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砦貉訛槭裁床煌犊课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p>
魏延,可以說的是蜀國最后的武將代表了。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后,蜀國的軍事力量大打折扣。在蜀國末期獨自一人支撐起了蜀國的軍隊力量。但是盡管是這樣的關(guān)頭,上級諸葛亮還是對他有著不信任,說魏延有反骨,遲早有一天會反。那魏延扛著這么大的責任,還要受著上級的猜疑,他為什么不去投奔魏國呢,憑借著自己在蜀國的地位和自己的一身本領(lǐng),在魏國也可以混不錯,那魏延為什么沒有這樣做?
魏延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跟隨了他,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而且戰(zhàn)績不菲,章武元年的時候,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王朝,魏延也在這時被封為鎮(zhèn)北將軍。后來劉備去世,劉禪登基,魏延被封侯??梢哉f魏延這么多年,劉家待他不薄,但是魏延也值得這些獎賞。魏延自始至終也沒有對不起劉家。
所以就算諸葛亮再說自己有反骨,他還是沒有背叛蜀漢。就算當下處境再難,自己也不會反叛,一是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二也是不想讓諸葛亮說的話成真,不能讓他的污蔑變成事實,到時候諸葛亮背上了神機妙算的好名聲,而自己則背上了叛徒的千古罵名。這樣不值當。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蜀國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無論再怎么反抗也會被魏國吞掉,所以不管魏延投不投降自己,魏國已經(jīng)不在乎了。是敵人,魏國不在乎,是友軍,魏國也不需要。而且這個時候的魏國已經(jīng)不是曹家的天下了,各處暗流涌動,司馬家族已經(jīng)覬覦已久,自己這時候橫插進去,肯定會被淪為政治的炮灰。魏延自己帶兵打仗還行,搞政治是一點不懂。所以哪怕自己到了魏國,也不會落下一個好下場。搞不好魏國更看不起背叛的人,直接就像當初砍呂布那樣,也把自己砍了。
所以綜上所述,魏延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名聲還是自己的性命,都不會背叛蜀國,投靠魏國。所以盡管蜀國已經(jīng)不行了,盡管諸葛亮不信任自己誤解自己。但是自己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內(nèi)心,至少可以證明自己不是反叛之人,還能為后人留下一個好名聲。
諸葛亮死后,并沒有把軍權(quán)交給二號人物魏延,反而是把軍權(quán)給了長史楊儀,命楊儀直接率軍撤退,魏延殿后。而楊儀和魏延本就是水火不容,諸葛亮一死,沒人壓制,楊儀就直接把魏延給斬殺了,并且冤枉魏延,說魏延反叛。那么為何魏延寧愿被冤殺,也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之死
在演義中,諸葛亮提前就料定了魏延會反叛,所以提前安排了馬岱和楊儀做防備。實際上,在正史中,并沒有明確說魏延反叛,而且從魏延的行為分析來看,他的目的只是不滿楊儀,想奪取軍權(quán)。
當時諸葛亮臨死前,將楊儀、費祎、姜維召集起來,安排好了后事,當然了諸葛亮并沒有找魏延前來商量,只是在死后發(fā)布了命令,讓魏延殿后。作為軍隊二號人物的魏延,聽到這個命令非常驚訝,他作為僅次于諸葛亮的大佬,都沒能統(tǒng)領(lǐng)大軍,楊儀一個長史憑什么?
