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zhàn)失敗,如果諸葛亮是率軍討伐東吳,蜀國會贏嗎?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夷陵之戰(zhàn)完全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這場戰(zhàn)爭違背了歷史的走向,也違背了蜀漢開始的預期,劉備開始就預計到了三方博弈的后果。假如出兵東吳,萬一曹丕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無路可退了,結合地圖一看劉備其實是考慮到了這一步棋的,劉備一生的高明之處也正是如此,他知道自己的地盤遠離曹丕的地盤,由地圖可見,曹丕的部下唯有曹真此時在鎮(zhèn)守雍涼,可以直接調兵進攻劉備,其他部隊都是跟孫權的地盤接壤,這樣好的地理位置隨便動員一下曹丕,他都會幫助劉備去打劫孫權,假如要趁劉備的降兵大幅度調動出去攻打他的大本營,那一定會得不償失,因為當時曹仁、曹休的部隊必須往西大幅度調動,十分不便如果配合劉備打劫孫權,只用調動曹真這一支部隊即可,從預期的效果來看,這一戰(zhàn)無論怎么打,劉備都可以占到便宜。
當時曹丕剛一上臺,就跟孫權發(fā)生過政治上的摩擦,這個梁子還沒有過去,此時只要劉備隨便煽風點火一下,東吳便會出現(xiàn)亡國之危,孫權得知劉備準備向自己進攻的時候,馬上前往曹丕的地盤上,向曹丕俯首稱臣,當時的曹丕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來當人質以表忠心,直接被孫權回絕了,孫權是明白人,他知道只要戰(zhàn)爭打起來,曹丕隨時會撕毀條約把他兒子殺了,然后配合劉備來攻打自己。孫權劉備交兵的時候,劉備只要一心對付孫權即可,而此時的孫權左右是虎,還得防備曹丕,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就發(fā)生了,東吳大將陸遜使用火攻直接大敗劉備。劉備慘敗落荒而逃,當時東吳主張追回去掀了劉備老本營,擔心曹丕趁火打劫,所以還是忍了回去,劉備得以逃脫。
三個月后曹丕三路進軍攻打東吳,此時的劉備只能望塵莫及,輸?shù)倪B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沒有,如果夷陵之戰(zhàn)是諸葛亮指導,他一定會試探曹丕的意圖,曹丕不出兵,他一定不會拼盡全力的打這一仗,依據(jù)諸葛亮的性格,他定會隨便派出點士兵草草了事,即便失敗自己的主要兵力仍然健在,然后觀察曹丕的一舉一動,三國時期誰都想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夙愿,魏國跟東吳毗鄰,想拿下東吳輕而易舉,果不其然三個月后曹丕出兵。如果按照諸葛亮的兵法,此時自己在帶領全軍直赴東吳,配合曹丕的軍隊統(tǒng)一行動,這樣東吳便亡國,曹丕和劉備都能成為既得利益者。
如果真的讓諸葛亮來主持的話,相信結果一定會大不相同。只不過,可能不會像一些人想象地那樣,大破吳軍,很有可能會以蜀軍小敗并撤退而告終。這種不一樣的結局,主要與諸葛亮的帶兵思路,以及他對東吳的政策有關。
?
首先,諸葛亮其實是真地很不想打這一場戰(zhàn)爭,劉備出征前,他就曾經(jīng)勸過,可是勸不動。所以說,讓他去主持這場戰(zhàn)爭,可真是為難咱們的諸葛寶寶了,明明不想干的事,卻偏偏要被一些歷史假設愛好者強逼著去干。不過諸葛亮的這種觀念,倒是會對這場戰(zhàn)爭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由他來主持的話),那就是一旦碰到硬骨頭,就會毫不猶豫地撤退,畢竟本來就不想打嘛。
?
說蜀軍有可能小敗,是因為當時的天時地利甚至人和,都不在蜀漢這邊,所以即便有諸葛亮這種大神空降,也不會對局勢有太大的影響。最多就是他會更謹慎一些,不會像劉備那樣大意,更不會把兵力都分散開來以至于被敵人各個擊破。但是與吳軍交鋒之后,仍然有可能吃虧,只是在他的主持下,這種失敗不會蔓延,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內,故而稱之為“小敗”。
?
