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讀書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自孔子以來,讀書做官就是無數(shù)讀書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尤其是科舉制普遍被采納且相對來說開明的盛世唐朝,讀書人求取功名之心可謂更甚。
但唐朝讀書人想要做官,并非只有科舉取仕這一條。那么除了科舉取仕之外,究竟還有哪些路可走?
在唐朝,如果你文章寫得好,尤其是會寫詩,那么絕對是做官的一大優(yōu)勢。倘若你的詩還能得到官員尤其是大官的認可和推薦,那想謀得一官半職并非難事。這其中李白就是典型的代表。李白很想做官,但卻并不想?yún)⒓涌婆e考試。于是便寫了一首《蜀道難》給當時的大臣賀知章。賀知章看完之后驚其為“謫仙人”,于是直接把他推薦給了唐玄宗,獲得了一個翰林院供奉的職位,雖然官位不高,但卻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只不過李白沒有把握住機會,最后因得罪楊玉環(huán)和高力士而被“賜金放還”了。王維雖然是通過科舉而取仕,但在考上狀元之前,也是得到了玉真公主和沛王李賢的賞識,當然,他還是憑借自己能詩善樂又善畫畫的才能。為了做官,屢試不第的孟浩然曾特意寫詩給名相張九齡。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果然獲得了張九齡的好感,還讓他在張府認識了一生的好友王維。并且通過王維才有幸直接見到了皇帝。雖然他沒有把握住機會,甚至導致終身布衣,但那是另一回事。
在唐朝假如想做官,你還可以隱居。很多人會覺得隱居和做官有什么關(guān)系?其實關(guān)系很大。因為唐朝皇帝是信奉道家的。通過隱居而獲得隱士之名,并因此引起朝廷的注意,從而讓朝廷破格提拔做官,也是經(jīng)常的事情。那個禍害了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李季蘭的渣男朱放,就是通過隱居山林而走上仕途。有些人表現(xiàn)得更明顯,皇帝去哪拜謁名山大川,他們就在哪里隱居。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皇帝并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走上仕途。孟浩然也曾隱居,只是運氣不好,沒遇到皇帝,于是只好四處去漫游,去拜謁達官顯貴們?nèi)チ恕?/p>
當然,你還可以嘗試入官員家里做幕府。達官顯貴們可以自行招募親信或者士人,尤其喜歡招募一些有能力又有名望之人。在唐代,很多詩人都曾有過幕僚身份,比如,杜甫、李商隱,甚至李白也在晚年做過一段時間的幕府。他們在幕府中的主要職責就是“顧問”。通過做顧問而得到官員的賞識,進而推薦做官,也是常有的事情。不過幕府算不上正式編制,地位比較低。
除此之外,有骨氣的讀書人還可能會選擇投筆從戎。通過從軍邊塞,算是給自己的履歷鍍一層金,并借此來獲得通往仕途的機會。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人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李賀還特意寫過《南園》,在詩中,他向自己發(fā)問,“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當然,這條取仕之路,屬于武出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用戰(zhàn)功以及,需要隨時做好拿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官職的準備。文弱書生,想要像武人一樣通過戰(zhàn)功換官職,這本身就充滿了艱險,除了有才,還得有過人的膽識和勇氣。
以上便是唐朝讀書人做官的主要途徑。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方式,比如家族長輩做大官,子弟可以受蔭庇直接做官,比如直接還錢買官等;只是這些并非是一般讀書人做官的主要方式罷了。
由此可見,在唐朝,讀書人想要做官其實還是有不少方式的,只不過不管哪一種方式,歸根結(jié)底你得有真正的才能。否則這些路,可能都走不通。
在古代的時候,科舉制度為很多出身寒門的人提供了可以出人頭地和光耀門楣的機會,同時也使很多讀書人一生的理想。在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和興起,而科舉考試也成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我們熟知的很多有名的詩人都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是詩仙李白卻卻不走科舉這條路。李白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通過其他的路徑進入仕途,對于科舉他也并沒有那么在意,他的名氣等早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也可能因為他的家世而不能參加考試。
