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王振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按照明朝祖制,太監(jiān)不得干政,可后來太監(jiān)干政卻變成了大明朝解不開的魔咒。洪武和永樂皇帝在位時太監(jiān)是絕無機會把握權柄的,自成祖設立東緝事廠以來,雖然重用太監(jiān),卻絕沒到權勢滔天的地步。
情況到了英宗一朝才變得不一樣,因為王振出現(xiàn)了,他是明朝最早專權的太監(jiān)。
王振并非自幼入宮,而是先讀書,后有了正當職業(yè),卻不想通過仕途坎坷利官近貴。當教書先生時的王振就有一顆進步的心,但他并沒把握考取功名,便揮刀自宮來到了紫禁城,如果不是狠人,誰干得出這事。
不過,一個會讀書識字的太監(jiān)實在太招人喜歡了,有了一技之長,王振不用端茶倒水,而是被安排在東宮服侍太子。
那時還是宣宗皇帝當政時期,后宮的寵監(jiān)叫金英,王振初入宮闈也只能仰人鼻息,但是他可以等待機會。
宣德十年,明宣宗生病去世,英宗成為了帝國的繼承者,那時他僅是9歲的孩童,也只得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王振已經(jīng)變成了英宗的好朋友,時時侍奉在側,對其言聽計從,于是一步步爬上了司禮太監(jiān)的位置。
在紫禁城里,宦官分屬于不同的衙門,總共有24個之多。司禮監(jiān)則位高權重,也是所有宦官部門中最顯赫的,不僅可以掌管朝廷機密奏章,還提督東廠,只有陛下的心腹才能夠擔當。
王振雖然起步晚,但是進步快,沒幾年時間就爬上了令人眼紅的位置。起初他也有自知之明,畢竟宦官不得干政,朝廷有一群輔政大臣,輪不到他王振越俎代庖,他一方面和太皇太后搞好關系,一方面小心的侍奉自己的主子。
英宗是一個性格非常好的皇帝,他體恤下人,從不輕易責罰,也正因為較好的性格讓王振找到了弱點,投其所好。王振做戲做全套,當時輔政大臣當中以三楊為尊,分別是楊傅,楊榮,楊士奇,那時英宗尚年幼,王振經(jīng)常在幾位輔政大臣面前小心提醒主子,不要貪玩,不要荒廢學業(yè),如此一來也讓三楊非常放心。
英宗在漸漸長大,身邊也需要王振這樣的心腹可以傾吐一些生活的不快。而王振則利用任何機會煽風點火,為自己抓權柄,他慫恿英宗的發(fā)展武備,并且閱兵,借此機會炫耀武力。
王振雖然做得小心,可太皇太后見過大風大浪,宮里的一切自然逃不過眼線。她越發(fā)覺得王振別有企圖,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因為宦官干政而亡國,而此時英宗尚未長成,王振的影響太大也讓太皇太后很不放心,某天在后宮,她當著幾位大臣的面令兵士拿下了王振,并斥責他慫恿英宗企圖干政。
王振被突如其來的打擊嚇得瑟瑟發(fā)抖,幾位大臣雖然對王振的作為有所耳聞,但也覺得罪不至死,便紛紛跪下來求情。
英宗聽說后也趕來勸說太皇太后不要做得太絕,而此時王振早已經(jīng)像篩糠一樣渾身發(fā)抖。太皇太后說,“皇帝年幼,豈知此等宦官自古禍人家國,我看在你們的面上,饒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許他干預國政,如有違犯,定斬不饒!”,有了這次敲山震虎,他真消停了一段時間,老實本分起來。
這一苦熬就是好幾年,到了正統(tǒng)七年,王振懼怕的太皇太后病逝,而三個位輔政大臣當中的楊榮也在兩年前去世,楊士奇因為某些緣由辭去了職務,只剩下楊傅一人卻已經(jīng)老邁,王振大權獨攬的時機已到。
遭到了多年的鎮(zhèn)壓,王振必須好好犒賞自己,他一方面在宮外大興土木開始修建官邸。另一方面將太祖設在后宮中的鐵牌摘下,他開始干涉朝廷用人,凡送來銀子阿諛奉承的立即得到高升,自己看不順眼的則遭到打壓。
那幾年時間,朝堂的風氣大變,王振黨羽遍布,而英宗則高坐龍椅對他言聽計從非常信任,畢竟?jié)M朝文武都說王振的好話,皇帝足不出戶又怎么知道他權傾朝野呢?
