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一開始可謂占據(jù)劣勢,在兵力上,燕王朱棣最巔峰的時候,不過30萬人,而建文帝則擁有百萬大軍,兵力懸殊非常大。并且,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其登基稱帝是名正言順的。
所以,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燕王朱棣在造反后,根本不敢把矛頭直接對向朱允炆,只能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因此,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自然是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和上風。不過,因為犯了三個非常關(guān)鍵的錯誤,最后的結(jié)果是朱棣由藩王登基稱帝。一定程度上,就建文帝的三個致命失誤,只有少犯一個,靖難之役的走向都會發(fā)生發(fā)生改變。
一、建文帝過于婦人之仁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睂τ诋斈甑捻椨穑v然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婦人之仁,顯然成為項羽最終自刎烏江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建文帝的能力,自然無法和項羽相提并論,所以,其仍然過于婦人之仁,無疑是加快了自己的敗亡。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力求 “毋負朕有殺叔父名” ,從而成全自己寬厚仁義的名聲。但是,這也讓燕王朱棣在白溝河之役、東昌之役等多次戰(zhàn)役中僥幸逃脫。
進一步來說,如果建文帝可以殺伐果斷一點,靖難之役很可能用不到一年時間就結(jié)束了?;蛟S,建文帝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仁慈,從而讓朱棣可以悔悟。但是,對于已經(jīng)邁入萬丈深淵的朱棣,自然是再也不能回頭了。因此,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和燕王,已經(jīng)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了。在此基礎(chǔ)上,再談婦人之仁,只會貽笑大方。
二、建文帝在識人用人上出現(xiàn)失誤
在三國時期,即便是聰明絕頂?shù)闹T葛亮,也因為錯用了馬謖,導(dǎo)致蜀漢第一次北伐中原功虧一簣。這說明在識人用人上,只要犯一個錯誤,都會影響全局。靖難之役中,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朱允炆把60萬兵力全部交給他。結(jié)果,李景隆先后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shù)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zhuǎn),最終被奪職召回。對于朱允炆來說,一開始不能發(fā)現(xiàn)李景隆的真實能力,也就算了,但是,在和朱棣的較量過程中,李景隆的水平已經(jīng)暴露無遺了,結(jié)果,朱允炆還是優(yōu)柔寡斷,等到形勢難以挽回的時候,才把他召回京城。
對于朱允炆的寬容,李景隆卻恩將仇報。等到燕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還有很多建文帝重用和信任的將領(lǐng),諸如張信、李友直等人都出現(xiàn)了叛變的現(xiàn)象,暗中勾結(jié)朱棣。一定程度上,建文帝的識人用人能力,還不如蜀漢后主劉禪。比如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劉禪派出的將領(lǐng),大部分都是竭盡全力,很難像靖難之役中,出現(xiàn)這么多叛變和倒戈的情況。
三、建文帝的削藩策略出現(xiàn)致命失誤
對于靖難之役來說,和清除初期的三藩之亂一樣,起因都是削藩和撤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yīng)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應(yīng)該先裁撤其他藩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對此,從最后的結(jié)果來看,顯然是齊泰的削藩順序比較合理,也即擒賊先擒王,先拿勢力最強,也最有反叛意圖的燕王開刀。這個時候,燕王有兩個選擇,要么束手就擒,要么起兵造反。不過,因為建文帝先動的是燕王,而不輸削除其他藩王,所以燕王的起兵行為很可能遭到孤立,其他藩王也很難站到朝廷這一邊。
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建文帝按照黃子澄的計劃,先后廢除五位親王,然后再對燕王動手。但是,這個時候,燕王朱棣已經(jīng)是有所準備了,畢竟有其他藩王的前車之鑒。反之,如果燕王朱棣沒有這些前車之鑒,很可能不會拼死一搏,即便造反,也不會獲得一定的準備時間。更為關(guān)鍵的是,先廢除其他沒有造反意圖的藩王,只會導(dǎo)致明朝藩王大部分站到朱棣這一邊或者保持中立,這自然是對建文帝朱允炆不利的局面。綜上,就建文帝的三個致命失誤,只有少犯一個,靖難之役的走向都會發(fā)生發(fā)生改變。
朱允炆,大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因“靖難之役”敗北而下落不明,被戲稱為走失兒童。他爺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后,勤政愛民,苦心經(jīng)營了30年后交給他,一手好牌怎么就打爛了,導(dǎo)致皇位丟失,本人下落也不明呢?一起走進歷史長河,回到1398年意氣風發(fā)的少年登上帝位的時候看看吧!
