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蕭昭文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是說的掌握實權的鷹派皇帝,而對于那些有位無權的傀儡皇帝,別說朝綱獨斷、生殺予奪了,恐怕連想吃什么東西都做不了主。南齊第四任皇帝蕭昭文就是一例。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母親為宮人許氏,其兄為蕭昭業(yè)。486年封臨汝公,初為輔國將軍、濟陽太守。492年,轉持節(jié)、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兼輔國將軍。493年,進號冠軍將軍。文惠太子去世后,蕭昭文還都。同年,皇太孫蕭昭業(yè)即位,蕭昭文被封為中軍將軍,改封新安王。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蕭昭業(yè)被蕭鸞殺死,廢掉帝號,隨即扶立蕭昭文即帝位,成為南齊第四任皇帝,改年號為延興。
蕭昭文是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事,聽命蕭鸞。即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蕭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蕭鸞的親信黨羽也得到了重用和提拔,把持著朝中主要位置。為了加強對蕭昭文的控制,蕭鸞規(guī)定“帝起居皆諮而后行”(《南齊書·海陵王本紀》),蕭昭文的一切生活起居,必須先請示蕭鸞,得到蕭鸞的點頭允準后方可進行,否則相關工作人員就會受到嚴懲,甚至砍頭。華里的皇宮,竟然成了蕭昭文的監(jiān)獄。
有一天,蕭昭文突然很想吃一道蒸魚菜,就派人通知太官令,也就是掌宮廷膳食、酒果的官員,誰知等了半天,蒸魚菜也沒端上來。蕭昭文又派人去催,結果依然。這下蕭昭文急了,他親自出馬,跑到御膳廚房,想看個究竟。到了后,發(fā)現(xiàn)廚房根本就沒做這道菜。蕭昭文斥責太官令,怎么回事,朕要吃個蒸魚菜,為什么沒做?太令官回答“無錄公命”,也就是他沒得到蕭鸞的指示。最后,太令官“竟不與”(《南齊書·海陵王本紀》),沒辦法,這是要人命的事,故始終沒給蕭昭文做。
當皇帝當?shù)竭@個份,蕭昭文真是千古一人。蕭昭文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給蕭鸞加官進爵。九月“乙未,驃騎大將軍鸞假黃鋮”,不久,“丁酉,……進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宣城公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加殊禮,進爵為王。”當然,這一切都是蕭鸞逼迫的。與此同時,蕭鸞舉起屠刀,對高帝蕭道成、武帝蕭賾的子孫進行血腥屠殺,“(九月)癸未,誅新除司徒鄱陽王鏘、中軍大將軍隨郡王子隆……(十月)戊戌,誅新除中軍將軍桂陽王鑠、撫軍將軍衡陽王鈞、侍中秘書監(jiān)江夏王鋒、鎮(zhèn)軍將軍建安王子真、左將軍巴陵王子倫”(《南齊書·海陵王本紀》),以防止皇族宗室威脅到他的政治地位。
蕭昭文原本就是蕭鸞篡位的一個過渡,等一切準備好了,時機成熟了,蕭昭文也就該讓位了。十月辛亥,蕭鸞以皇太后的名義,稱蕭昭文“嗣主幼沖,庶政多昧,且早嬰尪疾,弗克負荷,所以宗正內(nèi)侮,戚藩外叛,覘天視地,人各有心。雖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廟之危行及。自非樹以長君,鎮(zhèn)以淵器,未允天人之望,寧息奸宄之謀”,同時大肆褒獎蕭鸞“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鐘慈太祖,識冠生民,功高造物,符表夙著,謳頌有在,宜入承寶命,式寧宗祏”(《南齊書·海陵王本紀》),總之一句話,蕭昭文當皇帝不稱職,應該讓位于蕭鸞。
蕭昭文被廢黜后,為海陵王。蕭鸞即位后,雖然下詔“海陵王依漢東海王彊故事,給虎賁、旄頭、畫輪車,設鐘虡宮縣,供奉所須,每存隆厚”,給予蕭昭文優(yōu)厚的俸祿,但也不過是笑里藏刀。一個月后,蕭鸞“稱王有疾,數(shù)遣御師占視,乃殞之”(《南齊書·海陵王本紀》)。在蕭鸞的格外“關懷”下,蕭昭文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當了三個月傀儡皇帝,蕭昭文沒吃上蒸魚菜,倒吃上了蕭鸞的毒藥。蕭昭文死時年僅十五歲,葬以王禮,謚號“恭王”。(劉秉光)
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至最后一個“皇帝”溥儀1912年,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別是61年和60年,壽命最長的是清乾隆89歲,其次是武則天82歲,最短的是金末的一個從即位至被殺,不到半天!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陜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第一次統(tǒng)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shù)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yǎng)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BC187年高后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BC187年高后呂雉攝政BC187—BC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BC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繡)
第2任明帝劉莊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xié)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END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END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xiāng)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END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END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yè)(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END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fā)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颙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并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END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END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后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shù) 亡于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后趙
