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皇貴妃鄭氏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大明皇宮中,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婦人,躬著腰,手里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向那座冷清了多年的宮殿走去。昔日門庭若市的大殿,如今除了幾個伺候的宮人外,再無他人。
老婦人溝壑中流淌過的是歲月的長河,翻黃的皮膚上是夕陽的余暉,她曾經(jīng)見證了多少光輝歲月,經(jīng)了幾多似水年華,而如今,母子天各一方,飽受世態(tài)炎涼。
這位歷史眼中禍國殃民的女人,這位陰險、毒辣的貴妃,把大明江山攪得的天昏地暗的女人,卻一生有驚無險,享受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安然度過了她的一生。她就是明萬歷皇帝的貴妃鄭氏。
崇禎三年,即1630年的一天,鄭貴妃帶著她一生都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帶著無比的絕望與怨恨走進了銀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zāi)?。她渴望了一生的皇后之位,即使萬歷有遺詔,卻最終沒能實現(xiàn)。
一朝得寵,盛寵不衰
1572年,年僅10歲的朱翊鈞繼位,即明朝萬歷皇帝。1577年,在生母李太后的主張下,朱翊鈞娶了一位他并不喜歡的女人為皇后,隨后,太后又為他納了其他嬪妃。而萬歷帝很是奇怪,這三宮六院中的妃子,似乎都激不起他任何興趣。
別看朱翊鈞年僅輕輕,內(nèi)心卻充滿了空虛和煩悶,這跟他少年的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
一、不敢露面的五年童年生活
1562年,此時還是嘉靖皇帝時期,朱翊鈞出生了,是朱載坖的第三個兒子,但朱翊鈞的兩位哥哥都早夭,所以朱翊鈞也就是事實上的長子了。而此時,年邁的嘉靖帝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所以,朱翊鈞雖為皇孫,但嘉靖帝卻不知道有這個孫子的存在,導致朱翊鈞一直都沒有名字,以"不存在"的身份存在著,直到嘉靖帝去世,朱載坖繼位后,才有了"朱翊鈞"這個名字。
二、母親的嚴苛
朱翊鈞的生母李氏,身份地位并不高,然而,在對待朱翊鈞的教育問題上,確是很嚴苛的。舉日講,御經(jīng)筵,讀經(jīng)傳、史書,儼然是個學霸級人物,這在明朝歷代皇帝中,實屬罕見。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為盥面,摯之登輦以出。
教育講究勞逸結(jié)合,在李氏教育朱翊鈞的過程中,確實一味地嚴苛、死板,年即尚小的朱翊鈞也只能聽從母親和老師,他的心思卻從沒人顧及,內(nèi)心的壓抑一直伴隨著他成長,苦悶、空虛。其實,這一點也恰恰能很好的解釋他后期為何性格大反轉(zhuǎn)。人壓抑久了,一旦釋放了,就很難收回。
在一位王氏宮女為他生育了第一個孩子后,即明光宗朱常洛,朱翊鈞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性格上的轉(zhuǎn)變,而此時,一位鄭氏女子的出現(xiàn),可謂是改變了萬歷帝的一生,更可以說是對明朝后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朱翊鈞對這位小家碧玉類型的女子,很是寵幸,由嬪到妃再到貴妃,隨著1586年鄭氏的兒子朱常洵的出生,鄭氏也被晉封為皇貴妃,在名分上高出皇長子之母王恭妃兩級,幾乎與皇后平起平坐。
鄭貴妃如此受寵,而且盛寵不衰,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鄭貴妃容貌艷麗出眾。
二、鄭貴妃聰明機智,通宵詩文。通俗一點,就是鄭氏才華出眾。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幼承母師之訓。時誦詩書之言?!洞竺骰寿F妃鄭重刊閨范序》
三、鄭氏鼓勵朱翊鈞親政。由于朱翊鈞繼位時年齡尚小,所以很多國家大事都由輔政大臣決定。而鄭氏的鼓勵,讓朱翊鈞視她為知音,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四、鄭貴妃很懂得維護夫妻關(guān)系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普通夫妻的生活。而朱翊鈞身邊大多數(shù)的女人,都忌憚他帝王的身份,對他百依百順,阿諛奉承。鄭氏卻與眾不同,她無所顧忌,一邊敢諷刺挑逗朱翊鈞,一邊又是朱翊鈞合格的傾聽者,幫助朱翊鈞排憂解難。
10歲就登基為帝的萬歷帝,其實也很孤獨,而鄭氏卻懂得如何去填補朱翊鈞生活中、精神上的空虛,她雖為朱翊鈞的嬪妃,但行為舉止卻又有別于其他嬪妃,她敢大庭廣眾之下公然擁抱朱翊鈞,也敢在眾人面前不給朱翊鈞行禮,對于朱翊鈞而言,鄭氏是一個特別的人,是一個讓他有著十足興趣的人。
爭立太子,費勁心機
鄭氏是個嗜權(quán)如命的女人,這一點從她鼓勵朱翊鈞親政就能看出來。所以,一個皇貴妃的頭銜根本不能滿足于她。在封建宮廷中,一個女人的最高愿望無非時爭得皇帝的寵幸,當上皇后,光宗耀祖,顯達門庭。鄭貴妃很明白,要想達到這后宮最高之位,首先要把自己的兒子推向太子之位,然后母以子貴。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在這些堅持封建正統(tǒng)的朝中官員眼中,將長子朱常洛看作是未來的皇帝。"愛屋及烏",在萬歷帝那里,她要給鄭氏最好的,也要給鄭氏的兒子最好的,所以,朱翊鈞也有立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這也拉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
