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怎么定國號為周
武則天之所以將國號改為周,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個原因是武這個姓氏是周朝的姬姓,所以武則天才會在稱帝之后用周來當國號,因為她想以周天子后裔自居,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想效仿周朝,最后一個原因則是周這個字的寓意非常好,具有周密周全的意思,她希望國家能夠深得敬仰。
武則天通過政治手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但是在武則天稱帝之后,朝堂當中心向李唐的人還是非常多的。武則天為了進一步的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同時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所以將國號作為了更改。
在更改國號的時候,她首先考慮到了自己的姓氏,因為武這個姓氏在周朝的時候是屬姬性,而她如果以周天子的后代來自稱的話,會為她的統(tǒng)治增加一層合法性。
因為當時女性成為帝王違反了當時人們的認知,所以武則天的統(tǒng)治面臨著很大的困境,所以武則天才會將唐這個國號更改為周,這樣她就能夠通過更改國號來讓自己的統(tǒng)治變得更加的穩(wěn)固,也變得更加的合法,而這也正是武則天智慧的一種體現(xiàn)。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武則天為何改國號為周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權二十三年。武則天是該朝代唯一的皇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
684年九月,太后廢黜中宗為廬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改嗣圣元年為光宅元年,改洛陽為神都,由太后臨朝改制。唐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公元690年(大唐永昌二年)的秋天,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登基稱帝,定國號大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自己加尊號為圣神皇帝。
把睿宗改為皇嗣,賜姓武。于神都洛陽立武氏七廟,改置社稷。改載初元年為天授元年,史稱武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fā)動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于洛陽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者說是一個朝代的名稱。改朝換代,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開創(chuàng)者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國號如何確立,有什么來頭和講究,是每一個開國之君建國登基前,必須提前考慮和解決的政治問題。
中國歷朝的國號都有含義,有的以稱帝之前的封爵為國號,比如漢朝、隋朝,唐朝等;也有的以建國者姓氏為號,比如春秋末期的韓趙魏三國,以及南北朝時期的陳朝;還有的因字義特殊所以用以國號,比如元朝的“元”,便取《易經(jīng)》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清朝的“清”字則取五行中的水克火之意(明朝的“明”五行屬火)。那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為何定自己的國號為“周”呢?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汲人傅游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馀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隨即“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馀人,俱上表,如游藝所請”。九月九日,武則天正式甩開膀子,“御則天數(shù),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資治通鑒》),標志著大唐的覆亡和大周的誕生。
傅游藝在當時只是一個低級官員,他奏請“改國號曰周”,不僅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和提拔,還得到了六萬多人的響應??梢姡鋭t天“以唐為周”的想法已提前被眾人獲知,大周的國號早已內(nèi)定,只是沒正式宣布而已。
在唐代以前,真正天下安定、國祚久遠的,只有周、漢兩個朝代。唐太宗治世崇漢法,武則天改朝換代,不能再走唐帝的老路,她只能另辟渠道,即崇周復周。周國祚最長的朝代,前后共八百年春秋,遠遠超過其他朝代。霸氣的武則天將國號定為“周”,原因之一就是想沾一下周朝長命的運氣。而且,“周”字意義美好,既有周到、周密、周詳、端正、完備之意,也有忠信之意;從字型上看,“周”字外有廣闊而堅固的壁壘,內(nèi)有土地和人丁,這無疑是統(tǒng)治者最需要的。用“周”字為國號,寓意吉祥美好,天下周全,國祚長久。
另外,武則天自幼喜讀史書,尤其欣賞周文化,在她攝政之后,更是對周朝的典章制度推崇備至。在她的統(tǒng)治中,處處可見周朝風格,比如她就曾按照《周官》中的記載,將三省六部中的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天、地、春、夏、秋、冬等;并且仿照周公在洛邑興建明堂的做法,也在洛陽建造明堂,以宣明自己要復興周禮的決心。再如她實行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以正月為一月。這些改革,不是憑空杜撰,其依據(jù)就是周官、周禮、周文化,是武則天自幼或入宮為才人以來有意識學習《周禮》后,對周禮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因為對周文化的向往,武則天在得勢后,也讓其家族往周字上靠攏。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生前為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死后贈禮部尚書,謚曰定。武則天當了皇后不久,便慫恿唐高宗李治追封武士彟,“高宗永徽中,以士彟仲女為皇后,故崇贈并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新唐書·武士彟傳》),謚忠孝。注意周國公中的“周”字,這應該就是武則天的杰作。從此,應國公武士彟成了周忠孝公武士彟,武家就此跟“周”字扯上了邊,這也是日后武周帝國國號的白紙黑字的法定來源。
武氏,在當時算不得高門望族。駱賓王稱武則天“地實寒微”,突厥可汗稱武氏“小姓”。為了把武氏的門楣抬高,武則天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把武氏說成了是周天子的后人。首先,她將自己父親武士彟(音約)的封號由應國公改為周國公。
然后,將武氏與周朝強行建立聯(lián)系:新舊《唐書》載,傳說武氏據(jù)《姓纂》記載,武則天的武姓來源于周平王之子,周平王小兒子的手中有形似“武”字的手紋,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后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而武則天自認為是周平王的第40代子孫。武士彟便是周天子的后人,故應封為周國公,武則天自然也是周天子的后人,故武則天定國號為“周”。當然,這純屬武則天為證明登基合法性而做出的杜撰,同時,此舉還能讓武則天擺脫自己出身文水小姓的尷尬,擺脫高門世族的歧視。
總之,一個“周”字,解決了諸多問題。從崇周開始,武則天就喜歡上了“周”這個字,并在政治上、門楣上向“周”字貼近靠攏,直至將其立為國號。稱帝前,武則天追尊其父為“周忠孝太皇”;稱帝后,武則天自稱大周皇帝,立周祖七廟,其中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為“睿祖康皇帝”,其父為“太祖孝明高皇帝”,把武周打造成姬周的翻版。時代是進步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注定被淘汰,當年王莽篡權后不切實際地復興周禮,敗得很慘,武則天無疑是重蹈了王莽的覆轍。
武則天 改朝換代 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她參政到輔政的從屬地位,實現(xiàn)她親自稱帝治國的政治目的。其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為顯姓氏,掌根本。據(jù)史書記載:“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為氏”。武則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唐顯慶初年,高宗曾封其父武士為周國公。所以以“周”為國號,顯然有尊崇周顯示根本之意。二是表示要效法古代盛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來,惟周、漢而已。而唐太宗治世崇漢法,武則天對此頗不亦為然,她向來堅持應承周的觀點,所以以“大周”為號,也是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業(yè)的治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則天失去皇位為何還會受后代尊崇
下一篇: 梁山好漢的綽號是如何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