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姓而言,最“臉熟”的帝王大概是朱元璋。傳說“讀朱臉”下可通地理:面部輪廓狹長無比酷似臺灣島;上可知天文:因天花留下一堆按12星座分布的麻子……其中臉型更有特色—只挨過天花沒挨過天花板,所以不平整;額頭和下巴凸起,側(cè)看就是半個括號;正看更嚇人,鼻孔朝天,一說話仿佛有四只眼睛瞅著你。
以上傳說唯一真實的就是額頭,《明史》說他“奇骨貫頂”。當然,正史所記載的皇帝外貌也不足信。為利于統(tǒng)治,皇帝長相異于常人才有神秘性和說服力,于是史官想方設(shè)法地編造神話迷惑和欺騙大眾,皇帝在他們筆下大多怪模怪樣。
始皇帝之前的大統(tǒng)領(lǐng)外貌就怪得離譜,漢朝王充早在《論衡·骨相》中做過盤點,“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
進入信史階段也好不到哪里,司馬遷說嬴政“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摯鳥膺”是雞胸,“蜂準”是鼻梁凹陷,“豺聲”大概是因氣管炎,“長目”是眼睛細長得能看見自己的耳朵。按這說法,嬴政就是頭四不像。
描述皇帝的外貌,史官慣用的手法有兩個—擬物化和貼牌化。
擬物化的慣例是將皇帝的某個部位喻為神秘或兇猛的動物,以體現(xiàn)其英雄本色。其中龍、虎、豹是熱門參照,比如“日角龍顏”“劍眉虎目”“蜂目豺聲”……始皇帝用的就是這種手法,此后的漢光武帝和遼興宗也是“大口,隆準,日角”,“體貌魁梧,龍顏日角”。
貼牌化則是將皇帝喻為遠古的賢君大圣,如唐堯虞舜等?!墩摵狻す窍唷分鹘堑捏w貌特征不斷在史籍中出現(xiàn),黃帝、顓頊、堯舜禹一直在你身邊從未走遠。這手法讓人覺得中國皇帝千人一面,只是買了不同的QQ秀。
擬物和貼牌勉強能看,天賦異稟的就有點嚇人了。
漢朝開國皇帝長得不算太怪,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稍微特殊的是他的左腿,“有七十二黑子”。而到劉備,開始基因突變,“手長過膝,目能自顧其耳”。
如果劉備能進劇組,那么晉武帝也能,《晉書》說他也是手長過膝。此外,北周太祖、后周太祖、前秦苻堅、后秦姚萇、南燕慕容垂……史書記載他們個個手長過膝。
手長過膝的劉備是基因突變,而到了南北朝陳朝,整個家族批量生產(chǎn)這種怪物?!蛾悤氛f武帝“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宣帝和他的皇后都是手長過膝。
不在正常位置長毛或毛發(fā)分外茂密,也是當皇帝的料。晉元帝眉骨突出,左眉骨上方還長了白毛,因此當了皇帝;金世宗的特長是胡子特長,長過腹部;與他有一拼的是晉武帝和北周文帝,兩人的頭發(fā)長到腳后跟;毛發(fā)最猛的是漢宣帝,從頭到腳都長毛。
毛發(fā)長不算特別怪,《晉書》說西涼王呂光“左肘有肉印”。這塊肉印很神奇,在他攻打西域時忽然鼓了起來,變成兩個肉字—巨霸。種種跡象表明他要發(fā)達,正好前秦完蛋,他直接在西涼當了霸王……
胳膊長字不算霸道,身上長麟才是王道。隋文帝生下來就長麟,腦袋上還冒出一根龍角,把他母親嚇得失手將他摔到地上??赡芩凰さ綗倔髯由狭?,長大后腦門上一直有五條印子—“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他的手紋比額頭更有趣,手紋一般是“川”字,而他的是“王”。
身上長麟的皇帝集中于南北朝。北魏孝武帝和南齊高帝都是全身有鱗,更牛的是北齊文宣帝:黑皮,寬臉,尖下巴,身上有鱗,八個腳踝。制造這個怪物的是北齊高祖,他長得不怪,“目有精光,長頭高顴”,最漂亮的是“齒白如玉”。
南北朝“怪物之最”是梁武帝?!赌鲜贰分姓f他生來就帶一道異常的光,相貌超級怪:額骨隆個大包,面部如龍,回頭如虎望重山,舌紋為八字形,脖子冒光,身體對著太陽卻沒影子,兩個髖骨并生,右手有個“武”字。
最后登場的是遼太祖。他生來就像三歲小孩那么大,下地就能爬,三個月就能跑,過百日后張口就能說話。他自稱左右有神人護衛(wèi),然后談?wù)搰掖笫露寄芪床废戎?。當時他的大爺處理部落事務(wù),有疑難就去找他咨詢。
遼太祖目光炯炯,臉型是連葫蘆兄弟不敢碰的時尚錐子臉—“額寬頰瘦”。成年后的他身高九尺,能開300斤的大弓。箭靶子是誰?后漢高祖!《五代史》說他“目多白睛”,就是說他的眼睛除了中間一小黑點,其余全白,像只有10環(huán)和1環(huán)的射擊靶……
皇帝長相如此荒誕,大概是因為他們受天命而治天下,盡顯神秘、威嚴和與眾不同,以接受民眾膜拜,從而鞏固統(tǒng)治。而史官對他們外貌特征的表述則是一種很復(fù)雜的文化現(xiàn)象,深受巫術(shù)、宗教、典籍、文學(xué)的影響。
古代皇宮里,為何要找奶媽,是處于政治目的嗎?