于是魏延率領(lǐng)軍隊往回跑,趕在了楊儀前面,把回程的道路給堵絕燒毀了,目的其實就是不讓楊儀率大軍回去。然后魏延又派兵向楊儀進攻,希望擊敗楊儀,奪取大權(quán)。結(jié)果他遇到了王平,王平勸散了魏延的前鋒軍并擊敗魏延,魏延迫于無奈,轉(zhuǎn)而向漢中逃跑,最終被馬岱追上斬殺,頭顱獻給了楊儀。
自此,魏延就被釘上了恥辱柱。因為楊儀冤枉他,說他反叛,而且其他朝臣大多都對這種看法比較認同。
那么為何魏延寧愿被冤殺,也不投奔曹魏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魏延忠于劉備劉禪
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對劉備忠心耿耿。當初漢中之戰(zhàn)后,眾人都以為會讓張飛駐守漢中,因為只有張飛的資歷和軍功最合適。結(jié)果劉備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魏延,使得魏延一躍成為了駐守一方的大員,劉備如此看重魏延,魏延自然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可以說,魏延完全算是劉備的嫡系了。
其實魏延這個人和關(guān)羽很像,雖然比較高傲,和同僚的關(guān)系不是特別好,但是他能力強且為人忠義,是一個好幫手。也正因如此,劉備才對魏延青睞有加,希望他以后能對劉備有所幫助。而事實上,劉備死后,劉禪被諸葛亮架空,遲遲拿不回大權(quán),劉禪能依靠的就是這些劉備的嫡系了。只不過諸葛亮能力實在是太強了,李嚴、魏延都不是對手,諸葛亮一系一直是大權(quán)在握。
二、魏延奪取軍權(quán)本身就是劉禪的授命
魏延奪取軍權(quán),一方面是他不服楊儀,覺得楊儀不該領(lǐng)軍。另一方面則是劉禪授命魏延趁機奪權(quán)了。為何這么說呢?因為當時的劉禪早已經(jīng)是二十幾歲,快到三十了,完全可以親政了。但是權(quán)力都在諸葛亮手中,而且在諸葛亮去世前,劉禪也派人前來試探,問諸葛亮他去世后,誰還可以繼續(xù)掌控朝政,結(jié)果諸葛亮到死也沒想過歸政于劉禪,而且指定了和費祎兩個接班人。雖然諸葛亮有可能是覺得劉禪能力太弱,需要時間過渡,但是這么多年的壓制,早已使得劉禪十分不爽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jù),能證明魏延有可能是得到了劉禪的授權(quán)。一是諸葛亮臨死前的決策并沒有找魏延來商量,而且把大權(quán)交給了楊儀,讓自己看重的費祎和姜維避得遠遠的,這一招實際上就是激怒魏延,使得魏延和楊儀火拼。而在之前他已經(jīng)秘密奏劉禪,不要重要楊儀。所以他的目的是讓楊儀斬殺魏延,使劉禪遷怒楊儀,最終讓順利掌控朝政。而事實上,當楊儀回到成都時,劉禪也確實沒有給他賞賜,最后還把他給逼死了。試問,如果楊儀真的是平叛有功,劉禪為何不給他獎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魏延是劉禪的人,魏延一死,相當于斬斷了劉禪對軍隊的控制,所以楊儀必死,而馬岱也遭到雪藏。
三、魏延是堅決的主戰(zhàn)派
前面說過魏延為人忠義,這么多年在蜀漢的打拼,魏延已經(jīng)完全把自己當作了蜀漢的一分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北伐曹魏,率領(lǐng)王師北定中原??梢哉f,魏延是堅決的主戰(zhàn)派,他是不會投降的。即便死,魏延也不會選擇投靠曹魏!事實上,史書記載,魏延不滿楊儀撤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想無功而返,還想繼續(xù)和曹魏打下去。
結(jié)語
綜合魏延的為人和背景來看,他忠于劉禪又深受劉禪的重用,這么多年下來,曹魏已經(jīng)成為了魏延最大的敵人,他怎么可能拋棄看重自己的主公和國家,去投降敵人呢?而且在蜀漢,魏延已經(jīng)做到了軍中二號大人物了,諸葛亮一死,有劉禪的支持,他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軍中第一,怎么可能放棄呢?要是投降曹魏,他能得到什么?絕對是沒有蜀漢這么好的待遇!
公元234年,對蜀漢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蜀漢的頂梁柱諸葛亮,被司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后,蜀漢軍中地位最高的魏延,則被丞相長史楊儀誣告,最終含冤死了在馬岱刀下。雖然,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很多人誤解了魏延,認為他真的是一個反復小人,但是熟讀《三國志》的人,卻知道他的冤屈。對于此事,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魏延為什么寧愿被冤殺,也要南歸,而不是投靠曹魏呢?
