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guó)歷史上的一代雄主
,揭秘李雄傳奇的一生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3 11:35:51
十六國(guó)歷史上的一代雄主 ,揭秘李雄傳奇的一生
大家好,我是小編
,說起李雄的話
,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
李雄是氐族人
,年少英偉
,相貌不凡。雖然被一個(gè)道士斷言將來必成大器
,不過年輕的李雄
,還沒有機(jī)會(huì)展現(xiàn)他的才華。因?yàn)樗母赣H李特和叔叔李流
,也是叱咤一時(shí)的人物
。
歷史上的一代雄主,揭秘李雄傳奇的一生.png)
西晉永康二年
,李特利用西晉內(nèi)亂的機(jī)會(huì)
,率領(lǐng)流民舉起了反旗,并且攻占成都
,安撫各地流民,實(shí)力日漸壯大
,因此遭到了西晉王朝的忌憚
,派遣各路軍隊(duì)對(duì)李特進(jìn)行征討。就在第二年
,李特率軍擊敗西晉三路大軍
,聲威更盛,李雄跟隨父親四處征戰(zhàn)
,也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
。然而不久后,李特也遇到了他最大的敵人
,平西將軍兼益州刺史羅尚
。
羅尚為人貪婪狡詐,多次與李特交戰(zhàn)
,都敗在了他的手上
,不過此人非常有韌性,屢戰(zhàn)屢敗
,最終通過假議和騙取了李特信任
,暗中聯(lián)絡(luò)巴蜀各地地主武裝,趁著李特沒有防備
,發(fā)動(dòng)突襲
,最終將李特殺死。李特死后,流民一度群龍無首
,眼看就要崩潰
,此時(shí)李特的弟弟李流站了出來,收集殘兵
,整頓軍備
,起義軍聲勢(shì)再次壯大。
如同完成使命一般
,李流在穩(wěn)定住局勢(shì)之后
,就身染重疾,彌留之際
,他將指揮權(quán)交到了李雄的手上
。這一年李雄29歲,正是年富力強(qiáng)的年紀(jì)
,他也沒有辜負(fù)叔叔對(duì)他的期望
,接過軍權(quán)后,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之路
。
李雄徹底掌權(quán)后
,自稱大都督,大將軍
,親自率軍攻打成都
,在他的督戰(zhàn)下,起義軍越戰(zhàn)越勇
,一舉拿下了這座巴蜀核心重城
,流民軍也有了自己的據(jù)點(diǎn),并且以此為中心向四方擴(kuò)張
。由于巴蜀大地的險(xiǎn)要地勢(shì)
,李雄可謂是如魚得水,崛起之勢(shì)已經(jīng)不可阻擋
,兩年后便自稱成都王
。
此時(shí)的西晉內(nèi)亂頻發(fā),對(duì)于李雄在巴蜀的割據(jù)
,沒有絲毫辦法
,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得勢(shì)。在這樣的大好形勢(shì)下
,李雄也不客氣了
,于公元306年正式稱帝,建立成漢帝國(guó)
。33歲的李雄由此成為十六國(guó)君主中
,第一個(gè)稱帝的統(tǒng)治者
,開創(chuàng)了先河。雖然出身少數(shù)民族
,李雄卻有著卓越的治國(guó)理政才能
。
成漢剛建立時(shí),由于國(guó)家的基礎(chǔ)是流民
,沒有什么規(guī)矩可言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李雄重用尚書令閻式
,建立了百官制度
,并且依靠自己強(qiáng)勢(shì)的手腕,將這一制度推行了下去
,由此政令通達(dá)
,鞏固了成漢的統(tǒng)治。不過
,光有權(quán)力還不行
,也得有錢啊,經(jīng)歷多年戰(zhàn)爭(zhēng)
,成漢國(guó)內(nèi)可謂是民生凋敝
,為了解決財(cái)政問題,李雄下令輕徭薄賦
,鼓勵(lì)百姓大力發(fā)展農(nóng)桑
。
成都平原本就是沃野千里,只要社會(huì)穩(wěn)定
,就能夠安居樂業(yè),并且提供源源不斷的財(cái)力
,三國(guó)時(shí)的蜀漢政權(quán)
,正是依靠此地,與魏
、吳兩國(guó)鼎立
,在李雄不遺余力治理下,蜀地再次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李雄能夠占有此地
,割據(jù)一方的話,真的是綽綽有余
。
李雄共在位28年時(shí)間
,他統(tǒng)治時(shí)期,成漢社會(huì)安定
,百姓安居
,周邊夷族紛紛歸附
,疆域也達(dá)到了鼎盛。在當(dāng)時(shí)全國(guó)大亂的情況下
,維持了巴蜀短暫的穩(wěn)定
,真的很難得。李雄憑借此功績(jī)
,足以當(dāng)?shù)蒙弦淮骶姆Q號(hào)了
。
說出中國(guó)歷史上一百個(gè)皇帝
西漢
漢昭帝劉弗陵(8歲登基,21歲死)
漢平帝劉衎(9歲登基
,14歲死)
孺子?jì)雱耄ǎ矚q登基
,21歲死)
東漢
漢和帝劉肇(10歲登基,27歲死)
漢殤帝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ǎ保埃叭盏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歲死)
