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故宮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如果問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宮殿是哪個,答案一定是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了。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高26.92米,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是故宮規(guī)模最龐大、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
如果問故宮最小的宮殿是哪個呢?答案是“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位于乾清宮殿階的東側和西側。在漢白玉雕鏤的臺座上,各安放著一個通身鎏金、造型端莊微型宮殿。東面的微型宮殿叫“江山”金殿,西面的微型宮殿叫“社稷”金殿,合起來就叫“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原指山川和山河。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經(jīng)過不斷演繹,江山、社稷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明朝時期,故宮里并沒有“江山社稷金殿”。到順治十三年(1656年),才在重建乾清門時興建。乾清門是皇帝的寢宮。將“江山社稷金殿”建在乾清宮外,象征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并表示皇帝時時刻刻都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
“江山社稷金殿”建筑在漢白玉雕鏤的臺座上。臺座分三層,由上到下,逐層擴大,呈金字塔結構。最下層是一座石室,并在南面開了1個門。臺基上通身雕刻著海水、江崖與幾何形圖案。這種設計,使得建筑在臺座上的“江山社稷金殿”就像一座海上升起的仙閣,看上去非常壯觀。
臺座有非常完善的排水設施。每層臺座的頂部都下凹,并在外側鑿有排水孔。這樣,到了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排水孔排出去,不會積在臺座上。
“江山社稷金殿”是一個立方體的建筑。每面安設四扇隔扇門。頂部為重檐,上層為圓形攢尖,并安有鑄造古雅的寶頂;下層為方形腰檐,四條銀脊上裝有小獸。整個金殿通體鎏金,光華燦爛,華美挺秀。
隔扇門裙板上雕鏤著龍紋,統(tǒng)環(huán)板上鏤刻著寶相花,額坊上淺刻著雙龍,四個柱礎上刻著伏蓮。這些吉祥圖案做工精細華美,寓意深刻。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統(tǒng)治永久傳承下去,因此將這些龍、寶相花、伏蓮等吉祥物的圖案刻在“江山社稷金殿”上,寓意千秋萬代,江山永固。
打開“江山社稷金殿”底部的門,可以進入石室。石室面積很狹窄,面積不到10平方米,里面不住人,而是供奉“江山社稷”之神,象征皇帝牢牢掌握著江山、社稷。每天,太監(jiān)打開殿門后,進入里面敬奉香火。這注香火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滅亡,到溥儀被趕出故宮后,才完全熄滅。
除了每天供奉香火外,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在日出之前,御前侍衛(wèi)和乾清宮侍衛(wèi)會來到“江山社稷金殿”前,在領侍衛(wèi)內大臣的帶領下,一起祭拜“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是故宮最小的宮殿,雖然沒有什么實質性用處,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故宮各宮殿里地位很高。
當然,鐵打的江山,流水的王朝。如今,清王朝已經(jīng)雨打風吹去,只剩這一座“江山社稷金殿”留在故宮,任憑中外游客參觀。大家來到故宮后,也不妨好好瞧一瞧“江山社稷金殿”。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 北京故宮景點介紹 故宮,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兩朝的皇宮,舊稱"紫禁城"。明朝有十四個皇帝,清朝有十個皇帝曾在這里居住,他們統(tǒng)治中國的時間長達四百九十一年。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宮殿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 故宮為什么被稱為"禁城"?因為封建帝王居住的宮殿是不允許尋常百姓靠近的。一道高大的城墻環(huán)繞皇宮,這塊戒備森嚴的地方便成了明清皇帝私有的宮廷禁地。 故宮為什么被稱為"紫禁城"?學術界對此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傳說中的天帝居住于天上的"紫宮",地上的皇帝既為"天子"--天帝之子,皇權神授,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稱為"紫禁城"。第二種解釋是,"紫"字與"紫氣東來"同義,即以祥瑞云氣象征皇帝。第三種解釋是,"紫禁城"借喻紫微星垣,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等等。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做為天子,"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 故宮的建筑年代與規(guī)模: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經(jīng)十五年方才建成。迄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其四周有各類宮殿房屋9900余間,建筑面積達15萬平方米。城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墻的四周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午門,北為神午門。 