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真宗為什么會放棄滅遼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率領20萬大軍對宋朝發(fā)起了進攻,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御駕親征,抵達澶州城。
澶州之戰(zhàn)遼國的主要目的是以戰(zhàn)促和,鑒于北宋在整體軍事上的防御姿態(tài),蕭太后決定孤注一擲,計劃以澶州一戰(zhàn),重挫宋軍銳氣。豈料,大戰(zhàn)未開,澶州城下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宋軍床弩射中,當晚重傷而亡。蕭撻凜一死遼軍三軍震動,軍心不穩(wěn)。此時戰(zhàn)爭的天平已經(jīng)向北宋傾斜,遼軍面臨著與北宋作戰(zhàn)以來最為被動的局面。當下形式逼迫著蕭太后不得不做出決定,盡快結(jié)束戰(zhàn)爭,促成和談。
接到遼國和談的消息,寇準急了,認為向來好戰(zhàn)的遼國主動言和,必定是形勢不利。如果此時北宋就積極響應,這豈不是錯過了取勝的大好時機。
寇準立刻上了一道策論,強烈反對議和并提出作戰(zhàn)到底的主張,寇準向宋真宗信誓旦旦地保證,這是一次消滅遼軍的天賜良機,可以趁勢一舉收復幽云十六州,保證邊疆百年和平。如果促成議和,茍且偷安,過不了十幾年,契丹人還會卷土重來。在河北守關的楊延昭與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楊延昭是長期鎮(zhèn)守北國,他看到這場戰(zhàn)爭,這是敵人孤軍深入,20萬人孤軍深入,所以他基本上對北宋提出的策略就是關門打狗,斷它糧道、然后圍殲之,這個想法是跟寇準的想法是一樣的。然后楊延昭還分析,在這之前北宋是丟了幽州、易州(今天河北易縣、北京這一片)。如果這次戰(zhàn)爭打勝了以后,我們可以把兩個州拿回來,楊延昭的報告消失在皇帝案前的奏折堆里,宋真宗甚至沒有正眼看上一眼。對于寇準,宋真宗則說出了一句冠冕堂皇的托辭,過幾十年肯定有能對付遼軍的精兵強將,現(xiàn)在我不忍心讓百姓吃苦受累就議和吧,真宗選擇的就是當下的和平,將來會有人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說的那個遠大的目標,我們把它留給將來吧,現(xiàn)在老百姓已經(jīng)吃夠了戰(zhàn)爭的苦,我們現(xiàn)在結(jié)束戰(zhàn)爭。
就這樣因為宋真宗的認慫,北宋錯過了一次有效打擊遼國的機會,給后來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不同意,因為只是加速了滅亡,不攻遼遲早也要被滅。
遼肯定要被金滅,金滅完遼遲早要滅北宋。
真正的原因還是積弱所致,王朝太平久了,就沒什么戰(zhàn)斗力,比不過富朝氣的野蠻人。
這一政策確實是錯誤的。北宋建立之前,中國所處時期為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里,中原時局混亂,而北方的契丹卻悄然壯大。在此背景下石敬瑭將本為后唐所控的幽云十六州送給契丹,從而說服契丹出手幫他推翻后唐,改而建立后晉。幽云十六州地處北方,對于中原政權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也正是基于這一地區(qū)的重要性,繼五代十國之后出現(xiàn)的北宋才會一直致力于收復該地,但是始終未能將其收回。
控制著幽云十六州的遼朝對北宋政權造成了非常大的的威脅,宋遼雙方也因此長時間處于戰(zhàn)事之中,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宋真宗時期,得益于?檀淵之盟?的簽訂,宋遼雙方的戰(zhàn)事得到大幅度緩解。但是戰(zhàn)事的緩解并沒有讓北宋就此放棄收復幽云十六州。而在北宋發(fā)展由盛轉(zhuǎn)衰的同時,地處北方的遼朝也同樣在日漸衰敗。而原本處在遼朝控制之下的女真卻開始日益崛起,繼而成為北宋又一威脅。在此發(fā)展背景下,宋徽宗統(tǒng)治下的北宋朝廷決定借女真之手收回遼朝所控制的幽云十六州。
1118年,宋徽宗派出朝臣前往金國買馬,并借此機會向金國傳達了宋有意與之結(jié)好的意向。正處于崛起狀態(tài)的金國對于宋廷的示好自然是給予了積極響應,于是一場秘密外交就此在宋金兩國之間展開。等到了1120年,這場秘密外交終于商議出一個確切結(jié)果,這一結(jié)果便就是宋金兩國聯(lián)合攻遼朝。當時宋金雙方還簽訂了盟約,即?海上之盟?,所以聯(lián)金滅遼也稱海上之盟。基于聯(lián)合攻遼這一結(jié)果的出現(xiàn),之后宋金兩國開始聯(lián)合出兵攻打遼朝,最后遼朝被滅。
之所以說北宋聯(lián)金抗遼的這一決策是錯誤的,是因為這一決策雖助北宋成功收復幽云十六州,但是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幽云十六州于金太祖時期被交還給北宋,后于金太宗時期又被金國奪去。其實就宋朝與遼、金兩國的關系來說,這兩個政權皆對宋朝存有威脅。但是當時的金國正值上升期,而遼國則處于衰敗期,所以金國的野心與威脅其實更甚遼國。而相比起金國,遼與宋之間至少因?檀淵之盟?的存在而多了一層盟友關系。且遼朝正好處于宋金之間,它的存在其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宋對金進行抵御。
而待遼朝被滅之后,野心勃勃的金國也確實不曾放過北宋,北宋最后也因此滅亡。
在當時的背景下,趙光義在率領大軍去收復燕云十六州時,遭到了遼國的強力抵抗。隨后收復了涿州和易州,但是在攻打幽州時。遼國的軍隊在高梁河設下了防衛(wèi),之后宋軍和遼軍展開了廝殺。最后由于指揮不力導致了打敗,趙光義也受傷。隨后,北伐就失利了。在宋真宗時期,遼國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在宰相寇準力勸下,宋真宗親自掛帥。在澶州,宋軍全力迎戰(zhàn)。打破了遼國統(tǒng)一中原的野心。隨后在宋軍有利情況下,選擇了議和。這也是弱宋的開始。隨后兩國之間有了百年的和平,兩國疏于防范,此時的女真族崛起,為以后埋下了伏筆。
讓我們來介紹一下。趙光義,即宋太宗,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他在位期間,重文輕武。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同時也削弱了宋軍的戰(zhàn)斗力。
在澶淵之盟后,兩國之間再也沒有戰(zhàn)事。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崛起滅掉了遼國,而北宋也同時面臨這危險。此時的北宋百姓民不聊生,朝政混亂。君王也不處理朝政。在金國建立后,南下征討北宋。而北宋無力抵抗,最后北宋滅亡。
澶淵之盟雖然使兩國之間沒有了戰(zhàn)事,百姓安居樂業(yè)。但是兩國之間的君王過于懶惰,沒有防范外族。這也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9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