或許有人會說,朱翊鈞大可以廢后,立鄭氏為后,這樣,立嫡不就名正言順了么?
一、當時的皇后王喜姐并未觸犯"廢后"的底線。
封建時期,"皇后"的廢與立,關(guān)乎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在皇后沒有重大過錯時,皇后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身為皇后的王喜姐,行事端謹,后宮的矛盾爭端,她都能妥善處理,即使后來的鄭氏多次挑釁她,她也充不計較。
二、王喜姐深得兩宮太后的喜愛,對婆母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和陳太后(神宗嫡母)盡心侍奉。
三、王喜姐對待萬歷帝其他嬪妃的兒子,視如已出。朱翊鈞有個妃子李氏(后追封為李皇貴妃),在生下皇七子后不久去世。于是明神宗把她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潤與皇七子朱常瀛交予王喜姐撫養(yǎng),兩子皆順利長大,封為惠王和桂王。
四、王喜姐為國分憂。在皇后生涯中多次把后宮的開支用來賑饑荒和給士兵發(fā)軍餉,數(shù)次在明神宗面前說話讓他寬恕直言的大臣褒獎忠臣,采用婉轉(zhuǎn)的方式進言多得到明神宗的認同。
萬歷帝是個從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皇帝,所以他也不可能違背道德倫理做個昏君,隨便廢后立后。
所以,廢后這個想法,在鄭氏那里行不通。她只能鼓動萬歷帝立她的兒子為太子。但這又不合禮儀,勢必要遭到眾人的反對,所以萬歷帝也只能將立太子之時一推再推,以"皇后在盛年,有可能會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絕了大臣要求冊封皇長子為太子的請求。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皇后也并未生出嫡子,皇長子也漸漸長大了,鄭氏眼看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幺蛾子也就越來越多,先后想出"待嫡"之說、"三王并封",然而,這些最終還是被大臣們看出來了,偷雞不成蝕把米,大臣們步步緊逼,堅持讓皇長子朱常洛預(yù)教。1594年,萬歷帝為12歲的長子朱常洛舉行了預(yù)教典禮。
就這樣你來我往互相較量了無數(shù)個來回,朱常洛也在這場馬拉松比賽中長到了20歲,萬歷帝也被雙方搞得精疲力竭,最終,朱常洛取得了勝利,于1601年冊封為皇太子。這場折騰了十幾年之爭的"國本之爭"。以鄭貴妃的慘敗而結(jié)束。
從鄭氏對權(quán)力渴望來看,這個女人,對錢財,亦是貪得無厭,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全國各地搜刮金錢和稅銀
自從1586年朱常洵出生,鄭氏被冊封為皇貴妃之時,引來朝中群臣的反對,萬歷帝便對朝政十分厭惡。此時,萬歷帝的老師張居正也已病逝,太后李氏則在后宮安度晚年。萬歷帝在那些國色天香的粉黛和板著面孔的大臣之間,自然選擇了前者,更何況,前者還有那情投意合的鄭貴妃,也只有在她們面前,萬歷帝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與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久而久之,萬歷帝便以各種理由拒絕上朝,在后宮中與鄭貴妃逍遙快活。
萬歷帝更是派大批礦監(jiān)稅使,賦予種種特權(quán),到全國各地搜刮金銀財寶。而這些臭名昭著的礦監(jiān)稅使又大都是鄭貴妃的心腹,他們把搜刮上來的財物進貢給萬歷帝和鄭貴妃,讓他們大肆揮霍。
二、福王莊田之爭
隨著朱常洛太子之位的確定,1601年,朱常洵也被封為福王。按照大明律法,被封為王的皇子,應(yīng)立即前往封地就任,而朱常洵卻一直留在父母身邊,這讓朝中大臣越發(fā)的看不下去。在群臣的一再呼吁和堅持下,萬歷帝和鄭貴妃明白,福王無法繼續(xù)留在北京了。貪財?shù)泥嵸F妃,便又以此為借口,提出了各種條件。
在福王的封地,即洛陽,修建藩邸,斥資十萬;
為福王劃分莊田二萬頃;(按照明初規(guī)定,藩王除歲祿外,草地田畝多不過千頃)
索要大學士張居正被沒收的財產(chǎn)及四川鹽稅和茶稅;
向朝廷索要淮鹽三百引,用以福王朱常洵在洛陽開店賣鹽,并壟斷洛陽的賣鹽權(quán);
將歷年來稅吏、礦吏所進獻的珍寶,交由福王帶走。
尤其母必有其子,福王在洛陽橫征暴斂,胡作非為,造成周邊騷動不斷,河南數(shù)年大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福王的財物,金錢百萬,超過了大內(nèi)倉儲。
三、家族飛黃騰達
對于鄭貴妃的家族來說,也是大沾其光,飛黃騰達前后歷經(jīng)三代王朝。而萬歷帝愛屋及烏,對鄭貴妃娘家人的賞賜也是隨心隨欲,超出常制。
鄭貴妃父親鄭承憲:橫行地方,驕奢淫逸,為非作歹,萬歷帝不光不定罪于他,反而將他晉升為都督同知。
鄭貴妃的兄弟鄭國泰:鄭承憲去世后,鄭國泰超出了父死子襲的常例,萬歷帝授予他都指揮使。
