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古代改朝換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對于中國的歷朝歷代我們都有一種印象,就是每更換一個朝代統(tǒng)治者就要更改一下國號,這在古代叫做易姓革命,易姓就是給江山改個姓,比如從姓劉的變成姓曹的,或者從姓朱的變成姓愛新覺羅的,革命是變革天命的意思,指君王是承受了新的天命才改朝換代,為什么改朝換代就得換個名字呢?
這事還得從周朝說起,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所有的諸侯國在名義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諸侯國的國號也就是封號都是周天子賜予的,如果擅自更改了國號就等于背叛了周天子,背叛了周朝的分封秩序,這時候其他諸侯國就可能以此為由對這個國家進行討伐,所以當時政權發(fā)生更迭的話,只能更換君主的名字,不能更換國號的名字,比如田氏伐齊這個事兒,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出現(xiàn)姜氏齊國和田氏齊國這種局面,齊國還是齊國,至于你君主叫什么都無所謂。
不過,在戰(zhàn)國時期事情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此時開始流行天下“唯有道者居之的思想”,如果某個國君在道德上更加優(yōu)越,受到天下人的擁戴,他就可以代替原來的天子取得對天下的統(tǒng)治權。這種觀念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當時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各國之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新的勢力完成統(tǒng)一是大趨勢,況且周朝之前就已存在的“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的思想及商湯取代夏桀,周武王取代商紂王,都更改了國號,這就導致了更改國號成為了順應天命的行為,從而導致了易姓革命。
所以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就理所應當?shù)匕亚刈鳛檎麄€天下的國號,這種行為又被后來的漢朝所模仿。至此古代中國每逢改朝換代,必然更換國號的傳統(tǒng)也就固定了下來,但有一說一改朝換代這種事多少都是有些血腥的,為了讓這個事顯得合理,就需要動用一些手段和套路。
從東漢末年起,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股新的勢力叫做士族,他們效仿了周朝的分封秩序,通過一系列操作,名正言順地擁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最終一步一步篡奪皇位。這一波操作的起點是讓當時名存實亡的皇帝給自己封爵,古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公爵之上其實還有一個等級叫做王爵,如果你想篡位,你得先讓皇帝把你封為王爵。只要你是王爵了,你跟天子差不多就平起平坐了,到了這一步最后篡位稱帝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例如曹魏政權就是按照這個思路一步一步篡位登基的,曹操在世的時候曾要求漢獻帝把自己封為魏公,后來又加封為魏王,在這個過程中他建立了祭祀曹氏祖先的宗廟,還設立了自己的的小朝廷,朝廷上也有文武百官。換句話說,他在漢朝內部建立了一個小王國,這個小王國里的大臣們效忠的對象是曹氏家族,而不是漢朝皇室。
如果有人表示我效忠漢朝而不是效忠榮曹家,就會遭到曹操的打擊。比如荀彧就因反對朝廷封曹操為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曹操當上位王后擁有了和皇帝一樣的特權,取代漢朝也只是時間問題,只不過曹操想保全自己的名聲,所以把最后一步留給兒子曹丕去完成。曹操死后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王位,立刻逼迫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權。
曹操取代漢朝的過程就是過去周朝分封秩序的再現(xiàn),先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然后以諸侯國國君的身份接受劉家的禪讓成為天子,禪讓的理由,當然是曹家比劉家在道德上更優(yōu)越。如此一來以來血淋淋的篡位行為就披上了一層道德的外衣,曹丕當皇帝也就有了正當性,這時把魏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因為魏原本就是漢朝給曹家的封號直接沿用,可以證明禪讓的正當性。
曹家的這些手段后來又被司馬家族學了去,司馬家族也依葫蘆畫瓢,先是被封為晉公,然后是晉王,最后逼迫曹家禪讓,建立了晉朝,后來的隋朝、唐朝也都是學了這一套,隋文帝楊堅做,隨國公,唐高祖李淵做過唐國公他們當上皇帝的歷程其實都是跟曹氏家族學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從秦漢到隋唐國號的主流來源都是前朝賜予的封號。唐朝滅亡之后一直到宋朝建立期間經歷了5代十國,這次戰(zhàn)亂徹底消滅了士族,讓宋朝迎來了一個平民社會,再也沒有什么世代為官的士族,大家都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出來做官,所以在宋朝之后就再也看不到用封號來做國號的現(xiàn)象。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與明朝國號相關的白蓮教,在當時也是底層平民的信仰,所以明朝的國號折射出的是平民社會的一個縮影。另外在宋朝以后,少數(shù)民族開始扮演起重要角色,遼朝和金朝都曾對宋朝造成重大威脅,蒙古人甚至統(tǒng)一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元朝,少數(shù)民族制定國號,一般都是靠著美好的寓意,美好寓意中往往會包含了信仰的因素,這也是少數(shù)民族王朝樹立自身正當性的手段。
不過這種做法并不符合漢人王朝制訂國號的習慣,所以大元和大清這樣的國號折射出一個重要的時代特征,就是宋朝以后的中國逐漸從一個由漢人占據(jù)主導的小中國,開始向一個個多民族的大中國過渡,所以國號不僅是一個名稱,它還是一個政治符號和一種時代象征,國號是一塊精美的琥珀,里面封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包含了歷代王朝塑造正當性的各種方式,包含了歷代王朝社會變遷的發(fā)展史。從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士族社會再到平民社會的變化,經歷了從漢人占據(jù)主導的小中國,向多民族的大中國過渡,一步一步打造出了一幅絢麗奪目的歷史篇章。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權二十三年。武則天是該朝代唯一的皇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
