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玉門關(guān)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边@是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名作《涼州詞》,傳唱千古,經(jīng)久不衰,還被多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收入。
王之渙是與岑參、高適、王昌齡齊名的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根據(jù)史書記載,王之渙出身太原的名門望族,后來搬到絳州居住,“本家晉陽,宦徙絳郡”。不過。王之渙本人的官場之路走得非常不順利,44歲時還僅僅是冀州衡水的一名主簿,沒過多久又遭人陷害,丟了官職。
王之渙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可惜的是,大部分已經(jīng)流失了。流傳至今的,總共只有6首,保存在《全唐詩》里,即《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送別》《宴詞》《九日送別》。這6首詩歌,每一首都是絕佳之作。其中《涼州詞》兩首中的第一首“黃河遠上白云間”,被人稱為七絕壓卷之作。
在這首詩歌里提到了玉門關(guān)。為什么王之渙會說“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呢?
玉門關(guān)位于今天的甘肅省敦煌市龍勒縣西北的小方盤城,是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所設立的一道關(guān)隘。當時,西域向中原運送玉石等物時,都會經(jīng)過此地,因此命名“玉門關(guān)”。由此可見,玉門關(guān)是連接西域和中原的交通要道。
正因為此,從漢朝時期開始,玉門關(guān)就成為駐扎軍隊的重要場所。2000多年前,西漢外交家張騫、班超等人就是從玉門關(guān)出發(fā),率隊前往西域,開展外交活動;名將霍去病、趙破奴等人也是從玉門關(guān)呼嘯而過,將匈奴追趕到更加遙遠的西北一帶。
那時候的玉門關(guān),商旅往來頻繁,牽著駱駝和馬匹的商人和使者絡繹不絕。悠悠的駝鈴,嘶鳴的馬聲,打破了沙漠的寂寞,顯得熱鬧非凡。商人將苜蓿、菠菜、葡萄、石榴、胡麻、胡蘿卜、大蒜、無花果等源源不斷地從西域等地運到中原,又將中原出產(chǎn)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地運到西域,再轉(zhuǎn)運到全世界。
對于漢朝的外交使者來說,玉門關(guān)代表著家鄉(xiāng),代表著國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后,在西域活動了31年,收復了50多個國家。永元十二年(100年),已經(jīng)68歲的班超寫《求代還疏》,請求回家。他寫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卑喑X得,自己能夠回到玉門關(guān),已心滿意足了。
不過,到了唐朝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玉門關(guān)逐漸冷清下來,顯得有些荒涼了。只駐扎的軍隊還堅守在這里,守著這座地處邊塞的孤城。
王之渙用這首《涼州詞》,來描寫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襯托以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顯得雄渾壯觀,大氣滂沱。
現(xiàn)在玉門關(guān)怎么樣了?
如今,玉門關(guān)遺址還保留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離敦煌市約90公里。關(guān)城的四周城垣保存得較為完好。城垣為黃膠土夯筑,有西門和北門兩道城門。整座城堡的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
2000年來,玉門關(guān)早已失去了軍事價值,不再作為關(guān)隘。但是,玉門關(guān)作為漢朝河西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因而在2014年6月22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2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