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花木蘭,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詩》,讓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1000多年,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根據(jù)花木蘭代父從軍改編的影視劇不計其數(shù)。就連美國迪士尼公司都拍攝了系列動畫電影,光是第一部就在全球取得了3億美元的票房。
《木蘭詩》沒有記載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信息,根據(jù)后人研究的資料,我們可以拼湊和推斷出她的姓氏、籍貫等信息和人生軌跡。
明代文學家徐渭在《雌木蘭替父從軍》中記載:“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p>
從這段記錄,我們可以看出,花木蘭父親姓名叫花弧,字桑之,做過千夫長的武官?;咎m世代居住在河北魏郡。在南北朝時期,河北屬于冀州、幽州,由北魏統(tǒng)治。因此,花木蘭是北魏的臣民。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一個政權。政權建立以后,一直面臨著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的入侵。邊境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這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實行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咎m一家可能屬于鮮卑族,所以“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那時候,國家不為士兵提供武器裝備,得有士兵自己掏錢買。這就有了花木蘭代父從軍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場景。
那么,花木蘭出征是哪一年呢?《木蘭詩》提到了“黑山”和“燕山”等地名,這與《魏書》記載的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相吻合。這個說明,花木蘭參加的是發(fā)生在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
花木蘭凱旋歸來后,受到了天子的接見。429年,北魏皇帝是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未滿16歲就登基為帝。他聰明能干,胸懷大志。當時,柔然族一再南下入侵。拓跋燾毫不畏懼,抵住了柔然族的進攻。后來,拓跋燾又轉守為攻,先后13次主動出擊柔然,終于將柔然打服。
這些史實,與《木蘭詩》的情節(jié)隱然相符。
拓跋燾給出征將士賞賜金錢,賜予官位。花木蘭沒有接受官位,回到了家鄉(xiāng),回到了父母身邊。
后來,花木蘭又有怎么樣的故事呢?
《商丘縣志·列女》記載:“(花木蘭)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p>
按照這段記載,花木蘭回到家中,脫掉戰(zhàn)袍,換上女兒服裝。同行者看了,非常吃驚。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傳到皇宮。拓跋燾聽說后,將花木蘭再次召到皇宮里,想把她納為后妃。對于尋常女子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耀。可是花木蘭堅決拒絕了,還以死相逼,自盡了。拓跋燾極為驚詫,追封花木蘭為將軍,賜予謚號“孝烈”。
這還真是一個悲哀的結局呢。
歷朝歷代對花木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唐朝將花木蘭追封為“孝烈將軍”,還設了祠堂進行悼念。宋朝時期又在河南商丘建立了木蘭祠,并塑造了花木蘭的塑像。元朝時期,木蘭祠里建造了《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記載了花木蘭的生平事跡。清朝時期,又建造了《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jù)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于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舍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fā)現(xiàn),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zhàn)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zhàn)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实坌廊淮饝⑴墒拐咦o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后,脫下戰(zhàn)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fā),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zhàn)斗十二年的戰(zhàn)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后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zhàn)爭,且表現(xiàn)突出,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戰(zhàn)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
典故:
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咎m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yǎng)。
木蘭十來歲時,她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沼鄷r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jīng)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guī)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zhàn)場,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
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凱旋回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擴展資料:
1、故事出處: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于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遍L300余字,后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
2、《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花木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相信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忍不住跟著讀一遍,它出自我們的中學課本,是必學篇目《木蘭辭》中的第一句。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老人家都喜歡講給孩子聽。然而這位巾幗英雄花木蘭最后結局究竟怎樣呢?
花木蘭,古代民族女英雄,是中國古代傳說的4大巾幗英雄之一,其他3位分別是: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然而這3位,都分別嫁給良婿,只有花木蘭既查不到姓氏、籍貫,也沒有交代她的結局。
根據(jù)史書記載,花木蘭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420—589年)時期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據(jù)推算該詩作于南北朝時的北魏(386-534年)。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可見在第一次出現(xiàn)“花木蘭”這個人物之時,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
當時的《木蘭辭》300余字,后來經(jīng)過隋唐文人的潤色、修改,才逐漸詳細起來。關于她的姓氏,古往今來都在爭論,有人說她姓朱,有人說她就是復姓木蘭。
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ㄒ徽f朱文祿)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為止最多人贊成的一種說法。
北魏(386-534年)時期,連年戰(zhàn)爭,隨著戰(zhàn)爭的擴大,朝廷不得不發(fā)出“每家每戶必須選出一位男丁參戰(zhàn)”的規(guī)定。
從《木蘭辭》中我們可以知道,木蘭沒有兄長,父親又老了,弟弟還是小孩子,朝廷的官員上門來要人了,木蘭毅然決然選擇“替父從軍”。
直到多年后,戰(zhàn)士們贏得勝利凱旋而歸,換上衣服,梳妝打扮的木蘭走出來,一起打仗12年的同伴們,這才知道花木蘭是女子。
看到這里,我們不免奇怪,一個女孩子,12年和一群男子同吃同住,洗澡、上廁所這種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怎么可能12年沒被發(fā)現(xiàn)呢?這個故事是不是編造出來的?
《木蘭辭》最開始只是一首民歌,老百姓們口口相傳的,但是民歌往往取材自現(xiàn)實,才能被廣大百姓接受??吹阶詈笠欢巍皻w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勝利歸來,皇帝給了她許多賞賜。
試問哪個老百姓敢隨便虛構皇帝做的事情?那可是要砍頭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歷史上確有木蘭一人。
在《木蘭辭》的最后,寫道木蘭不愿意在朝廷當官,選擇恢復女兒身回到故鄉(xiāng),皇帝也準了她的選擇,不但沒因為她弄虛作假從軍降罪,還給她大大的賞賜,可見木蘭在當時皇帝的眼里是有一定地位的。
所以后世流傳皇帝封了花木蘭為妃,讓她享受榮華富貴;也有人說木蘭回鄉(xiāng)后,找到了幼時傾心的男子,二人結為夫婦。無論如何,大家都賦予了木蘭美好的結局,可見花木蘭在中國百姓心里的地位之高。
而現(xiàn)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我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似乎代表大家接受了木蘭是河南商丘市人的說法。這一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徐鵬在1962年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睋?jù)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zhèn)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花木蘭
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zhèn)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回朝后,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zhèn)酒都監(jiān)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并創(chuàng)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于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余畝,住僧人十余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于戰(zhàn)火?,F(xiàn)幸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后皆為深浮雕的二龍云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夸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云,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tǒng)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jīng)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墻。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jié)。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xiāng)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赌咎m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wèi)國家的戰(zhàn)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yōu)榱思o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yè)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xié)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xiàn)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于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zhàn)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咎m參加的戰(zhàn)事,當發(fā)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后為苻堅所滅。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jīng)過五、六十年的征戰(zhàn),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tǒng)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jīng)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后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zhàn)。
戰(zhàn)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zhàn)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xiàn)。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么的急促緊張,是多么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zhàn)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zhàn)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包S河流水鳴濺濺?!薄把嗌胶T鳴啾啾。”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笨梢姂?zhàn)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么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zhàn);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锨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愿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愿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xiāng)。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吹竭@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伙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伙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zhàn)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賞是誰他為什么把自己的妻子送給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