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仁宗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儒家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排在第一位。“仁學(xué)”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曾說過: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是恭、寬、信、敏、惠。孟子在孔子“仁學(xué)”基礎(chǔ)上提出了“仁政”,此后“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歷朝歷代都成為統(tǒng)治者的思想。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古代皇帝眾多,但能夠稱得上“仁”的寥寥無幾,被稱為“仁宗”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為謚號的皇帝——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在宋仁宗之后,也有一些皇帝被稱為“仁宗”,比如元仁宗、遼仁宗、夏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然而比起宋仁宗,這些人根本就不配“仁宗”這個謚號。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接著來具體講講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第六個兒子,13歲當上皇帝,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經(jīng)過他的治理,整個國家呈現(xiàn)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宋仁宗在位時期達到了宋朝最巔峰狀態(tài),被稱為“仁宗盛治”,甚至超過了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頂峰。
從人口上說,宋仁宗在位41年,國家人口凈增長379萬戶,光是增長的人口戶數(shù)就是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總戶數(shù);從經(jīng)濟上講,宋仁宗在位時期發(fā)行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官交子,國家稅收增加到了3680余萬緡,是唐朝最多貨幣歲入時的4倍;從文化上來講,宋仁宗時期宋朝文化達到了最繁榮的時期,人才輩出,比如寇準、晏殊、王安石、包拯、富弼、狄青、歐陽修、王安石以及“三蘇”、沈括、米芾等人,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韓、柳兩人外,其余6人全都活躍于宋仁宗時期??傊稳首跁r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百姓富足、國泰民安,包拯曾這樣說:“自三代以降,跨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越漢,未有若今(仁宗盛世)之盛也”,曾鞏不無自豪地說:“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彼稳蓑湴恋胤Q宋朝是“太平之極也”。
《東坡詩話》這樣評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nóng)樂業(yè),文武忠良。真?zhèn)€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p>
宋仁宗為人“恭儉仁恕”,性情溫厚,不喜奢華,脾氣十分好,包拯曾多次犯言直諫,唾沫星子都濺到宋仁宗臉上了,宋仁宗邊用衣袖擦臉,邊接受他的意見。另外宋仁宗身居高位卻為手下人考慮,有一次宋仁宗帶人在花園里閑逛,途中他饑渴難耐,發(fā)現(xiàn)手下人都沒有帶水,但他并沒有說出來,因為不想讓那個負責沏茶倒水的人受責罰。此外宋仁宗十分節(jié)儉,有一天深夜批閱奏折,忽然餓了想喝一碗羊湯,但想到自己要喝羊湯,廚房就得殺一頭羊,會造成浪費......這樣的皇帝亙古只有宋仁宗趙禎一人而已!
1063年,宋仁宗去世,史書記載他死后:“京師罷市巷哭,數(shù)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nèi)之前”,由此可見,宋仁宗駕崩后,宋朝百姓全都悲痛無比,甚至連乞丐和小孩子都痛哭流涕。不只是在宋朝境內(nèi),消息傳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當時的遼國君主遼道宗耶律洪基十分傷心地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他表示要給宋仁宗建立一個衣冠冢。蓋棺論定,宋仁宗得了一個“仁宗”的謚號,所謂“為君者,止于仁”,這是對一個皇帝最高的評價,宋仁宗是中國古代名聲最好的皇帝!
