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合縱連橫,是由公孫衍、蘇秦、張儀幾人提出。合縱連橫,也叫做縱橫。當時是由公孫衍首先提出,再由蘇秦游說六國,推動六國之間最后合力完成了抗秦,是戰(zhàn)國時期一些縱橫家宣揚并且推行的外交以及軍事政策。
當時秦是在西方,而六國在東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叫做合縱。秦國從西向東和諸侯結交,自西向東為橫向,叫做連橫,合縱和連橫相對。當時合縱和連橫的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還有蘇秦等人,奔波于各個國家不停的游說。既然合縱可以對齊,也可以對秦,那么連橫也可以對秦,也可以對楚,也就是當時所謂的朝秦暮楚。
到了后來,秦國的勢力逐漸的強大,也變成了東方六國認同的威脅,所以六國就合縱起來抵抗秦國,連橫就是六個國家分別對秦國進行聯(lián)盟請求庇護。而當時秦國的連橫,就是為了能夠破壞六國之間的合作。使每個國家都孤立,然后進行逐個擊破。公孫衍在公元前318年就曾聯(lián)合魏、趙、韓、燕、楚五國進行同時攻秦。后來蘇秦以及奉陽君李悅也在287年又再次聯(lián)合了五國攻擊秦國,這次活動也逼迫秦國廢除了帝號,產(chǎn)生了特別大的影響。
合縱連橫的戰(zhàn)爭,對各國的政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合縱連橫斗爭也適應戰(zhàn)國當時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在歷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合縱連橫是誰的計策
“合縱連橫”(1) 蘇秦游說六國
【原文】(因為蘇秦游說六國的原文較長又連貫,為了避免研讀文言文而造成對歷史故事讀起來支離破碎,故將原文省略)
[譯文]
當初,洛陽人蘇秦游說秦王以兼并天下之術,秦王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蘇秦于是離開秦國,又去燕國,游說燕文公。蘇秦說:“燕國之所以沒有被卷入戰(zhàn)爭,是因為趙國在南方,稱為燕國屏障的緣故。如果秦國要攻打燕國,那他是在千里之外發(fā)動。而如果趙國要攻打燕國呢,那是在百里之內(nèi)。不擔心百里之內(nèi)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之外的關系,沒有這樣制定戰(zhàn)略的。我建議大王與燕國聯(lián)姻,燕趙一體,那就不用擔心什么禍患了?!?br>
燕文公采納了蘇秦的建議,于是給蘇秦車馬盤纏,去游說趙肅侯說:“當今之世,太行山以東,以趙國為最強。秦國最視為腹心之患的,也是趙國。但是秦國為什么不敢攻打趙國呢?是怕韓國、魏國抄他的后路。如果秦國攻打韓國和魏國,兩國沒有大山大河,無險可守,稍微推進一下,就可直抵兩國首都城下。如果韓魏兩國不能抵擋,投降秦國,那么秦國沒有韓、魏的牽制,就一定會來攻打趙國。我觀察天下的地圖,諸侯的土地五倍于秦國,算下來總兵力應該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合縱為一,向西攻打秦國,秦國必破。那些主張連橫的人,割諸侯之地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秦國越來越強,獻計的人得到榮華富貴,一點也不操心自己的國家被秦國侵略的危險。所以,那些主張連橫的人,成天用秦國的強大來恐嚇諸侯,要求割地,希望大王您要深思熟慮!我為大王制定一個戰(zhàn)略,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合縱以抗秦,讓六國將相盟會于?。╤uan)水之上,交換人質(zhì),締結盟約如下:‘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有的騷擾秦軍后路,有的救援被攻打的城鎮(zhèn),如果有背盟不來的,五國共伐之!’這樣,諸侯能合縱抗秦,秦國必不敢出函谷關一步,不能危害山東了。”
趙肅侯聞計大喜,把蘇秦奉為上賓,尊寵厚賞,委派他聯(lián)絡諸侯。
