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忠臣左良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左良玉是明末將領,也是一位相對復雜的將領,因為其剿匪有功,曾為明廷立下汗馬功勞。卻也經(jīng)常違抗圣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于是善惡忠奸難以下定論。
在左良玉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是叔叔撫養(yǎng)他長大,他身材修長、矯健勇猛,擅于騎射,是武將的好苗子。將在謀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厲害之處就善于帶兵,這也是作為將領的重要素質(zhì),足智多謀的左良玉很會安撫士兵,令其甘愿以死效力。
這跟南梁名將陳慶之很像,陳慶之雖然武力值很低,卻是個統(tǒng)兵高手,總能讓士兵發(fā)揮最大戰(zhàn)力,才成就了陳慶之的不世之功。
從軍后的左良玉很快受到上層重視,崇禎四年,左良玉升任副將,在松山、杏山下與滿清作戰(zhàn),論功排名第一。隨后左良玉被派去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隨著戰(zhàn)爭的繼續(xù),左良玉也在積聚力量,他的部隊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成為明軍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這種擁兵自重的現(xiàn)象在明代很少出現(xiàn),源自統(tǒng)治者對軍權(quán)的絕對控制,武將要私自調(diào)動部隊很困難。明末亂世就不同了,戰(zhàn)事頻起,朝廷不得已只能增強武將的權(quán)力,況且很多時候明廷也開不出軍餉,很多部隊成了將領的私人武裝。
當然,這些都無關痛癢,我們下面分析左良玉為何遭人詬病?
一、不聽指揮
所謂軍令如山,就是上級下令,部隊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只有這樣指揮官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戰(zhàn)斗力才能充分發(fā)揮。假若下屬部隊不服從上級命令,那就很危險了,有可能是兵變的前兆,也許是造反的預謀。
史料記載: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p>
崇禎十年,安慶傳來警報,朝廷命令左良玉前去救援,左良玉不聽,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要求左良玉出兵,左良玉還是不聽。面對朝廷軍令,左良玉置之不理,還縱兵擄掠婦女,奈何朝廷的控制力早就不復從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只能安撫,不能強迫。
作為國家武裝,最不地道的便是劫掠百姓。明末的大地上,起義軍以星火燎原之勢席卷而來,原因為何?
朝廷橫征暴斂、自然災害肆掠、地方官員作威作福,于是乎農(nóng)民揭竿而起。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退到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軍餉,楚王不同意。為了糧餉,左良玉再次放任軍兵劫掠縱火,武昌城中的火光甚至把江面都映紅了。至此,軍隊和土匪已經(jīng)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倒霉的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
史料記載:
“良玉縱兵大掠,火光照江中?!?/p>
哪怕左良玉立過再大的功勛,滅過再多的盜匪,只此劫掠百姓一點,他就配不上“忠臣”的稱號。
三、延誤勤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面對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只差臨門一腳。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當時勤王部隊除了吳三桂的關寧軍,還有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手下號稱八十萬軍兵,事實上并沒有那么多,因為他的部隊魚龍混雜,加之軍紀不嚴,有一戰(zhàn)之力的部隊也超不過十萬。
就算如此,左良玉也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面對勤王號令,左良玉磨磨唧唧,就是不起兵。一方面他對李自成有畏懼心理,畢竟他曾經(jīng)在李自成手下吃過大虧,另一方面,左良玉年事已高,并且他對部隊的戰(zhàn)斗力也沒有信心。
當然其中也有左良玉的私心,那就是保存實力,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手里有兵心里才不慌,假若他左良玉進京勤王,被李自成擊敗,失去軍隊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了他人案板的魚肉。
史料記載: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p>
為了讓左良玉出兵救援,明廷也做了表態(tài),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予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印,如果勤王事成之后,左良玉父子可以時代守把武昌。這開出的籌碼也算是很優(yōu)厚,要官有官,要地有地。
到此階段,崇禎也只能如此了,左良玉出不出兵他無法決定,這支部隊的控制權(quán)早已不在崇禎手中,崇禎只能給予一定好處,希望左良玉能幫他一把。在給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書,交了上去。
四、左良玉的可取之處
只是不論左良玉是否出兵,都為時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皇帝都死了,將領只能自尋生路。左良玉得知國破家亡,失聲痛哭,我相信此時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后悔。