宋仁宗是大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死后謚號仁,稱宋仁宗。以仁為謚號皇帝,宋仁宗應(yīng)該是頭一份。后來大明有明仁宗、大清有清仁宗均與之差十萬八千里。
一、宋仁宗以孝立名。到其父宋真宗去世,大宋已趨于穩(wěn)定。按一般規(guī)律,這時的皇帝都選能守成的人繼位,以保持國家平穩(wěn)。宋仁宗少年繼位,繼位前對嫡母孝,對生母孝,對周圍的人仁慈。當太子后,有一次出行,頭天咸魚吃多了,口喝的難受,他忍著。為什么忍著呢?發(fā)現(xiàn)隨行人員并沒有備水,回到宮中便大喝一通。別人問他,他解釋別人沒備水,如提出來了,這些因辦事不周的人,一定會受到處罰。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皇太子有如此想法,絕對難得。
二、宋仁宗是庶出,繼位后由非親生的前皇后劉太后垂
簾聽政。宋仁宗長大后,大臣和劉太后幾次要求撤簾還政,但宋仁宗總以年幼、能力不及為由挽留。直到劉太后晏駕后才親政,可見宋仁宗不是一個貪戀權(quán)力之人。
三、能臣輩出。宋仁宗時代出了圣賢范仲淹、青天包拯、能臣滕子京等,個頂個的是人物。沒有賢君是很難出名臣的。當時東北有大遼,正北有蒙古,西北有西夏,大宋的外來威脅一直存在。宋仁宗用不太大的成本,打出了一片和平的天空。他在位四十多年,基本沒有大的戰(zhàn)爭。與西夏簽和平條約,與大遼休戰(zhàn)。當?shù)弥稳首谌ナ?,大遼皇帝失聲痛哭,罷朝三日,堪稱現(xiàn)在降半旗。
四、勤政愛民,體恤百姓。宋仁宗以仁治天下,以孝感化百姓,創(chuàng)造了古代最富裕的王朝。慶歷朝百姓富足,人民安居樂業(yè),貿(mào)易繁盛,有清明上河圖為證。遇有災(zāi)禍,宋仁宗都親臨現(xiàn)場,開倉放糧,第二年免去災(zāi)區(qū)的全部賦稅。宋仁宗的仁和孝感天動地,宋仁宗去世后,東京汴梁百姓自動罷市空巷,失聲痛哭,人們主動在家設(shè)靈位拜祭。其它地區(qū)也罷市焚香,是中國皇帝去世獨有的一份。
宋仁宗時代,沒驚天動地的大事,因為有了宋仁宗的仁孝,才有了良好的君臣關(guān)系,才有了大臣的敢于諫言,而宋仁宗樂于納諫。這才有了范仲淹的處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言。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中國 歷史 上的皇帝,名頭最大的,除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外,論名聲好、名頭大、名望高的,則非宋仁宗趙禎莫屬。他13歲登基,54歲去世,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42年間,為政寬簡,為君寬宥,為人寬仁,政治經(jīng)濟文化持續(xù)發(fā)展,尤其愛惜人才如命,獎引后進不遺余力,使許多聰慧而貧寒的子弟脫穎而出,共同奏響了文化和 科技 的華章,將宋朝的文化盛世推向了巔峰。明朝大詩人鄒智曾評價宋仁宗:“宋之英主,無出仁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那么,宋仁宗這個皇帝,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宋仁宗的仁慈是十分有名的,有人稱為“千古第一仁君”,雖然貌似過譽,但以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生殺予奪的權(quán)威,再觀察他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你會發(fā)現(xiàn),這也并非過譽。
比如,作為皇帝,宋仁宗對天地和自然充滿著敬畏之心。有一天晚上,工作至深夜的他肚中饑餓,特別想吃燒羊肉,但考慮到民間總以宮中的需要而風(fēng)動,擔心他晚上吃了燒羊肉后,老百姓會天天殺羊,便忍了。第二天,與近侍閑聊此事,近侍說為何不讓人做了送來?仁宗說 :“我若不忍一時之饑,便會引起無窮殺戮,此為暴殄天物?!?/strong> 在自己需要時,卻首先考慮的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這樣的皇帝少之又少。
又如,他對身邊的侍從仆眾極仁慈。有一次吃飯,吃著吃著,突然牙齒一陣劇痛,咬到沙子了,侍吏趕快問怎么回事,仁宗說咬了沙子了,然后趕緊對侍從說,千萬不要說我吃飯咬到沙子了,否則對廚師不利。