一、李白對科舉的態(tài)度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在還沒進入仕途的時候就已經(jīng)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對于科舉,李白并沒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上面,他有著自己的計劃和信心,也很自信。李白廣交好友,認識了很多官場上的人,想通過好友的引薦獲得職位。也有人說李白家里是經(jīng)商的,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很低,重農(nóng)抑商,李白也因此不能參加考試。
二、李白當官有才華的人到哪里都會發(fā)光,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事實也證明,李白走的這條路線還是有用的。李白進入翰林,對于他來說并沒有很大的挑戰(zhàn)。然而李白因為自己的狂傲不羈,還有不懂得約束自己,因為高力士脫靴一事而受到排擠,最后被貶出宮。
李白離開朝堂之后,他的仕途之路就不是那么順利了,但是因為家里和好友的關(guān)系,李白的一生還不至于窮困潦倒,他游山玩水,抒發(fā)心中的苦悶,寫了很多的千古名句。所以,正是因為李白在政治上的不得已,沒有隨波逐流,保留自己的初心,沒有自甘墮落,才為后世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古人做官無非是讀書這條路可以走,不過沒有文字之前怎么辦?根據(jù)《孟子?滕文公上》的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strong>說明夏朝的時候就有了教學機構(gòu),只是文字沒有出現(xiàn)前,在學校學習的是御射。從《教育史》里面得知,虞、夏、商三代只有王畿或諸侯國國都有國學,在史書里面沒有發(fā)現(xiàn)鄉(xiāng)學。多半是虞、夏、商還處于奴隸社會,所以民間并沒有學校。直到西周進入封建社會,鄉(xiāng)學才逐漸興起。在西周,士族以上都是世襲制,比如王侯、卿大夫、士等高級官員,在去世后,兒子(嫡子)就可以繼承父親的遺產(chǎn)和官職,在古代這叫做“世卿世祿制”。假如,以平民身份穿越到隋唐以前要想做官,怎么辦呢?
孔子教學
西周做官也要讀書,小學7年,大學9年!在西周的教育體系當中,有“國學”和“鄉(xiāng)學”之分。貴族上“國學”,平民上“鄉(xiāng)學”。以教育程度的深淺,又分為“小學”和“大學”。根據(jù)《尚書大傳》的說法:“十有三年,始入小學,年二十入大學?!?/strong>13歲開始進入小學讀書,到了20歲,開始進入大學讀書。其實,這是平民子弟的入學年齡,貴族子弟15歲讀大學, 到24歲畢業(yè)。
古代的平民階級怎么上學呢?根據(jù)《公羊傳》的說法:在古代一里有80戶人家,然后設置教室。一里選60-70歲德高望重的人做父老,選體格健壯博學多才的老者為里正(里長,又叫里魁),負責教書育人。此外,里正的待遇比較好,政府還要授田地給他,且可以騎馬去教書。每年春天,父老及里正,早上開門在私塾里面講學,遲到早退不得進入學堂。到了每年的十月,年滿13歲的小孩讀小學,20歲就上大學。如果在里學私塾讀書很優(yōu)秀,就轉(zhuǎn)移到鄉(xiāng)學。
也就是庠(“庠”即鄉(xiāng),據(jù)說一鄉(xiāng)有15000千戶)學讀書,由于民間沒有大學,所以“庠學”是民間最高的學府,按照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民辦大學。如果在庠學讀書很厲害,就可以到王畿(王城)上“國學”就讀。按照現(xiàn)在的話來說,國學就是首都的清華大學,畢業(yè)以后有機會做官。不過能從平民升入國學,和科舉考中狀元差不多,所以非常的難,概率也很低。
家庭教育
在西周時期,王城中的國學還有“小學(北大附中)”和“大學(清華大學)”之分,不過這里面的人都是王公貴族子弟。貴族子弟8歲讀書,“小學”修業(yè)7年,15歲時讀大學,“大學”修業(yè)9年,24歲畢業(yè)。前面我們也說了,平民13歲開始讀小學,20歲進入大學,要28歲才能畢業(yè)。所以,西周時期的平民子弟,和現(xiàn)在讀研究生差不多。
平民進入大學以后,成績優(yōu)秀的士子叫“造士(相當于學士學位)”,由樂正作為老師,春秋兩季學禮樂,冬夏教詩書。老師覺得某個學生很優(yōu)秀就告訴大樂正,大樂正推薦給天子。被選中的學生稱之為“進士(絕對是博士學位)”,國君就命人考核(據(jù)說是與一群士大夫辯論治國之道),考核合格者就可以授予官職,做官以后就授予爵位和俸祿。在周代,平民階級做官的方式,大致就是這樣子的。(感覺和現(xiàn)在的教育模式是西周國學和科舉的結(jié)合體,西周不用考試,隋朝以后需要考試,是不是覺得很類似呢?)