正在這個時候,秦國派犀首為大將伐魏,大敗魏軍四萬多人,生擒魏將龍賈,占領雕陰。蘇秦擔心秦軍攻打趙國,破壞合縱盟約,琢磨用什么計策對付秦國,想起了張儀這張牌,就用激將法,激怒張儀,讓他去秦國。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和蘇秦是師兄弟,都是鬼谷子門下,學縱橫術,蘇秦自以為本事不如張儀。張儀游說諸侯,一個也沒能成功,在出國窮困潦倒。蘇秦把他召來,故意侮辱他。張儀既憤怒又害怕,想想諸侯各國中,只有秦國能危害趙國,就到秦國去。
蘇秦暗中派人用錢資助張儀,讓張儀得以進見秦王。秦王很喜歡他,任他為客卿。資助張儀的恩人對張儀說:“我其實是蘇秦先生派來的,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盟約,認為只有您有能力掌握秦國的權柄,所以用激將法激怒您,又派我給您供奉活動經(jīng)費,這都是蘇先生的安排?。 睆垉x說:“哎呀!我身在蘇秦計中還不知道!看來我是趕不上蘇先生吶!請您替我謝謝蘇先生,只要蘇先生還在,我就不會提連橫之計?!?br>
于是蘇秦游說韓宣惠王說:“韓國地方九百里,帶甲數(shù)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都是韓國出產(chǎn)的。韓國士兵發(fā)射勁弩,坐在地上,腳踏弩材,手引湊機,連射一百發(fā)也不停止,這是何等勇力!以韓國士卒之勇猛,身披堅甲,腳踏勁弩,手持利劍,以一當百,那是不消說的!但是,大王如果臣服于秦國,秦國一定要求您割讓宜陽、成皋。今年給了他,明年又要求割別的地,給吧,實在沒有地給他了;不給吧,之前給的白給了,棄前功,受后禍,還得被他打。何況大王您的地有限,而秦國的欲求無限,以有限的地去滿足無限的欲求,這正是市怨結禍,都是自找的,還沒開戰(zhàn),低已經(jīng)割給人家了。俗話說得好:‘寧為雞頭,不做牛后?!源笸跄@樣的賢德,又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得了個牛后的名聲,我真是為大王您感到羞恥呢!”
韓王聽從了蘇秦的話。
蘇秦又去游說魏王:“魏國地方千里,幅員似乎不算太大,但是,村落棋布,農(nóng)田稠密,連割草放牧的地方都沒有,人口之眾,車馬之多,日夜來往,好像部隊行軍一樣熱鬧。我私下衡量大王的國力,不在楚國之下。我聽說大王的軍隊,有國家正規(guī)軍二十萬,各貴族首領旗下蒼頭軍二十萬,先鋒軍二十萬,后勤部隊十萬,兵車六百乘,戰(zhàn)馬五千匹,您的實力可不?。∫赃@樣的實力,卻聽從群臣的話,想要臣服于秦國!所以趙王派我來向您獻計,合縱抗秦,現(xiàn)在我向您奉上合縱盟約,謹聽大王指示!”
魏王也聽從了蘇秦。
蘇秦再游說齊王:“齊國是一個四面險要的國家,地方二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糧食多得堆成山,軍隊之強,士卒之健,進如射箭,戰(zhàn)如雷霆,退如飄風,即便有戰(zhàn)事,敵國軍隊從來未能越泰山,渡清河,涉渤海。首都臨淄七萬戶人家,按一戶人家三個壯丁來計算,如果要戰(zhàn)爭動員,不用遠縣,光是首都就能動員二十一萬兵力。臨淄市民富裕殷實,成天斗雞、賽狗、下棋、阘鞠(tà jū)。臨淄街道上,車輛多得車軸互相剮蹭,人摩肩擦踵,舉起袖子,都能連城帷幕;一人揮一把汗,都像下雨。韓國、魏國畏懼秦國,那是因為他們與秦國接壤,雙方?jīng)_突,動員開戰(zhàn),十天之內(nèi),勝負存亡就見分曉了。就算韓魏戰(zhàn)勝了秦國,那也得自損一半兵力,無法在守衛(wèi)四方邊境;如果戰(zhàn)敗呢,那亡國就在眼前,所以韓魏兩國,不敢得罪秦國,寧愿臣服,委曲求全。但是秦國要想攻打齊國,就不一樣了,他得跨越韓、魏兩國的國境,穿過衛(wèi)國晉陽要道,經(jīng)過亢父的險隘,車輛不能并行,戰(zhàn)馬不能并馳。用一百人把守,他一千人也過不來。秦國雖然想深入,但是又顧盼猜疑,怕韓魏兩國抄他后路,所以他只有虛聲恫嚇,驕矜謾罵,就是不敢進攻。如此,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秦國根本不敢拿齊國怎樣,但是,您的臣下,卻建議您向西臣屬于秦國,這實在是有點過了,希望大王您稍加留意?!?br>
齊王聽從。
下一站,向南游說楚王:“楚是天下強國,地方六千余里,帶甲百萬,戰(zhàn)車一千乘,戰(zhàn)馬一萬匹,糧食儲備夠用十年,這是霸王之資啊!秦國最忌憚的就是楚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勢不兩立。所以我替大王設計,不如與五國合縱,孤立秦國。我可以號召太行山以東的國家,按春夏秋冬四時的奉獻,來聽大王您的號令,以他們的宗廟社稷,強師勁旅,都聽大王指揮。合縱,則諸侯割地以事奉楚國;連橫,則諸侯割地以事奉秦國。這兩計相差甚遠,大王以為如何呢?”