故宮的建筑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湛水平和民族特色。 故宮的建筑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軸心,文華、武英二殿為側翼,是皇帝行使權力、登極大典和召見群臣的主要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居中軸線,御花園、東西六宮環(huán)繞,既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皇后、嬪妃以及太后、太妃等居住的地方。 故宮博物院 故宮現(xiàn)在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 目前所開放的區(qū)域可以被劃分成四條參觀線路,依次瀏覽,能夠方便游客比較全面地觀賞故宮的歷史風貌。這四條參觀線路分別是:中路->go | 西路->go | 東路->go | 外東路->go 中路 午門 | 金水橋 | 太和殿 | 太和殿露臺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陳設 | 太和門 | 中和殿 | 保和殿 | 乾清門 | 乾清宮 | 交泰殿 | 坤寧宮 | 東板房 | 御花園 | 神武門 |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的門洞有"明三暗五"之說,從正面看是三個,實際上還暗有左右兩個掖門,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城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是五個門洞了。 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門正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榮幸地出入此門的只有兩種情形: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入一次;殿試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只有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五鳳樓俗稱的得名:故宮俗稱五風樓,其得名源自午門的建筑風格。午門東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城臺上正中的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兩面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有如雁翅,故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闋亭。這樣,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山環(huán)繞,五岳突起,氣勢雄偉,是故俗稱五風樓。
2 鳴鐘擊鼓的講究: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鳴鐘擊鼓的時辰都有講究。按規(guī)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時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方可鐘鼓齊鳴。 賞賜之地:明朝正月十五,午門懸燈賜宴百官?;实墼诹⒋喝召n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 頒朔之禮:清代皇帝在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一于午門頒發(fā)第二年的歷書,舉行頒發(fā)儀式,叫"頒朔之禮"。 獻俘之儀:國家有大規(guī)模的征戰(zhàn),打了勝仗收兵回朝時,有時要進獻戰(zhàn)俘,在午門舉行儀式,皇帝親臨午門接受進獻戰(zhàn)俘的儀式。 廷杖之責:凡有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鱗"者,要被帶到午門外受廷杖之責。 金水橋 外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 內金水橋:在午門內太和門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橋,是內金水橋。 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地流向南,再向東,又再向南,時隱時現(xiàn),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達兩千多米。最華麗的河段在太和門前,既開闊又規(guī)整,裝飾也頗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均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石的望柱和欄板。 只有皇帝才能通過的主橋:五座內金水橋之中,居中的橋最長最寬,為主橋,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太和殿 最大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的宮殿。明代時,它名為奉天殿、皇極殿;到了清代改稱為太和殿。它經(jīng)歷過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災,現(xiàn)在可見的是清朝所建的宮殿。太和殿面積為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從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達三十五點五米。 最高等級的殿宇形式:五脊四坡廡殿頂,黃瓦重檐;梁楣彩畫用的是金龍"和璽彩畫";就連角檐垂脊上仙人身后的小獸數(shù)量也最多,用了十個。殿內頂棚全是金龍圖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銜寶珠的浮雕蟠龍藻井。 