我們在說古人穿越到隋朝以前有什么途徑做官,對于普通人來說,在西周讀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肯定不適合。如果,叫現(xiàn)代人穿越到西周去讀國學,還不如死了算了,所以通過這種途徑做官不靠譜。
如果有一技之長,可以通過鄉(xiāng)里選舉做官!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對自己所任用的22名官員(大禹、后稷、皋陶等)實行考核制,始創(chuàng)“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strong>意思是,舜帝為了考核官員的政績,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按照功績升遷或貶黜,不論遠近,全部振興起來了。
在西周時期,又經(jīng)過了改良,根據(jù)《周禮?地官?鄉(xiāng)大夫》的說法:“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strong>?關(guān)于對“大比”的理解,有所出入,有人說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政績好的官員就升遷。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由鄉(xiāng)大夫主持考核選民的道德、技藝,才能出眾或道德高尚的人,將被鄉(xiāng)大夫推薦給周天子以任官職。
這種所謂的“大比”估計和漢代的舉孝廉差不多,也就是口碑好的人,有特殊才藝的人被鄉(xiāng)大夫推薦到周朝去做官。比如,某個人穿越到古代,會制作槍械,在“大比”的時候,用槍將樹上的鳥打了下來,這就是一種才藝。
如果覺得自己很有才能,可以做門客!其實,春秋時期做官沒有什么確切的標準,唯一的一個標準就是口碑好(比如尊老、孝敬父母、不偷雞摸狗等)。比如管仲就是一個孝子,他曾侍奉公子糾,暗殺齊桓公,結(jié)果還被鮑叔牙推薦做了國相。寧戚曾幫人駕車喂牛,因為有才,一首歌就打動了齊桓公,做了齊國的大夫。又比如百里奚,曾經(jīng)外出游學都到了要飯的地步,同樣外出求官的蹇叔收留了他,蹇叔從談話中就知道百里奚自命不凡。后來,百里奚去了虞國做了大夫。
晉獻公曾借道虞國討伐虢國,百里奚反對就用“唇亡齒寒”來作比喻,虞國君主不聽,結(jié)果做了亡國奴。當時晉國與秦國聯(lián)姻,百里奚作為陪嫁,被晉國送給了秦國,百里奚半路逃到了楚國。有人說百里奚很賢能,秦穆公用了五張黑公羊皮,將他從楚國贖了回來。從這一點來看,在春秋時期做官,不需要考試什么的,只要名聲好,懂一點政治,就可以得到國君的賞識。所以,在春秋時期,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做官其實也不難,有點文化知識就可以了。
懸梁刺股
如果,是戰(zhàn)國時期要當官,其實還有一條捷徑可以走,那就是投靠貴族公子做門客。不過,古代貴族公子一般不會養(yǎng)閑人,如果你沒有才能,想濫竽充數(shù),很少人能成為貴族公子們的座上賓。此外,做門客時,必須要問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的特長是什么。如果,你很會說,你可以做說客,如果你很能打,你可以做力士。
在戰(zhàn)國,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充當貴族子弟的門客,哪怕是雞鳴狗盜之輩,都可以為貴族效力。在戰(zhàn)國歷史上,好養(yǎng)門客的有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這四人被稱之為“戰(zhàn)國四公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信陵君魏無忌了,連漢高祖劉邦都想做他的門客,只是劉邦去大梁投靠他的時候,信陵君已經(jīng)去世了,最后劉邦投靠在了張耳的門下。從這件事來看,劉邦當時也想通過做門客謀個一官半職,好在魏國被秦所滅,不然劉邦這一輩子就在魏國做門客,簡直是埋沒了人才。