眾所周知,深處皇宮里的皇子皇孫,在生下來之后,很快便被送到專門哺育他們的人哪里去,這類群體就是奶媽,也叫乳娘。皇室內(nèi)之所以要找乳娘,的確有很多原因,其中不乏政治因素。從三個方面來說。
現(xiàn)在走在大街上,偶爾會看到家政服務(wù)里有一項是請保姆業(yè)務(wù),而還有一類特殊的保姆職位就是奶媽。
我們知道,自明清以來,奶媽的行業(yè)變得十分吃香。如果說誰家能請得起奶媽,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官宦人家請奶媽就變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但題主說到皇宮里請奶媽,那么是不是單純就為了地位、為了身份呢,當然不是。因為皇宮內(nèi)院并不需要在請乳娘這件事上大肆顯擺。
其實奶媽這個行業(yè)自古就有,《禮記》中就有?士夫之子有食母?之說。官宦或大戶人家的子嗣請奶媽喂養(yǎng)已經(jīng)在民間有約定俗成的制度,在朝廷里也設(shè)有專門的?奶子府?。每年常來應(yīng)聘的年輕婦女不計其數(shù)。在她們看來,如果能有幸被選中,那么她們哺育的對象就是阿哥和公主們,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擴展人脈,更主要的是有機會得到皇室厚遇。所以這些奶媽對這個行業(yè)都十分看好、非常羨慕。
而且我們知道,在皇家大院,皇帝子嗣非常講究人常倫理、宗法制度,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很重孝道,一旦奶媽哺育了你,那么這位不是親娘的女人甚至比自己的親娘都要來得親昵。例如,康熙與曹家的淵源,就是因為康熙的乳母是曹府之人,后來康熙六下江南五次都駐扎在曹家,甚至把富得流油的江寧織造送給了曹家。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奶媽在古代皇室里的待遇都是相當豐厚的。
因為在中國龍文化中,龍就是象征著皇權(quán)。
在傳說中,人類有兩位始祖:伏羲和女媧。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這兩位始祖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
此外:傳說天帝派鯀治水,不成,殺之。尸死三年而不腐。帝驚,使將剖鯀腹,出黃龍,降而成禹。后禹成夏族首領(lǐng),龍成其圖騰。 《史記》載,高祖未生時,其母夢與神游,雷電大作。其父見一蛟龍伏與母身,后孕而生高祖。高祖稱帝,自稱真龍?zhí)熳?。自此,龍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專用。
擴展資料: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fā)展觀;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nèi)涵豐富,從性質(zhì)和內(nèi)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shù)龍。
宗教龍即把龍當作圣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tǒng)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tǒng)治。
藝術(shù)龍就是以藝術(shù)的形式表現(xiàn)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xiàn)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
明朝大臣們在“大禮議”之爭中的表現(xiàn),其實是很奇怪的。
很多學(xué)者都評價說,“大禮議”之爭,其實不只是禮教的爭執(zhí),更主要的是政治斗爭。是正德皇帝的舊臣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嘉靖皇帝之間爭奪權(quán)力的斗爭。
不過,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誰都知道,只有巴結(jié)皇帝,做的事情合皇帝的胃口,官位才能得到升遷。和皇帝對著干,只會被皇帝打壓。
(大禮議中的大臣)
既然如此,明朝大臣們那些“大禮議”之爭,和皇帝對著干,怎么還說他們這是在爭奪權(quán)力呢?有和皇帝爭奪權(quán)力的嗎?