319 后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臺)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后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后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fā)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yè)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tǒng)萬(陜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云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yè)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準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END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蕭昭業(yè)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END
后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后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jié)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END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END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后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陜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shù)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shù)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后武曌武則天臨朝執(zhí)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國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國276年END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qū)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shù)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后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后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后晉
后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后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陜西鳳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镠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漢帝國 劉巖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jié)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國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國153年
兩宋共18帝立國320年END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監(jiān)國孛兒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國號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共15帝19傳立國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遷共立國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熾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鈺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鈞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傳立國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計28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滿清帝國共12帝立國296年大清王朝立國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
三國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世祖文帝曹丕,烈祖明帝曹睿,齊王曹芳,廢帝曹髦,元帝曹奐。
蜀漢:昭烈帝劉備,懷帝后主劉禪。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廢帝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文帝孫和,末帝烏程侯孫皓。
兩晉十六國
西晉:世祖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
東晉: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廢帝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安帝司馬德宗,恭帝司馬德文。
前趙:高祖光文皇帝劉淵,廢帝劉和,烈宗昭武帝劉聰,隱帝劉粲,襄宗昭皇帝劉曜,末帝劉熙。
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文帝石弘,太宗孝帝石寇覓,太祖武帝石虎,正帝石世,成帝石遵,仁武帝石鑒,興武帝石祗。
前燕:高祖武宣帝慕容廆,太祖文明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幽帝慕容暐。
前秦:太祖惠武帝苻洪,高祖景明帝苻健,廢帝苻生,文桓帝苻雄,世祖昭宣帝苻堅,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苻崇。
后秦:太祖武昭帝姚萇,高祖文桓帝姚程佳,姚泓。
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帝慕容寶,中宗昭武帝慕容盛,質宗昭帝慕容熙,景宗惠懿帝慕容云。
北朝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圭,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南安隱王拓跋余,高宗文成帝拓跋浚,顯祖獻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元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肅宗孝明帝元詡,幼主元釗,敬宗孝莊帝元子攸,長廣敬王元曄,烈宗節(jié)閔帝元恭,安定王元朗,顯宗孝武帝元修。
西魏:孝武帝(出皇帝)元修,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帝元廓。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閔帝宇文覺,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靜帝宇文衍。
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世宗文襄帝高澄),顯祖文皇帝高洋,廢帝高殷,肅宗孝昭帝高演,世祖武成帝高湛,后主安帝高緯,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順皇帝高恒。
南朝
宋:高祖武帝劉裕,營陽王劉義符,太祖文帝劉義隆,劉劭,世祖孝武帝劉駿,廢帝劉子業(yè),太宗明帝劉彧,蒼梧王劉昱,順帝劉準。
齊:太祖高帝蕭道成,世祖武帝蕭賾,郁林王蕭昭業(yè),海陵恭王蕭昭文,高宗明帝蕭鸞,煬帝(東昏侯)蕭寶卷,和帝蕭寶融。
梁:高祖武帝蕭衍,臨賀王蕭正德,太宗簡文帝蕭綱,高宗昭明帝蕭統(tǒng),安帝蕭歡,豫章王蕭棟,武陵王蕭紀,元帝蕭繹,閔帝蕭淵明,敬帝蕭方智,蕭莊。
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世祖文帝陳蒨,臨海王陳伯宗,高宗孝宣帝陳頊,煬公陳叔寶。
三國 魏: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魏高皇帝曹滕字季興(西漢平陽懿侯曹參之后,太帝養(yǎng)父,文帝追封)
太皇帝曹嵩(西漢汝陰文侯夏侯嬰之后,高帝養(yǎng)子,文帝追封)
太祖武皇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太帝子,文帝父,文帝追封)
太宗 文皇帝曹丕字子恒:[黃初(220--226)]
烈祖明皇帝曹睿字符仲:[太和(227--232)青龍(233--236)景初(237--239)]
齊王曹芳字蘭卿:[正始(240--248)嘉平(249--253)明帝養(yǎng)子]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字彥士:[正元(254--255)甘露(256--259)文帝孫]
元皇帝曹奐字景明:[景元(260--263)咸熙(264--265)武帝孫]
蜀漢
昭烈皇帝劉備字玄德:[章武(221--222)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后主劉禪字公肆小名阿斗:[建興(223--237)延熙(238--257)景耀(258--262)炎興(263)]
吳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吳武烈皇帝孫堅字文臺:(春秋年間孫武之后,大帝父,追封)
大皇帝孫權字仲謀:[黃武(222--228)黃龍(229--231)嘉禾(232--237)赤烏(238--250)太元(251)神鳳(252)]
會稽王孫亮字子明:[建興(252--253)五鳳(254--255)太平(256--257)]
景皇帝孫休字子烈:[永安(258--263)]
文皇帝孫和字子孝(大帝子,末帝父,追封)
末帝孫皓字元宗:[元興(264)甘露(265)寶鼎(266--268)建衡(269--271)鳳凰(272--274)天冊(275)天璽(276)天紀(277--280)]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字仲達(武帝祖父)
太祖文皇帝司馬昭字子上(武帝父)
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字子元(武帝伯父)
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字安世:[泰始(265--274)咸寧(275--279)太康(280--289)太熙(290)]
惠皇帝司馬衷字正度:[永熙(290)元康(291--299)永康(300)永寧(301)太安(302--303)建武(304--305)光熙(306)]
趙王司馬倫:[建始(301)宣帝子]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孝懷皇帝司馬熾字豐度:[永嘉(307--312)武帝子]
孝愍皇帝司馬鄴字彥旗:[建興(313--316)武帝孫]
東晉中宗孝元皇帝司馬睿字景文:[建武(317)太興(318--321)永昌(322)宣帝曾孫]
肅宗明皇帝司馬紹字道畿:[太寧(323--325)]
顯宗成皇帝司馬衍字世根:[咸和(326--334)咸康(335--342)]
康皇帝司馬岳字世同:[建元(343--344)]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孝宗穆皇帝司馬聃字彭子:[永和(345--356)升平(357--361)]
哀皇帝司馬丕字千齡:[隆和(362)興寧(363--365)]
廢皇帝司馬奕字延齡:[太和(366--370)]
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字道萬:[咸安(371--372)元帝子]
孝武皇帝司馬曜字昌明:[寧康(373--375)太元(376--396)]
安皇帝司馬德宗:[隆安(397--401)元興(402)大亨(402)元興(403--404)義熙(405--418)]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恭皇帝司馬德文:[元熙(419--420)]
十六國:
漢高祖光文皇帝劉淵:[元熙(304--307)永鳳(308)河瑞(309)]
烈宗昭武皇帝劉聰:[光興(310)嘉平(311--314)建元(315)麟嘉(316--317)]
靈皇帝劉粲字士光:[漢昌(317)]
