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諸葛亮是一位奇人,但是在他的一生之中,有兩個很大的失策,成為了他的一生的污點。他用慘痛教訓告訴我們,有兩種人,我們見到以后,要十分的小心。絕對不要輕信他們,否則有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第一種人,有野心,也很聰明的人,但會盲目自大
三國演義中,有個很經(jīng)典的橋段,就是馬謖的“失街亭”。其實三國演義之中,對這個事件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所謂的揮淚斬馬謖,真的是軍法無情嗎,其實原因不僅僅如此而已。這是諸葛亮的對自己失誤的懺悔,他認清了馬謖這類人,如果留著會有更大的隱患。自己輕信他,已經(jīng)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絕不可以再有第二次。
那么我們就詳細的來分析下,馬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
其實三國時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于士族爭斗之中。三國初期,向曹操劉備這樣,愿意啟用草根的霸主,也不是很多。當這一類去世之后,也就完全成為了士族門閥之間的爭斗而已。當然諸葛亮因為歷史的局限性,也深陷其中,可以說這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區(qū)別所在。
當時的荊州,存在著7個士族,他們分別是:蒯、龐、黃、蔡、馬、習、楊。當時的馬謖,就屬于馬家,而諸葛亮當時是荊州士族的大佬,當然和這幾個士族的關(guān)系十分的密切。根據(jù)歷史記載,尤其是當時的馬氏中的馬良,和諸葛亮的關(guān)系十分的要好,而馬謖就是馬良的弟弟。
當馬良去世之后,諸葛亮盡力的培養(yǎng)馬謖,希望它能頂替他哥哥的位置。馬謖也不負眾望,他十分的聰明,當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他就曾說過,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言論,得到諸葛亮的賞識。
其實按照諸葛亮的表現(xiàn),他對馬謖的態(tài)度,完全是按照接班人培養(yǎng)的。這樣的馬謖,為何失去了街亭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有點飄了,完全把諸葛亮的囑咐拋之腦后,盲目的自信,想玩一把大勝,反而掉進坑了。
其實馬謖也不是紙上談兵之輩,他能夠和諸葛亮一起討論軍事就可以說明。在加上諸葛亮言傳身教,耐心的教導,按照當時他的軍事水平,在怎么離譜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失誤。但是在街亭上的表現(xiàn),他的決策幼稚的可笑,這里只能說他的野心,坑害了自己。
馬謖的失敗,也讓諸葛亮潛心計劃的北伐失敗,最后自貶三級謝罪,也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污點。這個事件告訴我們,一些很聰明的人,如果在名利上看不透,總會做出一些超出預期的行為。這種盲目的自信、自大,就會滋生低級的野心。
遇到這種人,一定要多加注意,他可以帶著你走向輝煌,也可以帶著你走向深淵?!奥斆饕皇馈⒑恳粫r”這是很可怕的。
第二種人,聰明但是沒有格局的人,他們從不幼稚,但是只為自己。
其實這種人,是最常見的。跟馬謖一樣,諸葛亮就曾遇到一個他就是楊儀。馬謖被斬殺之后,諸葛亮又找了一個助手。他和馬謖一樣的聰明,也從來沒有幼稚的行為,諸葛亮給出的任務(wù),都能很出色的完成。
但是由于兩個家族的矛盾,當時的楊儀跟魏延,兩人經(jīng)常有矛盾,摩擦很嚴重。但是的諸葛亮,面對一文一武的助手,也是頭疼不已。
當諸葛亮陷落五丈原之后,兩人之間有產(chǎn)生了摩擦,作為武將的魏延,打仗可以說是一般好手,但是在陰謀詭計上怎么能比得上楊儀。在楊儀的陷害之下,魏延誣陷成反將,被馬岱所殺。
魏延被斬殺之后,楊儀還踩著魏延的頭顱,大聲的呵斥道“奴才,你現(xiàn)在還能和我爭斗不”。這一個舉動,可以說毫無氣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為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諸葛亮要培養(yǎng)他成為接班人,他卻忘記了魏延這樣一位猛將,對于蜀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即使魏延有錯,判罪誅殺也只能由劉禪來決定,楊儀不僅誅殺了魏延,還羞辱他的頭顱,對蜀國的大將軍如此的不敬。這件事也把諸葛亮坑的體無完膚。最后楊儀被貶為平民,不久自殺了。
諸葛亮,一下子失去了左右手,內(nèi)務(wù)文臣輔助,外無將領(lǐng)出征,一番心血又付諸東流。
馬謖的野心,楊儀的格局,讓諸葛亮很多的心血付諸東流,這樣的人用好會是得力助手,一時不察覺,就會帶來滅頂之災。
這兩件事情,告訴我們,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這兩種人,一定要萬分警惕,過分的靠近,可能把自己坑的萬劫不復。尤其是高層,在用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兩種人其實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典型。
諸葛孔明一生八大不足之處:
雖是諸葛武侯八不足,然吾認為此也是蜀亡之更由也!