到了正統(tǒng)十四年,蒙古的瓦剌部落向明朝貢獻了馬匹,可是王振從中作梗,削減馬的價格,結果對方大怒,立即開始劫掠邊關,一時間九邊告急。
其實王振和瓦剌那幾年眉來眼去,雙方還做著走私生意,所謂上行下效,王振如此,他手下的宦官也偷偷賣國,例如被派遣前往大同鎮(zhèn)守的宦官郭敬命人造了大量武器偷偷地賣給瓦剌,如今真變成了養(yǎng)寇自重。
面對洶涌來襲,王振則是過分的自信軍事實力,慫恿英宗御駕親征,雖然朝臣海奏規(guī)勸,可英宗只信王振,禮部尚書在疏奏中說,“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英宗駁回。
后來的事史書不絕,幾乎人人皆知。那便是大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一下子損失了20萬大軍,連英宗也被俘了。不過王振的下場并沒好到哪去,當英宗被團團圍困時,早對這廝看不順眼的護衛(wèi)將軍樊忠干脆豁出去了,用鐵錘將王振擊殺,聽說腦漿碎了一地。他死后朝廷誅滅其族,余黨也紛紛被株連。
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官員役使的男性,又稱“宦官”。他們的人生是悲劇的,身體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殘,變成了一個不完整的人,因此他們的心理一般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和厭惡,這也讓太監(jiān)這個詞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致使國家腐敗的惡人。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jiān)都是如此, 歷史 上曾有這五個太監(jiān)成就非凡、名留青史。
1.司馬遷
相信很多人對司馬遷都很熟悉,對于他的了解都源于《史記》這一 歷史 巨作。司馬遷曾做過西漢時期的太史令,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因此遭受了腐刑,變成了太監(jiān)。
但是他依然沒有忘記父親的遺愿,他忍受身體精神上的折磨,著成《史記》一書,記載了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初平四年共三千多年的 歷史 ,被大文學家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蔡倫
蔡倫是東 漢時期有名的太監(jiān),他服侍過竇太后,又幫助漢和帝從竇氏外戚手中奪權,得到了漢和帝的寵信。
蔡倫最有名的就是他改進了造紙術,讓造紙技術得到了發(fā)展,為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進步提供了便利,同時他的這項成就也成為了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
3.鄭和
鄭和生于明朝初期最偉大的一個太監(jiān),但是他也不僅是一個太監(jiān),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具有軍事指揮才能。他早年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幫助朱棣登上皇位,朱棣為了獎賞他封他為“欽差總兵太監(jiān)”。后來,受皇帝之名七下西洋,成為了他一生最偉大的壯舉。
在那個交通落后的時代,鄭和率領船隊遠渡西洋,與西洋國家建立了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一次外交,也讓中國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不幸的是,鄭和在第七次航海時,身染重病,病逝于返航途中,歸國后骨灰葬于南京。
4.王承恩
王承恩生在明朝末期,他大概是明朝最有氣節(jié),也是最忠心的一個太監(jiān)了吧。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內(nèi)憂外患,盡管在崇禎皇帝的努力下,大明王朝還是沒能抵抗起義軍的進攻。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忍受辱,自覺對不起祖先,于是由太監(jiān)王承恩陪同,登上煤山,吊死于山上的老槐樹下,王承恩亦跟隨崇禎一起吊死在了旁邊的海棠樹下。
5.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時期最受寵信的一個太監(jiān),曾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被譽為“古今賢宦第一人”。