萬龍競舞的磅礴氣勢:殿的中央設楠木鏤空透雕龍紋的金漆基臺,上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背后有雕龍金漆屏風;寶座兩側又有六根貼金盤龍大柱,東側三根金柱的龍首向西朝著寶座張望,西側三根金柱的龍首向東朝著寶座張望,使整個大殿萬龍競舞,從而營造出捍衛(wèi)寶座的氣氛。 七十二根大柱: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廣、云、貴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四千七百一十八塊金磚: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但是金磚并不是用黃金制成,而是在蘇州特制的磚。其表面為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燒成之后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登基大典之地:明清兩朝共有24個皇帝在這里登基,宣布即位詔書。
3 朝賀之處:皇帝每逢生日也即萬壽節(jié)、冊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節(jié)日,還有派將出征、賜安和金殿傳臚之時,都要在這里舉行大典或儀式,接受文武白官的朝賀。 太和殿露臺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陳設 日晷:中國古代的計時器。石座上斜放著一個石圓盤,盤上刻有時刻,中間置一根銅針并與盤面垂直,利用陽光映出的銅針陰影位置來計算當時的時刻。 嘉量:象征性量器。主體較大的量器中間有一隔,上部為斛,下部為斗;兩旁有兩小耳,其中一耳為升,另一耳上部為合,下部為龠。 銅龜和銅鶴:吉祥、長壽的象征。 十八尊鼎式大香爐:建造于清乾隆年間?;实叟e行大典時,在香爐內點燃松柏枝、檀香等,青煙裊裊升起,增加神秘和威嚴氣氛。 二百塊儀仗墩:在寬敞的太和殿庭院里地面上,砌嵌著兩行一尺見方的白石塊,每隔一米左右砌嵌一塊,北窄南寬,呈八字形,共約二百塊。這是儀仗墩?;实叟e行大典時,儀仗隊伍在儀仗墩上站班,手執(zhí)旌、旗、扇、蓋、星、鉞、瓜、戟等。 太和門 是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內,是三大殿寬敞的封閉式的庭院。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宮殿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臺之上,使太和門內顯得庭院廣闊、氣勢威嚴。。庭院東面朝房中間為體仁閣,西面與之相對稱的是弘義閣;庭院四角建有秀麗的崇樓四座。 大銅獅 太和門外兩側陳設著一對大銅獅,東面為雄性,前右爪踏一繡球;西面的為雌性,前左爪撫一幼獅。這種宮廷中的裝飾既代表豪華,又象征皇帝的尊貴和威嚴。此外,在紫禁城宮殿前或宮門內外,還陳列有其他一些寓意與大銅獅相近的鎏金銅獅、鎏金銅麒麟、鎏金銅象。 中和殿 獨特的造型 中和殿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亭子型宮殿,正是這別具一格的造型,使得它在高大的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的位置突出了建筑布局方面的匠心獨具。三大殿在整體結構上因此而有了高低錯落和起伏有序的建筑模式,展現(xiàn)了中國建筑藝術風格魅力。 皇帝何時使用此殿 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中和殿是皇帝先行休息之處,他也在這里接受大典中執(zhí)事官員的參拜。每年祭祀天壇、地壇、太廟時,皇帝事先在這里閱讀祭文。祭祀先農(nóng)壇舉行親耕禮之前,皇帝要在中和殿閱看祭文和親耕時用的農(nóng)具。清代規(guī)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譜,稱為玉碟。纂修好以后,進呈皇帝以及審閱儀式,也在中和殿舉行。 甪端 陳設在寶座左右兩側的兩只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們并非現(xiàn)實世界的生物形象,而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異之獸,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深諳遠方之事。它雖為燒檀香所用,但因其有神獸之意,放在皇帝寶座兩旁,更寓意君主圣明。 銅清爐 放在地平臺兩側的銅熏爐,用于生炭火取暖。清代宮中燒用的是名為"紅蘿炭" 上好木炭。這種木炭熱氣大而且極耐燒,灰白而不爆。 皇帝坐的轎子 在寶座兩旁,放著兩乘轎子,雅名肩輿,是清代皇帝在宮廷內部往來時使用的交通工具。帝
4 后在什么場合乘坐什么轎子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陳設于此的肩輿是皇帝所用的各種轎子中的一種。 保和殿 皇帝賜宴 清代皇帝于每年除夕都在保和殿舉行宴會,賜宴外藩、蒙古王公以及文武大臣。 最高等級考試的考場 這里是清代舉行殿試的地方。殿試地點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試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命題,指定大臣問卷,皇帝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既〉谝幻臑闋钤?,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高中者均被賜予進士及第并委以高官。這樣的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者一般須經(jīng)過鄉(xiāng)試、會試考中貢土方能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 云龍石雕 保和殿后階陛中間設有一塊雕刻著云、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云龍石雕。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長十六米五七,寬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為二百五十噸。