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他的《與陳師中書》說“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柏楊認為:“中國對婦女的貞操問題,尺度一向很寬。像當過短期宰相的范仲淹的母親,在范仲淹父親死了后,即行再嫁,沒有人對她輕視。到了程頤,才開始對婦女加強迫害,訂立片面的苛刻標準,即男人可以隨便再娶,婦女則絕對不可以再嫁。曾有人問他:‘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程頤斷然說:‘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饑寒作為借口。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p>
程頤和很多人都把“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句話給狹窄化了,實際上朱熹當初的這個觀點并非專門針對女性提出來的。他的這套理論學(xué)的主要思想宗旨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套做人的哲學(xué)學(xué)說,是教導(dǎo)人們?nèi)绾巫鲆粋€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朱熹本人從來沒有針對女性提出些什么具體要求,更沒要求女性要把貞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主要是針對君子和大丈夫提出來的,是宣揚士人剛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節(jié)操意識,所指的是一個男人的氣節(jié)與骨氣?!笆Ч?jié)”重于“餓死”,“氣節(jié)”重于“生命”,這涉及人生觀、生死觀的問題,是對男人較高層次的精神要求。
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樣,表現(xiàn)的是對個體精神價值的認識,顯示了一種藐視權(quán)貴的浩然正氣和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自主人格。這既是孟子堅守仁義節(jié)操的自我寫照,又是對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守正義、剛直不阿、英勇奮斗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jié)。這種大丈夫氣概,成為鼓舞人們?yōu)檎x而英勇奮斗的精神力量,對后代許多剛直不阿、忠貞不渝的志士仁人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這樣一個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人,他生前的“衣帶詔”里是這樣寫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p>
明清之際的洪承疇就因為缺少這種“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舍生取義精神,所以當了漢奸,背叛了國家,背叛了民族,毫無氣節(jié)可言,成為民族的敗類。而年僅十七歲的夏完淳卻能始終堅守“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高尚精神,和文天祥一樣保持了自己的氣節(jié)和尊嚴。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他們正是因為堅持“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大義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是這種對信仰執(zhí)著追求、剛強堅毅的浩然正氣,不畏強暴誓不低頭的氣節(jié),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血性。
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與“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內(nèi)涵是一致的。它是一種崇高的品德與境界,是儒家思想中宣揚的自強不息與不畏強暴的精神與信念,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氣節(jié),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骨氣。
所以說,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指的是一種精神氣節(jié),而不是輕視婦女、滅絕人欲的封建糟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6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