這個問題,嚴格意義上講,其實是不成立的,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因為魏延率眾南歸之時,主要是想殺楊儀,并沒有料到,自己會被擊殺?!度龂尽分刑岬剑T葛亮去世之后,他想繼續(xù)北伐,被費祎所騙后,賭氣率眾南歸。這個時候楊儀誣告他叛亂,他也沒有閑著,也在上表控訴楊儀圖謀不軌——“延、儀各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而且他為了保險起見,還燒斷了南歸的棧道,試圖阻住楊儀等人的歸路。
再者說,就算與楊儀火拼,他也是不怕的,畢竟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相當自信,曾對劉備說出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只可惜,他沒料到的是,王平僅用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便給他扣上了叛亂的罪名,使他身邊的士兵,紛紛逃散,只剩十余人。這等情況下,他依舊沒有慨然赴死,而是帶著自己的兒子,以及數(shù)十親信,往漢中而去,想憑借自己在漢中的影響力,進行自保。所以,魏延并非是寧愿冤死,也不想投降曹魏。
不過,魏延在得知自己已經(jīng)被諸葛亮視為棄子,又遭到費祎等人的戲弄之后,依舊選擇南歸,而不是北上降敵,的確有些令人難以理解。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對于此事,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一、投奔曹魏沒有前途
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在蜀漢軍中,已經(jīng)地位超然,稱其為蜀漢軍中第一人,也不為過。在他不認為自己會死的情況下,他肯定舍不得放棄這一地位。畢竟曹魏的名將,比蜀漢要多得多,他投奔過去之后,沒有任何功勞,也沒有資歷,甚至連部曲都沒有(以他被殺前的狀況來看,他麾下軍隊愿隨他降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到了曹魏之后,需要再從頭開始,這一點對“性矜高”的他而言,非常難以接受。
二、他忠于劉備、忠于蜀漢
魏延的出身,并非是來自劉表陣營的降將,《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币馑际钦f,他原本是劉備的私兵,然后被劉備一步一步提拔,才成為了一代名將。他對劉備的忠義,是無法抹除的,所以他就算知道,自己南歸必死,應該也不會投降曹魏。
三、他高估了自己對蜀漢的意義
魏延之所以,在楊儀誣告他叛亂的時候,向朝廷上表,說楊儀等人,有不軌之心,并不是因為,他覺得朝廷會相信他的說辭。他之所以這樣做,很可能是逼朝廷在他和楊儀之間,做一個選擇。而因為他性矜高,不將別人放在眼中,又的確有戰(zhàn)功,有能力,因此,他很可能認為,朝廷會選擇自己。但是,他高估了自己對蜀漢的意義,成為了被朝廷放棄的一方。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魏延被諸葛亮放棄,又被費祎欺騙之后,之所以選擇率軍南歸,而不是北上降魏,一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會死,二是因為降魏之后,他不可能再像在蜀漢一樣身居高位,三則是因為他對蜀漢的忠義。
因為劉備已經(jīng)去世了,劉備生前看重他,死后并不能保護他。魏延的性格孤傲,不擅于與人交際,因此容易得罪人。他在后來和楊儀的奪權(quán)斗爭中失敗,被馬岱斬殺。魏延勇武過人,劉備在的時候,劉備讓他來鎮(zhèn)守漢中,漢中是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曹魏進攻蜀國會經(jīng)過漢中。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對魏延很是信任,相信他的能力。后來曹操派人進攻漢中,魏延率軍迎敵,大敗曹軍。魏延也被提升了官職。魏延曾經(jīng)向諸葛亮提議突襲長安的計謀,被謹慎的諸葛亮拒絕。魏延對此心生不滿。劉備死后,諸葛亮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魏延跟隨諸葛亮一同進軍。魏延雖然有武力,但他的性格比較難和他人相處,鋒芒畢露,因此許多人都不喜歡他,這也為他后來的死埋下伏筆。有一次魏延狂妄的時候,楊儀表達了看不起魏延的態(tài)度,魏延大怒,和楊儀的關(guān)系日漸惡化。他甚至拿出刀想要殺了楊儀,諸葛亮為他們二人進行調(diào)解。諸葛亮發(fā)動了數(shù)次北伐,但北伐并未取得很大成果,諸葛亮也因勞累過度生了病,病情不斷惡化,他在臨死前召集了楊儀、姜維等一干人馬,告訴他們?nèi)绻懒吮阕屲婈牶蟪罚屛貉觼磉M行收尾和斷后,如果他不愿意,那就讓他自主行事。諸葛亮去世后,楊儀他們組織軍隊后撤。魏延非常生氣,他認為一個人的死不應該延誤戰(zhàn)機,戰(zhàn)爭既然發(fā)動了還是要繼續(xù)的。他帶領(lǐng)軍隊攔截了楊儀的部隊,率先出軍,因為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軍隊軍心渙散,無心戰(zhàn)斗,戰(zhàn)斗失敗后魏延逃跑,馬岱追趕魏延,最終追趕到了他將他斬殺,楊儀則帶兵剿滅了魏延所在的家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4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宣帝為什么不廢除太子劉奭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