原為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時期又重新雕刻。在圖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條口戲寶珠的游龍,它們的形象動態(tài)十足,生機盎然。 云龍石雕的石料產(chǎn)自京西房山大石窩。當時拖運這樣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萬人以上,用旱船拽運的辦法拖運。為此,沿途每里鑿井一口,以供民夫飲水之用。從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運時間用了將近一個月。這種拖運方式雖然艱難困苦,但在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下,卻也顯示出了勞動者的才能和智慧。 千龍吐水 千龍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個石雕龍頭,每當雨天時雨水就從龍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實用功能與建筑藝術的觀賞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千龍吐水 的壯觀景象出自 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臺基。"三臺"面積約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塊漢白玉石砌成。每層臺基的周圍都雕有須彌座。須彌座上,橫置著大塊的長方石條,名為地袱。地袱之間立有望柱,望柱之間安設欄板。在它們之下,都鑿有排水孔道。 每個望柱下面伸出一個石雕龍頭,整個"三臺",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龍頭。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兩唇之間都鉆有圓孔,與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臺面的設計是中間高于周邊,每當雨天,落在"三臺"臺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勢底的四周,于是便從龍口中排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 位于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xiàn)已辟為陳列館。 乾清門 御門聽政 乾清門以北是內廷,為帝后生活的地方。清朝時, 皇帝在這里"御門聽政",也即皇帝親臨此處,坐在臨時放置于門中間的寶座上,聽取政務要事。通常是內閣官員上奏,皇帝降旨定奪。御門聽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燁,曾有大學士奏請皇帝隔三四日御門聽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卻依然堅持勤于聽政。他說:"聯(lián)聽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規(guī),不日日御門理事,即覺不安,……"因此,當時一些國家大事,如清軍兩次反擊沙俄侵略中國的雅克薩之戰(zhàn)的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時決定的。 十口金缸 十口金光閃閃的鎏金大銅缸陳設在乾清門外兩側,與紅色宮墻相互映襯。這些富麗堂皇的金缸不僅只是宮中的露天陳設品,更重要的還是貯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類似的鎏金銅缸宮中共有二十二口,加上其它樣式的銅缸與鐵缸,合計達共三百零八口。 乾清宮 內廷正殿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面寬9間,進深5間,高20米。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 十六個皇帝的寢宮 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他們在這里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里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jié)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5 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后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斗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采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实鬯篮?,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jīng)核實后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千叟大宴 在乾清宮曾經(jīng)舉行過兩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別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規(guī)模遠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大臣、官吏、軍士、民人、匠藝等,共有三千多人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大宴會。席間,乾隆皇帝還召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賜酒并賜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會上聯(lián)句賦詩,共得詩數(shù)千首。 