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司馬懿退兵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司馬懿統帥三軍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這首詩點評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諸葛亮用區(qū)區(qū)2500人直懟十五萬敵軍,實力懸殊可想而知。這一計是他與宿敵司馬懿斗智斗勇的得意之作,巔峰之舉。他也因此計獲得了"空城"、"神算"的名號,這神算的名號還真不是謬贊,若諸葛亮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和膽略,又如何嚇退司馬懿?
諸葛亮雕像
就諸葛亮和司馬懿而言,這二人是蜀漢和曹魏兩大陣營的核心人物,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然而不同的是,諸葛孔明沒有野心,只知道埋頭拉車為劉備看家護院,而司馬懿則野心昭然。然而正是這種差異,促就了"空城計"這一經典戰(zhàn)役。
空城計是諸葛亮、司馬懿二者的心知肚明
公元228年,司馬懿掛帥的魏軍兵臨西城下,與大開城門的蜀國遙遙對峙。司馬懿見城門大開、諸葛亮于城樓上彈琴唱曲后,懷疑設有埋伏,便欲下令退兵。然而他的命令受到了兒子司馬昭的質疑,司馬昭認為這不過是諸葛亮的小把戲,誰知司馬懿充耳不聞,并在司馬昭提出派先鋒部隊一探究竟時,分析道:
司馬懿
"我知道諸葛亮這個人,遵從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從不舍身犯險。如今看他安然坐在城頭撫琴,城中必有伏兵,萬不可魯莽行事。"隨即便下令撤退,將空城計坐實。
看到司馬懿退兵,諸葛亮長出一口氣,趕緊帶著殘兵敗將,一路倉皇,退回漢中。
司馬懿
事實證明空城計果然是諸葛亮在故弄玄虛,司馬懿的判斷失誤可謂是斷送了曹軍進攻的大好機會,莫非他只是一個空掛帥名的草包?但是司馬懿能與久負盛名的諸葛亮齊名,足以見他絕非等閑之輩。那么,為什么空城計這種小把戲連司馬昭都能看出端倪,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卻置若罔聞,被嚇得趕緊撤退呢?
無錫三國城
后人在分析原因時,曾道此計只對司馬懿管用,因為司馬懿生性多疑,見諸葛亮如此淡定,必定心生疑慮,不敢入甕。這種表象迷惑了多數人,也包括當時魏、蜀的掌權者曹睿和劉禪。然而這種結果卻是空城計設計者和被設計者的終極目的,為何要如此說呢?
其實,司馬懿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也洞悉諸葛亮幾乎在守著一個空城。當他來到軍前一看,諸葛亮大神在穩(wěn)坐城頭,安然撫琴,司馬懿遠眺諸葛亮,諸葛亮瞅著司馬懿,倆人就這樣遠遠地看著,看似是"大眼對小眼",實則彼此心若明鏡。
諸葛亮空城計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不會殺他,司馬懿也深知自己不能殺諸葛亮,在諸葛亮慶幸自己留得一命,長出一口氣時,殊不知司馬懿表面聽到探報仰天長嘆,悔恨自己與這諸葛孔明相比,棋差一招。實際上他也和諸葛孔明一樣,長長出了一口氣,因為空城計的完美劇終,了卻了他和諸葛亮的一樁心事。
這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心照不宣的事情,其中關乎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人臣子該把握的分寸。司馬懿顯然深諳此道,司馬家能夠有如今的輝煌,離不開他苦心經營的"君臣分寸",這也是空城計產生的直接原因。
司馬懿兵臨城下
空城計背后的政治斗爭
司馬懿所經營的"君臣分寸",要從他的主公梟雄霸主曹操說起。曹操此人,雖是文韜武略、唯才是用,然而性格卻生性多疑。他在逃命途中,曾因磨刀聲誅殺了救他的呂伯奢全家,面對隨行者的質疑時,他說出了那句經典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番言論,足以見曹操此人具備很重的猜忌心理。
司馬懿追隨曹操多年,深知這位大爺的脾氣,所以盡量避其鋒芒,苦心經營著司馬家族,唯恐引發(fā)曹操的殺心。而面對日益壯大的司馬家族,曹操亦是忌憚已久。
諸葛孔明臨城撫琴
曹操臨死之前,一而再再而三地給繼承人曹丕交代:"司馬懿非常有能力這不假,但更有野心。我在世,他有所忌憚。往下要是能用你就用,駕馭不住的話,必須想法除去此人,以免后患無窮。"于是,曹丕牢記曹操的囑咐,對司馬懿有賞有罰,時不時使點小心眼,耍個小脾氣,對此司馬懿也是沒轍。
諸葛亮
這一則是自己的根基還不牢,羽翼遠沒有豐滿,貿然反抗反而會落得個"魚死網破"的局面;二則是三國鼎立剛成氣候,曹魏的外敵甚多,僅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而且要面臨吳蜀的壓力,特別是擁有諸葛亮的蜀國。所以司馬懿只得繼續(xù)盡身為"臣子"的本分,與曹魏政權維持表面的和平。直至曹丕也去世,他的兒子長子曹睿繼位,對司馬家族的忌憚和防備更甚曹操與曹丕。
曹丕塑像
司馬懿心里明白,曹睿之所以對自己姑息,那就是因為諸葛亮未除,西蜀還在。在外有大敵之時,自己尚有可用之處。問題是萬一諸葛孔明死去,西蜀恐怕難免滅頂之災,而自己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到時候不但他本人要死的很慘,恐怕整個家族都要面臨滅頂之災。