有一次,他在御花園散步,回來后趕快對侍女說,快拿水給我喝。侍女邊倒水邊說,外面沒喝水嗎?不是有管茶水的侍從嗎?仁宗喝完后說,我散步時找了好幾次,沒看到當值的侍吏,又不好向其他人詢問,否則侍吏會因此受罰,所以只好忍渴而回。一個皇帝,凡事不是以自己的方便需要為要,而是先考慮別人的后果,替人著想,殊為難得。
宋仁宗不僅對侍從仁慈,對大臣和讀書人更是寬厚包容到讓人詫異。對于國家大事和人事任免,他都采取朝堂公議的公開程序。有一次,他想提拔自己寵幸的張美人的伯父張堯佐為宣徽使,先同宰相們提議后,然后拿到朝堂上公議,結(jié)果提拔的方案剛一提出,御史包拯頭一個站出來反對,說無論口碑和功勞,張堯佐都不可能如此提拔重用,這是“超拔”,而且,包拯反對時義憤填膺,態(tài)度十分激昂,講話時唾沫四濺,濺了宋仁宗一臉,讓他又羞又惱,然而,面對包拯的反對,作為皇帝的他也只好忍氣吞聲,放棄了這個提議?;氐胶髮m,張美人興沖沖前來詢問,宋仁宗好沒氣地說: “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 他就是這樣,不霸道,不盛氣凌人,不倚權(quán)壓人,更不仗勢欺人。
宋仁宗愛才,如饑如渴。他首先在科舉中發(fā)現(xiàn)人才。宋朝如唐朝一樣重視科舉,而在仁宗朝為最盛。宋朝最有名的那些文人,很多都是在宋仁宗朝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然后才慢慢聲名昭彰以至名揚千古的。像蘇軾、蘇轍兄弟和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曾鞏、宋祁這些文壇巨星,像富弼、韓琦、文彥博、范純?nèi)蔬@些傳世名臣,像理學(xué)家程顥,寫過“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的張載,像科學(xué)家蘇頌、沈括,像畫家文同,書法家蔡襄,全部都是宋仁宗通過科舉發(fā)現(xiàn)并使用的人才,像柳永,本來是個穿行于煙花柳巷的浪子,宋仁宗在科舉中因為柳永那句“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親自批評他“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的,但到了最后還是宋仁宗親自點名,讓年近五十的柳永順利過關(guān),考上了進士,步入了仕途。
其次在工作中提拔人才。宋仁宗一朝,是宋朝涌現(xiàn)名臣最多的一朝,像上面通過科舉入仕經(jīng)過一番歷練后因宋仁宗重用而成為名臣的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范純?nèi)剩ǚ吨傺偷膬鹤樱?、包拯、蔡襄、蘇頌這些人外,那些不是宋仁宗朝考上進士的晏殊、范仲淹、種世衡、狄青等人,他們或為名臣,或為名將,皆是名重一時。而且,看上面的名單你會發(fā)現(xiàn),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六人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全部出現(xiàn)在宋仁宗一朝,其中除了蘇洵沒考上進士外,其他五人全部是宋仁宗通過科考錄取的進士,你不能說,這與宋仁宗沒啥關(guān)系。
還有,宋仁宗還在“恩蔭”中提拔人才。《辭?!穼Α岸魇a”的解釋是 :“謂遇朝廷慶典,官員子孫承恩人入國學(xué)讀書并入仕。此制始于宋初,是門蔭制的擴充。” 這個“始于宋初”的制度,到了仁慈的宋仁宗當皇帝時,被高頻率、廣泛地使用,很多名人沒考上進士,卻通過“恩蔭制度”步入了仕途,實現(xiàn)了人生抱負,像理學(xué)大師周敦頤,與歐陽修并稱為“歐梅”的大詩人梅堯臣,便都是在仁宗朝通過“恩蔭”入仕的,宋仁宗真是“仁”到了骨子里。
所以,仁宗以他的仁慈給了很多人恩惠,讓很多人對他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而其仁慈之名亦天下共知,老百姓視若神明,據(jù)邵伯翁《邵氏聞見錄》記載,仁宗去世后, “京師罷市巷哭,數(shù)日不絕,雖乞丐者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nèi)之前。” 同時,“ (洛陽)城中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煙蔽空,天日無光。” 當宋朝將仁宗去世的消息送到遼國,據(jù)說“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曾為“宿敵”的遼道宗耶律洪基都握住使者的手禁不住放聲大哭說: “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strong> 那如喪考妣的架勢,是仁宗皇帝“千古第一仁君”之譽的最好注腳。