不錯,之前由于正德皇帝不理朝政,權(quán)力基本上都在大臣們手里。尤其是首輔楊廷和掌控著權(quán)力。順從楊廷和,也就能夠獲得權(quán)力。但是,在嘉靖皇帝第三年的時候,那時候正德皇帝早已去世,楊廷和也被嘉慶皇帝攆回了老家,讓他退休致仕。這時候,嘉靖皇帝已經(jīng)完全掌控了權(quán)力,為什么在那時候,嘉靖皇帝想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的時候,朝廷中還有兩百多人集體跪在左順門前哭諫呢?以至于后來,當錦衣衛(wèi)抓了為首的八個人,其他人不但不走,反而沖到門前,擂門痛哭。最后,嘉靖皇帝使出殺手,把五品上下的官員134人抓起來當堂杖責(zé),四品以上的官員86人罰俸停職,這場風(fēng)波才平息下來。
這么多人被杖責(zé),被處罰,他們得罪了皇帝,將來他們還可能升官嗎?升不了官,還能掌控什么權(quán)力?
反過來,如果這些官員像張璁等人一樣,附和嘉靖皇帝的意見,那么,他們就會快速升官。比如張璁,原本只是南京刑部主事,迅速就被嘉靖皇帝提拔為翰林學(xué)士,得到了快速的升遷。后來還三次擔(dān)任首輔,可見獲得了嘉靖皇帝多么大的青睞。
有人可能會說,張璁這種大臣,會受到大家的鄙視,會為大家所不恥的。
(張璁劇照)
實際上,并非如此。當嘉靖皇帝和楊廷和等大臣爭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張璁提出:“仍以生父為考,在北京別立興獻王廟。”
張璁這個提議,雖然是在附議嘉靖皇帝,但是,不但沒有被人所鄙視,反而獲得了不少人的贊揚。比如元老重臣王陽明就對張璁的附議“心喜其說”。另一個德高望重的重臣楊一清也評價張璁的奏議說:“張生此議,圣人復(fù)起,不能易也?!鼻宄爻剂赫骡犚苍u論說,張璁此論“出所真見,非以阿世”。
所以說,就算是巴結(jié)皇帝,也并不就會被人評價為阿諛奉承。有時候,只要你的提議得當,既堅持了原則,又找到了化解矛盾的辦法,依然是可行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認為在“大禮議”爭斗中,反對嘉靖皇帝是政治斗爭,是為了手中的權(quán)力,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
(嘉靖劇照)
既然并不是為了權(quán)力,那么,以楊廷和為首的那些人,他們究竟為了什么,一定要和嘉靖皇帝爭執(zhí)呢?
我覺得,他們這樣做,還是為了理想信念。
古代官員的理想信念,和西方人不同,和我們當下人也不同。西方人是一種宗教信仰,我們當下人信奉的是未來的大同。但是古代官員不是這樣的。古人是祖宗崇拜,他們信仰的是堯舜盛世,是祖先留下來的規(guī)矩。具體到這次“大禮議”,大臣們認為,嘉靖皇帝應(yīng)該按照漢朝定陶王、宋朝濮王的規(guī)矩來做,這些祖先傳下來的規(guī)矩,才是有道理的,不能新搞一套。
而我們把明朝大臣們這種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說成是他們?yōu)榱藸帄Z權(quán)力,顯然不是一種正確理解。
當然了,雖說這些明朝大臣在堅守理想信念,但是,這種堅守,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迂腐的。因為他們這樣做,對國家富強,對黎民百姓的安康,并沒有什么幫助。反而是張璁,后來在當首輔以后,積極推進改革,革除明朝前期以來存在的各種積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后來張居正實施改革,鋪平了道路。
所以說,比較而言,張璁這樣的大臣,才真正算得上是于國于民有用的人才。
首先來說,建文帝的皇位被明成祖朱棣給奪了。建文帝想要完成自己削藩的政治目標,首先要保證自己一直待在皇帝這個位子上,如果你連皇帝都不是了,還怎么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啊。明成祖朱棣起兵,推翻了建文帝的統(tǒng)治,他當上皇帝之后,手中有了權(quán)力,才完成了削藩運動。
其次,建文帝沒有那股子狠勁兒。建文帝朱允炆跟朱棣不同,明成祖朱棣心狠手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對于自己的兄弟們也不講什么手足之情。而建文帝朱允炆生性善良,在做一些重要的決策時優(yōu)柔寡斷,甚至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還告訴己方軍隊不允許傷害自己的叔叔朱棣。建文帝這樣的性格,就注定他的政治目標難以實現(xiàn)。
最后,明成祖朱棣有這個能力。朱棣自幼在軍隊中長大,練就了一身的本領(lǐng)和鐵石一般的心腸。在他當上皇帝之后,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他同樣開始削藩。由于當時朱棣手上有權(quán)利,所以他實現(xiàn)了建文帝的政治目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0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永璇為什么是個殘疾卻沒有皇子能活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