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壬申雪,止雨酉晝;已卯雹,乙酉大雨?!边@一段文字是考古學家,在考古殷都的時候發(fā)掘出來的記載,里面詳細記載了,不同時辰的不同天氣,是早期巫師用法術來預測天氣的一種手段。
當時有不少的學者看到這段文字非常的驚訝,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大家都想問的問題,古人沒有天氣預報,那么他們是如何預測天氣變化的呢?如果僅看這段記載,似乎古人是靠著時辰的推演,還有巫師的占卜來實現(xiàn),那么這一套方法真的可行嗎?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古代的天氣預報和手段。原來古人對于天氣的預測,還真的費勁了心思,而且還各施手段,大家看完以后,可能對于古人的智慧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一、天氣預測從何而來?
其實,筆者以前對于天氣預報這個事情一直都表示不太理解,因為每天天氣預報里面只是預測了第二天可能出現(xiàn)的天氣氣候,除了能夠讓大家及時帶傘,似乎也沒有別的作用。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學者對于氣象都看得很重,說清了那是天氣的預測,說中了這是國家農業(yè)的未來。那么問題來了,天氣預測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我們先不談天氣預測與現(xiàn)在的各種科技的聯(lián)系,就說說古代的天氣預測,其實就非常重要。因為天氣這個東西在現(xiàn)在可能影響沒那么大,但是在古代卻是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農業(yè)生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南澇北旱那是常有的現(xiàn)象,所以一旦情況不對就會下暴雨或者干旱,這樣就會導致農業(yè)顆粒無收。
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進行不同的天氣準備,其實是很有必要的,這也可以讓我們在面臨災荒的時候做好準備,同時也可以預測來年的農業(yè)收成。所以天氣預報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地步,古代必須要想盡各種辦法來預測出,第二天的天氣或者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氣象。
正是在這樣的生死危機之下,所以我國古代對于天氣預報那可是想盡任何辦法,即使沒有科技,也要憑借著手段硬上。
那么,古人到底用什么手段來預測天氣呢?接下來的操作可能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
二、上古時期的溝通方式
其實最早關于天氣預測,還是得說到我們的伏羲老祖宗,記得以前看曾仕強老師的《易經》時,他就特別強調,伏羲老祖在一畫開天以后,已經通過八卦研究出了世間的很多道理。
在這些道理之中,其中他就使用八卦來演繹八相,包括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通過這些方位的組合,然后得出可能性的氣候,但這種組合不確定性太大,而且就好像算命一樣。不過不得不說這是最古老最樸素的天氣預測方式,其中蘊含大道理。當年,伏羲老祖就以這樣的方式引導人們猜測天氣,并且規(guī)劃未來的農業(yè)生產。
在伏羲氏研究出的這種最樸素的方法以后,隨后周文王把八卦演繹成64卦,使得原先不確定模糊的氣候可能性,又一次變得比較明確化。但是這樣的演繹,依舊還是無法準確的預測天氣,還是比較古老樸素。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周文王用八卦來進一步演繹天氣以外,其實商周時期的這些貴族,他們也想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問天的方式來問天氣。
在看《中國通史》的時候,社科院的教授就說過,商周時代的人特別信仰鬼神與祖宗,所以這些人都通過與鬼神交流,以巫師的鮮血為引子,然后通過龜殼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最終得出可能性的天氣。
于是,就出現(xiàn)了我們開頭所看到的那段文字,以方位,以鬼神,以法術的形式呈現(xiàn)天氣。但那時候的農業(yè)還沒有后來那么發(fā)達,所以,雖然天氣預報很不準確,但也能夠勉強使用。
三、歷法和法律的轉變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些方式很古樸,但是畢竟太過于玄之又玄,沒有嚴謹?shù)目茖W依據,所以最早用來騙騙人還是可以的,后來老百姓發(fā)現(xiàn)越來越不準,所以需要改變這一方式。