朱允炆即帝位時,藩國勢力已壯大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國家的治理上,采用了藩王制。太祖有二十六個兒子,從洪武三年(1370)起,太祖先后三次分封,除立為太子的長子朱標和早夭的第二十六子外,其余二十四個兒子均被封為王,加上一個重孫,共二十五個王。諸王長大后,紛紛就藩各地。
可以這么說,在大明開國初期,從東北到西北的漫長邊防線上,諸王的封國星羅棋布,這些藩國有力抵御了外族勢力特別是北元的侵犯,保障了大明的統(tǒng)治。到了太祖晚年,藩國的勢力日益壯大,尤其是寧、燕、晉等幾位藩王,擁有重兵,又久經(jīng)沙場,屢立戰(zhàn)功,他們以“權(quán)父之尊”自居,根本不把年輕的皇太孫放在眼里,言行多不遜。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皇太子朱標病故已有六年,朱標的長子允炊繼承帝位,年號建文。雖然祖父留給他一個意見強盛的帝國,但這些藩國,對年輕的朱允炆來講,就是個燙手山芋。
系列錯誤的削藩操作錯誤的削藩時機。朱允炆即帝位后,就著手削藩,這皇位還沒坐熱呢,就急著跟二十幾個叔叔對著干,能贏嗎?削藩時機明顯不對??!也有大臣建議建文帝效法漢武帝的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朱允炆急于求成,直接否定這個方案,于是,削藩就急匆匆地被提上日程并實施。一個月之內(nèi),接連拿下三個藩王,朱允炆沾沾自喜的同時,各地藩王則人心惶惶,特別是讓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如坐針氈,在謀士僧道衍的建議下,燕王朱棣決定起兵。
錯誤的削藩次序。根基不穩(wěn)的小皇帝,要削掉如狼似虎、手握重兵的二十幾個藩王,如此巨大的一項政策,也可以說是戰(zhàn)事,竟然沒有周密詳細的方案,更別提削藩后的安撫政策。削藩前,朱允炆跟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商議,齊泰主張首先削奪權(quán)勢最重的燕王,黃子澄則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就多次犯有不法之事,現(xiàn)在“削之有名”,他建議先取周王,周王為燕王的同母弟弟,削奪周王,就剪除了燕王的手足。朱允炆認為黃子澄言之有理,于是,硬生生給了朱棣一年的準備時間。黃子澄真是個徹頭徹尾的庸臣。
錯誤的削藩命令。朱允炆1398年即帝位,1398年開始削藩,不到一年的時間,先后削奪了岷、齊、湘、代四個藩王,除了湘王自焚外,其他三位親王或是幽禁,或是遷往邊遠地區(qū)。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起兵。人家燕王都起兵造反了,小皇帝朱允炆竟然天真地下令,不準將士們殺自己的叔叔朱棣。于是,朱棣一次次地死里逃生,最終取代侄子登上帝位。
錯誤的削藩將領(lǐng)。燕王朱棣起兵時,朱允炆手上還是兵強馬壯的,可惜沒有將領(lǐng)。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元功宿將,早在“胡藍之獄”中被誅殺幾盡。朱允炆命六十歲的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率兵征討朱棣。耿炳文率十三萬軍隊與燕軍交戰(zhàn),結(jié)果一戰(zhàn)前鋒覆沒,再戰(zhàn)主力大敗。庸臣黃子澄推薦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李景隆富二代一個,哪有什么才能,他率領(lǐng)十幾萬人馬攻打北京城,還打不過燕王王妃徐妙云帶領(lǐng)的一萬多民兵娘子軍,后被趕來救城的朱棣打得落荒而逃。朱允炆后來又換了盛庸,建文二年(1400)十二月,盛庸在山東東昌大敗燕軍,燕軍死傷無數(shù),連大將張玉也死于陣中,可惜一道“不能殺燕王朱棣”的圣旨,讓朱棣逃回北平。
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為了師出有名,朱棣引《祖訓(xùn)》說:“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道,則親王訓(xùn)兵待命,為天子討平之”,他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以“清君側(cè)”為名舉兵,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軍”,迅速攻占了居庸關(guān)、懷來、密云、遵化等地。歷經(jīng)四年的“靖難之役”后,1402年,朱棣從侄兒朱允炆那兒奪得皇位。
朱棣打進皇宮后,立即查問建文帝的下落,太監(jiān)們都說建文帝與后妃們已自焚宮中,還拾出幾具焦爛不堪、難辨男女的尸體。但是不久,建文帝出家為僧的傳聞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建文帝聽說叔父朱棣打進南京城后,一把火點燃了皇宮,并立即從宮中的地道逃出京城,削發(fā)為僧。后來,一直云游于滇、黔、巴、蜀間。據(jù)說,建文帝在云南時,還曾在墻壁上題詩,以懷念早年的宮廷生活,其中有兩聯(lián)寫道:“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lián)Q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烏早晚朝?!币灿幸徽f,是逃亡海外去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1360年,洪武三年封為燕王。燕王鎮(zhèn)守北藩,足智多謀,屢次出征蒙古而威名大振,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漸漸產(chǎn)生了覬覦皇位的野心。1398年5月,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嗣統(tǒng),在齊泰、黃子澄的輔助下,先后削除了周、湘、齊、代、岷諸王,正準備向雄踞幽燕的燕王開刀。燕王先發(fā)制人,起兵“靖難”,篡奪了皇位。
很多人認為建文帝之失敗首先在于朱元璋殺戮功臣造成其無將可用的局面。誠然,朱元璋在歷史上是以猜忌嗜殺而著稱的暴君,但是造成建文帝在燃眉之急無將可用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古代社會重文輕武的習(xí)性。
很多人認為建文帝之失敗首先在于朱元璋殺戮功臣造成其無將可用的局面。誠然,朱元璋在歷史上是以猜忌嗜殺而著稱的暴君,但是造成建文帝在燃眉之急無將可用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古代社會重文輕武的習(xí)性。
在殺了老一代武將后,更不愿培養(yǎng)新一代武將,以防出現(xiàn)掘墓人。本來,朱元璋統(tǒng)治30余年,完全可以培養(yǎng)出新一代武將,而不至于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局面。洪武朝始終沒開武舉,卻擔心武將子弟不習(xí)詩書而開武學(xué)。
如果把朱元璋殺戮功臣看成建文帝無將可用的唯一原因,那么這些宿將若不被殺,形勢又如何呢?經(jīng)過30度年的歲月,這些老將也都是六、七十歲的老頭了,恐怕自然死亡的也不少,活著的也難以重征沙場了,后來受命于危難之間的長興侯耿炳文終因老朽而不堪一擊,便是明證,所以說建文帝的無將可用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和重文輕武的綜合癥。
建文帝成長在古代社會的“和平”年代,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環(huán)境使他成為文弱書生,處理政事也往往仁柔寡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