停靈之所 清代時,乾清官還是皇帝死后停放靈樞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靈樞(也稱梓宮)運往乾清它停放幾天。順治皇帝死在養(yǎng)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他們的靈樞都曾被運回乾清官,停放在這里并按照規(guī)定舉行祭奠儀式。 金亭子 在乾清宮前露臺兩側有兩座石臺,石臺上各設一座鎏金銅亭,稱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語也稱其為金亭子。金殿深廣各一間,每面安設四扇隔扇門,重檐。圓形攢尖式的上層檐上安有鑄造古雅的寶頂,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老龍洞 在乾清宮露臺南沿和御路、階陛銜接處,有三個涵洞,高近兩米左右,寬一米左右,名為"老虎洞"。據(jù)說,因為皇宮中等級森嚴,侍奉皇帝的內傳不能登上露臺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來往穿行。 南書房軼聞 乾清宮的南廡房有一南書房,據(jù)載,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這里去除了鰲拜。當時康熙皇帝召見鰲拜,命賜茶。內侍用開水煮過的碗盛茶水,以盤端至鰲拜面前,鰲拜接茶時,因碗極熱燙手,茶碗砰然墜地。鰲拜身后的內侍乘勢一推原本做了手腳的椅子,鰲拜撲摔于地??滴趸实酆粼唬?鰲拜大不敬"。一群健壯的少年立即涌出來將鰲拜擒獲。 交泰殿 千秋節(jié)典禮 在清代,皇后生日稱為千秋節(jié)。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舉行典禮,接受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親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賀。 存放二十五寶 二十五寶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印章,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將代表皇權的二十五寶存放在交泰殿。這些玉璽由內閣掌握,由宮殿監(jiān)的監(jiān)正管理,用時須請示皇帝,經(jīng)許可后方可使用。存放在這里的每方寶璽各有不同的用途: "皇帝之寶'用于頒發(fā)詔書、錄取進士時公布皇榜;"制法之寶"和"命德之寶"用于諭旨臣僚和獎勵官吏;"制馭六師之寶"用于軍事。寶璽置于寶盒內,上面覆蓋著黃綾?,F(xiàn)在,寶盒仍按原來的位置陳設在交泰殿。 大自鳴鐘 交泰殿內陳列的大自鳴鐘,是嘉慶三年(1798年)由清宮造辦處制造的。其外殼是仿中國式樓閣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共分上中下三層。鐘樓背面有一小階梯,登上階梯,可以給自鳴鐘上弦。自鳴鐘走動后,可按時自動打點報刻?,F(xiàn)在,這座自鳴鐘已經(jīng)歷過二百個年頭,卻仍能正常準確地走動,打點報刻時,聲音清脆宏亮。由此可見它的制造工藝非常精良。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您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采納,互相幫助,謝謝
未央宮
中國西漢宮殿 。位于今陜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位于當初漢都長安城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臺基礎上修建,惠帝即位后,開始成為主要宮殿。
據(jù)記載,未央宮宮城四面各辟一門,東、北兩門外筑有闕樓,稱東闕、北闕。諸侯來朝,進出東闕;士民上奏,入詣北闕。為利用龍首山丘陵作地基建造。宮內還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鉤弋等殿,又有殿閣32處。未央宮考古工作開始于1956年。據(jù)勘探,該宮平面為方形,周長8千米多,面積約5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7左右。前殿居全宮正中,其夯土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端最高處15米。在前殿北邊發(fā)掘宮殿遺址多座,其中一座出土鐫刻文字的骨簽數(shù)萬片,可能是工官官署或所屬衙署。發(fā)掘證明,未央宮毀于西漢末年戰(zhàn)火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全面積72萬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寬52米的護城河所環(huán)繞,城墻高10米,可謂是“城高池寬”。在故宮城樓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稱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精美角樓。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為午門,即正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整個院落分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寢”?!扒俺笔腔实叟e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昂髮嫛笔腔实奂昂箦⑽闯赡甑淖铀脗兙幼〉牡胤?,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除此之外,故宮內還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樣、用途不一的大小宮殿。據(jù)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夠多吧!打個比方說吧,如果一個嬰兒從哇哇墜地開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間,等他住遍所有房間后已經(jīng)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啦!
