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神通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生活在宋代。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xiàn)“神童”最多的年代,大詞人黃庭堅,晏殊,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都是從大宋神童成長起來的人才。
當然,有成功的神童,就有不成功的神童,比如傷仲永故事里的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小時上佳,大時了了的例子。那么宋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真真假假的神童呢?
一、科舉制度完善以來,國家重視對人才的從小培養(yǎng),為此專門設立了童子試,推動了神童文化的發(fā)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一個聰明可愛的孩童,當然值得人們去欣賞寵愛,但是將之發(fā)展成一種文化,甚至有人刻意打造自家孩子是神童的形象,就不是單純的喜歡聰明孩子能解釋的了。實際上正如漢代察舉制以后,社會上各種名人故事層出不窮一樣,宋代神童文化的興盛,從根子上來說,還是名利鬧的。
自從隋朝創(chuàng)建科舉制度以來,經(jīng)過唐朝三百年的發(fā)展,到了宋代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jīng)成為國家最重要的選官制度,而宋朝又實行極度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全國上下,從庶人到貴族,無不以培養(yǎng)孩子成為進士為榮耀之事。
當然從國家層面來講,宋朝政府也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各種官學,類似于今天的公立學校,專門負責培養(yǎng)士人。而且在作為國家掄才大殿的科舉制度之中,也設立了童子試的形式,來專門從全國選拔聰明靈秀的小孩子,作為以后的官員預備役培養(yǎng)。
這里頭就涉及到了一個利益,科舉的名額是有限的,大宋那么多讀書人,不可能每一個都能在科舉制度中勝出,勢必要有很多人落選。
而童子試雖然只是一個針對小孩子的考試,但因為皇帝都認為國家出現(xiàn)神童,是上天認可自己的表現(xiàn),所以對通過童子試的小孩子,一般都比較重視,長大以后通常都能夠做官。
再加上童子試考試內容勢必要簡單一些,這樣一來,簡直就成了為讀書人量身定制的捷徑。于是在這種氛圍之下,神童文化層出不窮,有一部分當然是因為父母從小就認真培養(yǎng)的緣故,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不過是父母想要幫助孩子走捷徑,刻意營造出來神童的名聲而已。
二、因為童子試選拔出來的神童們,如果具有真才實學的話,其漫長的政治生命,幾乎決定他以后勢必要位居宰輔很長時間,這對于其他官員和皇帝來說都不是好事,所以宋代以后,朝廷開始刻意打壓神童
宋代是神童文化的發(fā)展時期,也是神童文化的巔峰。巔峰之后,自然就是衰落了。雖然宋代因為皇室對與神童文化的推崇,出現(xiàn)了很多假的神童,但正如前面所列舉的那樣,宋代的神童們,很多都成為了當時社會的精英人才。
但這種現(xiàn)象在宋代以后迅速衰落,并非宋代以后天下間就沒有神童了,而是隨著古代中央集權的加強,官僚體系的成熟,那些經(jīng)過十年寒窗,層層選拔出來的官僚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個神童有真才實學,那么當他在十幾歲甚至幾歲就已經(jīng)取得科舉考試的名次的時候,等于比別人早了二十年進入官場。
這樣一來就造成一個現(xiàn)象是,神童正當年的時候,他在官場是已經(jīng)具備非常雄厚的實力和資歷了。以后被選拔進入內閣,幾乎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椤?/p>
古代又沒有退休制度,尤其是統(tǒng)治集團高層,這樣一來一個神童只要他自己的壽命有保障的話,幾乎就要在宰輔的位置上坐幾十年,啥都不用干就是一個妥妥的三朝元老。
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對于其他封建官僚,包括皇帝在內,可都不是什么好事。對于官僚來說,首輔的位置上坐著一個比自己還年輕的人,自己還有啥希望?對于皇帝來說,一個臣子歷經(jīng)好幾個皇帝,他在官僚和民間的威望和勢力,都有可能威脅到皇上的權力。
這樣一來,神童就變成了眾矢之的,皇上和高層大員們都不希望看到,自然也就慢慢的淡化了這種文化。
三、神童文化的產(chǎn)生與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古代人才沒有其他出路,只能當官。官本位的制度下,神童的存在對于其他人而言就是一個障礙