中國 歷史 上的“仁君”太少了,使得宋仁宗是如此的光彩奪目,名揚萬古。
也確實,皇帝手掌至高無上的權(quán)柄,一言九鼎,殺伐決斷不過一念之間,能做到宋仁宗這樣既敬畏天地自然,又對文人士大夫關(guān)懷備至,甚至對地位卑微的侍從奴仆都留心尊重,在古代,這樣的官吏都極少見,何況九五至尊的皇帝?因此,他的仁慈顯得極其難得,也因此而讓那么多優(yōu)秀的人才呈井噴式出現(xiàn),成就了文化上的“燦爛星空”,明朝文學(xué)家李贄便認為宋仁宗一朝: “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這是宋仁宗真正的功績所在。
然而,在我瀏覽了厚達40冊的《宋史》(元朝脫脫著)和《全宋筆記》(傅璇琮等主編)中很多野史筆記后,在我對兩宋 歷史 長達十多年的浸淫后,在我寫作并發(fā)表了近200篇有關(guān)宋朝的 歷史 隨筆后,在我對北宋和南宋滅亡的原因一再鉤沉追索后,我有一天終于喟嘆宋朝 “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政策實在是有其潛伏危機的一面,令人的是,與此同時我越來越感覺到,宋仁宗這種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仁慈”,實在有“遺患無窮”的一面。也就是說,宋仁宗雖然是個“仁君”,但卻不是個特別出色的政治家,更絕非一流政治家。
我們中國,自秦始皇開始, “百代皆行秦政法” ,基本上都是皇帝君主一言堂。自秦始皇以來,出現(xiàn)了數(shù)百位皇帝君王,其中有過明君也有過昏君,有過仁君也有過暴君,但真正堪稱政治家的皇帝卻鳳毛麟角,十分稀少。真正的政治家當然應(yīng)該仁慈,但光有仁慈卻遠遠不夠,真正的政治家最閃光的地方不能是仁慈,而應(yīng)該是有理想、有遠見、有胸懷、有決斷、有是非、有規(guī)矩,有仁而非婦人之仁,有勇而非匹夫之勇,有決斷而非和稀泥之斷,有眼光而非井蛙之眼。
宋仁宗有許多優(yōu)點,但他的優(yōu)點往往又伴隨著缺點,潛伏著后患。就拿他的“仁慈”來說:
仁而無斷: 宋仁宗也曾經(jīng)是一個雷厲風(fēng)行的皇帝,當年重用范仲淹開啟“慶歷新政”之時就是這樣。宋朝有幾個問題一直影響著朝局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發(fā)展,這幾個問題自宋真宗一朝已經(jīng)顯現(xiàn),到宋仁宗初年已暴露無遺,什么問題呢?一是收入太少,二是冗員太多,三是軍備太弱。收入少,財政入不敷出。冗員多,朝廷不堪負重。軍備弱,老打敗仗,只得“花錢買和平”,只得盤剝百姓,朝廷和百姓更加不堪負累,形成惡性循環(huán)。當這介問題在仁宗朝積成沉疴之后,宋仁宗決定改革,火燒火燎將在延州(今陜西延安)與西夏作戰(zhàn)的范仲淹和韓琦調(diào)回,并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開啟“慶歷新政”。所謂改革,實際上就是針對上述三個問題開藥方,無非三種途徑:找錢、減員、強軍。范仲淹在宋仁宗支持下,在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的配合和幫助下,提出了 “明黜陟、精貢舉、抑僥幸、擇官長、均公田、厚農(nóng)桑、修武備、覃恩信” 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開始推行改革。盡管范仲淹的這些改革措施遠沒有“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全面深入,遠沒有那么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痛點,但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調(diào)整,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范仲淹的措施“明黜陟”和“擇官長”都是針對冗員的,都會影響人一部分人的升遷進步,故得罪了一批官員?!