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黻愋录椎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千古誰識陳新甲。姓陳,名新甲,萬歷三十六年舉人,從河北定州知州進兵部尚書。這是明朝將亡的亂象開始,舉人身份做到兵部尚書,千古奇聞。兵部尚書在六部中排行第二,古稱“大司馬”“大將軍”,統管全國軍事,正二品官員,下轄四部門,兵部尚書相當于我們現代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后勤部長和總參謀長綜合,典型的位高權重。一般來說這樣的高位,起碼要進士出身才能擔任,履歷還需要漂亮,讓上上下下的人心服口服。陳新甲的上位卻是崇禎皇帝硬掰扯上去的,定州知州,刑部員外郎,刑部郎中,寧前兵備僉事,右僉都御史,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進兵部尚書,十四年時間做到位極人臣。
明朝末年,也就是天啟和崇禎年間,偏居苦寒之地的女真部落坐大,從癬疥之疾變成心腹大患,成功完成部落到王朝的華麗轉身。偏偏大部分明人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其中包括朝堂袞袞諸公,認為女真不過是類似匈奴、東胡、月氏、鮮卑、羌胡等這樣的野蠻人,穿著獸皮衣和草鞋,手持青銅或木制武器,沒有自己的完整文字,只有野蠻蒙昧的祭祀文化。可是女真根本不是這樣,他們野心勃勃,無時無刻不想著擴張疆域、變大變強,他們穿著獸皮衣是以為毛絨絨的獸皮襖御寒效果奇佳,是非常適合酷寒下的東北;他們的武器不是青銅或木制武器,他們的武器可能比明軍的還好,越到后面越好,火器水平超過明朝。
邊疆大帥和邊塞士卒對后金女真的強大深有感悟,但消息傳到大明統治高層也無用,他們我行我素,自顧自地黨同伐異,當全國上下糜爛不堪、通敵賣糧賣鹽賣茶賣鐵的商人活躍、滿清立國占下遼東叩關山海、繞道兵臨北京城下時,大明“忠臣”們才反應過來,然而大勢已去,回天已難。崇禎十五年松錦會戰(zhàn),陳新甲秉持著速戰(zhàn)速決原則,將戰(zhàn)力本就不行的明軍分成四道夾攻,還說動固守堅城的洪承疇出兵,遭遇大敗,明軍被圍殲,關外堅城重鎮(zhèn)悉數淪陷。彈劾陳新甲的奏折如雪花般涌上崇禎案牘,陳新甲本人也乞求罷官歸鄉(xiāng),均被崇禎拒絕。
此處存疑,崇禎是控制欲極強的皇帝,喜歡遠程操控大軍攻守進退,后來的每一次大戰(zhàn)幾乎都有崇禎插手其中進行干涉的影子,所以說,陳新甲的作為就算不是崇禎授予的,也是崇禎所認可贊同的。不讓陳新甲辭官是想讓他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做自己的擋箭牌。各位看官老爺覺得,這樣認為是否有點道理?明軍遭此大敗,再無反擊清軍的資本和力量,只能固守堅城慢慢等待奇跡發(fā)生,重大轉機出現。
奇跡和重大轉機是需要時間醞釀發(fā)生的,得先擺平來勢洶洶的滿清鐵騎。松錦之戰(zhàn)大敗后,隨即而來的是崇禎密使陳新甲議和清軍,不幸消息被其家童泄露,皇帝只能將他斬殺。其中真是疑團重重,陳新甲久在邊疆、防御清兵,有才干和魄力,被當時的人稱為文人統帥之典范??墒蔷瓦@樣的人物,兵部尚書,新敗歸家,皇帝找他商議求和一事,他大嘴巴地讓家童知曉后,傳出朝野,輿論大嘩。這事無論怎么看,都像是隱瞞了什么。
首先,牽動著大明朝堂的議和一事為什么會讓一個小小的書童聽到;第二,書童為什么把這一消息往外傳;第三,陳新甲文人出身飽讀史書,會這么大嘴巴的大肆宣揚出去,讓別人知道這件關乎國家顏面的事嗎?因此我們有理由猜測,陳新甲的死有隱情,很可能是崇禎故意拿出去的替罪羔羊。
一生為國盡忠、殫精竭慮的陳新甲最終在史書上留下“不能持廉,才亦不可大用,終屢誤國事,貽后世以罵名”的評價,這事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沒有責任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3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