朱常洛太子身份、朱常洵就任藩地的事實,并沒有讓鄭氏放松下來,似乎這一切讓她的行動更加有動力,有理由了。隨著1614年李太后的與世長辭,鄭貴妃更是肆無忌憚,明宮三大案之首——梃擊案也就隨之而來。
1615年,一位名叫張差的瘋漢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并打傷守門宦官,后被捕。后經(jīng)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guān)。結(jié)果鄭貴妃與此確有關(guān)系。鄭貴妃見東窗事發(fā),哀求皇太子?;侍右舱埱蠡实劭焖倭私Y(jié),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xù)追查的官員事后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皇太子為何會輕易的原諒了鄭氏,按常理來看,他跟鄭氏之間有著無法跨越的仇恨。
其一,太子畢竟年輕,對宮廷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缺少經(jīng)驗;
其二,太子從小不受父親寵愛,對鄭貴妃也一向膽怯幾分;
其三,鄭貴妃多年以來,一直視他為眼中釘,常欲加害于他,而如今鄭貴妃有求于他,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牢固,太子朱常洛認為這是個緩和矛盾的好機會;
就這樣,這個女人,又躲過一劫。
五年后,萬歷帝駕崩,朱常洛繼位。而朱常洛繼位僅僅30天,就去世了。
其實,在梃擊案結(jié)案后,鄭貴妃并沒有安分守己,而是在策劃更大的陰謀。鄭氏眼見朱常洛太子之位不可動搖,兒子又遠在千里,萬歷帝身體也每況愈下,這讓鄭氏不得不為自己以后做打算。于是,鄭氏借著感激皇太子的不殺之恩,順水推舟,接近朱常洛。
而朱常洛從小生活壞境所致,在鄭貴妃一次次的示好過程中,對鄭貴妃態(tài)度轉(zhuǎn)變,也就忘記了過去的私怨,同時,鄭貴妃向皇太子送去美女,朱常洵便整日放縱,不久身體就出現(xiàn)了狀況,等到即位之時,已是病態(tài)之軀。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guān)系密切的太監(jiān)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jié)果病情加劇。隨后,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后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后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為紅丸案。
朱常洛去世后,鄭氏頓感搬去了擋在自己面前的一塊巨石,她垂簾聽政的目標似乎又近了一步。鄭貴妃唆使西李據(jù)守乾清宮,與心腹太監(jiān)魏忠賢要挾皇太子。李氏還要求官員要先將奏章給她看,再給朱由校看,導致強烈反彈。群臣也因此聯(lián)合要求西李移宮。在群臣催促下,西李只好搬離乾清宮,群臣們對鄭貴妃則采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鄭貴妃勾結(jié)西李企圖垂簾聽政的美夢遭到了破滅。既非生母,又非嫡母,儼然居正宮,而殿下仍居慈慶宮,這種名分倒置的做法,是借撫養(yǎng)之名,行專政之實,武后之禍將見于今日。
明熹宗年間,這位年過六旬的花甲婦人,在權(quán)力的道路上依舊沒能停下,但她已力不從心,這個連做夢都想著當皇后、太后的女人,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如果萬歷帝還有知覺,看著兩邊的兩口棺木并沒有心愛之人,大概也不會瞑目;如果他知道臣子并未遵照他的遺詔,以皇后之名待鄭氏,不知萬歷會作何感想?
鄭貴妃的一生,是悲哀的,她的悲哀,更是一個帝王的悲哀,大明的悲哀。
1620年,萬歷帝朱翊鈞在毓德宮奄奄一息,但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便是立鄭貴妃為后。萬歷帝交代太子朱常洛,也就是后來的明光宗,封鄭貴妃為皇后。因為只有這樣,鄭貴妃死后才能以尊貴的皇后身份,和萬歷帝同葬。
可是萬歷帝的旨意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因為按照祖制禮法,冊封皇后要皇帝親自主持冊封大禮??墒侨f歷帝已死,這冊封大禮自然無法主持,鄭貴妃也沒有成為皇后,萬歷帝的心愿終是落空了。在封建的禮法面前,一國之君也要妥協(xié)。
鄭氏十四歲入宮,兩年后才得到皇帝寵愛。鄭氏不僅生得小家碧玉,而且才華橫溢,通曉詩文。萬歷帝寵愛鄭氏如此之久,也正是因為鄭氏的才華。鄭氏不像其他嬪妃對皇帝百依百順,極盡諂媚,鄭氏天真爛漫,無所顧忌,敢于和皇帝平等地交流,又知道為皇帝疏解心事,排憂解難。
雖然名份上,鄭氏只是萬歷帝的妾室,但是在心中,鄭氏將萬歷帝以自己的丈夫相待。鄭氏萬歷十年被封為淑嬪,萬歷十一年生下云和公主,被冊封為德妃,萬歷十四年,生下福王朱常洵,被冊封為皇貴妃。鄭氏僅用了四年時間,便成為了皇貴妃。
鄭貴妃被封為皇貴妃時,就有大臣反對,萬歷帝力排眾議。大臣們看得出來萬歷帝是想讓朱常洵為太子,可是按照法制,應(yīng)立長子為太子,所以大臣們一再上疏。就因為萬歷帝對鄭貴妃過于寵愛,使得大臣們覺得鄭貴妃紅顏禍水,最后沒能讓鄭貴妃成為皇后。
