。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三國時曹操設軍師祭酒,以郭嘉擔任。
四.行走
在現(xiàn)代漢語里,行走是個動詞,可在古代清朝卻是一個官名。像電視劇里常常出現(xiàn)的“上書房行走”、“軍機處行走”等等。清代把不設專官的機構或非專任的官職稱為行走,在關鍵部門需要人力的時候進行輪換。清朝重臣初為大學士時,幾乎都曾經擔任行走一職。
五.舍人
現(xiàn)代漢語里的意思是指旅店的主人,而在古代是丞相等大官是屬官。西晉初曾設中書舍人,主管起草詔令、參與機密,權力漸漸加大。尤其是南朝的時候,士族們不愿意參與具體的工作,只是在高官上無所事事,寒門掌機要,中書舍人逐漸越過了自己的上官,成為了實際的宰相。
丞 相:戰(zhàn)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柏迸c“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wèi)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zhí)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zhí)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zhí)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zhí)金吾,掌管宮外巡衛(wèi)。衛(wèi)尉巡行宮中,執(zhí)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zhí)金吾為先導?!拔帷碑斢v。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巴ⅰ弊窒抵薄⑵街x,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jiān),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zhàn)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zhí)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tǒng)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tǒng)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tǒng)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tǒng)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yè)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tǒng)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jiān)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tǒng)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xiāng)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zhí)戟宿衛(wèi)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wèi)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jié)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jié)。魏置符節(jié)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jié)、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yōu)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jiān)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wèi)。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tǒng)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jiān)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jiān)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jiān)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jiān)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jié)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qū)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wèi)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jiān)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yǎng)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wèi)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古代官職有太守、刺史、京兆尹、太尉、越騎、校尉、參知政事、丞相、郎中等等。
1、太守。戰(zhàn)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qū)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于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于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
6、廷尉。執(zhí)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于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实凵磉咁檰栔肌O喈斢谥醒腩檰栁瘑T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fā)布。相當于“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擴展資料:
三公九卿制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后世歷朝沿襲,其監(jiān)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xù)到中國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
政權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中央監(jiān)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wèi)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并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jiān)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xiāng),鄉(xiāng)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xiāng)),有秩(管理小鄉(xiāng))。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資料:中國古代行政級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職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軍事;
刑部,管司法刑獄;
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編輯
綜述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5)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官職簡介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1]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ㄖ袝?、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br>【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br>【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1]
3一覽表編輯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職方
太師 太傅 太?!∩賻煛∩俑怠∩俦!√住∩僭住×?br>封人 工正 相國 庶長 令尹 柱國 公主 駙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將軍 冼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議郎 令史
尚書 六曹 合閣 仆射 侍中 內史 刺史 州牧 別駕
主薄 郡守 太守 長史 從事 督郵 縣令 縣尉 三老
亭長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臺 都督 錄事 護軍 可汗
六部 三館 學士 總管 元帥 留守 判官 巡檢 提刑
提轄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內閣 廠衛(wèi) 太監(jiān) 都司
知府 親王 總督 巡撫 監(jiān)司 州判 知縣 提督 總兵
參將 散官 流內 流外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臺
大司馬 郎中令 大司農 大將軍 執(zhí)金吾 中郎將
尚書省 尚書令 結事中 京兆尹 左馮翊右扶風
關內侯 中書省 中書令 門下省 秘書省 樞密使
員外郎 著作郎 國子監(jiān) 節(jié)度使 招討使 都點檢
觀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學士 宣政院 集賢院
軍機處 翰林院 欽天監(jiān) 內務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稅務司 資政院 咨議局 國務院 樞密院
三閭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隸校尉 將作大匠 諫議大夫
光祿大夫 繡衣直指 監(jiān)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 都指揮使 欽差大臣 牛錄額真
參贊大臣 總稅務司 海軍衙門
典農中郎將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洗馬 冏卿
里正 里胥 文淵閣大學士
4今昔對比編輯
太守戰(zhàn)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轄市市長。
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ㄊ校╅L兼?。ㄊ校┸姡ǚ郑﹨^(qū)司令員。
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北京市市長。
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于國防部部長。
廷尉執(zhí)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于組織部部長。
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于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fā)布。相當于“兩辦”秘書長。
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于總理。
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于元帥軍銜。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監(jiān)察機構。相當于監(jiān)察部長。
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省轄市市長。
知州同“知府”。
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縣長。
通判府之副職。相當于副市長。