窮兵黷武一不明也!三國時不論從何角度看均以蜀漢最弱。本應利用蜀中天險而固守江山,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國力,同時培養(yǎng)后續(xù)人才,靜觀天下局勢,一旦有變在出兵發(fā)魏,暗合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對》之戰(zhàn)略。此才是上上之舉。然諸葛武侯卻為報先主三顧之恩,不顧三國國力,不記天下局勢之無常,而一意孤行,數(shù)次北發(fā),累國累民。而自己一生用兵謹慎,自比管、毅,卻不知“兵者,鬼道也……”之上古名理,以至數(shù)伐均是徒勞無功,反而拖垮了蜀國國力,使之兵員、人力、將才、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等等的不到好的發(fā)展,和囤積,以至于死后短短數(shù)年就走上亡國道路。由于兵力的不足,姜維守城又不得不撤走原部署在叢山之中的“邊防軍”,以至于鄧艾有機可乘。此一也!
不重人才培養(yǎng)二不明也!在武侯數(shù)十年的丞相任中,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上極其不足。以至于武侯一亡,朝堂上,可繼承丞相位的僅剩蔣碗、費伊等寥寥數(shù)人,且均已兩鬢斑白,不堪久用之人,使得蜀中官場(政治)不穩(wěn),丞相居然居德陽而理國事;軍旅中,能征善戰(zhàn)的武將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以至于“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唯剩姜維還能獨當一面,最后連自己不懂領(lǐng)軍打仗的兒子、孫子戰(zhàn)死綿竹,而斷后,可嘆!可悲!宮廷內(nèi),殲宦當政以至于,后主劉闡在成都內(nèi)上可固守一戰(zhàn),外有姜維晉軍勤王,南有南蠻雄兵,西有羌人為援的情行下,投降于兵力不過數(shù)千的鄧艾之下。此為不明之二。
不修內(nèi)政而先伐魏三不明也!此于前兩點有很大的共同點。據(jù)天險而自守,修內(nèi)政,人民富了、人口多了、軍備足了打仗才會贏。漢朝老主宗劉邦不正是以次而戰(zhàn)敗項羽一統(tǒng)天下的嗎?打仗大什么?歸根結(jié)底就是打國力、打后援,此為千古不便之真理。國力不足,自己地盤又小、人又少、將又寡還去攻打遠強于己的曹魏,而曹魏又有秦嶺漢中這一天險可守,還去單方面攻擊,簡直是以卵擊石。此為三也!
以上為諸葛亮在政治上的主要錯誤同時也是蜀國國策地錯誤。
不視馬謖四也!此為諸葛亮一生中用人、視人上的最大失敗之處,同時也是其軍事上的重大錯誤。也因為如此是他嘗到了自己造成的最大苦果。街亭戰(zhàn)役運用了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的馬謖,造成怎么樣的后果相信已不用我多說了吧。此為四也。同時也使得諸葛亮抱憾終生。
一生用兵太過謹慎五也!此點也是諸葛亮軍事上的錯誤?!氨?、鬼道也……”,用兵不宜過于謹慎。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采用魏嚴的計策,分兵出奇,一旦成功,那樣的話長安難道不是唾手可得嗎?一旦如此那么孫吳就不會在象以前那樣只是觀望,必會出兵發(fā)魏,屆時兩國全力攻魏,《隆中對》的戰(zhàn)略決策就可實現(xiàn),天下局勢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司馬懿也是看中了諸葛亮的這點,他才會在數(shù)次的交鋒中固守險地而不出,看似每戰(zhàn)比敗,實則大勝。
以上是武侯軍事上兩大致命錯誤。以下為其個人政治、個人魅力方面的錯誤。
自恃過高不進人言六也!武侯在茅廬時就自比“管、毅”,其周圍朋友也贊其為“興周姜望、開漢之房”,出山后以一無名之輩,火燒夏侯、舌戰(zhàn)群儒、三氣周喻、計奪荊洲、智取西川,環(huán)顧天下難逢敵手,使得其多少有點飄飄然,難聽人言。劉備臨死說言被其當為妄語,而糟街亭之禍;目空一切,而兵敗姜維;自恃過高,而終不得邁出漢中一步。此為六也!
勸阻劉備報仇不成七也!很多人會說這不應是諸葛之錯,劉備兼之兩個盟弟之死,以君主之身強行復仇,誰攔得了,誰又敢攔?其實不然,連趙云那樣的武將都敢犯言直柬,諸葛亮又為何不可呢?以劉備對其的倚重,我相信只要他能犯言直柬,劉備是不會不考慮的,張飛未死時不是已成功過一次嗎?
不能肅清廟堂八也!劉備白帝托孤時,讓劉闡拜其為“相父”,言及:“太子可輔,當全力為之,否則可自立為成都王”,而諸葛亮卻誠惶誠恐,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余向劉備表白忠心。然后來這位蜀漢肱骨之丞,對這位新皇的近侍宦官卻無雷霆手腕,即使皇帝反對,然有先帝之遺照難道還怕嗎?使得漢末宦官亂政之事得已重演,誰又能不說是錯在諸葛呢??此為八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7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