耙謨e幸”是針對靠“恩蔭入仕”的那些人,既針對名不配位者,更針對“恩蔭”濫賞的行為,又得罪一批官員?!皳窆匍L”旨在澄清吏治,涉及地方大員的考核和黜陟,任何一個因此下臺的都會對范仲淹恨之入骨,又得罪一批。因此,這些被影響了前途和利益的官員便通過上書告狀、御史彈劾、謠言誣告等等一切可用的管用手段圍攻范仲淹,因為宋仁宗仁慈,耳朵又軟,凡事三個人說“不”他就會罷,或停。于是,官員們一番對范仲淹和“慶歷新政”的謠諑中傷之后,只想著息事寧人的宋仁宗叫停了改革,將范仲淹調(diào)離了京都,他那首鼠兩端、蒼黃反復(fù)的性格在事件中暴露無遺,一場有可能改變宋朝國運、至少可以緩解一下朝廷困局的改革,就在宋仁宗那表面似“仁慈的決斷”而實際“仁而無斷”的決斷中草草收場,一切照舊。
仁而無矩: 任何一個成熟而優(yōu)秀的政治家,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必須是最遵法度、最守規(guī)矩的,無法則亂政,無矩則亂心。宋仁宗確實“仁”,但他“仁而濫賞”,在位期間,他每年用于賞賜文臣的錢物高達百萬錢之巨,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二五載:“宋制,祿賜之外,又時有恩賞。李沆病,賜銀五千兩;王旦、馮拯、王欽若之卒,皆賜銀五千兩?!睍r任諫官的司馬光覺得這樣橫恩濫賞不妥,曾三次上書規(guī)勸說 :“國有大憂,中外窘乏,不可專用乾興故事。若遺賜不可辭,宜許侍從上進金錢佐山陵?!?/strong> (脫脫《宋史?司馬光傳》)意思是說,在這內(nèi)外交困、財政緊張之際,不宜過度賞賜,實在必要的,應(yīng)準許大臣們將賞賜的錢,捐獻營建山陵之用。然而,宋仁宗拒絕了司馬光的提議,繼續(xù)大把施恩?;实勰艘粐鳎娜魏我粋€決策幾乎都是全國性的,全局性的,他的賞賜行為也是如此,面向的是所有官吏,涉及到公平,涉及到人心,一旦濫賞,必有不均,這就壞了規(guī)矩,亂了人心,結(jié)果便會帶來小人的攀附和仕途的奔競之風(fēng),“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容易造成“只謀人,不謀事”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遺害無窮。
仁而好名: 如果以那么“不君子”的思路去揣度宋仁宗,他這個皇帝是極好名的。當然,實話實說,宋仁宗的確重視科舉,他通過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招攬了無數(shù)英才,使他這一朝人才輩出,群星燦爛,造成了 歷史 上少有的“人才奇觀”現(xiàn)象。但對于人才的吸收,宋仁宗在做法上又太“不拘一格”了。比如,當時,成都有一個舉子給知府獻了一首詩,中有 :“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 ,意思是只要守住劍門關(guān),用火燒掉入川必經(jīng)棧道,就能割據(jù)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這自然是考生因?qū)以嚥坏谙胱摺敖輳健倍龅恼袛?shù),但這首“反詩”嚇壞了成都知府,他連忙把舉子捆綁至京,請求宋仁宗治罪。宋仁宗了解情況后卻哈哈一笑說 :“這不過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砂才潘テh小郡,出任司戶參軍一職?!?/strong> 寫反詩的不但沒受到懲罰,反而在皇帝那謀得了官職,這一方面反映了宋仁宗心里的明白通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寬容大度,對言論的寬松態(tài)度,但同時也反映了他因“好名”而滋生的“濫賞無度”,處事隨意,毫無規(guī)矩可言。在個案上如此,在決策上他也是如此。宋太宗時,科考政策規(guī)定,考生凡過了六十歲后就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哪怕考中了也不能授官,到了宋仁宗手里,政策就調(diào)整為 :只要年滿六十歲,無論考中與否,全部授官。 這不僅帶來了虛報年齡的問題(官員的年齡常常有“實年”與“官年”之分),更帶來了規(guī)矩之亂和冗員增多的問題。