在戰(zhàn)國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成語叫做“毛遂自薦”,我相信很多人聽說過。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再次進攻趙,趙王派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求救。他想選二十個人與他一起前往楚國,結(jié)果選了十九人,還差一個人怎么也選不出來。這時,平原君門下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愿意跟隨他去楚國。毛遂在平原君手底下做了三年的門客,平原君連他的名字也沒有聽說過,表示懷疑說道:“我聽說,賢士就如同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鋒尖立即就會顯露出來?!?/strong>意思是毛遂沒有才能,所以剛說完,就遭到很多人的嘲笑。
不過毛遂很鎮(zhèn)定,說道:“假使我早就被您放在口袋里,是會整個錐鋒都脫露出來,豈只露出一點鋒尖呢?”意思是,我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就是表現(xiàn)自己的時候了,希望平原君給自己應該機會。平原君見他這么堅決,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到了楚國毛遂不但善辯,還勇武過人,他拿出身上的劍,脅迫了楚王,并讓楚王折服,答應出兵。所以,這就是貴族養(yǎng)士的好處,在危難時刻就能幫上忙。
毛遂自薦
從平原君的門客來看,沒有一點才能真的不信。毛遂之前雖然不被平原君發(fā)現(xiàn),不過他在關(guān)鍵時刻站了出來。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善言辭,很勇敢,一般人見到國君肯定嚇尿。就像荊軻帶著秦舞陽去刺殺秦始皇一樣,秦舞陽見到秦始皇,當即被嚇尿了,連話都說不出來??梢姡斓男睦硭刭|(zhì)和膽識,非一般人能夠比擬的。
在戰(zhàn)國除了做門客,還可以拜圣賢為師。在春秋時期除了孔圣人,戰(zhàn)國時期最出名的應該是鬼谷子了。所以,在戰(zhàn)國時期,有名望的人,無不出自鬼谷子的門下。比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范雎、李斯等都曾出自鬼谷子門派。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智慧,如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戰(zhàn)國時代,做一個謀士,綽綽有余了。所以,穿越到戰(zhàn)國時代,要做官,最適合我們現(xiàn)代人。
兩漢時期怎么做官,如果有真才實學,其實也不難!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如果有真才實學,做官也不難。比如屠夫樊噲,車夫夏侯嬰,吹鼓手周勃,這些人的家庭背景都不怎么樣都能做大官。還有淮陰侯韓信,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餓得以釣魚為生。漢初丞相陳平,在社祭的時候,由于分食祭肉很公平,而獲得大家的贊賞。所以說,漢朝初期這些人家庭背景不怎么樣,通過努力照樣能做官。不過,他們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假如是漢朝建立以后,到底怎么才能做官呢?