其實諸葛亮真正的才能,并不在軍事上,而是在內政上。比如他提出的隆中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大政方針。后來他處理蜀漢的內政,也是搞得風聲水起,這些都能看出他出色的內政才能。至于軍事方面,比起劉備,可以說是沒有太多的優(yōu)勢了。所以綜合來說,如果這場大戰(zhàn)由諸葛亮親自主持的話,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短暫交鋒并失利之后選擇退軍。
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去征吳,蜀國很有不會失敗。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諸葛亮勢必會步步為營、且戰(zhàn)且進、以攻為守,諸葛亮是一個謹慎小心之人,如果他跟隨劉備一同前往,他一定會發(fā)現(xiàn)劉備諸多的錯誤決定并加以指正;二是諸葛亮還會利用出奇制勝的手段,如果諸葛亮與陸遜對峙,他肯定是不會給陸遜留下劉備那樣的破綻的;三是他很有可能會去策反荊州,畢竟諸葛亮在荊州多年,他懂得策反荊州成功之后對蜀漢的有利之處。
蜀漢兵出巫山,諸葛亮很有可能會采取沿長江水陸并進、穩(wěn)打穩(wěn)扎的方式,逐步拔掉東吳在長江兩岸的據(jù)點,并在沿途設置驛站及據(jù)點,保證書信及補給物資的安全,用長江運輸補給,用不斷的進攻打擊東吳軍隊,穩(wěn)步推進,水軍與陸軍協(xié)同作戰(zhàn),并做好長期戰(zhàn)斗的準備。如果東吳方面的主帥還是陸遜的話,肯定也是邊打邊撤,蜀漢軍隊持續(xù)向前推進,占領秭歸,進逼夷陵,然后鞏固重要據(jù)點,雙方在夷陵前線對峙。
再者就是諸葛亮很有可能會出奇制勝。東吳主帥陸遜其實在夷陵之戰(zhàn)中,并不出名,夷陵之戰(zhàn)后擊敗劉備才出名的,當時的陸遜在東吳的軍中威望并不高,才剛剛接替呂蒙出任東吳大都督。如果諸葛亮與陸遜對峙,肯定是不會給陸遜留下劉備那樣的破綻的,反而會給陸遜設下圈套,想當初鹵城之戰(zhàn),老奸巨滑的司馬懿都中了諸葛亮的圈套,說明諸葛亮設下的圈套司馬懿看不出來,陸遜并不比司馬懿強,只要陸遜找不到諸葛亮的破綻,一直死守,那么吳軍也是敗,而且東吳的后方也會動搖。
當然,猜想終歸是猜想,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一起出征東吳,諸葛亮也許會這樣做,不過他同樣有可能大意失荊州,而且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那蜀漢的后方也很有可能會被曹操所惦記,最終的結果怎樣,誰也不能百分百確定。
諸葛亮能力真的會被打敗嗎?這個肯定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而想要打敗這個極限的人,真的是非常的難,在三國之中,諸葛亮幾乎是沒有任何對手的。而陸遜只是一個剛剛初出茅廬的讀書人面對這么強大對手,怎么可能一下子擊敗呢?他擊敗劉備也只是走了好運,劉備是一定要吃下東吳,結果就葬送了自己的軍隊。
諸葛亮可是熟讀兵法,能夠當上劉備最大的軍師,諸葛亮怎么可能會被打敗呢?
諸葛亮在小的時候家里還是可以的,但是他父親死后,家里就變得非常貧窮,這個給諸葛亮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他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諸葛亮不光是讀書,而且也是磨練自己的心智。從一個有錢的人到一個沒有錢的家庭,這個是很多人都都沒有經(jīng)歷過的,但是諸葛亮早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他受過無數(shù)次白眼,而這就是他成就的力量,所以他拼命的讀書。還有他所有的兄弟也知道,沒有什么背景的話,在這個亂世之中,就沒有好下場。
雖然諸葛亮也在種地,自己在出師表里面也說自己耕田在哪個地方,但是每天也認認真真的讀書,日子過得這樣安穩(wěn)就可以了。諸葛亮根本不是這樣子,你看他自己比作樂毅管仲,這些是平常的人嗎?