而在這一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出現(xiàn)了最早的歷法《夏小正》,這是最早的歷法,也是最早的關于氣象變化記載的一本古籍,里面分為經和傳兩部分,明確記載了當時氣候變遷還有物產的規(guī)劃的內容。隨后,立法變得越來越嚴謹,并且被歷代所沿用,對于氣候的描繪也就越來越規(guī)范。
等到秦始皇時期,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關于氣象的內容,里面更是嚴格的要求,各地方必須匯報各地的氣象變化,還有氣象規(guī)律。而且在此之前呂氏春秋更是把各地的氣象變化,編輯成了類別,早就已經把氣象預測變的規(guī)劃和有規(guī)律性。
四、西漢大轉折
經歷了前面兩個階段的演化,等到西漢王朝登場的時候,所有的氣象預測已經基本上定型。這中間最值得講述的就是淮南子的二十四節(jié)氣,還有董仲舒的氣象天人感應。
關于淮南子的24節(jié)氣,我們到現(xiàn)在都在使用,可謂是影響深遠。而且淮南子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不怎么行,但是他卻創(chuàng)造性的開始預測關于雷的形成原因,關于與行云布雨的可能性的緣由??梢哉f,在西漢時期已經基本上懂得氣候的規(guī)律,并且還已經在追本溯源,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轉變真的是了不起。
而且在淮南王進行研究的時候,另一位頂尖人物董仲舒也沒有放棄。當年他在研究天人感應的時候,不僅僅描繪了政治組織形式,而且還研究到了氣候形成的具體原因,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曾記錄,認為水氣 “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p>
從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董仲舒老先生可謂是學究天人,居然已經對于氣象研究到了這種地步。一般來說,當年西漢已經基本上能夠簡單的預測氣候的變化,并且指導農業(yè)。
除此以外,或許是因為這些頂尖人物的研究,西漢居然首先設立了欽天監(jiān)這一職位。所以在當時來說,西漢王朝對于氣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得心應手,甚至有專門的理論人員進行指導,因此,西漢的農業(yè)發(fā)展還是比較快的,他們已經有了天氣預報。
這整個一套流程已經形成了古代的天氣預報的基本組成方式,在民間有立法的指導,而在上層有欽天監(jiān)的觀察,所以即使在古代也可以預測天氣,根本不需要擔憂。
結語
看完這些記載,我們會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農業(yè)和氣候實在是有著太多的關聯(lián),以至于古人迫不得已在沒有科技的手段之下還要進行天文的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過錯誤的選擇,例如當年選擇相信鬼神,我們也有過偉大的嘗試,例如伏羲當年的8相組合。
不過慶幸的是,中國古代老百姓一直都非常聰明,鬼神不可靠,算命不可靠,但是我們知道經驗很可靠。所以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記載,最終在西漢時期把各種各樣的氣象推演基本上定型。
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瞧古人,來到古代社會也可以研究氣候變遷,不管是欽天監(jiān)還是民間的歷法,古人關于天氣的預測,也可以說是登堂入室,絲毫不遜色于我們。對此我們也不由得感慨的說一句,古人真的很聰明。
近代以來,氣象科學發(fā)達,青云直上,以人造氣象衛(wèi)星為主,衛(wèi)星站比古人高,看得遠,整個地球一目了然,氣象站當然要利用神眼數(shù)據。
氣象學利用衛(wèi)星和地面的測量數(shù)據,對云的大小、方向、速度等做出預測,還是很準確的,當然也就不需要聽古人夜觀天象了。
夜觀天象,基本上是看天上的星、月、云、風的狀態(tài),再根據風向、溫度、濕度,甚至適當觀察某些動植物的情況(如果聽到什么叫聲)等等,憑著長期以來總結的經驗和靈感預算,可以做出效果很可靠的判斷。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自三皇五帝以來,人們就開始了農業(yè)生產。在沒有先進的農業(yè)生產工具和大型水利設施的情況下,天氣狀況也是影響農業(yè)產量的重要因素。所謂靠天吃飯,就是指天氣。