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并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鄭妃透徹地看清了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yīng)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于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在名分上,她屬于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jīng)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歷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野蠻”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xiàn)的不同,萬歷才把她引為知己而更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但需要指出的是她是一個嗜權(quán)如命的女強人,野心勃勃,為達到總攬大權(quán)的目的不擇手段,詭計多端。她攪得朝廷內(nèi)外不得安寧,腐敗墮落,人心渙散;她攪得萬歷江山危在旦夕,致使萬歷一朝宮廷斗爭波瀾起伏,成為明末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她可謂是活躍于萬歷一朝的風流人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明宮三大案
一、梃擊案
明萬歷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爭論。萬歷帝長子朱常洛為太后宮女王氏所生, 極受冷遇;而寵妃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萬歷帝所鐘愛,鄭氏與萬歷帝“密誓”立常洵為太子。
朝臣依據(jù)封建王朝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法綱力爭,但萬歷帝總以各種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壓力,始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也封常洵為 福王,藩國洛陽,這就是萬歷朝圍繞確立太子爭論了15年的“爭國本”斗爭。從萬歷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爭了13年,直至福王離開北京赴洛陽就 國才真正確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宮闈的權(quán)力之爭仍未停止。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宮外男子張差手持木棒闖入大內(nèi)東華門,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慶宮,后被內(nèi)監(jiān)捕獲。對張差梃擊太子宮之事,朝內(nèi)爭論不一。支持鄭貴妃 傾向福王為太子的臣僚認為是張差瘋癲所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認為是陷害太子的陰謀 。經(jīng)刑部十三司會審,查明張差系京畿一帶白蓮教的一支紅封教的成員,其首領(lǐng)為馬三 道、李守才,他們與鄭貴妃宮內(nèi)的太監(jiān)龐保、劉成勾結(jié),派張差打入宮內(nèi),梃擊太子宮 。
此案的發(fā)生,震驚了宮內(nèi)和朝野。聯(lián)系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曾發(fā)生鄭貴妃的內(nèi)侍與 奸人勾結(jié)詛咒皇太子的事件,梃擊案牽連到鄭貴妃在所難免。萬歷皇帝極力調(diào)解皇太子 與鄭貴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責鄭貴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變態(tài)度,由“張差所為,必 有主使”改變?yōu)椤按耸轮辉趶埐钌砩辖Y(jié)局足矣”。此外,萬歷皇帝又召見群臣,表示懷念皇太子的保護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誠意。他明令除懲治張差等人外,“不許 波及無辜人”,以解脫鄭貴妃。
此案結(jié)局,張差磔死,馬三道、李守才發(fā)遠方戍守,太監(jiān)龐保、劉成在內(nèi)廷擊斃,梃擊 案掀起的軒然大波暫時平息。然而宮闈爭斗并未真正結(jié)束,在泰昌、天啟年間更為劇烈 地展開,“紅丸案”、“移宮案”接踵發(fā)生。梃擊案與宮內(nèi)權(quán)力之爭是否有牽連,至今未有定論,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
注:
1。 鄭貴妃
鄭貴妃,大興人。明萬歷初入宮,封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進封皇貴妃,是萬歷帝最 寵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冊立 。萬歷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jiān)參予其 事。萬歷去世后,鄭貴妃仍居乾清宮,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對乃止。后移居慈寧宮,崇禎三年(1630年)去世,葬銀泉山。
