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曹操把誰視為一生知己是誰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三國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時期,給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留下了非常多可以值得回味的典故和戰(zhàn)爭。在這將近百年的時間里,群雄逐鹿,各方勢力討伐征戰(zhàn)不斷,間接的也成就了無數(shù)歷史上著名的武將和謀士。
了解過這段歷史或者度過演義的人都知道,很多經(jīng)典戰(zhàn)役都被描寫的十分精彩,而在這些戰(zhàn)爭中,謀士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基本可以說是左右了一場戰(zhàn)爭的局勢。有學者統(tǒng)計研究過,這本書里面的多達400處的計謀斗爭,可見在當時一位謀士對統(tǒng)治者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謀士就能夠在一場戰(zhàn)爭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他們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那就是在選擇主君的時候非常的慎重,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三顧茅廬”的典故了。放在我們現(xiàn)在公司用人的角度上來說,那就是雙向選擇。我有才能,你想聘用我,那反過來我也要看你這個老板和這個公司值不值得讓我在這里工作。
演義小說畢竟有些杜撰的成分在里面,要說一個人能影響一個國家或者是歷史走向,未免有些太過夸大。但從演義里面我們也能看到人謀的重要性,最核心的就是,整個三國的格局和形成就是從謀士的謀劃開始的。
首先就是諸葛亮的智謀了,在劉備第三次到他的住所的時候,他終被劉備感動,并對當今大勢進行了分析:曹操勢大,無法在短時間在短時間內(nèi)消滅,同時曹操為人狡詐,也不能夠與之為伍。而東吳沒有爭霸之心,但也恐曹操,因此與東吳結(jié)盟是最合適的選擇。“之后輔佐劉備也是一步步按照聯(lián)吳抗曹的路子在走,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東吳的謀士魯肅也對孫權(quán)說過,”曹操勢大,我們應該先討伐黃祖和劉表,然后據(jù)長江天險與之抗衡?!边@給了孫權(quán)很大的啟發(fā),也給后來跟劉備的聯(lián)合埋下了伏筆。
不僅如此,曹孟德一路走來成為最強大的存在,這其中謀士的謀劃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漢獻帝一路逃亡來到洛陽,這時,他手下的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臣荀彧就建議曹操將漢獻帝請回許都,當皇帝回到許都后,曹操繼而開始控制皇帝,以此來統(tǒng)治各路諸侯大臣,從而才開始漸漸變得強大起來。
值得一說的是,荀彧的才華不光光是在權(quán)謀上面,在戰(zhàn)爭上,他也給曹操提供過非常多的幫助。我們都學過的非常著名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最終曹操能夠獲得勝利,很大程度都是因為他。
當時因為兵力懸殊,曹操跟袁紹周旋兩個月后開始支撐不住了想要退兵,當時荀彧并不在曹操身邊,但是他得知曹操想退兵后,緊急寫了一封加急信件送給曹操,告訴他要堅持下去,因為戰(zhàn)爭形式已經(jīng)在慢慢扭轉(zhuǎn)了,并且建議他用奇謀來應對這場仗,這時候退兵會功虧一簣。
正是因為這封信,才堅定了曹操的信心。而結(jié)果我們也知道了,當時袁紹身邊的一個謀士叫許攸,因為在袁紹身邊不得志,從而投靠曹操,并給他出了一個火燒糧草的計謀,最終成功戰(zhàn)勝擁有70萬大軍的袁紹,而在戰(zhàn)勝袁紹之后才最終奠定了曹操一統(tǒng)北方的格局。
從這兩個事件我們能夠看出,荀彧在曹操的爭霸之路的作用不遜于諸葛亮對于劉備的幫助,甚至可以說有所超出。而曹操對他也是非常的重視,盡管最終不得已將他處死,但曹操還是將他視為一生的好友知己。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家世顯赫,是東漢以來河內(nèi)有名的望族。其父司馬防曾官至京兆尹,祿二千石。司馬懿青少年時,就顯露出才華。史書稱他“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雖生在亂世,卻慨然有憂天下之心。當時社會上有品人之風,司馬懿得到了許多名士們的品評贊揚。大名士崔琰說他“聰亮明允,剛斷英特”。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也說他絕非尋常之人。因此,司馬懿在社會上很有名氣。
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時年22歲,正血氣方剛,滿懷正義,知曹操為一代奸雄,又嫌曹操出身低微,恥為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患有風痹病,不能起居,婉言謝絕征召。曹操懷疑司馬懿有意推托,夜間派刺客去探聽虛實。來人把刀架在司馬懿的脖子上,作出要刺殺他的樣子,但司馬懿躺在那里,瞪著兩眼,一動不動,像真的風痹病人一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漢丞相后,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使者臨行,曹操交代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就是說司馬懿再裝病不來,就解決了他。司馬懿這才害怕了,只得就職。
此后,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先后升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曹操為了恢復北方經(jīng)濟,解決軍糧問題,曾苦思良策,司馬懿時任丞相軍司馬,向曹操建議推行包括民屯、軍屯兩類的屯田制度。曹操行之,結(jié)果曹操所統(tǒng)治區(qū)域,一時“務(wù)農(nóng)積谷,國用豐贍”。以后成為曹魏制度,并設(shè)有專門的屯田官。這也是三國時期唯魏獨強的原因之一。
