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對周王朝統(tǒng)治的巨大破壞
三家分晉是指在中國周代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那么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開篇,寫的便是三家分晉的事情,他把三家分晉列為春秋戰(zhàn)國的分界線,主要原因是一個“禮制”引起的。國家能長治久安,尊禮才是根本。但是,除掉智氏家族后,趙、魏、韓三族,他們的野心已經不再滿足于作為晉國的卿族,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分封。周天子同意了三家的要求,將他們三家提升為諸侯國。周朝存續(xù)多年的君臣之間的禮制不存在了,群雄逐鹿,戰(zhàn)國崛起了。
所以,三家分晉,這便是春秋戰(zhàn)國分界線的由來。三家分晉,帶給歷史的,不僅僅是韓、趙、魏三家的崛起,也標志著戰(zhàn)國群雄逐鹿的時代到來了!沒有三家分晉,就沒有后面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為什么說三家分的是晉國,毀掉的卻是周王朝800年基業(yè)
眾所周知,晉國在春秋時期是雄霸一方,到了戰(zhàn)國卻被韓趙魏分了個稀碎,原因為何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晉國在春秋時期國土面積僅次于楚國,地盤大了人就多了啊,手下小弟那是一個又一個,而且每個小弟都是強到不行,隨便抓一個都可以和其他諸侯國干架的那種?,F在的話講,就有點割據藩鎮(zhèn)的意思,這為之后這些小弟的'馬仔上位'的行為奠定了基礎。
?第二:初期晉國強大的下屬不止三個比較強的戰(zhàn)力,其實是有四家,韓趙魏智四家,智氏之前是因為比較強勢,所以被韓趙魏拉入伙,可沒想到這家伙居然想要吞并其他國家自己替代晉國,那韓趙魏沒辦法啊,你這么拽,不給你點教訓怎么行,于是三個小弟一起聯(lián)手把智氏給干了,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滅了其他小的氏族。
? ? ? 第三:在春秋時期,晉國幾乎和所有諸侯的關系都不太行,唯一的一個好朋友吳國(心疼夫差),也被后起之秀越國吞并了,其他諸侯國打不過韓趙魏這三大氏族,也不好出面干涉晉國的內政,生怕惹火上身,于是就選擇了沉默,任由晉國窩里斗,所以到最后,其他諸侯國也沒能站出來,導致了晉國的滅亡。
話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關系最不好,天天對著干,沒想到還沒等楚國下狠手,晉國被自己家的氏族先弄翻,造成三家分晉的局面,實在是可惜。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滅亡 。晉國三分天下進行分割,是進入戰(zhàn)國時期的標志。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
一、晉國之所以會被韓、魏、趙三家瓜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晉國長期堅持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讓往事勢力減弱,士大夫勢力增大。晉國實行分封制,將陸陸續(xù)續(xù)征服的土地都分封給有功的卿大夫,最終這些卿大夫和他們的后代立功越多受封土地越大,形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分割了晉國君權。隨著晉國疆域的不斷擴張,國君的領地沒有增加太多,反倒是異姓卿大夫家族領地不斷增長。這導致晉國雖然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但是難以形成真正的君主集權。 ?可以說諸侯王已經被士大夫架空了。
二、 主要原因是晉獻公時期大誅群公子,之后晉國?不蓄群公子?,將除繼位為君者之外的所有公子全部驅逐出境。導致晉國姬姓公室勢力衰弱,不能起到抑制異姓卿大夫家族勢力膨脹的作用。
晉國自晉靈公后,沒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晉朝統(tǒng)治期間,每任君主一代比一代荒淫無道,在經過端在的同意后,自始至終都在內耗,百姓困苦,歷代君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都沒有建樹。晉國公室代表的是春秋時期逐漸腐朽沒落的舊世襲領主貴族勢力,已經無法適應社會進步的需求,滅亡是必然的。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高陽公主跟玄奘大弟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