這就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空城計
既是宿命的仇敵,又是唇亡齒寒的"隊友"
所以,這空城計就是一場大戲,牽扯諸葛亮自己的安危,也牽扯到司馬家族的存亡。因而才說,諸葛亮和司馬懿既是空城計的設計者,又同是被設計者。這句話乍一聽起來有點燒腦,設計者和被設計者居然有著同一目的、同一身份。其實直白一點就是說,司馬懿希望通過諸葛亮來引起曹魏集團對他的忌憚,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的處境,他們的目標一致,都是活下去,所以便心照不宣的謀劃了這一出"空城計"。
戲劇空城計
對于司馬懿這邊來說,按照諸葛亮的設計劇情推進,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司馬懿之于魏國,就如同諸葛亮之于蜀漢,兩者是相互制衡的關系。二人不僅是宿敵,還兼?zhèn)湟粚?唇亡齒寒"的關系。如果司馬懿殺掉了諸葛亮,不用多久,曹睿沒有外部壓力,此時的司馬懿一家便無用武之地,司馬家族的滅族之禍也就迫在眉睫。
空城計
對于諸葛亮這邊來說,他敢使用空城計,尤其是敢對司馬懿使用空城計,就是洞悉了司馬家族在曹魏的微妙地位。明面上看,孔明此舉著實擊中了司馬懿的七寸,要是從更大的布局來看,司馬懿卻是甘愿充當被設計者。事實也確實如此,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看破不說破,選擇不戰(zhàn)而退,其實也是為了保全司馬家族的安危。
"看清局勢"是政壇高手的必備素質,司馬懿與諸葛亮深諳此理,這種勢均力敵的對手互為依存的關系,這在三國里表現得顯得尤為突出。
諸葛亮影視劇形象
空城計與其說是個計中計,倒不如說是個局中局。身在戰(zhàn)場,把玩朝堂。諸葛亮與司馬懿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而觀眾,就是遠在千百里外的劉禪、曹叡他們,和如今的我們
說白了就是因為司馬懿自己也知道,如果一旦真的搞死的諸葛亮,那么自己在曹魏集團的地位也將岌岌可危,所以為了讓自己能夠繼續(xù)受到重用,必須要放諸葛亮一馬。
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司馬懿是何等聰明的人物,他自然也是能夠想到這一層的。司馬懿本人本身在曹魏集團就不是特別地受待見,早在曹操在世的時候,曹操就覺得司馬懿這個人將來說不定會成為一個禍害,但是司馬懿的能力確實又特別出眾,在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子孫們還必須要依靠司馬懿來對抗諸葛亮,所以又不得不留下司馬懿。但一直以來,曹魏集團的幾代君主對司馬懿都是有著提防之心,一旦現在蜀漢集團的諸葛亮被干掉了,那么就代表著從此之后曹魏再也不需要司馬懿這個人了,到時候司馬懿的小命肯定就不保。
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當中,由于馬謖丟失了街亭,所以導致整個北伐大軍失敗了,而這個時候諸葛亮也是親自來到了西城撤回糧草。而司馬懿則是親自率領了十幾萬軍隊來到了城下,此時的司馬懿如果選擇強攻,那必將成破人亡,諸葛亮也會成為階下之囚。情急之下,諸葛亮便是想到了空城計,自己一人獨自坐在墻頭撫琴,城下則是讓幾名士兵裝成百姓若無其事的灑水掃地,而司馬懿見到這番景象之后,便懷疑其中有詐,于是便選擇撤軍。
實際上司馬懿自然知道這一切就是一條計策,要知道此時的司馬懿可是擁有十幾萬大軍,小小一個西城里面即便有炸也殘不了多少,部隊在十幾萬大軍的面前那猶如是螻蟻一般。所以司馬懿如果真的想要滅掉諸葛亮,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生做了三件令自己后悔的事,那就是錯信一人,錯用一人和錯殺一人。當時就是因為諸葛亮錯用了馬謖,才導致蜀漢失去了軍事重地街亭。所以才使得平生幾乎不用險招的諸葛亮鋌而走險,使了一招空城計??墒请y道司馬懿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嗎?當然不是,司馬懿明明已經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還是撤軍了呢?
第一,蜀漢的氣數即將到頭。
在當時,劉備去世之后,將整個蜀國以及阿斗托付給了諸葛亮,囑咐他一定要好好輔佐阿斗??墒潜娝苤?,扶不起的就是劉阿斗了,盡管諸葛亮智力超群,但是也無可奈何輔佐這么一個不成器的君主。這個時候如果空城計再失敗的話,那么蜀國的氣數就至此到頭了。
第二,曹氏一族對司馬懿防范嚴重。
不得不承認的是司馬懿是一個十分有才能的人,所以才獲得了曹氏宗族的認可,但是曹氏宗族并沒有對司馬懿完全信任,他們對司馬懿是處于一種半用半防的狀態(tài),對他的防范是極其嚴重的。也就是說,司馬懿現在只是他們手中暫時的一個工具。
第三,蜀漢破滅,司馬懿執(zhí)掌軍權的日子也將到頭。
其實司馬懿作為一個聰明人,他早知道曹氏一族之所以利用他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只不過是為了用他來對抗蜀漢的諸葛亮。一旦諸葛亮被消滅,蜀漢消亡,那么曹氏一族就會轉頭來對付自己,那個時候他就會處于一種被動的境地,進退兩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1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