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長劍,亦是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經歷了無數(shù)戰(zhàn)爭的考驗,而且不論大兵團作戰(zhàn)還是步兵小規(guī)模戰(zhàn)爭,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羅馬衰落后的維京入侵時期,長劍就開始大規(guī)模用于散兵作戰(zhàn)和劫掠的爭斗中,之后隨著法蘭克和神圣羅馬的崛起以及英格蘭蘇格蘭的對立,城堡之間的領主戰(zhàn)爭更造就和驗證了長劍的優(yōu)勢,在隨后的十字軍時期,由于面對阿拉伯優(yōu)異的冶煉工藝,歐洲劍經歷了一次學習和完善的年中由于重裝甲逐步出現(xiàn)才使長劍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
沖鋒中的近代騎兵
應該說是特定環(huán)境造過程,其金屬鍛造工藝和手法得到提高,出現(xiàn)了一手半劍這樣的既可砍又可刺多功能的靈活快捷長劍,在面對阿拉伯彎刀時可以勢均力敵。隨后在文藝復興前的幾百就了特定的武器,而實際在斬切性上,歐洲寬寬的長劍和我們的單刀相差無幾,不要以為有弧度就更適合砍,所謂的產生拖割其實是手法問題,而不是武器有沒有弧度的問題,弧度的最大作用是在馬上揮砍時(其實由于馬奔跑的沖擊力在馬上往往不用用力就可以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不易折斷和有更好的平衡控制性。
加上在歐洲鎖甲大量流行(從維京時期就大量裝備)使砍擊和刺都必須通徹性極強,才可以洞穿致密的鎖甲環(huán)扣,而在東征前的歐洲大陸,冶煉技術上還不夠先進,難以打造出刺砍結合的兵器,故而當時步兵大都用圓頭的斬劍和闊劍,而騎兵則裝備錐形劍身的刺劍。
東征后,德式一手半劍與專為騎士設計的雙手大劍誕生了,優(yōu)異的冶煉術使這類長劍有強大的刺擊和猛烈的斬擊,往往一把配重合適的大劍由1米7左右的男子使用,不必很多訓練就可以輕易斬斷牛的后腿,而且揮劍速度很快。
右邊的士兵扛者德國巨劍,左邊的佩帶一把德國短劍
首先出場的是羅馬短劍。說它是短劍,因為它的劍身長度在60厘米以內,開了雙刃,能刺能砍,使用靈活。羅馬短劍在當時羅馬軍隊中使用十分廣泛,從士兵到元帥都有佩帶,這和當時戰(zhàn)斗的需要有關。當時羅馬軍隊的方陣以巨大的盾牌和長矛聞名,但是一旦雙方的密集隊形接近并展開貼身肉搏,它們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只有依靠靈活的短劍來殺傷盾牌縫隙中的敵人,當然短劍也是騎兵、長弓手和軍官的自衛(wèi)武器??催^電影《角斗士》和《斯巴達克》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斯巴達克和馬克西穆斯在奴隸角斗時都使用了羅馬短劍,上下分飛,殺人如麻。有的廠商還專門制作了復原羅馬短劍來滿足收藏者的需要。
圖為士兵佩戴的羅馬短劍
羅馬短劍的繼承者有北歐的維京短劍和西方軍官短劍。北歐人在戰(zhàn)斗時習慣用盾牌,所以短劍比較適用,而軍官的短劍則多作為裝飾品。二戰(zhàn)德軍空降兵將校佩用短劍。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中世紀寬刃劍了,分為單手劍和雙手劍。這種劍在中世紀時十分流行,當時的戰(zhàn)斗中人們身體上的護甲比較少,通常只有鎖子鎧和護心鏡,因此以砍劈見長的寬刃劍就比較受歡迎。這種劍大多比較沉重,只有臂力強勁的士兵才能揮舞自如,亂軍中取敵首級。
卡普爾戰(zhàn)爭中士兵使用雙手劍抵抗長矛軍
14世紀之后,騎士身上的鎧甲已經非常厚了,當時除了火槍和長弓,其他武器基本上穿不透200公斤重的鎧甲,寬刃劍失去了用武之地,逐漸被細刃劍所取代。細刃劍(西洋劍)就是現(xiàn)代擊劍運動中重劍、花劍和配劍統(tǒng)稱。這些劍由于劍身級細,功能上以刺擊為主,通常這種劍只在前端開刃,有些劍的后段的劍身為了加大強度才用長方柱體結構,在決斗時使用。當時的細刃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軍隊的武器從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大家所熟知的“三個火槍手”中,法國皇帝的火槍隊士兵仍然需要高超的劍術。由于以刺擊為主的兵器越長就越有利(中國的古語“一寸長,一寸強”),因而細刃劍的長度也越來越長,以至于16世紀時的英國政府不得不下令限制貴族們配劍的長度。這些劍的突出風格許多都是帶有全手型的護手,這樣可以在戰(zhàn)斗時防止被敵人的劍刺傷手腕而失去戰(zhàn)斗力。
「rapier」(西洋劍)一詞直至15世紀末才出現(xiàn),被用來稱謂一種細長的劍,它一般是市民服飾的一部份。實際上它可以追溯得更遠,有觀點認為它始於14世紀的刺劍。隨著格斗模式的變化,劍也有所改變。護手變成更為精致的環(huán)狀以加強防護力,劍刃逐漸加長收窄。到了16世紀中葉,有延長護手的西洋劍基本成型。劍身頎長,是否開刃已不再重要。實際上劍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幾英寸才變扁出刃。這樣劍手可以用抽擊的方式割傷對手的臉和眼睛。
而從這時一直到十七世紀五十年代,武器與防具的變化更快了。質輕形扁的劍刃被拋棄了,身闊頭尖的特點保留了下來。劍身進一步加厚,橫斷面變?yōu)榧氶L的菱形,非常之堅硬。重量范圍明顯加大,有些劍還停留在2~3 磅的水平,有些已經達到了5磅。重劍均純以鋼鑄。無論輕劍重劍,它們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刺穿鎧甲,呈直角的突刺和強有力的沖擊是它們完成任務的保證。即便從甲面上滑開,它們也可能從鋼鐵的縫隙間嘗到鮮血。重劍們更可利用自身的重量擊碎鎧甲的防御。
這是劍最后一次試圖勝過防具,以后這種嘗試就被放棄了。劍實在無法勝任對抗鋼甲的工作,斧頭、釘頭錘和戰(zhàn)斧成為武裝格斗中的主要武器。
劍并沒有因此而謝幕,它只是不再被用於騎士間的戰(zhàn)爭。沒有人曾忽視它在社交和傳統(tǒng)上的重要性。市民佩劍成為正式服裝的重要組成。在戰(zhàn)爭中,扁平的輕劍再度被用於普通的武裝者以及其他輕部隊之間的戰(zhàn)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0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