正如前文所說,宋代以后皇帝和大臣們發(fā)現(xiàn)神童會成為自己的障礙和威脅,所以才不允許神童文化繼續(xù)發(fā)展,那么為什么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那么多少年天才,卻不影響政府穩(wěn)定呢?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古代社會除了當官以外,讀書人幾乎沒有別的出路,這就導致整個社會所有的精英人才都緊盯著官位,這時候神童的出現(xiàn),就成為官僚系統(tǒng)上下流動的障礙,成為皇帝眼中的威脅。
但現(xiàn)代社會不同,因為學科的分類,社會分工的細化,少年天才們不必執(zhí)著于當官,在社會其他領域,也能夠做出一番他人羨慕的成就。
所以說,神童文化在宋朝以后迅速衰落,除了是人們認識到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之外,更本質的原因,實際上還是就業(yè)渠道過窄導致的激烈的競爭所致。
四、結語
站在今天的角度,神童文化也無所謂對錯之分,順其自然的,有教育方法的天才兒童,對于社會,對于他自己來說,當然是一種幸運。但是對于那些沒有天分,生生被父母打造成神童形象的普通孩子來說,這種文化就是拔苗助長,是違背教育原則的。
中國古代神童文化的衰落,雖然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官僚群體和皇帝的反對而造成的,但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為古代兒童教育做了貢獻,至少避免了像方仲永這樣的現(xiàn)象更多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宋史》
《資治通鑒》
宋朝的國力確實很強,但人們對宋朝印象不好其實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屢屢被外敵入侵,另一方面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
一、屢屢被外敵所侵
宋朝雖然國力很強大,但是在軍事領域上卻是一個軟柿子,不僅在北宋時期就屢屢被遼國、金國所攻打,在靖康之恥時更是將北邊大部分國土都丟了。雖然建立了南宋也穩(wěn)固了政權,但卻過于偏安一隅,也不想著收復失去的國土。而且在南宋后期時,更是被北方各民族所欺,最后更是被蒙古滅國??梢哉f,宋朝雖然商業(yè)發(fā)達,詩詞文化的造詣也非常高,可在抵御外敵這一點上做得太差,幾乎可以說是沒什么建樹,因而人們自然會對它的印象非常不好。
二、重文抑武
其實,宋朝會屢屢被外敵所侵,不是因為宋朝的軍隊實力不行,也不是因為宋朝沒有好的將領,并且事實恰好相反,宋朝的軍隊實力還是不錯的,而且也出了像岳飛、狄青、孟珙、曹彬等名將。但由于宋朝文風昌盛并且重文抑武,因而朝政大多都由文官把持,武官也得不到重用,甚至有不少武官因為功高蓋主從而遭到皇帝嫉妒,最終落得個非常凄涼的下場。這樣一來,即便宋朝軍隊實力再強,但也被弄得人心惶惶無心戰(zhàn)斗。可以說,如果宋朝不是重文抑武,而是對文官和武官一視同仁,那么以宋朝的國力在歷史上也不會被外敵欺負得那么慘。在這樣情況下,宋朝國力再強其實也沒什么用,因而難免會給人留下一個不怎么好的印象。
總的來說,宋朝由于重文抑武,因而空有一身國力卻屢屢遭到外敵入侵,所以人們才會對它沒什么好印象。
南宋滅亡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軍事實力比不過蒙元。蒙古起源于漠北,戰(zhàn)馬頗多,自身武力就十分強勁,在郝經(jīng),王惲等人的文集當中,隨處可以看到被蒙古掃蕩之后的情景,可謂慘絕人寰。并且在消滅金朝之后,又收留了大量的金朝降將和漢人世侯,為蒙古補充了大量的兵員,如董文炳、張弘略等人都英勇善戰(zhàn)。
2.南宋并不相信歸正之人。歸正人指的就是從金朝投降南宋的一批人。其中就包括張子良、劉整等人,尤其是劉整投降后,忽必烈最終確定了以襄陽為突破點的的戰(zhàn)術,襄陽攻下,便可順流而下,劍指臨安。事實也確實如忽必烈所想的那樣,襄陽攻破后,元朝軍隊一年之后變到達臨安,南宋呈現(xiàn)出土崩瓦解的情況。
3.斷南宋左臂。在蒙元軍隊與南宋僵持的情況之下,貴由汗命忽必烈南征大理,大理沒怎么抵抗就投降蒙古,南宋腹背受敵,此時在亞洲東部這可土地上只剩一個南宋,所以南宋必然滅亡。忽必烈在南征大理時也培植了自己的親信,如鄭鼎、董文炳等人,阿里不哥叛亂后,迅速恢復穩(wěn)定。
4.南宋自身的原因,賈似道專權。南宋文臣獨大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權相政治缺乏統(tǒng)治基礎,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權相不可能完全控制皇帝及其周邊;權相的控制力難以滲透至縣級政權以下。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南宋必然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6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