漢順帝劉保(11歲登基,30歲死)
漢沖帝劉炳(2歲登基
,3歲死)
漢質(zhì)帝劉纘(8歲登基
,9歲死)
漢靈帝劉宏(12歲登基,34歲死)
漢獻(xiàn)帝劉協(xié)(9歲登基
,54歲死)
三國(guó)
魏
魏齊王曹芳(8歲登基
,45歲死)
吳
吳廢帝孫亮(12歲登基,20歲死)
晉
東晉
晉成帝司馬衍(8歲登基
,25歲死)
晉穆帝司馬聃(2歲登基
,21歲死)
晉孝武帝司馬曜(11歲登基,35歲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廢帝劉子業(yè)(12歲登基
,13歲死)
宋順帝劉準(zhǔn)(11歲登基
,14歲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元宏(5歲登基,33歲死)
北魏孝明帝元翊(6歲登基
,19歲死)
北魏幼主元釗(3歲登基
,3歲死)
東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11歲登基,28歲死)
北齊
北齊后主高緯(8歲登基
,21歲死)
北齊幼主高恒(8歲登基
,8歲死)
北周
北周靜帝宇文衍(7歲登基,9歲死)
五代十國(guó)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訓(xùn)(7歲登基
,16歲死)
宋
北宋
宋哲宗趙煦(10歲登基
,25歲死)
南宋
宋恭帝(4歲登基,5歲死)
宋端宗(7歲登基
,10歲死)
宋幼主(7歲登基
,8歲死)
遼
遼圣宗(12歲登基,61歲死)
西夏
西夏毅宗(2歲登基
,21歲死)
西夏惠宗(8歲登基
,27歲死)
西夏崇宗(4歲登基
,58歲死)
元
天順帝(9歲登基)
元寧宗(7歲登基,7歲死)
明
明英宗(9歲登基
,39歲死)
明神宗(10歲登基
,57歲死)
清
清世祖(6歲登基,24歲死)
清圣祖(8歲登基
,69歲死)
清穆宗(6歲登基
,20歲死)
清德宗(4歲登基,38歲死)
清恭宗(4歲登基
,62 超過八十歲的皇帝只有七位
,即最長(zhǎng)壽的南越武帝趙陀(100歲以上)、乾隆皇帝(89)
、梁武帝蕭衍(86)
、唯一的大統(tǒng)一王朝女皇帝武瞾(82)、宋高宗趙構(gòu)(81)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镠(81)
、元世祖忽必烈(80)
。
70歲到79歲的皇帝有12位
,包括十國(guó)楚武穆王馬殷(79)
,唐玄宗李隆基(78)、十國(guó)前蜀高祖王建(72)
、明太祖朱元璋(71)
,三國(guó)吳大帝孫權(quán)(71),五代南平高季興(71)
,十六國(guó)后燕高祖慕容垂(71)
、漢武帝劉徹(70)、唐高祖李淵(70)
、遼道宗耶律洪基(70)
、西夏仁宗嵬名仁孝(70)、十六國(guó)南燕高祖慕容德(70)
。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叮皻q到69歲的皇帝有38位
,包括清康熙皇帝(69)
,清道光皇帝(69),十六國(guó)西涼武昭王李暠(68)
,宋孝宗趙眘(68)
,清太祖努爾哈赤(68),周帝吳三桂(67)
,十六國(guó)北涼高祖沮渠蒙遜(67)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67)
,金世宗完顏雍(67),新帝王莽(67)
、元太祖成吉思汗(66)
、蜀漢后主劉禪(65),明成祖朱棣(65)
,隋文帝楊堅(jiān)(64)
、蜀漢昭烈帝劉備(63)、唐德宗李適(64)
,西夏神宗嵬名遵頊(64)
,漢光武帝劉秀(63)、十六國(guó)后涼高祖呂光(63)
,漢高祖劉邦(62)
、宋武帝劉裕(62),清末代皇帝溥儀(62)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61)
、十國(guó)后蜀高祖孟知祥(61),遼圣宗耶律隆緒(61)
,十六國(guó)后秦高祖姚興(61)
,清嘉慶皇帝(61),五代梁太祖朱溫(61)
,明世宗(60)
,宋理宗(60)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担皻q到59歲的皇帝有60位
,包括宋太宗(59)、明神宗(58)
,雍正皇帝(58)
、宋寧宗(58)、陳高祖陳霸先(57)
,宋欽宗趙桓(57)
,唐高宗李治(56),齊高帝蕭道成(56)
,晉武帝司馬炎(55)
,唐中宗(55),唐睿宗(55)
,漢獻(xiàn)帝(54)
,齊武帝(54),陳宣帝(54)
,唐代宗(54)
,宋仁宗(54)
,宋徽宗(54),晉簡(jiǎn)文帝(53)
,陳后主(52)
,清太宗(52)、唐太宗(52)
,后周太祖(51)
,秦始皇(50)、宋太祖(50)等
。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矗皻q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梁簡(jiǎn)文帝(49)
,漢景帝(48)
,明仁宗(48),梁元帝(47)
,漢文帝(47)
,南唐后主李煜(42),明憲宗(41)
,魏文帝曹丕(39)等