司馬懿是一名戰(zhàn)略家,自隨曹操出戰(zhàn)起,他在軍事上提出過許多重大的建議,這些建議均顯示了他戰(zhàn)略上的深謀遠慮,有些建議的實施甚至對當時的天下形勢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如,他曾提醒曹操,說,荊州刺史胡修為人粗暴,南鄉(xiāng)太守傅方為人驕奢,都不應該讓他們駐守邊防,但曹操未予重視。后來劉備襲取漢中,攻占房陵、上庸后,關(guān)羽也北攻新野、襄陽,水淹于禁七軍,蜀漢一時“威震華夏”。胡、傅二人果然乘機獻城降蜀。許都危在旦夕,曹操為避關(guān)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蔣濟及時勸阻,讓他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聯(lián)絡(luò)孫權(quán)出兵攻取荊州,魏則出兵取漢中、秦川,使劉備首尾不能相顧。由于司馬懿的這一建議,于是才有呂蒙偷襲荊州、關(guān)羽敗走麥城、吳蜀彝陵之戰(zhàn)等后事。
司馬懿的這次伐蜀主張,不僅挫敗了關(guān)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孫、劉聯(lián)盟,蜀國從此勢弱,徹底改變了當時的戰(zhàn)略格局,掌握了三國的主動權(quán)。顯示了他作為年輕將領(lǐng)的杰出才能和作為軍事戰(zhàn)略家的博大胸懷。
曹操用人的原則,具有“既重才,又忌才;既用人,又疑人”的雙重性。加之曹操有識人之明,認為司馬懿為人,“內(nèi)忌而外寬,猜忌多權(quán)變”。而司馬懿的相貌,嚴整威嚴,長著一雙像鷹一樣犀利的眼睛,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晉書宣帝紀》)。因此,他對司馬懿的猜疑,始終不能釋懷。
當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時,就把他召來,先讓他朝前走,然后讓他回頭。司馬懿居然能臉朝后旋轉(zhuǎn)90度而身不動。相書上說,有狼顧之相的人,不是奸臣就是國賊。曹操又曾做夢,夢見三馬同槽,很犯忌諱,心中始終有疙瘩郁結(jié)。就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于是便想趁早把司馬懿解決掉,只是由于曹操太惜才了,遲疑不決,再加上曹丕跟司馬懿的關(guān)系很鐵,多有美言,司馬懿才得以幸免于難。
司馬懿為曹操所深忌,只能勤勤懇懇地工作,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坝谑乔谟诶袈殻挂酝鼘?,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進封魏王后,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zhì)、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為曹丕所信任和倚重,是曹丕智囊團的關(guān)鍵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nèi)外肅然。不久,曹丕威逼漢獻帝禪位,想急不可待地受詔時,司馬懿建議曹丕謙辭推脫,以示謙卑處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謗,爭取了人心,從而鞏固了魏國的社會根基。由于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曹丕代漢后,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任丞相府長史,又轉(zhuǎn)為督軍御史中丞。參與軍事,為曹丕屢出奇謀。
黃初七年(226年)5月,曹丕去世。明帝曹叡繼位,遺詔司馬懿為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禁軍,輔佐明帝。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quán)得知魏文帝去世,于8月出兵攻魏,被司馬懿擊敗,并斬殺吳將張霸。
其后,諸葛亮六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興師伐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逼湫湃稳绱?。司馬懿為人機警而富于智謀,雄豪豁達,心機莫測,狡詐異常,“堅壁拒守,以逸待勞”。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厲害,便派人給他送來“巾幗婦人之飾”羞辱他,激他出戰(zhàn)。但司馬懿寧可穿上對方送來的女人服裝,甘心受辱,也不輕易出戰(zhàn)。表面上是弱者所為,但正是司馬懿示弱于對方,使諸葛亮這個咄咄逼人的強者,始終處在無可奈何的焦慮中,始終占不到上風,最后壯志未酬,病逝于五丈原。
曹操懷疑過司馬懿,只是沒有對司馬懿認真,而且司馬懿偽裝的也很不錯,曹操對于司馬懿也比較放心,曹操沒有想過司馬懿能夠耗走曹魏多代君主,司馬懿在隱忍多年之后,終于等到了機會一舉架空了曹家的權(quán)力,最終由司馬家族的后代完成篡位。
司馬家族在東漢時期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在當時也很有名氣,得到推薦做官,曹操一直都在廣納賢才,在聽說了司馬懿的名聲之后,派人前來招納司馬懿做官,但因為曹操是篡權(quán)的亂臣,所以司馬懿不想加入到曹操手下,但是拒絕曹操又會惹曹操生氣,所以司馬懿假裝生病,來者一看司馬懿病重,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后來曹操第2次派人去征召司馬懿,此時曹操放言如果不去就要殺掉司馬懿,司馬懿在無奈之下只能加入曹操帳下。
司馬懿不愧是一等人才再加入到曹操陣營后出謀劃策非常得當,不過曹操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司馬懿有雄心壯志,不是那種甘心居于人下之人。而司馬懿一直在輔佐曹丕,曹操于是叮囑曹丕讓曹丕對司馬懿多些提防。司馬懿在得知此事之后,更加勤勉,勤于職守,將是想處理的井井有條,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對司馬懿放心。
曹操沒有處理司馬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曹操也沒有想到司馬懿能夠活那么久。曹丕是曹操選定的繼承人,對于曹丕的能力,曹操也很清楚,而司馬家族的勢力在當時還無法和曹操相比,所以曹操對司馬懿也沒有那么重視,他或許認為自己后來的接班人能夠控制好司馬懿,所以沒必要解決司馬懿,然而司馬懿耗走了曹丕,又耗走了曹睿,還再次裝病,騙過了曹爽和曹芳,最終成功篡權(quán)。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之;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后,始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懼之,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