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滅亡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引言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最繁榮的時刻,也是中國最鼎盛的時期。秦朝是中國刑罰最重的時期,也是中國暴政的開始。清朝是中國最沒落的時期,也是列強開始打開中國大門的時期。如果說唐朝的繁榮是因為有一位仁君,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有一位暴君,清朝既沒有暴君,也沒有昏君,況且它的封建制度就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沿襲的,那它又是如何滅亡的呢?
正文
在清朝滅亡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說清朝的龍脈已盡,他們說在清朝滅亡之前,早已先有預兆。
清朝的滅亡確實是它的"氣數(shù)已盡",但并不是早有預兆的神的降臨,因為每個朝代都有輝煌和衰落的時期,國家的強盛與否,皇帝并不是決定因素。而且封建制度一直貫穿整個中國古代。這個封建制度在清朝,確實給清朝帶來了很多年的繁榮時期,但是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在當時近代化的浪潮中實屬是落后的,而這落后的結果必將是被淘汰,有的人從同時代西方的制度中去考量或者說是去標準中國,他們苛責中國的落后和破敗,但這種方法并不是科學的,那些人只是從上帝的角度去臆想而已。
有的人說清朝滅亡的原因在于它的漢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清朝不漢化,那么之后的270多年里,可能早已經(jīng)沒有清朝了。眾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統(tǒng)治的,他們怕漢人融入清朝從而推翻清朝,所以那些皇帝根本不敢任用漢人,鴉片戰(zhàn)爭中,出于對漢人的不信任,他們也不敢發(fā)動民眾,所以當清朝以同樣兵力去抗擊列強的時候,再加上兩者之間武器的差距,人家用大炮、槍支,而我們只能用木棍長矛,所以清朝的失敗是必然的。
有的人說是清朝在面臨內(nèi)憂外患時,疲憊不堪,所以才導致滅亡的。當列強在火燒圓明園時,清朝還在和太平天國對戰(zhàn),雖然清朝之后的民國丟掉了外蒙古,但是當時的清朝能保住這么一大片中國的疆土實屬不易。
有的人說是清朝太墮落。但是像這種墮落的時刻,在其他所有王朝后期都會出現(xiàn)。況且清朝出現(xiàn)的墮落情況還比其他王朝墮落的程度輕的多。只不過在溥儀當政時期,不管是內(nèi)憂還是外患都已經(jīng)糾纏在一起了,就算是三皇五帝來了,都解決不了當時出現(xiàn)的問題。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近代化的落后,甚至導致清朝最后走向滅亡。他們甚至不明白為什么要閉關鎖國,打開國門與世界聯(lián)系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國能夠自給自足,國內(nèi)的產(chǎn)品更是應有盡有,所以當外國產(chǎn)品流入時,中國人民對這些產(chǎn)品并不感冒,而且許多中國的產(chǎn)品都很受外國人歡迎,所以他們想到要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加上清軍的腐敗無能,所以清朝打不過西方也很正常。雖然當時清朝出現(xiàn)了那些類似左宗棠、李鴻章這類為國家鞠躬盡瘁的人,但是滅亡早已成為定局。就算他們這些人出現(xiàn)挽救清朝,但是他們代表的依舊是封建王朝,所以他們不管怎樣努力,其實都是無能為力。
結語:
清朝的滅亡不是封建王朝導致的,也不是因為皇帝施政不對導致的,而是清朝沒變,時代卻變了。雖說清朝沒有出現(xiàn)仁君、昏君,而且封建制度又是從戰(zhàn)國沿襲至今,滅亡的原因可想而已。
況且我們也不能只站在上帝的視角去觀察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事,我們更沒有資格去評判他們的所作所為。而且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去否定閉關鎖國,一味的去否定清朝的腐敗無能,我們只能說清朝當時沒有適應這個國際的大環(huán)境,當時它選擇的方式不對,所以最終出現(xiàn)的結局我們也只能感到無奈。
這是個很難用只言片語能回答的問題,
談錢,中央財政相當緊張,可是每次給列強巨額賠款時也不知道從哪里整的銀子。
談人,2億人還缺兵勇?
談船炮,早就買回來,還逐漸實現(xiàn)國產(chǎn),
那到底誰亡了大清朝?
說到底是地方諸侯,封疆大吏想亡朝廷,那又為什么呢?很簡單,自己可以割據(jù)啊,有槍有炮,有地盤,不受約束,多好啊。武昌起義只是個小摩擦,卻起了個頭,全國一擁而上,紛紛倒戈。
為什么蘇聯(lián)會解體?同樣的原因。
所以 要想讓一個國家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必須做到中央集權,制衡和分工,軍政分家。
可有人就反對了,那人家美國沒集權怎么就很很穩(wěn)定呢?