唐玄宗初期,因為其幫助李隆基登基有功,而權傾一時。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又護衛(wèi)李隆基逃亡蜀地。叛亂被平定后,太子李亨繼位,又對其進行了封賞。但是,也因為對李隆基的忠心,在一次輔助李隆基登上長慶樓時,遭人誣陷,并且流放。寶應元年,天下大赦,高力士回到京都,才得知舊主李隆基早已病逝,于是便號啕大哭,最后吐血而亡。
該劇以張黎為導演,匯聚陳寶國、倪大紅、黃志忠等老戲骨,揭露從朝廷和地方官府、忠臣與奸臣之間斗爭的血雨腥風。
戲里主要分為三個陣營:皇帝嘉靖、內(nèi)閣首輔嚴嵩、內(nèi)閣次輔徐階。
嘉靖是天下之主,手握生殺大權,他的一句話能決定一個人是活著還是死去。在嘉靖陣營里,負責執(zhí)行命令去做事的人是司禮監(jiān)——一個由太監(jiān)形成的組織。
嘉靖
司禮監(jiān)雖無官職,但因日夜相伴嘉靖左右,深得皇帝信任,手中權力非常大,管事的大太監(jiān)在朝中的威嚴甚至不亞于嚴嵩和徐階。
陳洪憑借對嘉靖的忠心當上大太監(jiān)之位后,用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幫嘉靖料理不少棘手的問題,但很快又被貶下來,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陳洪
他永遠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盡職盡責,卻換不來任何榮華富貴。
打開上帝視角后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三個原因,直接導致了陳洪的失敗。
不被直接上級所喜歡
司禮監(jiān)共有四個太監(jiān),分別是大太監(jiān)呂芳、陳洪、黃錦、石公公與孟公公(不太露臉)。
陳洪還沒當上大太監(jiān)時,他的直接領導是呂芳。
呂芳心地善良,他沒有仗著被嘉靖寵信而為難手下,反而處處為底下的人說好話。
老祖宗呂芳
劇里有個“天初降大雪”的場景,“瑞雪兆豐年,雪也被視為祥瑞的象征。
皇宮里下了第一場雪,司禮監(jiān)的這幾個太監(jiān)十分高興,都想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嘉靖,好讓皇帝高興一下。
然而,有個叫馮保的小太監(jiān)暗懷心機,偷偷搶了去報祥瑞。這樣做可是壞了規(guī)矩,按照慣例是由大太監(jiān)呂芳去報,根本輪不到馮保。
背黑鍋的嚴嵩倒臺了,徐階和呂芳又都是老狐貍,嘉靖帝一下子就暴露在了世人面前,不得已,他必須啟用陳洪。為了讓陳洪發(fā)揮最大的作用,不至于被掣肘,不惜忍痛發(fā)配了呂芳。
就這樣,陳洪憑借自己的“狠”上了位,也注定了自身命運的悲劇。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監(jiān)干政,但是大明朝最終還是毀在了太監(jiān)手里,表面看是由于后世的皇帝沒有遵守朱元璋的規(guī)定,但實際上讓太監(jiān)干政的原因是出于權力斗爭的需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吸取了歷代王朝的經(jīng)驗教訓。立下了嚴禁太監(jiān)干政的規(guī)定。還為此專門下過一道圣旨,圣旨中規(guī)定:太監(jiān)工作內(nèi)容就是供灑掃等雜役;一律不得參政議政,凡是違禁者,嚴懲之后,趕回老家,永不錄用,嚴重者斬首示眾。除了這道圣旨,朱元璋還專門讓人在宮門內(nèi)豎立鐵碑上書:?內(nèi)庭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可見朱元璋為了禁止太監(jiān)干政,費盡了心機。但是就在朱元璋去世沒多久,他的這些禁令就被靖難成功的朱棣當成了廢紙。朱棣不僅大力重用太監(jiān),而且還專門設立了由太監(jiān)為首領的東廠,用于監(jiān)視百官。就此為明朝毀在太監(jiān)手里,埋下了伏筆。下面就來說一說,為什么朱元璋明令禁止,最終大明還是毀在了太監(jiān)手里。
一、后代子孫沒有遵守規(guī)定
大明之所以毀在太監(jiān)手里,表面上是看是因為朱元璋的后代子孫沒有遵守朱元璋立下的規(guī)定。不僅這樣,明朝后期他的子孫還允許太監(jiān)識字,甚至有些奏折直接就讓太監(jiān)來批閱。
二、太監(jiān)干政出于權力需要
明朝后期的君主之所以讓太監(jiān)干政,其實是出于權力斗爭的需要,由于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這使得文官集團發(fā)展壯大,成為了足以跟皇權抗爭的權力系統(tǒng)。為此后代帝王不得不用太監(jiān)來制衡文官集團的權力,是斗爭的產(chǎn)物。
你覺得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監(jiān)干政,為何大明朝還是毀在了太監(jiān)手里? 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3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