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砦飨臒o修史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閱讀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史》時,有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宋史》、《遼史》和《金史》,但卻沒有和他們并列長達二百余年的西夏國的西夏史。
除了在《二十四史》中沒有它外,在中國歷史上甚至連一本官方主持編撰的關(guān)于西夏的史書都沒有,那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上圖_ 西夏繪畫
蒙古人對于西夏的仇恨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主力南下攻打西夏,打算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滅背信棄義的西夏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lǐng)下,久經(jīng)沙場的蒙古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西夏首都中興府下,將中興府團團包圍了起來。
面對蒙古人的進攻,西夏人困守中興府長達半年的時間,仍堅持抵抗到底,誓死不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內(nèi)漸漸糧盡援絕,百姓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大量軍民患病,破城的愁云整日籠罩在中興府這一座孤島上空。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雖然中興府的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但無奈天不遂人愿。
上圖_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 成吉思汗
公元1227年六月間,中興府發(fā)生強烈的大地震,中興府內(nèi)無數(shù)房屋倒塌,大量無辜百姓死亡,軍民死傷慘重。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圍攻還未停止,震后城內(nèi)爆發(fā)了可怕的大瘟疫,中興府內(nèi)人心惶惶。
地震和瘟疫的爆發(fā),沉重地打擊了篤信佛教的西夏軍民,他們認為這是老天要滅亡西夏,至此城內(nèi)軍民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決心,走投無路之下,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只得派人向成吉思汗請降。
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途中由于圍獵的時候坐騎受驚跌落馬下摔成重傷,不久之后便病情惡化高燒不起,但仍堅持指揮圍攻中興府。在接到中興府內(nèi)投降的請求后,成吉思汗雖然表示同意,但是自知不久于人間的成吉思汗還是向兒子和心腹大臣傳達了命令。
上圖_ 西夏鐵鷂子重騎兵形象
由于西夏歷代國主性格反復(fù)無常,成吉思汗害怕西夏人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會反悔拒不投降,因此他交代在他死后秘不發(fā)喪,等夏主前來投降之時將其殺掉,并且將中興府內(nèi)的軍民也全部殺掉。交代完不久后成吉思汗便撒手西去了。
在蒙古人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凡是主動投降的城鎮(zhèn)成吉思汗都會保證城中軍民的生命安全,但是面對中興府的投降成吉思汗仍然堅持屠城,由此可見成吉思汗對西夏人的仇恨。
大汗死在了征討敵國的戰(zhàn)爭中,因此蒙古人認為成吉思汗的死是西夏人造成的,再加上遠征期間西夏對蒙古人的激烈抵抗,所以在投降之后蒙古人不僅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甚至連西夏王陵也被洗劫一空,由此可見蒙古人對西夏人的仇恨之深。
在這兩種仇恨的交織之下,我們也很容易就理解在元朝立國后為什么不給西夏人修史。
上圖_ 文殊山石窟西夏《水月觀音圖》
中原王朝正統(tǒng)觀念之爭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當一個王朝滅亡后,新興的王朝便會主動承擔為前朝修史的重任。這就是所謂的“易代修史”,即“興朝而修勝國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明自己作為新王朝沿襲的正統(tǒng)地位和合法性。
元朝史官在修史時,出于正統(tǒng)性的考慮,該把并存的宋、金、遼誰歸為正統(tǒng)而意見不一。一派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另一派則堅持“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后為南宋史”。雙方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就這樣修史問題一拖再拖,結(jié)果從元世祖忽必烈時代一直拖到了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順帝時期。
最后還是在宰相脫脫的建議下,元順帝下令給宋、遼、金各修一史,這一爭論才告完結(jié),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對于王朝正統(tǒng)性的重視。
上圖_ 遼 北宋 西夏形勢圖
元朝史官在宋、金、遼三國誰是正統(tǒng)的地位上爭了七八十年,但是對西夏的態(tài)度確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西夏肯定不是正統(tǒng)王朝,因此在是否單獨立史的問題上連考慮都不考慮。
雖然西夏國君在國內(nèi)自稱皇帝并和宋、金、遼死磕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但是大部分的時間西夏不是接受宋朝歲賜約為兄弟之國就是接受遼金招撫納金稱臣,夾在宋遼和宋金之間苦苦生存。對于深受儒家影響、講究氣節(jié)和骨氣的史官來說,西夏完全一個墻頭草,也難怪元朝史官不把他當回事。
盡管不給西夏單獨立史,但是西夏作為一個盤踞中國西北近200年的王朝,它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影響終歸還是不能抹殺的,因此史官在編撰宋、金、遼三史時都給西夏單獨列傳,把他歸入了和吐蕃、大理、高麗等國一類的外國列傳當中。
上圖_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
西夏相關(guān)史料的缺乏
在西夏立國之初,為了徹底斷絕和漢文化的聯(lián)系,加強黨項民族內(nèi)部的團結(jié),好為自己稱帝做準備,李元昊不僅要求國內(nèi)民眾剃發(fā)易服,還和自己的心腹大臣野利任榮創(chuàng)設(shè)了天書般的西夏文字。
“始嘗以己意造蕃書,令謨寧野利任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體類八分,而畫頗重復(fù),教國人用以紀事?!?/p>
在創(chuàng)設(shè)了西夏文字后,李元昊便下令“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在國內(nèi)全面推行西夏文字以代替漢字。西夏統(tǒng)治者不僅將來自宋朝、吐蕃和回鶻等地獲得的書籍全部翻譯成西夏文,連西夏本國編撰的國史大多也都是以西夏文字記載。
上圖_ 西夏文佛經(jīng)
由于西夏文字字體繁冗復(fù)雜,因此在百姓中間很難真正普及,只有受過專門教育的官員和讀書人才能掌握。文字是文明的載體,由于國史大多由西夏文字記載,因此在百姓中間關(guān)于西夏國的歷史很少能夠很好傳承下去。
西夏末年在與蒙古人連年的戰(zhàn)爭中,西夏文明遭到了空前的滅頂之災(zāi)。特別是蒙古軍隊攻入西夏首都中興府后,為了給成吉思汗報仇雪恨,蒙古軍隊對中興府進行了殘酷的報復(fù)性屠殺。不僅為數(shù)不多的認識黨項文字的貴族官員遭到了屠殺,而且許多西夏典籍也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很多關(guān)于西夏歷史的記載也都隨之煙消云散,留存下來的文字根本不足以對西夏單獨立史。
上圖_ 西夏陵區(qū)出土的西夏文印章
在修撰一部史書時,史官需要大量的一手史料來旁征博引。西夏滅亡后,經(jīng)過蒙古大軍的洗劫和破壞,后人不僅沒有夠的一手史料去認真探尋這個王朝失落的足跡,就連西夏遺民口述傳承的歷史也有些許神話色彩。因此編纂一本像遼、宋、金一樣記敘詳細且真實的西夏歷史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是由多種歷史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結(jié)果。雖然元朝不給西夏修史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些許遺憾,但是卻給了當代的我們更多的機會去主動探索和了解這個神秘的國度和這個失落的文明。
參考資料:
[1] 《宋史》【元】脫脫
[2] 《遼史》【元】脫脫
[3] 《元史》【明】宋濂
[4]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9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