我就笑著說美國也是集權,不過做的比我們巧妙罷了,怎么個巧妙法?權是集在大財團手上,聯(lián)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國會參眾兩院都是大財團的代理人而已。
那大清王朝是怎樣開始衰敗直到滅亡的呢?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只說一些膚淺的理論,什么腐敗啊,農(nóng)民起義啊,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逐漸減弱,減弱的根本就是八旗軍的沒落。
毛主席說過“槍桿子里出政權”,大清也不例外,但是所統(tǒng)領的嫡系部隊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一點戰(zhàn)斗力都沒有,太平軍能從廣西一直打到南京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依靠漢人曾文正的湘軍和李中堂的淮軍,估計中國的歷史得重寫了。
我從小有個想不通的事,僅僅兩萬人的八國聯(lián)軍怎么會打敗中國?大家可想好了那時我們已經(jīng)有洋槍大炮了,面對八個國家的組合,就是用長矛大刀也不會敗啊,天津廊坊大捷就是證明。后來在歷史書以外的資料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慈禧老佛爺宣布對八國宣戰(zhàn)時,所有的地方都宣布了中立,這就是歷史,也是事實。
沒有了像左宗棠那樣的猛人,靠李鴻章們,大清也該亡了。
當國父孫中山還在南美休假時,壓根和同盟會沒任何關系的武昌新軍只是和長官有點摩擦舉槍而起一下子把搖搖欲墜的大清給推到了,于是乎所有的省紛紛宣布獨立,最著名的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江蘇巡撫程德全用竹竿子挑了府衙屋頂?shù)囊黄呔褪歉锩病?br>
真正完成滅亡大清的是袁世凱老先生,當時他實際掌握這軍權,即使他“被”退休回河南項城老家養(yǎng)病。中國歷史中有個現(xiàn)象很有趣也殘酷,一身無職卻能控制全局,袁大人靠的是他一手練出來的北洋新軍,在一個叫小站的地方。后來人蔣中正屢次下野也能在老家慈溪指點江山,不正也靠他自己的隊伍?歷史驚人的相似,只不過換了個地方,叫黃埔。
朝廷調(diào)北洋軍去平亂,可是那些將領如段祺瑞,馮國璋只認袁世凱,不尿你幼兒寡母,走一天歇三天,那哪叫平叛,簡直就是同謀。攝政醇親王沒辦法只好請袁出山,哪料袁大人一離開河南就和孫中山商量開了,他去逼宣統(tǒng)退位,孫把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讓給他。
就這樣統(tǒng)治中國266年的大清王朝滅亡了。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假設袁世凱是第二個曾國藩,親率北洋大軍一舉把武昌的起義給平息了,并且像曾那樣主動交出兵權,全力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或者搞個君主立憲什么的,可能我們現(xiàn)在還拖著辮子寫博客呢。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可以總結借鑒,從維護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大局出發(fā),我們研究清朝到底為什么滅亡,就有點意思了。
我向來反對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去研究歷史,國家的興亡成敗是個復雜的問題,沒人能完全說的清。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時期長則二百多年,短則十幾年甚至幾年,那么我們姑且把三百年作為王朝更替的一個周期上限,如果說清朝沒有出現(xiàn)過昏君,為何清朝也沒撐過300年呢?
要知道,?三百年?并非是單純的一個時間界限,而是經(jīng)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不斷驗證最終形成的一個歷史規(guī)律,這個歷史規(guī)律是結合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階級矛盾而形成的,可以說是一個根本打破不了的規(guī)則,任何一個政權都打破不了,既然如此,清朝沒有昏君這一說當然也不存在!事實上,清朝的昏君的確不少。
先來說說乾隆吧,不要被影視劇中乾陵的形象和所謂的?康乾盛世?所迷惑了,我承認康熙有能力,雍正也很勤勉,但乾隆確實無法與前兩位相提并論(除了執(zhí)政時期和壽命以外),乾隆在位期間閉關鎖國,白白浪費掉了進行工業(yè)革命,趕超西方列強的大好時機,大興文字獄進一步閹割漢文化,他生活無比奢華,朝廷貪腐成風,可以說他耗盡了雍正積攢下的財富,使清朝國力衰退,開始走下坡路。
再看道光皇帝,生活節(jié)儉,連穿的衣服都打補丁,但是他性格軟弱,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不知道奮發(fā)圖強,還卑躬屈膝的向列強割地賠款,有如此之君王,真是國家之大不幸。
而咸豐皇帝還不如道光皇帝,他在位期間發(fā)生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運動,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城,他帶著老婆孩子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在那里他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沉迷酒色戲曲,壓根不想再回北京,最終掏空了身體死在了那里,一個肆意拋棄江山和百姓的皇帝是不是昏君?還有他老婆慈禧,作為清朝后期實際掌權人,掌權達半個多世紀,這半個多世紀清朝又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相信大家都了解吧?
所以,如果清朝代代都是明君或者合格的守成之君,那么它絕對不會二百多年就滅亡了,古代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昏君造成的腐敗統(tǒng)治,那么以后就不要再說清朝沒有昏君這種可笑的觀點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姐妹兩人共侍一帝,兩人結局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