。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
,包括后周世宗柴榮(39)
,宋神宗(39),明光宗(39)
,明宣宗(38)
,清光緒皇帝(38)、魏明帝曹叡(36)
,宋英宗(36)
,明穆宗(36),宋度宗(35)
,崇禎皇帝(35)
,正德皇帝(38),咸豐皇帝(31)
,明代宗(30)等
。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
,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4)
、順治皇帝(24)
,天啟皇帝(23)等
。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包括五代漢隱帝劉承佑(19),五代周恭帝柴宗訓(xùn)(19)
,清同治皇帝(18)
,晉穆帝司馬聃(18),唐敬宗李湛(17)
,唐哀李柷(17)
,漢廢帝劉辨(16),宋帝劉子業(yè)(16)
,宋順帝劉準(zhǔn)(12)等
。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五位,包括八歲漢質(zhì)帝劉纘
,六歲的元寧宗
、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
,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
,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
,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dāng)深遠(yuǎn)
。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趙陀(前208-前137
,共71年),康熙皇帝(1661-1722
,共61年)和乾隆皇帝(1735-1795
,共60年)。
漢武帝(前141-87)和西夏仁宗(1139-1193)都是54年
,西夏崇宗(1086-1139)53年
。
在位超過40年的有9位,包括遼圣宗(49年)
、明神宗(48年)
、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
、明世宗(45年)
、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
、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
、蜀后主劉禪(41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7年)
、元順帝(38年)
、宋高宗(36年)、唐高宗(34年)
、元世祖(34年)
、光緒皇帝(34年)、漢光武帝(33年)
、漢獻(xiàn)帝(31年)
、十國(guó)吳越王錢弘俶(31年)、十六國(guó)成漢太宗(30年)
、道光皇帝(30年)
、明太祖朱元璋(31年)、劉宋武帝(30年)
,北魏太武帝(30年)等
。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包括北魏孝武帝(28年)
,前秦昭宣帝苻堅(jiān)(28年)
,金世宗(28年),宋孝宗(27年)
、唐德宗(26年)
,漢成帝(25年),晉武帝(25年)
,宋真宗(25年)
,宋徽宗(25年),漢文帝(23年)
,北魏道武帝(23年)
,唐太宗(23年),明憲宗(23年)
,明英宗(22年)
,明成祖(22年),宋太宗(21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22年)
,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 包括遼太宗(20年)
、順治皇帝(18年)、明崇禎帝(17年)
、宋太祖(16年)
、武則天(15年)
、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4年)
、雍正皇帝(13年)
、太平天國(guó)天王洪秀全(13年)、咸豐皇帝(11年)
、宋度宗(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元仁宗
、八年有9位
,包括劉宋明帝、唐高祖
、唐睿宗
、金太祖、元憲宗
、明景泰帝等
。七年有15位,包括明景泰帝
、漢惠帝
、晉懷帝、陳文帝
、陳后主
、后唐明宗、宋光宗
、明熹宗
。六年有18位, 包括漢哀帝
、魏文帝
、后晉高祖、明穆宗
、曹魏高貴鄉(xiāng)公
、吳帝孫亮、吳景帝孫休
、晉廢帝
、北魏獻(xiàn)文帝、唐中宗
、唐肅宗
、唐武宗。五年有18位, 包括晉元帝
、后梁太祖
、后周世宗。三年有29位
, 包括五代后唐莊宗
、末代皇帝溥儀、五代后周太祖
。兩年有39位
,包括宋欽宗2年有42位,包括明仁宗
。不滿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shí)間
。很多皇帝登基時(shí)還在吃奶
,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shí)的年齡統(tǒng)計(jì)。