縣丞協(xié)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于副縣長。
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于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于省教育廳廳長。
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御。負責防御工作的師級軍官。
侍郎宿衛(wèi)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wèi)局官員(一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部長)。
5官制簡介編輯
簡介
主書:戰(zhàn)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yōu)槿?、六部御史臺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毕喈斢诂F(xiàn)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guī)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內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jié)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jiān)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jiān)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jiān)及中書令,監(jiān)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jiān)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jiān)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jiān):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省:魏晉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jiān)、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兆诔鐚幎辏?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对贰ぐ俟僦疽弧罚骸罢漳ヒ粏T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錢榖出納繕料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泵髡牌烦跏趯⑹肃O,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等級與管理權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太尉、司徒、司空。(武)領侍衛(wèi)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郡王、國公。(武)將軍、都統(tǒng)、提督驃騎大將軍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開國郡公。(武)輔國大將軍、副都統(tǒng),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武)鎮(zhèn)軍大將軍、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書令、、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太子賓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護金紫光祿大夫。(武)左右衛(wèi)、左右驍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威衛(wèi)、左右領軍衛(wèi)、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左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左右散騎常侍、內侍監(jiān)、中都督、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御史大夫、秘書監(jiān)、光祿、衛(wèi)尉、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國子祭酒、殿中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監(jiān)、諸衛(wèi)羽林,。(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jiān)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騎都尉。
正六品——(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jiān)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yī)院御醫(y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6唐朝官職編輯
唐朝建立后,合并州郡縣,設立郡和縣。但是唐朝將天下劃分為23個道,分兵駐守。貞觀十三年全國有358州,1551縣。玄宗天寶元年,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后復稱州。
上州刺史從三品,其下佐官有別駕1人,從四品下,長史1人,從五品上,司馬1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1人,從七品上,錄事2人,從九品下,此外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參軍各1人,皆從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學、醫(yī)學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別駕(中州不置)、長史、司馬稱為“上佐”,唐制規(guī)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諸曹參軍分掌各州府的軍政、財政、刑法、農田以及戶糧諸事務,稱為“判司”。未設司馬之州,錄事參軍為刺史之佐,處于綜領督察的地位。
州府的判司及縣的簿、尉,雖然職位不高,但一般也是進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員提攜,下有州縣推薦,幾經遷轉就可能入朝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為州刺史,直至藩帥,所以唐代一些高級文職人員大多在基層擔任過這類職務。[2]
7任免術語編輯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級到高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8弗重也?!保校好偷滦校?br>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李白《與韓荊州書》:“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br>此外,還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孔叢子·答問》:“(陳涉曰)六國之后君,我不能封也?!薄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骸笆骨責o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保ê笠焕胺狻眲幼髅茫?br>贈(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步夫人卒,追贈皇后?!?br>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漢書·蘇武傳》:“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
內侯。”
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
世凱,特賞侍郎?!?br>二、關于提升職務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漢書·趙充國傳》:“擢為后將軍。”(后將軍:武官名。)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br>進(用于較高職務)《史記·孫臏傳》:“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br>起復(恢復原職務)《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為的?!?br>超遷、超擢(越級破格提升) 《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妒酚洝べZ誼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br>三、關于調動職務的有:
轉、移、調、徙(一般的調動,調遷)《漢書·袁盎傳》:“調為隴西都尉?!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搬泯R王信為楚王。”《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漢書·翟方進傳》:“方進轉為博士。數(shù)年,遷朔方刺
史。”《后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br>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br>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漢書·蕭望之傳》:“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br>四、關于兼職的有:
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晉書·謝安傳》:“又領揚州刺史。”《宋書·范曄傳》:“(范曄)服終,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守?!保ǚK,為父親服喪結束)
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左傳·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攝司馬?!保ㄑ蛏圊V,人名。)
權(臨時代職)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保嘀?,代理主管)
假(暫時代理)《漢書·蘇武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行備武將軍?!睔W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br>署(也有“代理,暫任”的意思,指代理無本官的職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br>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護”有“統(tǒng)轄,統(tǒng)率”的意思)《史記·陳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br>五、關于降級免職的有:
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漢書·貢禹傳》:“免官削爵。”《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表n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薄稌╇u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br>貶、謫(因過失而降級)《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薄对狸枠怯洝罚骸半泳┲喪匕土昕?。
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褫,音chì)謝莊《上搜才表》:“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張勃因推薦陳湯而被革除爵位)
左遷(降級使用,貶官)《三國志·魏書·盧毓傳》:“心猶恨之,遂左遷毓?!?br>還有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致仕(帶職退休)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