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嘉靖皇帝的故事。
嘉靖皇帝,全名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后,因為武宗沒有后嗣,明廷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最終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為據(jù),提出“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鲍@得一致的認可,將朱厚熜確立為新帝的繼承人,從藩地趕到北京繼承皇位。
嘉靖皇帝登基后,就開展了一系列禮儀之爭,嘉靖皇帝為其父親興獻王爭取到了追封為皇帝且升袝太廟的權利,也將興獻王墓升格為顯陵。嘉靖三年,前錦衣衛(wèi)百戶隨全和前光祿寺錄事錢子勛向嘉靖皇帝提出提議,建議將嘉靖皇帝生父的梓宮由顯陵遷葬于天壽山。此提議正和嘉靖皇帝的心意,嘉靖皇帝便以此為由召集大臣商議顯陵北遷一事。出乎嘉靖皇帝意料的事,大臣們對此提議紛紛表示反對,尤其以工部尚書趙璜為重,他提出顯陵不可北遷者有三,“先皇體魄所安,不可輕犯,一也;山川靈秀所萃,不可輕泄,二也;國家根本所在,不可輕動,三也”。以此三條向言明不贊成遷陵的看法,并且還原因明太祖和明成祖的舊歷來反對此議:“昔高皇帝定鼎南京而仁祖之陵遠在鳳陽,文皇帝遷都北京而孝陵遠在鐘山,皆不敢遷改,陛下之視顯陵,猶太祖之視仁祖,太宗之視孝陵也”,大臣們也多贊同這一看法,嘉靖皇帝權衡之后也就放棄了將顯陵北遷的想法,隨后在嘉靖六年、嘉靖十年、嘉靖十五年也都有大臣提出遷陵的提議,但此時顯陵已經(jīng)營建良久,頗具規(guī)模,再加上大臣紛紛反對遷陵,嘉靖皇帝也就沒有選擇將顯陵北遷天壽山,不過顯陵的營建,則是要按照天壽山七陵的規(guī)制加以營建。
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生母章圣皇太后蔣氏病逝,蔣太后生前曾表示要與嘉靖皇帝的生父合葬,并且嘉靖皇帝也一直有將顯陵北遷的想法,遂借蔣太后去世之機,再度提出了將顯陵北遷的提議:“分天壽山大峪處建造顯陵……啟事興工,一面南奉皇考梓宮來山合葬,庶慰朕二親之靈,以伸朕以禮終事之情”。次此提議后,大臣們沒有反對,嘉靖皇帝也就祭告長陵,并命駙馬都尉、京山侯崔元,兵部尚書張瓚,太監(jiān)鮑忠三人南下迎奉睿宗的梓宮。
然后在嘉靖皇帝祭告長陵之后,他的想法出現(xiàn)了動搖,改變了之前的想法,開始傾向于將蔣太后南遷與睿宗合葬。派遣大臣前往顯陵調查,發(fā)現(xiàn)顯陵地宮滲水,于是嘉靖皇帝決定將蔣太后梓宮暫時安置于慈寧宮,他則親自南巡視察顯陵,最終將蔣太后送返顯陵與睿宗合葬,遂結束了遷陵之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8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