五代十國(guó)的楚武穆王馬殷
,76歲才登基
,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7歲才登基
;吳三桂67歲自封周前帝
;三國(guó)劉備61歲才登極;漢高祖劉邦55歲稱帝
;袁世凱58歲自封中華帝
。
從統(tǒng)計(jì)數(shù)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
;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
;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
;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
;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
。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jì)210位
。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
,69歲駕崩
;
宋仁宗十三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
,54歲歿
;
明神宗十歲登基
,做了48年皇帝,58歲卒
;
秦始皇13歲繼承秦王位
,39歲統(tǒng)一中國(guó)稱帝,在皇帝位12年
, 50歲死
;
漢武帝16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
,70歲卒
。
他們做了一輩子皇帝,整部歷史就是皇帝史
,然而
,更多的是幼年儲(chǔ)君一登基便被殺
,想長(zhǎng)命點(diǎn)還是不要當(dāng)沒有權(quán)力的太子
,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鐘人頭落地
。每次改朝換代
,就是一次血洗宮廷。到底有幾位皇帝能善終
? 皇武則天 公元528年 北魏殤帝(元姑娘①) 年號(hào):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陳碩真②) 年號(hào):無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
、武則天)
年號(hào):天授、如意
、長(zhǎng)壽
、延載、證圣
、天冊(cè)萬歲
、萬歲登封、萬歲通天
、神功
、圣歷、久視
、大足
、長(zhǎng)安、神龍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遼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③) 年號(hào)崇福 在位14年
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俟担玻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魏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后殺死,國(guó)不可一日無君
,胡太后遂從后宮抱來一個(gè)女嬰
,假稱是孝明帝之子
,讓女嬰做皇帝,改元“武秦”
,不久胡太后為了避免被眾人知曉此事
,于是殺死該名女嬰,另立元暉之子元釗為帝
,是為北魏幼主
。因此該名女嬰在胡太后的操縱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
,故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
,一般可稱“元姑娘”,胡太后之后匆匆給女嬰加上謚號(hào)殤帝(一般正史不可見)
,所以北魏元姑娘才是中國(guó)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 ②陳碩真
,唐代睦州雉山縣梓桐源田莊里人
,巾幗女杰。因不滿暴政壓迫剝削百姓
,于是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眾起義
,自稱為“文佳皇帝”。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垡善账偻辏何鬟|仁宗耶律夷列之女
,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
,由于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
,遺命耶律普速完稱制;公元1164年
,耶律普速完正式稱制
,改元崇福,號(hào)承天太后
,后由于公爹蕭斡里刺和駙馬蕭朵魯不的控制
,耶律普速完號(hào)稱皇帝,稱承天皇帝
,不到幾天
,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殺
,耶律直魯古即位
。耶律直魯古謚號(hào)“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國(guó)
中國(guó)古代所有朝代主要皇帝名稱?