楚王也同意了。
于是以蘇秦為從約長,相當于聯(lián)合國秘書長,掛六國相印,兼任六國的宰相,北上向趙王匯報盟約成果。當時,蘇秦車馬排場之大,可比于六國的君王。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jīng)聯(lián)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lián)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jīng)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戰(zhàn)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lián)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xiàn)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zhì)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lián)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lián)秦,也可以聯(lián)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lián)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于前318年聯(lián)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保ā睹献印る墓废拢┖髞硖K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于前287年聯(lián)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zhàn)國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背淹趼犃朔浅8吲d,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墒莿側肭貒硟?nèi),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背淹醢l(fā)覺上了當,決定發(fā)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zhàn)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lián)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參考資料: /view/17797.htm
合縱連橫 (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jīng)聯(lián)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lián)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編輯本段]相關歷史 張儀曾經(jīng)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并立。戰(zhàn)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lián)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xiàn)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zhì)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lián)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lián)秦,也可以聯(lián)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lián)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聯(lián)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保ā睹献印る墓废拢┖髞硖K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于前287年聯(lián)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zhàn)國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公孫衍 公孫衍,魏之陰晉人。曾仕魏,任犀首②,人因以犀首稱之,好像這就是他的本來姓名。《史記集解》引司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將軍?!毕桩斒俏渎?。 公孫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陳軫,也是一個縱橫家,他過魏,獻計于衍。他說“魏相田需約諸侯縱親,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請于魏王,說您與燕趙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來邀請相見。魏王如答應了您,給您車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輛乘就可以了。您把車子陳列在庭中,公開宣稱,要到燕國和趙國去。”公孫衍照辦了,燕趙之王派使者迎公孫衍到他們的國中,楚王聽說,大怒,以為田需欺負他,就全不聽從田需的話了。齊國聽說公孫衍要到燕趙去,也派人以國事相托。于是,公孫衍行三國相事,有了相當大的權力。 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宣揚連橫。他們在政治上和私人關系上都是對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張儀相魏。公孫衍設法取得韓國當權的支持,破壞了張儀聯(lián)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張儀被迫去魏,公孫衍代張儀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 合縱攻秦。這次進攻,沒有取勝,軍至函谷關而還。但這次進攻,還是一次有名的對秦的進攻。 西戎義渠跟魏有往來。有一次,義渠君朝魏。公孫衍就趁這個機會,勸告義渠君加強對秦的警惕。他說,如中原無事,秦就要對你們燒殺掠奪;如果中原有事,秦將輕使重幣去同你們交好。后來,五國攻秦。恰巧這個時候,秦以文繡千純,美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集合群臣議論這件事。義渠君說,這就是公孫衍當年所說的那話了。于是起兵襲秦,大敗秦人。 