684年九月,太后廢黜中宗為廬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改嗣圣元年為光宅元年,改洛陽為神都,由太后臨朝改制。唐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公元690年(大唐永昌二年)的秋天,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登基稱帝,定國號大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自己加尊號為圣神皇帝。
把睿宗改為皇嗣,賜姓武。于神都洛陽立武氏七廟,改置社稷。改載初元年為天授元年,史稱武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fā)動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于洛陽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者說是一個朝代的名稱。改朝換代,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開創(chuàng)者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國號如何確立,有什么來頭和講究,是每一個開國之君建國登基前,必須提前考慮和解決的政治問題。
中國歷朝的國號都有含義,有的以稱帝之前的封爵為國號,比如漢朝、隋朝,唐朝等;也有的以建國者姓氏為號,比如春秋末期的韓趙魏三國,以及南北朝時期的陳朝;還有的因字義特殊所以用以國號,比如元朝的“元”,便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清朝的“清”字則取五行中的水克火之意(明朝的“明”五行屬火)。那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為何定自己的國號為“周”呢?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汲人傅游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馀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隨即“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馀人,俱上表,如游藝所請”。九月九日,武則天正式甩開膀子,“御則天數(shù),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資治通鑒》),標志著大唐的覆亡和大周的誕生。
傅游藝在當時只是一個低級官員,他奏請“改國號曰周”,不僅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和提拔,還得到了六萬多人的響應??梢姡鋭t天“以唐為周”的想法已提前被眾人獲知,大周的國號早已內定,只是沒正式宣布而已。
在唐代以前,真正天下安定、國祚久遠的,只有周、漢兩個朝代。唐太宗治世崇漢法,武則天改朝換代,不能再走唐帝的老路,她只能另辟渠道,即崇周復周。周國祚最長的朝代,前后共八百年春秋,遠遠超過其他朝代。霸氣的武則天將國號定為“周”,原因之一就是想沾一下周朝長命的運氣。而且,“周”字意義美好,既有周到、周密、周詳、端正、完備之意,也有忠信之意;從字型上看,“周”字外有廣闊而堅固的壁壘,內有土地和人丁,這無疑是統(tǒng)治者最需要的。用“周”字為國號,寓意吉祥美好,天下周全,國祚長久。
另外,武則天自幼喜讀史書,尤其欣賞周文化,在她攝政之后,更是對周朝的典章制度推崇備至。在她的統(tǒng)治中,處處可見周朝風格,比如她就曾按照《周官》中的記載,將三省六部中的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天、地、春、夏、秋、冬等;并且仿照周公在洛邑興建明堂的做法,也在洛陽建造明堂,以宣明自己要復興周禮的決心。再如她實行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以正月為一月。這些改革,不是憑空杜撰,其依據(jù)就是周官、周禮、周文化,是武則天自幼或入宮為才人以來有意識學習《周禮》后,對周禮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因為對周文化的向往,武則天在得勢后,也讓其家族往周字上靠攏。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生前為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死后贈禮部尚書,謚曰定。武則天當了皇后不久,便慫恿唐高宗李治追封武士彟,“高宗永徽中,以士彟仲女為皇后,故崇贈并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新唐書·武士彟傳》),謚忠孝。注意周國公中的“周”字,這應該就是武則天的杰作。從此,應國公武士彟成了周忠孝公武士彟,武家就此跟“周”字扯上了邊,這也是日后武周帝國國號的白紙黑字的法定來源。
武氏,在當時算不得高門望族。駱賓王稱武則天“地實寒微”,突厥可汗稱武氏“小姓”。為了把武氏的門楣抬高,武則天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把武氏說成了是周天子的后人。首先,她將自己父親武士彟(音約)的封號由應國公改為周國公。
然后,將武氏與周朝強行建立聯(lián)系:新舊《唐書》載,傳說武氏據(jù)《姓纂》記載,武則天的武姓來源于周平王之子,周平王小兒子的手中有形似“武”字的手紋,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后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而武則天自認為是周平王的第40代子孫。武士彟便是周天子的后人,故應封為周國公,武則天自然也是周天子的后人,故武則天定國號為“周”。當然,這純屬武則天為證明登基合法性而做出的杜撰,同時,此舉還能讓武則天擺脫自己出身文水小姓的尷尬,擺脫高門世族的歧視。
總之,一個“周”字,解決了諸多問題。從崇周開始,武則天就喜歡上了“周”這個字,并在政治上、門楣上向“周”字貼近靠攏,直至將其立為國號。稱帝前,武則天追尊其父為“周忠孝太皇”;稱帝后,武則天自稱大周皇帝,立周祖七廟,其中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為“睿祖康皇帝”,其父為“太祖孝明高皇帝”,把武周打造成姬周的翻版。時代是進步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注定被淘汰,當年王莽篡權后不切實際地復興周禮,敗得很慘,武則天無疑是重蹈了王莽的覆轍。
樓主所說的情況史上的確存在過,如五代時期的后唐:后唐莊宗李存勖前期時勵精圖治,消滅后梁等割據(jù)政權,建立起五代中版圖最大的一個國家,然而他后期卻不思進取 終日寵幸伶人,導致朝政荒廢,國力江河日下,終于導致叛亂發(fā)生,莊宗在帶兵對抗叛軍時被毒箭射中死去。莊宗有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哥哥叫做李嗣源,此人是莊宗父親李克用的養(yǎng)子,因身強力壯、勇猛過人而深受重用,在正版皇帝李存勖死去被群臣擁立為新君,因李克用嫡親子孫全部被殺,群臣有人主張自建國號,但李嗣源沒有同意,此后后唐直到滅亡都沒有更改國號。求樓主采納,謝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