2。 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萬歷皇帝第三子,鄭貴妃所生。萬歷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鄭貴妃謀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禎時,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至河南,陷洛陽,俘福王常洵,后被殺。
3。 慈慶宮
慈慶宮在東華門內(nèi),明為皇太子東宮居所,光宗為皇太子時居此,張差梃擊皇太子案亦發(fā)生在于此。崇正十五年改慈慶宮為端本宮。清代將端本宮等改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
二、紅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愛,13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jīng)歷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 中,他孤僻、壓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縱欲,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 朱常洛即位后,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 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鄭貴妃又竭力籠絡(luò)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 為己請封皇太后和皇后之號。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后,本已虛弱的身體,不幾日更是 “圣容頓減”,“病體由是大劇”。
此時,司禮監(jiān)秉筆、掌管御藥房的原鄭貴妃宮中的內(nèi)醫(yī)崔文升入診帝疾,他本應(yīng)用培元 固本之藥,卻反用去熱通利之藥,使泰昌帝腹瀉不止,委頓不堪。崔文升的進藥引起朝 臣的驚詫。輿論認為崔文升進藥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此后鴻臚寺丞李可灼又自稱有仙丹妙藥可治帝疾,對其藥大臣們多不主張皇帝服用。泰 昌帝懼怕死亡,決計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一丸,于次日凌晨即 亡。此藥為紅色,稱“紅丸”,以鉛為主,以參茸為副,兩丸服下,本已元氣大傷的皇 上元氣提出,成為脫癥。
大臣們聯(lián)想到梃擊案以來的風波,不禁疑竇叢生,所謂“張差之棍不靈,則投以麗色之 釗;崔文升之泄不逮,則促以李可灼之丸”,這一系列事件豈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 嗎!繼泰昌帝而后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于輿論壓力,罷免未力阻李可灼進藥的內(nèi)閣首輔方從哲,將崔文升發(fā)配南京,李可灼充軍,此案草草收場。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
注:
1。 李選侍
泰昌皇帝妃嬪之一,時有二個李選侍,此為西李選侍。深受朱常洛寵愛,生皇四子,早 殤。又生皇八妹,封安東公主。天啟時封為康妃。
2。 崔文升
崔文升原為明朝萬歷皇帝鄭貴妃的內(nèi)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禮監(jiān)秉筆,掌御藥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黃藥,病益劇,不視朝。外廷諸臣攻崔是受鄭貴妃指使有異謀 。未幾,光宗服鴻臚寺丞李可灼紅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謫南京。及魏忠賢專權(quán),又召崔文升總督漕運兼管河道。崇禎即位,充孝陵凈軍。
3。 方從哲
方從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庶吉士, 屢遷國子監(jiān)祭酒。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在梃擊、紅丸、 移宮三案中,方從哲持其兩端,受到攻擊,天啟二年削發(fā)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卒 。
——————————————————————
三、移宮案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萬歷、泰昌兩帝相繼而亡,新帝即位之事關(guān)系著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guān)注的焦點。