一
、秦朝
1
、秦始皇帝嬴政
2
、二世皇帝嬴胡亥
3、秦王嬴子?jì)?/p>
二
、西漢
1
、太祖劉邦
2、孝惠皇帝劉盈
3
、前少帝劉恭
4
、后少帝劉弘
5、太宗劉恒
6
、孝景皇帝劉啟
7
、世宗劉徹
8、孝昭皇帝劉弗陵
9
、漢廢帝劉賀
10
、中宗劉詢
11、高宗劉奭
12
、統(tǒng)宗劉驁
13
、孝哀皇帝劉欣
14、元宗劉衎
三
、新朝
1
、新皇帝王莽
四
、玄漢
1
、更始帝劉玄
五、赤眉漢
1
、建世帝劉盆子
六
、趙漢
1、漢嗣帝王郎
2
、成家公孫述
七
、東漢
1、世祖劉秀
2
、顯宗劉莊
3
、肅宗劉炟
4、穆宗劉肇
5
、孝殤皇帝劉隆
6
、恭宗劉祜
7、前少帝劉懿
8
、敬宗劉保
9
、孝沖皇帝劉炳
10、孝質(zhì)皇帝劉纘
11
、威宗劉志
12
、孝靈皇帝劉宏
13
、后少帝劉辯
14、孝獻(xiàn)帝劉協(xié)
八
、三國(guó)魏
1
、高皇帝曹騰
2、太皇帝曹嵩
3
、太祖武皇帝曹操
4
、高祖/文皇帝曹丕
5、烈祖/明皇帝曹睿
6
、齊王曹芳
7
、高貴鄉(xiāng)公曹髦
8、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九
、三國(guó)蜀
1
、漢烈祖劉備
2、后主劉禪
十
、三國(guó)吳
1
、始祖孫堅(jiān)
2、太祖孫權(quán)
3
、廢帝孫亮
4
、太宗孫休
5、末帝孫晧
十一
、西晉
1
、高祖司馬懿
2、世宗司馬師
3
、太祖司馬昭
4
、世祖司馬炎
5、孝惠皇帝司馬衷
6
、趙王司馬倫(篡位)
7
、孝懷皇帝司馬熾
8、孝愍皇帝司馬鄴
十二
、東晉
1
、中宗司馬睿
2、肅宗司馬紹
3
、顯宗司馬衍
4
、康皇帝司馬岳
5、孝宗司馬聃
6
、哀皇帝司馬丕
7
、廢帝司馬奕
8、太宗司馬昱
9
、烈宗司馬曜
10
、安皇帝司馬德宗
11
、恭皇帝司馬德文
十三、前涼
1
、恒王張重華
2
、哀王張曜靈
3、威王張祚
4
、沖王張玄靚
5
、悼王張?zhí)戾a
十四、后涼
1
、太祖呂光
2
、隱王呂紹
3、靈帝呂纂
4
、末主呂隆
十五
、南涼
1、烈祖禿發(fā)烏孤
2
、康王禿發(fā)利鹿孤
3
、景王禿發(fā)傉檀
十六、西涼
1
、太祖李暠
十七
、北涼
1、文王段業(yè)
2
、太祖渠蒙遜
3
、哀王沮渠牧犍
十八、前趙
1
、高祖劉淵
2
、廢帝劉和
3
、烈宗劉聰
4
、隱帝劉璨
5、襄宗劉曜
十九
、后趙
1
、高祖石勒
2、太祖石弘
3
、正帝石虎
4
、成帝石世
5、仁武帝石遵
6
、興武帝石鑒
7
、末帝石袛
二十、前秦
1
、高祖苻健
2
、越厲王苻生
3
、世祖苻堅(jiān)
4、哀平帝苻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