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碇煸胺Q帝之后為什么會分封藩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古人也是有偶像的,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偶像就是漢高祖劉邦,明初許多治國之策也是效仿西漢之初的政策,比如明初的修養(yǎng)生息、分封藩王等等。朱元璋本著兒子最可靠的原則,將其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尤其是一些重要地區(qū),例如朱棣的北平,有其子鎮(zhèn)守,江山可永固,因此朱元璋對于功臣的殺戮也更加肆無忌憚。
朱元璋的想法挺不錯,使其子孫后代不用再為生活的柴米油鹽而奔波,這也許也是朱元璋幼年時期饑荒給他留下的陰影,讓朱元璋為子孫后代考慮這么周全。朱元璋子孫后代全有國家財政出資供養(yǎng),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很多人追求的夢想?但無數(shù)的歷史證明,游手好閑容易滋生“毛病”。
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游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櫻孜?/p>
顧炎武老先生說話真是一點情面也不給明朝的藩王留面子,在他眼里,明朝的藩王就是一群廢物。對于藩王這樣的評價,當初的朱元璋是萬萬不會想到的,估計朱元璋要是聽到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會被氣的背過氣去?畢竟是堂堂的皇子皇孫,為何被后人如此評價?明朝的藩王真的這么不堪嗎?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之時完全有很多歷史案例可以借鑒,比如吳楚七國之亂,可是他選擇了視而不見,選擇了相信“血濃于水”的說法。至于老朱怎么想是他的想法,歷史怎么走下去是歷史的想法,歷史總是愛開玩笑的,老朱剛死不久,反手就給老朱一個“大嘴巴子”,朱棣就造反了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藩王勢大,終究是一個問題。
由于老朱家后代有國家養(yǎng)活,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歲供,那豈不是可以無節(jié)制的“造人”。據(jù)記載,大明朝王朝短短的200多年間,朱元璋的子孫就繁衍到十萬人之多,如此龐大的人數(shù),讓本就不富裕的明朝更加貧窮。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如果只是提供給子孫們口糧還行,連子孫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包括在內(nèi),要知道這些所謂的藩王宗室身份高貴,婚喪嫁娶的禮節(jié)繁瑣,因此開支就海了去了。由于這些宗親從小就是嬌生慣養(yǎng),根本不知節(jié)儉是什么概念,反正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不去顧忌朝廷是否能夠養(yǎng)活他們,畢竟朝廷內(nèi)的財政赤字與危機有皇帝一人擔憂就行了。到了明朝嘉靖中期,藩王宗室尾大不掉的問題已經(jīng)顯現(xiàn)無疑,每年供給京師的米才400萬石,然而各地的藩王宗室祿米卻要853萬石,巨大的反差,可見面對藩王宗室,明朝財政是多么無助。
誠然明朝的藩王宗室安穩(wěn)過日子也罷了,但游手好閑的他們總想找些“事情”,找些“事情”肯定不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好事了,各地方官員礙于其身份無人敢惹,這就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即便是教子嚴明的朱元璋也無法保證其子不為非作歹。朱元璋兒子朱?被封到山西,這小子可能覺得離老爹遠,逼良為娼、殘殺幼童,這么惡劣的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還打算謀反。朱元璋豈能輕繞了他,多虧太子朱標求情,才免于處罰,然而“死性不改”的,在朱標巡視完山西擅自回南京,被朱元璋強行拖回山西。朱元璋都無法嚴格管理其兒子,更不用說其他皇帝了。朱?的所作所為雖然令人發(fā)指,但還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朱棣與其子朱高煦的不法行為可都是牽扯到了明朝的政治,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皇帝,讓其子朱高煦認為皇位是可以搶的,所以起兵造反,這是多么惡劣的行為。
朱元璋規(guī)定子孫只能靠國家養(yǎng)活,不能參加科舉、經(jīng)商等,將他們可以作為奮斗的目標全部扼殺了,沒有上進的動力,他們除了沒事找事之外,確實也無事可做。鑒于這樣的弊端,萬歷皇帝將此條例放寬,允許宗藩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給了他們一個上升的通道,但未從根本上解決藩王游手好閑的弊病,未徹底給予藩王宗室“斷奶”,對于整個明朝的現(xiàn)狀來說,意義其實不大。
朱元璋子孫們無惡不作,侵吞田產(chǎn)、勾結官員、擾民、謀叛等,無論是在經(jīng)濟上,亦或是政治上,他們都應該算是蛀蟲,按照顧炎武所說是“廢物”也不足為過,但不能將老朱家的子孫一棍子打死,畢竟還有些可以被歷史記載之人,例如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不甘沉淪,發(fā)奮攻讀、著述,深感饑荒之年河南百姓不易,勘察、實驗河南地區(qū)的野生植物,編成《救荒本草》,記錄四百一十四種可以充饑的野生植物,便于百姓災荒之年可以找到充饑之物,這本書其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也得到了李時珍、徐光啟等人的高度贊揚。
說到這里,肯定很多人有疑問,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不是進行了削藩嗎?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后也進行了削藩,為什么還存在這么多藩王宗室?