為了滿足農業(yè)生產的需要,聰明的古人發(fā)明了各種天氣預報方法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將世界劃分為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種形態(tài),并根據陰陽五行的轉化規(guī)律進行天氣預報。中國出土的甲骨文已經顯示了風、雨、雪、云、彩虹和雷等天氣現(xiàn)象。占卜也被用來預測天氣信息,說明早在商代,人們就意識到天氣對農牧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可以說,經驗是古人預測天氣的主要方法,通過總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農業(yè)諺語如 "清明前后,冬瓜點豆"。"夏至風三伏熱,雙九無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遲,寒露麥。同時,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jié)氣有24個春雨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熱相連。秋露秋霜,冬雪雪冬小寒。這24個節(jié)氣反映了季節(jié)的變化,指導著農耕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用品。
一、在古時候沒有天氣預報,人們是根據一些下雨的前兆以及他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來判斷可預測天氣的。還有就是在東漢時期,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他們可以根據風向移來預測天氣。
二、當豌豆移動,螞蟻移動時,這是下雨的前兆。妻子不愿意示弱。當妻子臨摹的時候。古代氣象局。尹銀興,新月宋代扇中云,雨云,觀察天空,計算日常生活,如農業(yè),交通,甚至我們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是非常重要的。氣象預報專業(yè)設備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風向儀——向風銅鳥,我身邊有一個“人”在睡覺。燕子飛得很低,青蛙尖叫,下雨,地上有雷雨。
三、也可以根據風來預測天氣?!睎|風送濕了西風,“秋早霜晚,寒露恰逢其時”等等:天氣變幻莫測。那么。金代人把張衡的銅鳥改成了木鳥,于是他寫了一個字寄回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氣象儀器被建立起來,各地都建立了氣象站。
四、目前的天氣預報不再是經驗性的。而是根據風云一號氣象衛(wèi)星發(fā)回的云圖和當?shù)貧庀笈_測得的天氣、氣壓、風向、風速等數(shù)據繪制的天氣圖,經過相關數(shù)據和經驗。這種預測一直是人工進行的,而且這種方法速度慢,而且不太準確。難怪有人說:天氣預報僅供參考,不敢相信,不敢相信。
五、為了準確地預報天氣,上面得到的數(shù)據必須列為幾百階甚至更高階的線性方程。如果是人工解決的話,幾周內就要幾百人才能完成。它不再是天氣預報,而是天氣預報?,F(xiàn)在有了電子計算機,這項工作已經由計算機完成了。完成這項任務只需要幾分鐘。
總之一句話,古人判斷天氣情況主要是靠經驗。也正是因為這些經驗,所以我們的古人們才會留下來這么多的氣象諺語,例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傍晚黃胖云,明朝大雨淋?、?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等等,這些。天氣諺語都來自于古人們的經驗累積,大多數(shù)時候這些諺語都能夠發(fā)揮他們真正的作用,能夠起到一定的預測天氣的作用。還有那些關于天氣的直觀判斷的過程,其實也是來源于經驗的累計,例如我們看到,天上烏云密布,甚至開始電閃雷鳴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大概率是要下雨了。天上一覽無云,天空晴朗的時候,那必定是個大太陽的好天氣。這些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經驗。還有一種關于天氣預報的來源是來自于古代有專門的算卦者和占卜者,他們可以通過算卦和占卜的方式用這種非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當然像這種情況下所預測出來的天氣,環(huán)境相對來說它的準確率就不那么高了。但這也代表著古人對于天氣現(xiàn)象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理解。但是古代對于氣象的認識并不是那么的系統(tǒng),因為使用這些非科學化的占卜方式來預測天氣,有一個很嚴重的bug就是。天氣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它會受到各種空氣濕度溫度的多方面影響,而占卜本身就不科學,且在天氣出現(xiàn)異常的時候,他們又習慣性的用各種各樣的迷信來解釋這些現(xiàn)象,也就導致人們對于天氣的認識更加難以全面。但是對于風相的認知和風的利用,古人都是掌握的比較多,早在商朝的時期的話,人們就可以利用旗子上飄帶的飄動方向來觀測風向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0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李淵最喜歡的女兒是誰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