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歲。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贈太傅,謚號“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901年,李鴻章病逝于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后,朝廷追贈太傅,謚號“文忠”,并入祀賢良祠。由于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炮火轟毀,因此李鴻章沒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么,左宗棠的“文襄”謚號和李鴻章的“文忠”謚號,誰的規(guī)格更高?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謚號。
中國人有“重死輕生”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死后的名聲非常重視。因此,當一個人死后,要“蓋棺論定”,對他的一生進行總結(jié)評價。謚號,就是這種總結(jié)評價的簡潔概括。
當然,謚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在古代,通常是皇帝、后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資格被賜予謚號。
絕大多數(shù)謚號,這種謚號都是褒義詞。但有時候,比如改朝換代自己,就會出現(xiàn)貶義的謚號。比如,隋朝滅亡后,唐高祖李淵就給隋朝最后一個皇帝楊廣賜予了一個謚號“煬”?!盁钡囊馑际恰盎璞?,屬于“惡謚”。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對去世的文臣武將賜予謚號。而且,清朝的謚號是分開使用,文臣一般使用文字開頭,武將一般使用武字開頭。另外,還有以忠字開頭的謚號,屬于文武大臣通用。
謚號有等級之分。對于文臣來說,最高等級的謚號是“文正”。正因為“文正”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統(tǒng)治者很少將這個謚號賜予給大臣。明朝內(nèi)閣首輔大臣李東陽在即將去世之際,得知自己死后將得到“文正”謚號,竟然喜極而泣。清朝在近300年時間里,總共只發(fā)出了8個“文正”謚號,分別是湯斌、劉統(tǒng)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在“文正”之后,依次是“文貞”和“文成”。這兩個謚號也相當難得。
在宋仁宗以前,“文貞”為最高等級的謚號。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改為了“文正”。后來,“文貞”得以恢復,成為僅次于“文正”的謚號。清朝名臣陳廷敬、李光地、張玉書等,都獲得過“文貞”的謚號。
“文成”謚號又次于“文貞”。明朝開國功臣劉基死后得到了“文成”的謚號。因此,他的家鄉(xiāng)被稱為“文成縣”。清朝時期的名將阿桂,在81歲高齡病逝時,得到了“文成”的謚號。
在“文成”之后的謚號,就是“文忠”?!拔闹摇痹谥u號體系里排名第四。
清朝時期,能夠得到“文忠”謚號的大臣并不多。我們比較熟悉的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李鴻章外,還有索尼、傅恒、林則徐、文祥、周天爵、駱秉章、胡林翼、沈兆霖、榮祿、梁鼎芬等人,獲得過“文忠”的謚號。
在“文忠”之后的謚號,還有“文獻”“文端”“文定”“文簡”“文懿”“文肅”“文毅”“文憲”“文莊”“文敬”“文?!薄拔墓?jié)”“文義”“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幾十個謚號。在這里,左宗棠的“文襄”謚號已經(jīng)排到了第二十三位,在級別上遠遠不及李鴻章所獲得的“文忠”謚號。
對于左宗棠來說,能夠獲得“文襄”謚號,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清朝時期,一般非翰林出身者(或進士出身者)),不得不授以“文”字謚號。左宗棠三次進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終生沒有考中進士,照說是得不到“文”字謚號,更別說“文襄”了。好在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勞苦功高的份上,賜予他同進士出身,這才有機會獲得“文襄”謚號。
綜上所述,李鴻章的“文忠”謚號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謚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6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貧苦出身的張麗華,她的一生有多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