朱允炆與朱棣的削藩是不假,但削的只是權力,而藩王宗室的身份是無法削弱的,即便是把削藩之人貶為普通百姓,那也只是限于朱元璋的兒子那一代而已,每一代的皇帝都是有不少子嗣的,削的那些人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換句話說,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削藩根本沒有削到他們子嗣身上,后續(xù)當然還會繁衍龐大的子孫,建文帝與朱棣的只不過是政治斗爭,與朱元璋原本的藩王宗室制度無關。
這么多為朱家打工之人,沒人能夠預見分封藩王的危害嗎?當然是有,當朱元璋剛開始實施自我設想之初,有位叫葉伯巨的大臣就上書朱元璋,這位仁兄給朱元璋的奏折足有一萬多字,看著朱元璋都眼花了,也把朱元璋的脾氣給提上來了,因此葉伯巨也因言殉國。當朝大臣本來就害怕朱元璋的殘暴,在這件事情上有人敢上書提意見就被朱元璋視為離間朱家的骨肉之情,再加上有葉伯巨的“前車之鑒”,誰還敢去觸碰朱元璋的忌諱。其實,朱元璋本人晚年之時,也察覺到了藩王的危害,尤其是其子朱棣,選擇好將領提前預防朱棣,可惜此時的做法為時已晚。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朱元璋這些子孫到明末時期,雖然人員眾多,但多是游手好閑、無能之輩,不但不為朱家王朝做些貢獻,還憑借所謂的“身份高貴”為非作歹、禍害百姓。真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明朝最后的殘喘期,藩王宗室的所作所為更加助長了反明勢力的增加,面對強大的起義軍,又有多少藩王宗室能為明朝做些貢獻?已經(jīng)習慣了安逸生活的他們,又有多少人能逃脫起義軍的追捕?朱元璋十萬子孫經(jīng)歷過明末清初的洗禮,已幾乎被“滅絕”。即便是建立起南明的諸王,也不過是忠于明王朝之人一廂情愿,所選的皇帝反而更加把朱元璋的老臉丟盡了,還未等到清軍進入其范圍二百里內(nèi)就嚇的要“撒丫子”逃跑了,大臣想要其組織反抗,反被皇帝說成想讓他送死,可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眾多藩王宗親是難能堪大任的。
長期的優(yōu)越生活,讓老朱家的后代忘記了危險的存在,當危險到來之際,已經(jīng)忘記了怎么逃生了,否則也不會被起義軍或者清軍全部剿滅。明朝的皇帝一脈與各個藩王宗室比較起來也好不到哪里去,歷史評價明朝皇帝多奇葩,除了不愛好治理朝政,其他所有事情都有人愛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是這樣了,藩王宗室也自然更不把朱家江山放在心上,反而更加禍害朱家王朝,他們成了明朝滅亡的加速劑。
說句良心話,朱元璋其實只是想為子孫后代著想,沒想到反而把最終保障他們的明王朝給帶入“深淵”,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當然,明朝的宗藩問題也不能簡單歸結于朱元璋制定分封政策導致的結果,畢竟封建王朝就是一個世襲壟斷的社會,一代君王不可避免的會為子女著想,自然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游手好閑的弊病。亡國的警鐘不只敲響一次,但朱家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卻還是一意孤行,只能是平添許多禍患。
明末清初,滿族的八旗子弟兵橫掃明朝江山,然而作為勝利者的清朝統(tǒng)治者,卻也“清承明制”,走上了明朝分封藩王宗室老路,八旗子弟成為新的社會“寄生蟲”,游手好閑、滋生“毛病”的通病又一次出現(xiàn),封建制度不毀滅,藩王宗室的分封制度還會屢屢出現(xiàn)。
公元1368年,南征北戰(zhàn)數(shù)十年的朱元璋終于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經(jīng)過多次北伐,基本掃除了元朝在北方的殘余勢力。同時,盤踞在川蜀地區(qū)的明夏政權和鎮(zhèn)守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也都先后被朱元璋的大軍擊敗,西南之地也納入了明朝版圖。至此,朱元璋的大明政權基本上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統(tǒng)一全國之后,一直在思考自己建立的大明王朝如何才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朱元璋想到的其中一條對策就是封藩。