察舉:漢代為了選拔官員采,有察舉的制度。察舉即由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薦人才給朝廷,作為政府官員來源。察舉不分出身,并分為??坪吞乜啤!俺?啤睘槎〞r定人數(shù)選舉,“特科”不定時,皇帝需要時下詔選拔人才。其中,常科由各地郡守每年推薦孝者(孝敬父母之人)和廉者(辦事廉正之人)各一人,后來合稱為“孝廉”。漢武帝時還詔令天下察舉孝廉和秀才(意思是優(yōu)秀的讀書人,東漢為避劉秀的諱,又稱之為“茂才”。)秀才開始屬于特科,不定期選舉,后來成為常科,定期選舉,并逐漸形成了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固定體制。 征辟:是漢代另一種,選用人才的選官制度,皇帝直接征召民間有名望的人到朝廷做官,稱之為“征”也叫“征聘”,一般授予博士或者侍詔的稱號。由政府高級官員,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官,稱之為“辟”,大概是“另辟途徑的意思”。在漢代,舉薦人才有很多方式,比較靈活沒有那么死板,三公九卿以及州牧郡守都都可以選聘幕僚授予官職,不這種選官的方式,和戰(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士差不多,所以魏晉時期就廢止了。 郎官:“郎官”屬于侍從官,是侍郎、郎中、中郎的統(tǒng)稱。郎官沒有正真的官職,皇帝只管吃住,如果皇帝心情好,還有獎賞。設置郎官的主要目的是選拔人才,和現(xiàn)在的儲備干部差不多。做郎官的人,一般從貴族子弟當中挑選,年齡大多很年輕,一般不會超過20歲。這些被選中的人,到皇帝身邊一邊打雜,一邊熟悉政務,經(jīng)過皇帝的考察,如果很優(yōu)秀基本能獲得官職。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平民階級,現(xiàn)代人穿越過去也不合適,通過察舉要靠譜很多。 魏晉南北朝選拔官員,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在東漢時期舉“孝廉”已經(jīng)被豪族壟斷,所以有一句童謠叫做:“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strong>也就是說,通過孝廉做官的人,根本不孝。而做秀才的人,也不讀書,可能連字都不認識,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廢止了。
科舉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又稱之為“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權(quán)所創(chuàng)。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舉孝廉已經(jīng)不適合國情。曹操為加強政府的人才的選拔,專門派官員監(jiān)督選拔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建立魏國,為了拉攏士族,將這種辦法制定為九品中正制。
皇帝在各州郡設中正官,主要負責品評當?shù)厝说募沂辣尘?、品德、才能高低,然后分為九品?strong>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主要是為了評判人才的優(yōu)劣,以便選人授官,在初期效果很好,但是后來由于擔任中正的都是豪門士族,人才品評全被貴族豪門操縱。就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實際成了士族的統(tǒng)治工具,脫離了以品德選擇人才的初衷。所以,隋統(tǒng)一中原后,廢九品中正制度,設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取士,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我看只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做官的難度不大,到了漢代以后,基本靠家庭背景,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拼爹。拼不過,只有在家種地,所以古代做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每個朝代都有哪些做官的途徑?是很多人想要的問題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br>
在中國古代,自戰(zhàn)國以來,君主任免文武官員。一個官員被任命的時候就發(fā)了印,被免職的時候就收回了印。同時建立了獎勵官員的薪酬制度。
秦始皇吞并六國,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官僚體系。誰能“開疆拓土”、“治亂”、“為農(nóng)出力”,誰就能當官?!端诨⒌卦茐簟非睾啞稙槔糁馈?“判斷人的為官能力”,表明了秦代為官的標準。
除了皇帝有任免官員的權(quán)力外,官員之間也可以互相推薦,但要負連帶責任,以示謹慎。記載:“秦之法,讓他人做壞事者,各以其罪。”