《史記》稱公孫衍于張儀死后,“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此所謂五國約長,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惫珜O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系附于張儀傳?!稇?zhàn)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是關于蘇秦、張儀的專書,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關于公孫衍的專書,未見著錄?!稘h書·藝文志》縱橫家還著錄有西漢的蒯通、鄒陽、主父偃、徐樂等人的書,可見西漢前期,縱橫家之風猶有存者,但比起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當有很大的不同。 “連橫之父”——張儀 一、 系出名門 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jù)傳說,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后。與蘇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chuàng)合縱之法,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后,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游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zhàn)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 出試鋒芒 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xiàn)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F(xiàn)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并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并開始實行“連橫”的戰(zhàn)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chǎn),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于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張儀暗告秦王發(fā)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于背棄合縱之約,轉(zhuǎn)與秦國結盟。 三、 以“橫”破“縱” 張儀回到秦國之后,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lián)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lián)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lián)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lián)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后,秦國會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并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于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后,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于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時,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萬攻秦 公元前三一二年的年初,楚大舉發(fā)兵進攻秦、韓,派將軍屈丐(“丐”一作“匄”)進攻商於之地,又使上柱國景翠(“翠”一作“痤”)圍攻韓的雍氏(今河南禹縣東北)。當時楚懷王雖然聽信張儀欺騙而與齊絕交,但是在秦、韓、魏和楚齊陳兵對峙而一觸即發(fā)的形勢下,齊并沒有因此退卻,齊依然聯(lián)合宋一起圍攻著魏的煮棗(今山東東明東)。 秦這時分三路出兵加以反擊,東路由名將樗里疾統(tǒng)率,從函谷關進入韓的三川地區(qū),幫助韓對圍攻雍氏的景翠進行反包圍;中路由庶長魏章統(tǒng)率,從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出發(fā),經(jīng)武關,到商於之地反擊進攻的楚軍。西路由甘茂統(tǒng)率②,從南鄭(今陜西漢中)出發(fā),向東進攻楚的漢水流域,配合魏章一起攻取楚的漢中③。中路是主要的,首先由魏章在丹陽(今河南西峽丹水以北地區(qū))大敗楚軍①,斬首八萬,俘虜楚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多人(即《楚策一》所說“通侯執(zhí)珪死者七十余人”),接著魏章由此向西進攻,與西路向東進攻的甘茂所部會合,攻取了楚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東路樗里疾曾幫助魏章打敗楚將屈丐,因而封為嚴君;又幫助韓反攻楚景翠所部得勝,接著就向東進發(fā),幫助魏打敗齊軍于濮水一帶,齊將聲子(一作贅子)戰(zhàn)死,齊將匡章敗走②。樗里疾所統(tǒng)率的這支秦軍穿越韓、魏二國,一直攻到魏的東北邊。楚懷王因漢中失守而大怒,再發(fā)大軍襲秦,一度深入到藍田,結果又大敗。韓魏因此又襲楚,攻到了鄧(今湖北襄樊),迫使楚退兵。魏章還曾會合韓軍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①。 公元前三一一年秦進一步攻取了楚的召陵(今河南漯河東北,《秦本紀》)。秦將樗里疾大敗齊師于濮上之后,繼續(xù)助魏攻衛(wèi),包圍了衛(wèi)的蒲,沒有攻克而秦惠王去世。 這是秦相張儀推行連橫策略的重大成功,秦從此取得漢中,使關中和巴、蜀連成一塊,排除了楚對秦本土的威脅;從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關和武關以東重要據(jù)點,既便于防守,又便于進取中原,因而強盛起來。 楚國兩次失敗后,只好再割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換取楚國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復,只要得到張儀并親自誅之,愿將黔中之地奉送。張儀不顧個人安危,只身付楚,買通寵臣靳尚和夫人鄭袖,使楚王改變了對自己的態(tài)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兩國太子互為人質(zhì),永結親盟。楚王對此十分高興。