前趙 劉曜:[光初(318--329)光文皇帝皇侄]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成始祖景皇帝李特:(武帝父)
太宗武皇帝李雄:[建興(304--305)宴平(306--310)玉衡(311--334)]
幽公李期字世運:[玉恒(335--337)]
漢中宗昭文皇帝李壽:[漢興(338--343)武帝堂弟]
歸義侯李勢字子仁:[太和(344--345)嘉寧(346-- 347)]
前涼昭公張寔:[建興(317--319)]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成公張茂:[建興(320--323)]
文公張駿:[建興(324--345)]
桓公張重華:[建興(346--353)]
威公張祚:[和平(354)]
沖公張玄靚:[建興(355--360)升平(361--362)]
歸義侯張?zhí)戾a:[升平(363--376)]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后趙高祖明皇帝石勒字世龍:[太和(328--329)建平(330-- 333)]
海陽王石弘字大雅:[延熙(334)]
太祖石虎:[建武(335--348)太寧(349)明帝侄]
彭城王石遵:(在位183天,無年號)
義陽王石鑒:[青龍(350)]
新興王石袛:[永寧(350--351)]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魏武悼天王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永興(350--352)石虎養(yǎng)孫]
前燕高祖武宣皇帝慕容傀(文明帝父,追封)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無年號)
烈祖景昭皇帝慕容俊:[元璽(352--356)光壽(357--359)]
幽皇帝慕容暐:[建熙(360--369)]
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燕元(384--385)建興(386--395)文明皇帝子]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永康(396--397)]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建平(398)長樂(399--400)]
昭文皇帝慕容熙:[光始(401--406)建始(407)]
西燕濟北王慕容泓:[燕興(384)景昭皇帝子]
威皇帝慕容沖:[更始(385)]
西燕王段隨:[昌平(386)]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西燕王慕容凱:[建明(386)]
西燕王慕容瑤:[建平(386)]
西燕王慕容忠:[建武(386)]
河東王慕容永:[中興(386--394)]
南燕獻武皇帝慕容德字玄明:[建平(400--404)文明皇帝子]
末主慕容超字祖明:[太上(405--410)獻武皇帝侄]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前秦惠武皇帝苻洪(原姓蒲,無年號)
高祖明皇帝苻健:[皇始(351--354)]
厲王苻生:[壽光(355--356)]
文桓皇帝苻雄(惠武皇帝子,宣昭皇帝父)
世祖宣昭皇帝苻堅:[永興(357--358)甘露(359--364)建元(365--384)]
哀平皇帝苻丕:[太安(385)]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高皇帝苻登字文高:[太初(386--394)宣昭皇帝族孫]
后主苻崇:[延初(394)]
后秦始祖景元皇帝姚弋仲(武昭皇帝父,追封)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白雀(384--385)建初(386--393)]
高祖文桓皇帝姚興:[皇初(394--398)弘始(399--415)]
后主姚泓:[永和(416--417)]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北燕惠懿皇帝高云字子雨:[正始(407--409)后燕惠愍皇帝養(yǎng)子]
北燕元皇帝馮和(文成皇帝祖父,追封)
宣皇帝馮安(文成皇帝父,追封)
太祖文成皇帝馮跋:[太安(409--430)]
昭成皇帝馮弘:[太興(431--436)]
西秦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建義(385--387)]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388--400)]
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永康(412--419)建弘(420--428)]
后主乞伏暮末:[永弘(428--431)]
后涼景昭王呂婆樓(懿武皇帝父)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太安(386--388)麟嘉(389--395)龍飛(396--398)承康(399)]
靈皇帝呂纂字永緒:[咸寧(399--400)]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后主呂隆字永基:[神鼎(401--403)]
南涼烈祖武王禿發(fā)烏孤:[太初(397--399)]
康王禿發(fā)利鹿孤:[建和(400--401)]
景王禿發(fā)縟檀:[弘昌(402--404)]
北涼武宣王段業(yè):[神璽9397--398)天璽(399--400)]
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401--411)玄始(412--427)承玄(428--430)義和(431--433)]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哀王沮渠牧犍:[永和(433--439)]
酒泉王沮渠無諱:[承平(443)]
河西王沮渠安周:[承平(443)]
西涼太祖武昭王李嵩字玄盛小字長生:[庚子(400--404)建初(405--416)]
后主李歆字士業(yè):[嘉興(417--419)]
冠軍侯李恂:[永建(420)]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夏世祖武烈皇帝赫連勃勃:[龍升(407--412)鳳翔(413--417)昌武(418)真興(419--424)]
廢主赫連昌:[承光(425--427)]
后主赫連定:[勝光(428--431)]
南朝
宋孝穆皇帝劉翹(漢楚元王劉交之后,武帝父)
高祖武皇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永初(420--422)]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少皇帝劉義符:[景平(423)]
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元嘉(424--453)]
世祖孝武皇帝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孝建(454--456)大明(457--464)]