封藩并不是朱元璋發(fā)明的,最早起源于周朝。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之后,從維護國家統(tǒng)治的角度出發(fā),大量封賞同姓和功臣為諸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具有絕對的統(tǒng)治權,對周天子只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封藩直接造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的局面。秦朝建立之后,以郡縣制取代了封藩制。秦之后的朝代仍有封藩的情況,這種封藩多以分封同姓為主。
由于藩王在自己的領地具有軍政大權,如果與中央朝廷發(fā)生沖突,就很容易出現(xiàn)諸王動亂的情況,歷朝歷代諸王發(fā)動叛亂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
漢景帝時期,意識到諸王權力過大,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決定削藩。削藩導致諸侯權益受損,吳王劉濞于是聯(lián)合其他六位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fā)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劇照
既然封藩對中央朝廷的危害很大,身為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為何還執(zhí)意封藩,難道朱元璋沒有意識到封藩的危害嗎?
一、朱元璋為什么執(zhí)意封藩?朱元璋能夠拿下天下,手下文武大臣發(fā)揮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在洪武三年,朱元璋決定大封有功之臣,這一年總共分封了六位公,二十八位侯,兩位伯,其中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劉伯溫為誠意伯。
盡管朱元璋分封功臣,作為他們?yōu)樽约喊扒榜R后,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犒賞,但是朱元璋從內(nèi)心里對功臣都是不放心的。疑心病極重的朱元璋先后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鏟除大量功臣,受兩案牽連的人數(shù)高達數(shù)萬人,建國后分封的功臣只有寥寥數(shù)人能夠在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大刀之下活下來。
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必然造成朝廷內(nèi)外一些重要職位人員的缺失,文臣的缺失,朱元璋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科舉選拔出來的考生對朝廷感恩戴澤,必然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那么,武將,特別是一些戍邊的大將,朱元璋又該如何去選擇呢。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封藩,讓自己的兒子去戍邊,功臣靠不住,自己的兒子總靠得住吧。
朱棣劇照
因此,在大封功臣的同一年,朱元璋大量封藩自己的兒子,其中二兒子朱樉被封為秦王,三兒子朱棡被封為晉王,四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一年,二兒子朱樉和三兒子朱棡先后就藩,就藩地分別是西安和太原,洪武十三年,四兒子朱棣就藩,就藩地在北平。朱元璋這幾個兒子的就藩地,地處北地,都是戰(zhàn)略要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讓兒子戍邊,永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實現(xiàn)朱元璋朱家天下朱家人守的理念。
二、朱元璋為什么忽視了封藩的危害藩王之亂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在朱元璋大肆封藩之時,曾經(jīng)也有人向朱元璋提出封藩之害。
洪武九年,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朱元璋,認為天下有三件事讓人感到憂慮,即?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封藩之患排名首位。朱元璋收到葉伯巨的上書之后,勃然大怒,認為葉伯巨此舉是在離間朱家骨肉之情,下令逮捕葉伯巨,葉伯巨最終在監(jiān)獄中病死。
朱元璋劇照