諸葛亮可是將這些偉大人物當作自己的榜樣,希望有一天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情,這才是他真正內心想要說的話,他把自己比作臥龍,就只希望有一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讓天下都為他顫抖。
所以當劉備來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其實早就已經(jīng)為劉備準備好了,當最后次劉備來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jīng)做好了隆中對,為劉備描繪了千里江山圖,告訴他怎樣去奪得天下。要是沒有充足的準備,怎么能夠讓劉備相信呢,而且諸葛亮說得有理有據(jù)。但是諸葛亮并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
在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一個人去了東吳,勸說了所有人一起去對抗曹操,然后大家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憑借著動物所有的力量,而當時劉備的力量是那么弱小,最后赤壁之戰(zhàn)居然贏了,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沒了。
周瑜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更何況是陸遜這個小人物呢。
在赤壁之戰(zhàn)中真正勝利者應該是劉備這一邊的。不光是打敗了曹操,擁有了一塊地盤,而且是讓周瑜賠了夫人又征兵。在赤壁之戰(zhàn)中,雖然東吳這一群人打敗了曹操,但是也沒有得到什么好處,荊州很多地方都被劉備拿走了,而且本來周瑜準備全線追擊。結果曹操實力還依然存在著,終于被打到落花流水,在張遼的指揮下,曹操那一邊,可是打的非常的勝利。
這個時候周瑜只能換了一個方向,想要將荊州搶回來,但是劉備又怎么可能還回來呢。那周瑜就假裝著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結果沒想到的是劉備不僅是帶走了孫權的妹妹,而且走的是非常的順利,這個讓周瑜實在是太生氣了,結果就在戰(zhàn)場上留下來的傷,舊病復發(fā),沒過多久就死了。
當時所有人都把周瑜當作非常厲害的人,尤其是在東吳這邊,除了孫權之外就是周瑜最厲害,像周瑜這么厲害的人都沒有贏得過諸葛亮,更何況是陸遜這樣的人呢。
當劉備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時候,是諸葛亮替他們擦了屁股。
當年可是劉備一意孤行想要得到天下,可是沒想要是陸遜是那么喜歡忍耐,劉備最后被活活的耗死了。當時一把火就把劉備的800里燒得,一下子都沒了,那可是劉備最大的兵力,當時劉備就非常的生氣,可是也沒有辦法就立刻逃回蜀國,可是陸遜依然在追趕著。
而諸葛亮早就已經(jīng)預算好了在劉備逃過來的時候就擺下了石頭陣,也就是所謂的八卦陣,要不是諸葛亮的岳父幫助東吳那群人逃了出來,不然的話陸遜可能就回不來了,一下子就把他們所有的兵力全部吞掉,那么劉備這一次也不會損失慘重。
這個只是諸葛亮和陸遜的一次交鋒,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多么厲害,連陸遜自己都說自己不如諸葛亮,當時是一個少年意氣風發(fā),覺得自己是天下無敵,但是碰到了一個最厲害的對手,頓時就被打得落花流水,陸遜從此就收斂了自己的個性。
夷陵之戰(zhàn)如果是諸葛亮率軍,結果會怎樣
蜀國當年從建國時的巔峰實力到后來的沒落,有一個很關鍵的戰(zhàn)役讓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這場戰(zhàn)役就是三國中最著名的三大戰(zhàn)役之一的夷陵之戰(zhàn)。
夷陵之戰(zhàn)當時的背景是劉備為了關羽報仇,于是便親自掛帥,出兵東吳。三國志中是這樣介紹的“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遂帥諸軍伐吳”那么,以當時蜀吳的實力對比,蜀國能夠滅掉吳國嗎?
事實上,是不可行的。雖然吳國在三國歷史中的描述遠遠不及魏和蜀,但是畢竟是經(jīng)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人的勵精圖治而發(fā)展起來的,綜合實力擺在那邊。從人口上分析,吳國是蜀國的兩倍;從軍隊士卒上分析,吳國士兵也是蜀國士兵的兩倍,在古代,打仗是非??粗財?shù)量的,畢竟冷兵器時代靠的就是士兵之間的肉搏戰(zhàn);在從地理環(huán)境上分析,吳國的地盤要大于蜀國。
而且又擁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這一點上吳國屬地和蜀國之地是很類似的,蜀國連綿的山脈也成就了它易守難攻的特點,既然都是注重防守的兩國,那么想要進攻吳國,也絕非易事;
最后從戰(zhàn)略上分析,隆中對的政策一直是要和東吳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先滅魏,再取物,這樣才能得天下。
分析以上種種,·蜀國想要滅吳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當年伐吳的諸葛亮,留守成都的是劉備,那么情況一定會發(fā)生反轉。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戰(zhàn)中,司馬懿每次都是落敗,他對諸葛亮心里是十分恐懼的,而陸遜的軍事才能又遠遠不及司馬懿,所以當年領兵的如果是諸葛亮,陸遜必然沒有任何法子抵抗蜀軍的進攻。
而諸葛亮一生做事沉穩(wěn),在他的指揮下,想要拿回被東吳竊取的荊州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吳國之大,成都之遠,很容易出現(xiàn)和北伐一樣的問題,就是東征大軍的糧餉問題,所以,滅吳是難事,奪回荊州,為關羽出一口惡氣還是比較容易的。
而且也不用付出夷陵之戰(zhàn)損兵折將的慘敗。在諸葛亮的經(jīng)營下,荊州的實力一定會異常強大,對他后期的北伐能夠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只可惜,當年是劉備親率大軍東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3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