所以,宋仁宗“仁”的背后,也有碧水下的沉渣和鮮花下的污泥,不能一美遮十丑,“好心辦壞事”與“好人辦壞事”的現(xiàn)象也并非孤例。而且,宋仁宗之所以有“千古第一仁君”美譽,其實也與他優(yōu)待文人士大夫無所不用其極的“仁慈”和“好心”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為, 歷史 畢竟都是文人記載的。蔡東藩在《宋史演義》一書中評價宋仁宗說 :“仁宗之駕馭中外,未嘗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稱,吾謂乃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strong>
話雖愨直,但卻是知人識人之言。
自稱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歷,自視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認,有三個帝王,卻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關(guān)于前二人的功過是非,論說可謂已汗牛充棟,就不說了,在此只想略為言說一下人們似較少注重的宋仁宗。宋仁宗公元1010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個個夭折,故起名"受益",五歲封慶國公,九歲立為太子,十三歲就承繼大統(tǒng),更名趙禎,一登帝位。宋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出現(xiàn)了北宋時期的治世頂峰,被稱為仁宗盛治,宋朝也在這代君王之時達到全盛。 期間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xué)家,政治家的稱贊。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nóng)樂業(yè),文武忠良。被后世譽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歷史上有“慶歷、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古代的皇帝,往往都會被世人所議論。有的英明或者昏庸,亦或者是仁厚或者殘暴,而說到千古第一仁厚的帝王,那么必定是宋仁宗趙禎。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雖然可能在治國方面不如他的祖輩,但是他的名聲卻是最好的。
一提到他的名字,現(xiàn)代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因為他在位期間并沒有干出什么驚天的大事,但是卻備受百姓擁戴。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一個道德標準,宋仁宗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為謚號的皇帝,是因為他的仁厚那是被世人所公認的。他把仁這個理念一直放在心上,且言行合一。
宋朝其實有很嚴重的三冗問題,到了宋仁宗事情其實就已經(jīng)非常嚴重了,于是宰相文彥博提出要裁兵6萬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宋仁宗對此很是猶豫。他顧慮得比較多,他考慮到假使裁兵,就有可能發(fā)生兵變,百姓就有可能會遭殃。于是,宋仁宗與文彥博經(jīng)過很多次的探討,最后文彥博將條例和善后措施全部詳細列出并呈給他,然后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fā)生兵變之后,宋仁宗才同樣裁兵。
其實呢,宋仁宗心里明白,以前的一起很大的很厲害的起義王則起義,就是這個文彥博解決的,這件事充分說明這個王則其實是有能力的。所以宋仁宗是相信他的能力的,裁兵六萬這件事交給他也是放心的,而這個文彥博最終也不負圣望,成功解決這個問題。
民間還有很多關(guān)于宋仁宗仁愛的故事,例如他半夜就算再餓,也不會驚動侍從,因為這會給下面的人帶來很大的麻煩,不知道有多少人得為了讓他吃上一碗夜宵而熬夜。他一直都很為下面服務(wù)他的人考慮,一點也不苛責蠻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