如此大規(guī)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宮自1407年開始籌建,至1420年完工,歷時十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國著名工匠10多萬名,民夫100萬,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自故宮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執(zhí)政。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多次對故宮進行修繕,使它更加壯麗輝煌。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好,先介紹到這里,呆會兒我再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里即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太和殿廣場基本呈正方形,整個院落平坦寬闊,氣勢非凡。北有太和殿,南為太和門,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面積達3萬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積的1/24。整個廣場可容納近7萬人,為什么要在此處設這么大的廣場呢?一是顯示皇家的威嚴;二是起到震懾的作用,您想想,如果官員人等站在這么大的廣場中,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及莊嚴雄偉的建筑,不得不由衷感嘆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偉大,既便心存異志,也只好無可耐何地拜于皇帝腳下。當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殘酷的統(tǒng)治下,某些人會有些“想法”。不過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辦法”。你想進來刺殺,我就鋪它個橫七豎八。你想躲在暗處,我讓廣場無樹無花。說到這兒,您會問,什么叫橫七豎八?是皇帝派人把闖進宮中的刺客殺個橫七豎八,人仰馬翻嗎?不是,刺客從地上是跟本進不來的。這“橫七豎八”是指皇帝怕有人從地下挖洞進來刺殺,故下令將廣場地面上橫七層、豎八層地鋪了十五層方磚,看誰還能挖地洞?剛才我還說過“廣場無樹無花”,對吧?各位看看,整個廣場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沒有樹,沒有花。那皇帝為什么不在這么重要的地方裝點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樹、種花,雖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樹上或花叢中對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個廣場周圍不植樹,不種花。但卻擺了一些大缸,這是何用意?請朋友們猜猜看…..那些大缸不是養(yǎng)魚用的,而是為存水而設。大家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大殿都是木結構的,萬一失火,后果不堪設想,怎么辦呢?只好存些水,以解燃眉之急。故宮中共設水缸308口,其中锍金銅缸18口。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如果水缸內的水結冰,怎么辦呢?這真是有點“替古人擔憂”了。請各位往下看,每個大缸下都有一個石基座,一邊開小孔,這就是相當于北方農(nóng)村原來燒土炕用的“灶眼”,到了大風降溫的時候,上面蓋蓋兒,并加蓋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熱,這樣水溫不冷不熱,既不會因為太熱而蒸發(fā),又不會因太冷而凍冰,于是這些大缸便成為宮中最有效的消防器材了。
好!這里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丹陛的講解地點(丹陛下不遠處)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層漢白玉基座之上,莊嚴肅穆。在每一層基座的邊緣都伸出很多小龍頭,那些小龍的名字叫“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實,它們是大殿的排水系統(tǒng)。如果您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每個龍頭的嘴里都有一個小孔,即噴水孔,三層基座之上共設小龍頭1142個,每當下大雨的時候,雨水便從1142個龍頭嘴里的小孔內排出,非常壯觀,為宮中一景,被稱為“千龍吐水”。
太和殿(在太和殿丹陛之上)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木結構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當時叫奉天殿。后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疤汀钡囊馑际牵河钪骈g的一切關系都可以得到協(xié)調的意思。后來在康熙年間又經(jīng)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的規(guī)模。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guī)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xiàn)。
大殿內的陳設簡單而又富麗堂皇,地上是“金磚漫地”,皇帝的九龍寶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臺上,皇帝升座后,頗有居廟堂之高,君臨天下之威風。寶座前陳設有寶象、仙鶴、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間有6根蟠龍金柱,直通殿頂,殿頂設蟠龍藻井,井內蟠龍口銜一個銅胎中空的水銀球。這個球被稱為軒轅鏡,一般懸掛在皇帝寶座的上方,意思是說在位之皇帝是軒轅皇帝正宗的皇位繼承人,而不是假冒偽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貨,據(jù)說軒轅鏡就會掉下來砸他的腦袋。有沒有害怕被砸的假冒偽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他登基時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寶座往后移動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細看一看。
(在露臺前銅龜及銅鶴之間)
看完了太和殿內景,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殿外的陳設。在太和殿外的露臺上左右各有一只烏龜,各有一只仙鶴。它們取龜鶴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萬代相傳。此外,東側還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計時工具。西側設有嘉量,是古代的計量器具。這兩件陳設象征皇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公正無私的,對天下百姓都是坦誠、平等的。
在古代,舉行各種大典都有要選良辰吉時,到了吉時皇帝才能升寶座。那么皇帝在何處等待這歷史性時刻的來臨呢?走!現(xiàn)在咱們就去看看!
五、中和殿及保和殿
(一) 涉及內容
1、 中和殿名稱含義及用途
2、 保和殿名稱含義及用途
3、 保和殿后的云龍石雕
(四) 講解地點:在中和殿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7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