漢代任用官員有兩種方式,即考核和封爵。察舉是漢代一種永久性的選官制度,始于漢高祖十一年?;莸酆臀牡垡蚕略t,要求“孝、強、廉、誠、諫”。漢武帝初封郡州為“孝宗”。征用始于西漢,盛行于東漢。除了皇帝的詔書,公職人員、州縣知事也可以延攬士人為官,但如果不是合適的人選,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如果一個博士的弟子通過考試后成為官員,這被稱為“軒朗”。擁有2000石以上的高官,可以在任職三年后推薦自己的一個子女為阿郎,稱為“任子”。所謂“子女免于被父親阿郎”。漢武帝時,為了解決戰(zhàn)爭開支,實行“選官”,其實就是賣官賣銜。
在漢代,中央和地方官員的工資由國家根據(jù)他們的等級支付,并免除各種稅收和勞役。西漢時期,對官員籍貫的限制很少。例如,朱買臣任命惠姬為惠姬的總督。但由于地位的限制,商人不得為官,宗室子弟不得為公職。漢代的官員任命時間很長,無限期,比如余定國被任命為廷尉十七年。
漢初,為了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quán),雖然官員是由皇帝任命的。此后,隨著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演變,總理有權(quán)調(diào)動高級官員。漢代的為官之道是“假”,即代理之意;有“兼”,即兼攝影;有“領(lǐng)”,即既領(lǐng),如領(lǐng)史;有一個“線”,就是這個軍官充當空缺軍官;有一種“試用期”,即一年的試用期,合格后再正式聘任。從任用官員的方式上,一是表現(xiàn)出慎重,力求任用官員;再者,要防止官僚機構(gòu)增長過快,造成財政危機和人民負擔。
到了東漢時期,政治腐敗使得一度盛行的官員考核任用制度完全流于形式。葛洪在第《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條中說:“如果你是一個學者,你不知道這本書。你看小蓮,你爸爸就要離開家了。冷則無辜如泥,最好的將軍膽小如雞?!?br>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擁有法定特權(quán),由此產(chǎn)生了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這一制度始于魏文帝,當時吏部尚書陳群制定了官員九等律,即州有大中正,縣有中正。根據(jù)他們的家庭等級,他們把當?shù)厝朔譃樯稀⒅?、上、中、下、下、上、下、中、下等。任何出生?br>
除了中央政府選舉公務員的權(quán)力之外,地方州和縣長也有權(quán)任命他們的下屬。一旦地方任命,官方部門會給予符合條件的公務員待遇。此外,五等以上各州的京官、知事、刺史都有推薦人才的義務,但如果“貢品非其人”或“應貢品而非貢品”,則處以1至3年監(jiān)禁。
為了培養(yǎng)官僚的后備力量,中央和地方都建起了學校。唐玄宗年間,國家教育法制和學校制度正式納入《抱樸子審舉》,規(guī)定了師生崗位、招生對象、學習內(nèi)容、師生待遇等。唐代學校在教育和培養(yǎng)官僚后備隊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專業(yè)職位,有具體的選官程序。比如技術(shù)類專業(yè)崗位,由部門任命,然后送到正式部門備案。對于司法人員的任命,吏部必須與刑部尚書研究決定,然后作出說明。TaiChang博士的任命應與TaiChangQing先生協(xié)商決定。
正式任命是以“坦白”為基礎(chǔ)的。按照唐制,“告白”一般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起草,有一定的規(guī)格。但中間時期以后,官銜太多,有權(quán)為官的人拿著空白的“口供”,視受賄金額隨時填寫。
宋初仿唐朝的科舉制度,每年都要改,從英宗改為每三年一次,后來就成了常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積極招賢納士,增加科舉考試錄取名額,一旦錄取就可以做官。根據(jù)排名來決定官方產(chǎn)品的排名。除了科舉之外,還實行了恩法?;首搴透呒壒賳T的所有子女和親屬都可以根據(jù)恩典被授予官員,數(shù)量過多。
吳十五年,每三年任用一次進士,經(jīng)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職。除了科舉之外,舉薦、代理官員也是為官之道。公務員也可以當兒子,軍官也可以世襲。從明代宗開始,捐草捐粟也可以做官。在穆宗,實行了所謂的“個案監(jiān)管”,這使得官方管理變得很糟糕。
清朝仍然把科舉作為選官的“正道”。除了科目之外,有時還會增加專題,如“博學多才科目”、“經(jīng)濟專題”。有些官職,如詹士府、翰林院、吏部、禮部,只有生得正,才能補上?;实壑苯尤蚊墓賳T稱為“特監(jiān)”,大臣互推為“回推”,功勛或殉難官員的子女可以奪官。一個能清正廉潔的人,也是可以推薦做官的。他在乾隆任上的時候,命令朝臣暗中推薦他的人才。
清朝還廣泛實行捐官制度??滴跏?,因“三藩”叛亂,捐款彌補軍費不足。三年之內(nèi),知縣中有500多人被捐。為防止冗官擾民,規(guī)定:“捐官三年后,有能力者提拔,無能力者請教”,但實際上并不能執(zhí)行。官捐制度雖然給清政府增加了暫時的財政收入,但卻造成了封建官僚機構(gòu)的惡性膨脹。而且“官不安于末位,士不安于讀書,多有合一,集團趨利”,進一步敗壞了吏治。
清代官員的任用方式如下:
辦公室:第一個官員嘗試了兩個辦公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4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朝廷招安時,魯智深為什么敢反抗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