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子貢出資為孔子周游列國,養(yǎng)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xué)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贊,后世也將其列為復(fù)圣。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yè),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跡流傳。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fā)揚了儒家學(xué)說,資助孔子周游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
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并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fēng)云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fēng)。
要知道,子貢并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qū)彆r度勢,根據(jù)市場的行情做出預(yù)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fēng),后人將誠信經(jīng)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fēng)”。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xué)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贊,后世也將其列為復(fù)圣。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yè),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跡流傳。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fā)揚了儒家學(xué)說,資助孔子周游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
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并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fēng)云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fēng)。
要知道,子貢并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qū)彆r度勢,根據(jù)市場的行情做出預(yù)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fēng),后人將誠信經(jīng)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fēng)”。
譬諸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
子貢的意思是,自己的那點本事,就像是矮墻里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到,孔子的學(xué)問,如同數(shù)仞高墻里面的宗廟景觀,很多人連門都摸不到,更不用說能夠看得到。這也就是萬仞宮墻的典故,相當感人。但即使這樣,依然還有人認為,子貢不過是謙虛罷了。
對于這一點,司馬遷看得很清楚。在《史記》中,介紹子貢的篇幅是孔子諸多學(xué)生中最多的,而且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甚至認為,因為顏回的早夭,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實際上落入了后繼乏人的窘境。但就因為子貢在商界和政界的地位,才讓儒家最終成為了顯學(xué),司馬遷因此說: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
孔子在世的時候,子貢曾經(jīng)問過孔子:“賜也。何如?”按理來說,子貢是想得到老師的贊譽,結(jié)果孔子卻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女(汝)器也。”孔子的意思是,你大概是一件物品吧。幸好子貢臉皮夠厚,又追問道:“何器也?”孔子想了想說:“瑚璉也”。
瑚璉是當時擺放在宗廟的祭祀用器,主要是用來盛放糧食的,因此可以理解為孔子將子貢比作“飯桶”。只不過,這個“飯桶”是禮器,是一種高貴的象征。然而,孔子也曾經(jīng)說過“君子不器”,所以不一定是對子貢太高的評價。
孔子一向認為,作為君子不能拘泥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職業(yè)的發(fā)達和人生的顯貴,而應(yīng)該追求“道”,追求信仰,追求駕馭天下萬物的能力,擔(dān)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講究“君子不器”的孔子,自然沒有將“瑚璉”子貢看得太高。
《論語》記載,有一次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xué)問是從哪里學(xué)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沒有失傳,而是散落世間。賢能的人可以明了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jié)。文武王道處處存在,我的老師何處不學(xué),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授呢?"這便是子貢所說的孔子"學(xué)無常師"。事實上的確如此。孔子自幼聰慧好學(xué),15歲便立志向?qū)W,處處留心。他不僅從文獻中學(xué)習(xí),還抓住各種機會學(xué)習(xí)。為了學(xué)禮,孔子曾親自到宋國、東周洛邑(洛陽)專門考察夏商周三代之禮。在洛邑訪問時,他"人太廟,每事問",并求教于當時在洛邑做官的老子。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還曾學(xué)樂于萇弘,學(xué)琴于師襄。正是通過這些學(xué)習(xí),孔子深諳禮儀,熟悉音樂,為晚年著手整理《樂經(jīng)》、《禮記》等儒家六經(jīng)打下了基礎(chǔ)。另外,孔子雖然博學(xué),卻并非淺嘗輒止。比如,他向師襄學(xué)琴時,師襄教了他一支曲子,孔子連續(xù)練習(xí)了10天后,師襄說:"這曲子你已經(jīng)會了,我再教你一首吧。"孔子卻說:"曲子雖然會彈了,但演奏技巧還沒嫻熟呢!"過了幾天,師襄又說:"你的技巧也已經(jīng)很好了,學(xué)新曲子吧。"孔子卻說:"可我還沒有理解曲子的神韻呢!"幾天后,師襄又提出換新曲時,孔子說:"我還沒有能想象作曲者的樣子呢!"說罷繼續(xù)彈奏。過了段日子,孔子突然領(lǐng)悟,說道:"我終于能想象出作曲者的樣子了,作此曲的人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深邃,若有四海。他一定是周文王!"師襄聽后十分欽佩地說:"這個曲子正是《文王操》??!"
子貢(孔子的學(xué)生)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ǖ溃卑?,自己所討厭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體會: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為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張。反映了孔子“仁”的學(xué)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修己”。
我們應(yīng)該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要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學(xué)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7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