前廢帝劉子業(yè):[永光(465)景和(465)]
太宗明皇帝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泰始(465--471)泰豫(472)]
后廢帝劉昱:[元徽(473--476)]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順皇帝劉準:[升明(477--479)]
齊宣皇帝蕭承之(漢酂文終侯蕭何之后,高帝父)
太祖高皇帝蕭道成字韶伯:[建元(479--482)]
世祖武皇帝蕭賾:[永明(483--493)]
郁林王蕭昭業(yè):[隆昌(494)]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494)]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景皇帝蕭道生(高皇帝兄,明皇帝父,追封)
高宗明皇帝蕭鸞:[建武(494--497)永泰(498)]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499--500)]
和皇帝蕭寶融:[中興(501--502)]
梁太祖文皇帝蕭順之(齊高帝族弟,武帝父)
高祖武皇帝蕭衍字叔達:[天堅(502--519)普通(520--526)大通(527--528)中大通(529--534)大同(535--545)中大同(546)太清(547--549)]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太宗簡文皇帝蕭綱字世贊小字六通:[大寶(550)]
高宗昭明皇帝蕭長懋
豫章王蕭棟:[天正(551)]
武陵王蕭紀字世詢:[天正(552)]
世祖孝元皇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承圣(552--554)天正(553)]
貞陽侯蕭淵明:[天成(555)]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敬皇帝蕭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紹泰(555)太平(556--557)]
后梁中宗宣皇帝蕭詧字理孫:[大定(555--561)]
世宗孝明皇帝蕭歸字仁遠:[天保(562--585)]
后主蕭錝字溫文:[廣運(586--587)]
陳太祖景皇帝陳文贊:(武帝父,追封)
高祖武皇帝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永定(557--559)]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世祖文皇帝陳茜字子華:[天嘉(560--565)天康(561)]
廢帝陳伯宗字奉業(yè)小字藥王:[光大(567--568)]
高宗孝宣皇帝陳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太建(569--582)]
后主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至德(583--586)禎明(587--589)]
北朝
魏太祖平文皇帝拓拔郁律(道武帝曾祖父,追封)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高祖昭成皇帝拓拔什翼健(道武帝祖父,追封)
獻明皇帝拓拔寔(道武帝父,追封)
烈祖道武皇帝拓拔珪字涉圭:[登國(386--395)皇始(396--397)天興(398--403)天賜(404--408)]
太宗明元皇帝拓拔嗣:[永興(409--413)神瑞(414--415)泰常(416--423)]
世祖太武皇帝拓拔燾字佛貍:[始光(424--427)神麚(428--431)延和(432--434)太延(435--439)太平真君(440--450)正平(451)]
隱王拓拔余:[承平(452)]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恭宗景穆皇帝拓拔晃(太武皇帝子,文成帝父,追封)
高宗文成皇帝拓拔睿:[興安(452--453)興光(454)太安(455--459)和平(460--465)]
顯祖獻文皇帝拓拔弘:[天安(466)皇興(467--470)]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延興(471--475)承明(476)太和(477--499)]
世宗宣武皇帝元?。篬景明(500--503)正始(504--507)永平(508--511)延昌(512--515)
肅宗孝明皇帝元詡:[熙平(516--517)神龜(518--519)正光(520--524)孝昌(525--527)武泰(528)]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肅祖文穆皇帝元勰(孝莊帝父,追封)
敬宗孝莊皇帝元子攸:[建義(528)永安(528--529)]
長廣王元曄字華興小名盆子:[建明(530)文成帝侄孫]
先皇帝元羽(孝文帝弟,節(jié)閔帝父,追封)
節(jié)閔皇帝元恭字修業(yè):[普泰(531)]
安定王元朗:[中興(531)章武王元融之子]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武穆皇帝元懷(孝文帝子,孝武帝父,追封)
孝武皇帝元修:[太昌(532)永興(532)永熙(532--534)]
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天平(534--537)元象(538)興和(539--542)武定(543--550)]
西魏文景皇帝元愉(文帝父,追封)
文皇帝元寶炬:[大統(tǒng)(535--551)]
廢皇帝元欽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恭皇帝拓拔廊
齊文穆皇帝高樹生(文宣帝祖父,追封)
高祖神武皇帝高歡(文宣帝父,追封)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文宣帝兄,追封)
顯祖文宣皇帝高洋:[天保(550--559)]
廢皇帝高殷:[乾明(560)]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肅宗孝昭皇帝高演:[皇建(560)]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大寧(561)河清(562--564)]
后主高緯:[天統(tǒng)(565--569)武平(570--575)隆化(576)]
幼主高恒:[承光(577)]
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閔帝父,追封)
孝閔皇帝宇文覺字陀羅尼: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武成(559--560)]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保定(561--565)天和(566--571)建德(572--577)宣政(578)]
宣皇帝宇文赟:[大成(579)]
靜皇帝宇文闡:[大象(579--580)大定(58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