史料記載:
“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巨艦置砲斷江,眾乃定?!?/p>
江南擁立新帝福王,很多將領想率兵東下,左良玉拒絕了,他要在武昌作為分界線阻擊敵人,并將艦船橫列江中,阻止敵人南下。從此可見,左良玉仍是明朝的臣子,他雖然沒有膽子和李自成火拼,卻在明亡后駐守陣地,也彰顯出英雄豪氣。
左良玉無論做過什么,但他沒有背叛明王朝,這一點比吳三桂強了許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滿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會有什么忠奸的爭議了。
況且以崇禎的做派,想令武將們忠貞不二,實在很難。袁崇煥一心報國,并無私心,取得兩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凌遲處死。盧象升誓死抗清,卻因崇禎的猶豫不決,死于滿清屠刀之下,該有的榮譽一項也不給,楊嗣昌還刁難盧象升的家屬,實在是讓前線的將士們寒心。
崇禎的疑心病和不作為,也是左良玉不聽軍令的原因,難道王侯將相的命就是命,將領軍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嗎,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時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慮這個代價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
另外,在崇禎十一年,在許昌發(fā)生兵變,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許昌,在亂軍之中全家被殺,只有兒子幸免于難。這樣的結(jié)果誰能接受得了,誰能承受得了,也許左良玉會把家人的死歸罪于朝廷,隨即改變了很多。
當然,最終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種內(nèi)斗以及清朝軍隊(包括投降清軍)的夾擊之下,滅亡。而左良玉,后來起兵討伐馬士英,最終戰(zhàn)況失利,又重病纏身,望著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總而言之,左良玉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兩面性,面對生死存亡,是盡忠報國還是茍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終沒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兒子左夢庚最終率部投降了清軍。
崇禎十七年,當李自成的部隊氣勢洶洶、一路凱歌攻入北京后,大明王朝一片潰敗。在萬念俱灰之中,崇禎皇帝在一棵歪脖子樹上,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結(jié)束了朱家270多年的歷史。
此時,大明的武將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沒有來救駕,任由李自成血染北京城。不僅如此,后人還說左良玉是忠臣。
這個忠臣究竟是如何忠于大明的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喜歡明史的朋友,一看這個標題大約就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兒子朱棣發(fā)動的政變靖難之役。與這個時期發(fā)生的事情,真的很相似。
在靖難之役的關鍵時刻,朱棣率軍南下攻打南京。在必經(jīng)之路上,有駙馬都尉梅殷手握40萬大軍,一直在淮安駐軍。朱棣的隊伍從旁邊經(jīng)過,直逼南京,最后直搗皇室。
而梅殷致始致終都沒有攔截,或在后方阻擊朱棣,便讓其暢通無阻地殺到了南京。最后,建文帝朱允炆在宮里放了一把火,接著自殺身亡,明惠帝統(tǒng)治時期正式結(jié)束。
崇禎皇帝也是在大軍逼迫之下,自殺身亡的。他的大臣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部隊,沒有作出一絲的援助,也讓李自成一路暢通無阻,打到了北京!
崇禎皇帝沒有放火,而是大開殺戒,把自己的親人砍的砍,殺的殺,最后自己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jié)束了大明王朝。
歷史,有輪回?
還是,還是人性,本來就是如此?
崇禎皇帝自縊發(fā)生的歷史背景
崇禎皇帝在位17年,本是個勤政的皇帝。史書說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一個皇帝能不能守好自己的江山,其實與皇帝是否勤政,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前,國家就出現(xiàn)了衰敗的景象。
1 :天災
《漢南續(xù)郡志》記載:
?崇禎元年,全陜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xiāng)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草都不能生存,何況是人,難怪有十室九空的凄涼慘劇。
崇禎14年,華北各省又瘟疫大起,朝發(fā)夕死。崇禎16年,北京的人口死亡大約四成。
2:農(nóng)明起義不斷
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持續(xù)不斷的旱災、水災、蝗災、和流行大疫,使整個社會都處于非常脆弱的境地,仿佛有什么一觸碰,就會爆發(fā)!
逃難的流民,亂世中的盜匪,被饑餓逼慌的農(nóng)民,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規(guī)模不同的各種起義軍。
規(guī)模大的起義軍,有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張獻忠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8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