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砜登⑹赖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說起“康乾盛世”,學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它的時期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所統(tǒng)治的130多年的時間,它同時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最后一個盛世。但是這段時期真的是一個盛世嗎?
歷史對盛世普遍的標準有這四條:一、生活安定;二、經濟繁榮;三、文化繁榮;四、人口增加。
先分析第一點,安定。康雍乾三代的大清朝,其實是戰(zhàn)爭不斷。康熙時代,先是削藩引發(fā)三藩叛亂,曠日持久,生靈涂炭;后來,又有平定噶爾丹叛亂,打臺灣鄭氏的戰(zhàn)爭;雍正時代,對西北反復用兵,虛耗國庫而于事無補;乾隆時代,所謂的十全武功,就是折騰銀子,窮兵黷武!
再看第二點,經濟。國內一位研究經濟史的學者在一篇論文中,根據庫茲涅茨的比例推算法,從本國貨幣、貨幣國家購買力和真實收入三個不同維度,測算了18世紀中英兩國的國民收入和人均國民收入。從三個維度看,18世紀英國的GDP清代中國高10倍不止。
再看第三點,文化??登⑹榔陂g,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獄”,全國各地的文人無不擔驚受怕,生怕自己說錯話招來殺身之禍。當年因為“文字獄”被殺的人有幾十萬之多。
再看第四點,人口。在康乾盛世期間,人口確實是大量增加,最多時達到3億人,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當時人口增長的原因是引進了美洲的土豆、地瓜和玉米。之前中國人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水稻和高粱,而這幾種農作物對土壤要求很高,但引進的這幾種作物對土壤要求比較低,易生長,所以當時人口增長快。
綜合來看,康乾盛世就是歷史上最大的謊言!
“康乾盛世”是中國史學界最無恥的謊言
不知怎么回事,“康乾盛世”這個詞在最近幾年越來越流行,不知不覺中,很多人開始認為清朝確實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盛世。甚至,我對這個詞也達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有種似曾在歷史課上學過的感覺。后來,我翻了翻以前的歷史課本,經查沒這個詞,我這才釋然了。
現(xiàn)在,我經過多方學習,開始懷疑康乾盛世的真實性了。為了落實這種想法,我多方查找相關資料,經過分析、計算,終于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所謂“康乾盛世”只是一個謊言,歷史上壓根就沒有這回事。
怎么評價一個時代是否能被稱作盛世呢?我想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濟絕對是最根本的指標,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一個朝代連經濟都不行,其他方面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怎么可以被稱作盛世呢?!
下面就由我一步步地從經濟層面來戳穿這個謊言。
我準備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問題:一是計算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真實的經濟狀況,;二是將史學界經常并稱的明朝與清朝在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稅收負擔進行一下對比,可以高下立見。
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是白銀,稅收也是以白銀的形式征收,但計算其國民生產總值卻不需要知道它的年稅收數額。因為清朝前期國家?guī)缀鯖]有工商業(yè)存在,農業(yè)差不多構成清朝的全部生產力,因此只要知道清朝的糧食產量就差不多可以計算出結果了。
清朝相對人均GDP最高的時間是康熙年間。有人可能要問了,康熙年間戰(zhàn)爭頻繁,怎么可能是清朝最好的時期呢?這一點很容易解釋,首先,農業(yè)受戰(zhàn)爭影響比較小,一旦戰(zhàn)事結束可以馬上恢復生產;其次,受戰(zhàn)爭影響較大的工商業(yè)在清朝幾乎已經絕跡,無影響可受;另外,清朝發(fā)生的戰(zhàn)爭幾乎都是冷兵器對決的局部戰(zhàn)爭或是本土外作戰(zhàn),對農業(yè)生產的破壞十分有限,加上明末引進的番薯等適應力強的高產作物,我們幾乎可以忽略戰(zhàn)爭的影響。
那么,清康熙年間的全國糧食產量是多少呢?按照《清圣祖實錄》卷227中的相關記載,在1706年時國家已經全面穩(wěn)定,全國耕地總數為55195萬畝,當時糧食平均畝產約為182公斤,兩者相乘可以算出當時糧食總產量為1004億公斤。按照現(xiàn)代糧食平均價格4元/公斤,可以算出清康熙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為4016億元。當時人口約為8165萬,可以算出人均GDP約為4918元,折合約692美元。
之后人口數增長一直很快,其速度一直遠高于經濟增長,造成人均GDP的持續(xù)下降。如果不信可以看《大清一統(tǒng)志》中的記載:乾隆在位期間的1784年,耕地總數達到了7億畝,人口達到2.87億。可以按上文方法算出那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264億元,人均1834元,折合約258美元。
這跟我在我的其他文章中計算出的兩宋5500美元左右的人均GDP相去甚遠,只能達到兩宋1/8-1/22的水平。我不禁要問了,既然連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兩宋都從來沒有過哪怕是一丁點的時間被稱作盛世,那么康乾時代又怎么可以被稱作盛世呢?!