一個小小的訓導都能看出封藩的危害,朱元璋何嘗又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太過于自信,認為在自己的精心安排下,封藩不會導致骨肉相殘現(xiàn)象發(fā)生,朱元璋的自信主要源自于以下幾點。
首先,朱元璋在教育兒子方面費了一番功夫。為了能夠讓太子繼承大業(yè),諸王安分守己,朱元璋特別命令禮部尚書陶凱修訂了《昭鑒錄》,里面詳細介紹了皇帝,藩王,臣子所需要遵循的條目。同時讓諸子體察民情,體驗民間疾苦,了解歷史上各朝各代作亂的原因,引以為戒,對藩王特別要求能夠?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為國家藩輔?,朱元璋期望能夠通過教育讓諸王和中央朝廷之間和睦相處。
其次,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精心選擇的接班人,太子朱標是長子,盡管性格仁弱,但是在弟弟犯錯之時,經(jīng)常為弟弟們求情,因此在諸王中的威望很高,如果太子朱標能夠順利繼位,諸王發(fā)生叛亂的可能性不大。
朱標劇照
最后,朱元璋認為在他的安排下,分封的諸王之間存在相互遏制的關系,相互遏制之下諸王對中央朝廷的威脅就會大大減小。在北方,朱元璋分封了秦,晉,燕三王,其中秦王朱樉品行惡劣,向來不受朱元璋喜愛,因此,北方的軍事防務多半在晉王,燕王兩人手里,兩者存在相互遏制的關系,如果晉王朱棡想謀取皇位,燕王朱棣多半不答應,反之亦然。
但是很顯然朱元璋的這幾條計策都沒有生效,對于諸王來說,皇位的誘惑實在太大,古代帝王殺兄弒父奪取皇位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太子朱標的突然病逝讓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苦思冥想之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是很顯然朱允炆并沒有朱標在諸王之中的威望。晉王朱棡的去世進一步打亂了朱元璋的安排,遏制燕王朱棣的屏障不復存在,朱元璋的一切安排都被打亂,面對此種情形,朱元璋在臨終之前不得不發(fā)出?燕王不可不慮?的感嘆。
燕王朱棣劇照
三、結語從朱元璋誅殺功臣,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的情形來看,朱元璋認為功臣不可靠,他想打造一個朱家天下朱家人自己守的大明王朝。但是很顯然,朱元璋為繼位的朱允炆拔掉了功臣這一根刺,卻又埋下了藩王這一隱患,而且后者遠比前者要難處理的多。面對爺爺朱元璋留給自己的爛攤子,朱允炆唯有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借削藩削弱藩王們的勢力,最終引發(fā)了靖難之役。
朱元璋有十幾個兒子,其中有一部分在少年時期就跟著他四處征戰(zhàn)。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顧大臣們反對,除太子朱標外,將其它十幾個兒子都分封到外地,以及邊疆地區(qū)做藩王。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分封藩王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但在當時北方蒙古,瓦刺等各方面威脅依然還很嚴重,將這些藩王放在邊疆地區(qū)就可以替朝廷抵擋入侵。其次朱元璋本人有一定能力,完全可以鎮(zhèn)得住這些人。再加上他分封藩王時也做了一些權力限制,比如藩王僅僅是配合地方官守好封地,卻沒有財權,人事任免權等。另外藩王并不是只封在邊疆,它將藩王們按內(nèi)外三層進行分封,也就是說哪一層敢造反,其它幾層可以一起揍他。
1、蒙古一直都是威脅
朱元璋起兵就是要推翻元朝,將蒙古人從中原地區(qū)趕走。雖然目的達成但蒙古依然很強大,時不時還要過去侵擾。而且瓦刺等少數(shù)民族也一直不安分,因此在邊疆地區(qū)安排一些藩王去鎮(zhèn)守,可以最大程度防止蒙古及其它少數(shù)民族對明朝造成危害。
2、分封制度做了調(diào)整
朱元璋從一個和尚做到了起義軍兵馬大元帥,足可見他個人能力很強。因此他堅信自己可以鎮(zhèn)得住這些兒子們。那么將來他死了以后又該怎么辦呢?其實他在分封時,制度上面做了調(diào)整。藩王在封地內(nèi)只是與地方官進行配合,卻沒有財權,兵權。
3、分封藩王做了多手準備
在進行藩王分封時,朱元璋也考慮到了假如將來藩王造反怎么辦?因此他將藩王們總共分為三層,邊疆地區(qū)是一層,再往里面走還有兩層藩王。假如最里面那位藩王造反,那么朝廷可以派兵與其它藩王一起攻擊他。邊疆地區(qū)造反,則其它兩層藩王可以去揍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8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