于是,就這樣,齊楚兩國也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 張儀回秦之后,馬上又出使其余幾國,使他們紛紛由合縱抗秦轉(zhuǎn)變?yōu)檫B橫親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 張儀憑借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chuàng)的六國合縱。在他死后,雖然六國背離連橫恢復合縱的情況,但是已無法持久??梢哉f,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后來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基本戰(zhàn)略。 蘇秦以合縱 蘇秦相傳為鬼谷子的徒弟。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lián)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蘇秦從鬼谷子學成之后,出游數(shù)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lián)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于六國內(nèi)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妒酚洝ぬK秦列傳》載:“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萃跏瓜坠ノ海貙堎Z,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蘇秦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chǎn)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后,他發(fā)憤讀書,鉆研"周書陰符",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在有所收獲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將復仇的愿望掩飾,贏得振興燕國所需的時間。其次,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并消耗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系,取得齊愍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御燕軍。齊燕之軍交戰(zhàn)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lián)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后,蘇秦又說服趙國聯(lián)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 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游說韓宣王;到魏,游說魏襄王;至齊,游說齊宣王;又往楚,游說楚威王。諸侯都贊周蘇秦之計劃,于是六國達成聯(lián)合的盟約,蘇秦為縱約長,并 蘇秦任六國相 。回到趙國后,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后大吃一驚。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 谷關內(nèi)進攻。 蘇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lián)合五國以攻秦,后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于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zhuǎn)移齊對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于燕。蘇秦因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zhàn)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里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zhàn)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后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zhàn)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并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說齊歸燕地 燕王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五十余天就占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為燕昭王。 燕昭王廣納賢士,積極準備對齊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事報復行動。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仍被齊占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對齊宣王說:“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強秦作后盾。齊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滿于齊。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國十城之地交還燕國,那么燕和秦反而會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為支持,號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從,則齊國霸業(yè)可成?!毙醮笙玻瑲w還燕國舊地。蘇秦歸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勸齊愍王伐宋 蘇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齊的意圖,獻計于昭王道:“我們雖然收回了被齊占的土地。然而當年亡國之恨不可以不報。如果使齊西勞于宋,南疲于楚,我們即可趁機發(fā)動進攻,一舉滅齊。我請求到齊國說宣王攻宋?!毖嗾淹跛彀萏K秦為上卿,出使齊國。 秦國一向與宋國交好,齊伐宋就必須與秦絕交、恰好秦派人到齊國商議共同稱帝的事,蘇秦趁機勸說齊王:“齊秦并立為帝,天下人是尊齊還是尊秦?”齊王說:“當然是尊秦了!”“那么齊放棄帝號,天下是愛齊呢,還是愛秦?”“當然是愛齊了!”