再來看看長期被史學界與清朝并稱的明朝是怎樣的一種情況。說起來明朝的經濟狀況比較復雜:前期白銀匱乏,以銅錢作為本位貨幣,同時糧食也可以代替貨幣進行流通(例如,官員工資就以糧食的形式發(fā)放);中期之后,明朝經濟迅速發(fā)展,與海外貿易量激增,白銀逐步成為本位貨幣。而明朝的稅收也比較復雜,銅錢、白銀、糧食以及土特產均可以用于稅收。更嚴重的問題是,明朝的商人存在嚴重的偷漏稅行為,以及大量針對平民、散戶的免稅措施,所以無法根據稅收計算出明朝的經濟總量。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明朝末年與清朝用于流通的白銀數目是幾乎一樣的,但明朝滅亡不久,白銀就一下子貶值了。為什么呢?因為生產力嚴重下降,在明末數量合適的白銀在清朝就產生了通貨膨脹。那么我們可以根據明清兩朝白銀的購買力比值來計算其國民生產總值之比。
明末就以萬歷年間為例,當時米價為一兩白銀可以購買2石大米(明清時1石大米約相當于現(xiàn)代94.4公斤),所以明末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于現(xiàn)在的94.4*2*4=755.2元人民幣;清朝就慘了,以康乾時代的正常價格來看,一石大米可以賣到2-2.5兩白銀,其購買力只有明末的1/4-1/5,即“康乾盛世”時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只相當于現(xiàn)在的151-189元人民幣。那么我們可以認為明朝的國民生產總值是清朝的4-5倍,由于明末人口遠少于康乾時代,所以其人均GDP是清朝的5倍不止。所以,你也不能怪清朝人民整天“反清復明”了吧。好好想想吧,要是現(xiàn)在讓你的生活水平突然下降到原來的1/5以下,你會怎么樣?要是全國大多數人都這樣,國家又會發(fā)生什么大事?
然后看明清兩朝的稅率。如果是盛世,那么國家只要以很低的稅率就可以維持國家運轉;反之,稅率過高,就可以拆穿其盛世謊言。
先看明朝。明朝萬歷年間中國耕地總數約為11億畝,明朝畝產略低于清朝,大約為174公斤(清朝約為182公斤),那么明朝的糧食總產量為1914億公斤,折合20.3億石,而萬歷年間每年的農業(yè)稅收入約為2600萬石,加上大約三成的支移,可以算出平均稅率為3380/203000=1.66%。至于商業(yè)稅就更低了,明朝工商業(yè)產值遠超過農業(yè),在張居正改革的時代也只能收到400萬兩白銀,平均稅率連0.3%都不到。
然后看看“我大清”“欣逢盛世”之時的表現(xiàn)吧。乾隆年間,每年財政收入5000萬兩白銀,外加火耗歸公之類的政策,能達到8000萬左右,約折合人民幣120億元。名義上人均稅負為41元。
但清朝還有一個問題:稅收制度相當不完善,國家征稅不收糧食,只收白銀。由于清朝極力打擊商業(yè),農民賣糧食只能賣給處于壟斷地位的官府機構或與官府勾結的商人,他們可以任意壓價,實際上價格往往壓到半價,甚至更低,賣完糧食之后還只能得到銅錢。更嚴重的是,清朝貨幣政策很不完善,國家強制規(guī)定一兩白銀可以換2000錢,但根據實際的銅銀比價卻只能換到800錢,這樣商人就以800錢的匯率收購糧食,農民卻要以2000錢的匯率找官府兌換白銀繳稅。經過兩層盤剝,農民實際上要交出至少5倍的錢。這樣算來,實際人均稅負大于205元,平均稅率高達205/1834=11.2%以上。所以,清朝人民在生活水平遠低于明朝的情況下,負擔又遠遠高于明朝。
經過人均GDP以及稅負的綜合比較,清朝的經濟狀況遠不如宋明。既然宋明兩朝也只有一個不太出名的“仁宣之治”,那么康乾時代又憑什么成為“廣為流傳”的“康乾盛世”呢?!對此我只能說,“康乾盛世”是中國史學界最無恥的謊言。
至今有許多人對康乾盛世仍然是心向往之,更是認為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大盛世之一,但是其實不然。相比于稱其為康乾盛世為盛世,我更愿意稱它為寧世。康乾盛世時期,雖然中國從表面看來仍然是十分的強大,但是相較于當時的西方,中國毫無疑問已經開始落后了。
在康熙他還在想方設法除掉鰲拜、三藩的時候,歐洲已經誕生了牛頓、笛卡爾這些歷史上十分的科學家了。不過康熙相較于后來的乾隆來說,還是好很多的了,康熙他自己可以主動的去學習天文數學,去學習、了解當時的一些最新的知識以及成果。甚至康熙他還會使用天文儀器,更是模仿法國科學院在宮廷當中設立了自己的科學院。但是康熙他這也只是他自己的喜好罷了,而并非是治國的大方略。
不過我們這邊不多說當時的西方的世界發(fā)展到了什么地步了,畢竟我們這里說的是康熙盛世,我們就直接將目光轉回到當時的中國,看看當時的中國是個什么樣。從經濟上來說,康乾盛世倒是也不愧于其盛世之名。當時中國的疆域在康熙等幾位皇帝手上迅速擴大,經濟也是達到了清朝的一個頂峰,而人口數目也是迅速的增長。
可以說如果但從這經濟上來說,當時的中國還是很繁榮的,GDP也是位居世界第一的。但是從當時的科學技術、商業(yè)貿易、文化思想上來說,整個中國卻是一灘死水。由于滿清政府對于漢族知識分子采取的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這就使得明末開始的啟蒙運動被扼殺在了搖籃當中。并且滿族人趁著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將不符合統(tǒng)治者認知的書籍全部銷毀,而在外交方面更是閉關鎖國,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商業(yè)貿易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1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