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西晉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后掌握魏國政權(quán)。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tǒng)一天下,但是和平穩(wěn)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
晉惠帝繼位后朝廷漸亂,領有軍權(quán)的諸王紛紛爭權(quán),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后,內(nèi)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很多人把西晉早亡歸咎于分封制導致的八王之亂,但是這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在于晉朝實行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分封制,而是偽分封制。真正的分封制是只有周朝才出現(xiàn)過,天子占有最大份額,物產(chǎn)最豐富的領地,其余分封給有功之臣和皇室貴族,封臣土地的規(guī)模不會特別大,不同等級的封臣,封土面積,以及封國首都城市規(guī)模都有嚴格的限制,各級諸侯都有屬于自己的軍隊和財政收入,以及任用封地官員的自主權(quán)。
天子直接管理自己的領地,不會直接干預諸侯封地事務,反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仲裁者角色平衡諸侯之間的矛盾,維持局勢的平穩(wěn)。諸侯通常不在中央朝廷任職,而是要安分守己地守住封土,治理封地,保衛(wèi)天子。星羅棋布般的封地恰恰構(gòu)成中央王國的軍事屏障。
然而,司馬氏的分封制,卻徒有虛名,一方面司馬氏靠篡位取得皇位,當司馬炎正式建立晉朝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家族勢力無法長期維持司馬氏的統(tǒng)治,誰知道哪一天又會冒出一個像他祖父司馬懿那樣精明強干的人物和豪門大族出來跟他的后代搶江山呢?于是干脆先下手為強,把自己的家族成員分封為王,例如:安平王司馬孚、義陽王司馬望、河間王司馬洪、東平王司馬懋、渤海王司馬輔、下邳王司馬晃、太原王司馬瓌、高陽王司馬珪、常山王司馬衡、沛王司馬景等等,大概27個王。
但是問題又來了,各路諸侯一方面沒有定居在自己的封地處理具體的事務,反而在中央身兼多職,多重身份,身居要職,他們有些呆在京師,在京中任職,有些統(tǒng)領軍事。 例如:有些統(tǒng)領軍事,“如汝南王亮,武帝時為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鎮(zhèn)許昌;楚王瑋,太康末,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南將軍;趙王倫,元康初遷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zhèn)關中;齊王冏,是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zhèn)許昌;成都王穎;惠帝時為鎮(zhèn)北大將軍,鎮(zhèn)鄴;河間王颙,為平西將軍,鎮(zhèn)關中”。
另一方面,諸侯國的封地軍隊卻少得可憐,大國才區(qū)區(qū)1500軍隊,小國更不用說了,對自己封地的財政又沒有自主權(quán),能否保護自己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護衛(wèi)天子了。 有些人又開始有疑問了,假如他們兵力如此緊缺,那么八王之亂又從何而來呢? 原因很簡單 叛王使用的是中央朝廷的兵而不是自己的兵。
各個封王擁有封地卻沒有充分的自主權(quán)和自衛(wèi)權(quán),人人擠到中央擔任軍政要職,其他士族名人卻被排擠在權(quán)力核心之外,優(yōu)秀人才無法為朝廷效命,司馬家族一家獨大。結(jié)果,每個同姓王都以為自己有資格來做皇帝,或者來控制皇帝,這樣的話,整個國家能不烏煙瘴氣嗎?從而造成天下大亂。
因此西晉王朝的所謂的分封只不過是司馬炎自相矛盾的而產(chǎn)生的政治怪胎,還不如真正的分封制。
至于社會風氣腐敗奢侈,那都是一種表象,在一個 一人喝湯吃肉,旁邊人人干瞪眼,餓著肚子的社會權(quán)力架構(gòu),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上進的,君臣協(xié)力同心的局面嗎?士族階層開始分化出兩種人,一種是小人得志,安于現(xiàn)狀貪圖享樂,一種是不得志的狂士,厭惡世俗,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清談,沒有能力也不敢去改變現(xiàn)狀,士大夫階層徹徹底底的成了“閑人”。
所以,司馬炎要大大地加強皇族的力量。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但方法卻是完全錯誤的。他應該實行真正的分封制,讓各個諸侯國擁有軍隊,讓各個諸侯國有相對的獨立性,讓各個同姓諸侯王“就國”。 而不是讓他們控制中央的行政權(quán),控制中央的武裝力量, 以至于最后亂國。
第二個原因,跟過早地廢除郡國兵是有一定的關系。西晉立國后,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分封諸王以為屏藩,并于277年遣諸王就國,諸王有權(quán)干涉軍事。平吳后,武帝為示天下一統(tǒng),裁撤各州、郡兵。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使宗室武力有凌駕中央的趨勢,整個中原沒有常備軍防御,結(jié)果叛王的帶領的朝廷兵馬如入無人之境四處作亂。盡管諸侯王名義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隊,鎮(zhèn)守本國,但是晉朝實際沒有出現(xiàn)諸侯割據(jù),《晉書》地理志:王不之國,官于京師。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瑯琊王南渡整個江南沒有諸侯王鎮(zhèn)守。
另一方面,當時邊境的胡族在兩漢時期逐漸陷入遷入長城之內(nèi),定居下來,袁紹、曹操、馬超等人所率領的精銳騎兵大多是這些已經(jīng)入關的外族,作戰(zhàn)異常勇敢。在三國時期,使用異族兵已經(jīng)是十分普遍的了。到了西晉時期,定居在邊境的胡、羌、鮮卑、匈奴等民族逐漸漢化,人口增多。幽州,并州,涼州等地的居民有蠻族化的傾向,蠻族的分布已經(jīng)對晉朝呈C字型的包圍狀態(tài)。只要時機合適,蠻族暴動和發(fā)動侵略,給晉朝來個內(nèi)部開花是遲早的事情。
但西晉王朝糟糕的制度卻為外族提供一個很好入侵接口。司馬氏內(nèi)部的自相殘殺,為外族的入侵打開了方便之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原地區(qū)三百多年的戰(zhàn)亂,原生的華夏文明,滲入了大量的西胡和鮮卑文化,胡族化,鮮卑化是西晉滅亡以來最明顯的趨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7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和琳是誰如果他還在,和珅還會被處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