“兩帝并立,共約伐趙,與齊軍獨攻宋,哪一個更有利呢?”齊王回答:“當然伐宋有利!”蘇秦接著勸齊王道:“如果我們同秦一樣稱帝,天下只尊秦國,如果我們放棄帝號,天下就愛齊而稱強秦,共約伐趙又不如單獨伐宋。所以,我主張放棄帝號以順應天下?!? 齊王聽從蘇秦建議,聯(lián)合趙國在阿地會盟,約定共同抗秦,秦齊關系惡化。蘇秦趁機勸齊王攻宋:“宋國國君荒淫無度,天下共憤,如果我們揮師西擊宋,正是奉天討罪的壯舉,大王必然賢名震于諸侯,且可得到實際的利益,使齊雄踞東方,成為中原諸侯之長?!?齊于是攻宋。燕為了取得齊的信任,派兵協(xié)助齊國。宋在聯(lián)軍攻擊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齊國實力也因戰(zhàn)而衰弱。 合縱攻強秦 蘇秦在齊國,繼續(xù)作削弱齊的工作。他勸齊王大興土木,縱情享樂,對外則大肆戰(zhàn)爭,廣樹仇敵。齊秦關系惡化,再加上齊攻宋國,秦王非常震怒。蘇秦勸齊王先采取軍事行動,以打擊遏制秦勢力的發(fā)展。同時也想使齊的力量進一步被消耗。 齊王對燕懷有顧慮。蘇秦為燕辯解說:“燕國國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強齊,而齊之所以能號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這種友好關系是燕國人心所向,怎么會對齊有異心?”齊王釋然。于是,蘇秦出使,為齊王合縱攻秦而奔走。 蘇秦分別游說韓趙魏燕四國國君,各自出軍兵糧草,以攻秦國,推選趙國宰相奉陽君為合縱長,而齊國實際上卻是合縱的真正組織者和指揮者。齊國名義上合縱攻秦,其實不過是借齊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齊好再次攻宋。蘇秦極力主張強攻秦國,然而齊既不賣力,趙韓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讓而逡巡不進。因此聯(lián)軍始終未與秦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盡管如此,齊勞師襲遠,仍然大損國力。 合縱反攻齊 齊王發(fā)動攻秦的同時,展開了對宋的第二次進攻。這實際上使其他四國聯(lián)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既無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馬上撤兵回國。于是各國對齊都暗懷不滿。本來蘇秦此時南下,明著合縱攻秦,暗中卻在積極為燕聯(lián)系反齊的同盟軍。蘇秦見各國離心,便暗中勸在魏國的孟嘗君:“昔日您在齊國時,為齊立下蓋世之功,而齊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離鄉(xiāng),遠來歸魏。今又棄信義于不顧,玩弄聯(lián)軍各國。燕軍有攻齊意,趙國也早對齊懷恨,如果聯(lián)合起來東擊齊國,則中原勢大,魏和先生您也定會名動天下?!泵蠂L君答應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又勸說齊王同秦求和:“魏趙距秦近而齊地距秦遠,如果我們五國合縱不能擊敗秦,魏趙為了保存國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國家聯(lián)合,定會連橫來攻打齊。望大王早作準備,先與秦談和,以免形勢被動?!饼R王以為蘇秦說的很有道理,便搶先與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親秦的韓聶做宰相。 趙國奉陽君正忙于合縱攻秦,見齊王未商量就先與秦交好,大為惱怒,便聯(lián)合魏燕要對正忙于攻宋的齊國開戰(zhàn)。齊王慌忙從宋撤軍,并答應送給奉陽君土地,奉陽君才停止了攻齊的行動。 蘇秦拘于趙 奉陽君得到齊王關于土地的許諾,與齊的關系又和好起來,而蘇秦在暗中進行的對齊趙關系的離間活動,也被奉陽君察覺。于是奉陽君把蘇秦拘留在趙國,限制其行動。 蘇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繼續(xù)進行離間活動。燕王向趙奉陽君提出嚴重抗議,奉陽君釋放蘇秦,然而蘇秦卻再也不能找到機會在趙活動。他想去見齊派至趙的使臣,趙不許。蘇秦無奈,離開趙入齊。 自陳功與過 蘇秦入齊之后,燕昭王對他產(chǎn)生了懷疑,因為他以時機未到為辭,幾次勸阻燕昭王對齊的進攻,于是昭王打算讓別人替換蘇秦回國。蘇秦感到非常委屈,向燕王寫信申辯。這封信可以說是他對自己一生功過的一個評說。他說:燕和齊仇恨由來已久。我為燕齊的邦交奔走,本來就難以獲得各方面的信任。齊是燕國的心腹大患,我在齊國,大可使齊不謀攻燕,小可使齊趙關系破裂,以此為大王的大事作準備。五國伐秦,燕雖然出兵出糧,但一來免去齊稱帝燕稱臣的恥辱,二來沒有齊趙攻燕的禍患。后來奉陽君接受齊的封地,將我扣在趙國。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現(xiàn)在齊趙都不謀攻燕,燕得以修飭國力,我雖無功,但自以為可以免罪了。我作為燕臣,在齊國活動,本來就會有流言蜚語。我如在齊顯貴,燕國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齊作賤,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齊王重用,燕大夫就會對我抱有希望,希望達不到又徒增埋怨。齊國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責任都歸到我頭上,天下人不攻齊,就說我善于為齊謀劃。我的處境也可以說是夠危險的了。我不畏死報效于大王,大王卻懷疑怪罪于臣下,我實在感到恐懼。盡管我自以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無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賢人,我愿在齊與他認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寬解大王的憂慮。燕昭王終于沒有撤換蘇秦。 合縱失敗及蘇秦身亡 六國合縱,本來就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fā),所以根基不深。秦國派犀首出使齊國、魏國,一起征伐趙國,以此來破壞六國合縱,蘇秦離開趙國,合縱瓦解了。 齊國乘燕國新立易王,占領了十座城池,燕王讓蘇秦討還。蘇秦游說齊王:燕王是秦國的女婿,您奪取燕國領土,就是引來秦國的精兵么!所以齊王歸還了燕國的這些城池。 燕文侯死,易王立,蘇秦與文侯夫人有染,被易王發(fā)現(xiàn),蘇秦畏懼被誅,遂離開燕國到齊國去,受到齊宣王重用。其后,宣王死,湣王立,多有與蘇秦爭齊王寵信的大夫刺殺蘇秦,蘇秦傷重。齊王捉拿賊人,但不得。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蘇秦作亂為名,在他死后車裂他于市中,使賊人出現(xiàn)。齊王用其計,果得賊人,誅殺了賊人。后來,蘇秦為間諜在齊為燕做事泄露,齊國憎恨且憤怒燕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呂雉用什么方法殺死了手握軍權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