天啟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萬歷皇帝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萬歷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雖位尊于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凌辱而致死,臨終前遺言:“我與西李(即李選侍)有仇,負恨難伸”。而朱由校從小亦受李選侍的“侮慢凌虐”,終日涕泣,形成了懼怕李選侍的軟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后,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jiān)李進忠(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
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并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極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jiān)王安負責保護。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們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的拒絕,矛盾日漸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宮登極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并傳聞還要繼續(xù)延期移出乾清宮。內(nèi)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jiān)王安在乾清宮內(nèi)力驅(qū),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nèi)的噦鸞宮。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畫餅。
李選侍雖已“移宮”,但斗爭并未結(jié)束?!耙茖m”數(shù)日,噦鸞宮失火,經(jīng)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散發(fā)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并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jīng)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圣母在天之靈。厚養(yǎng)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
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jié)束。它與萬歷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爭論的問題,史稱晚明三大疑案。
——————————————————————————
注:
1。 魏忠賢
魏忠賢(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善騎射,目不識丁。斗毆 嫖賭無惡不作。賭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閹割,萬歷十七年(1589年)入宮。熹宗即位后, 與熹宗乳母勾結(jié),漸得寵信,被任命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后又令提督東廠,稱九千歲。勾結(jié)內(nèi)外廷官員,結(jié)成閹黨,內(nèi)有五虎、十狗、四十孫等名目,“導帝為倡優(yōu)聲伎,狗馬射獵”。操持國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敗。東林黨人交章彈劾其罪惡,魏忠賢得熹宗庇護,制造“乙丑詔獄”、“丙寅詔獄”,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崇禎即位后,魏被貶謫鳳陽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驚懼自縊而死。
2。 楊漣
楊漣,字文孺,應(yīng)山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擢戶部給事中,后轉(zhuǎn)兵科右給事中。楊漣在泰昌和天啟帝即位的斗爭中及紅丸案和移宮案中支持皇帝、鞏固皇權(quán)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對魏忠賢專權(quán),天啟二年(1622年),上疏彈劾魏忠賢,列其24大罪狀。魏忠賢日謀害漣,于天啟五年(1625年)以“黨同仁異,招權(quán)納賄”罪,逮楊漣于獄,楊漣死于獄中。
3。 劉一燝
劉一燝,字季晦,南昌人。萬歷時進士,后改庶吉士,授檢討。光宗即位,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yù)機務(wù)。光宗去世,寵妃李選侍挾持皇太子于乾清宮,爭皇后位。一燝偕諸臣于乾清宮將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華殿,入居慈慶宮,并逼迫李選侍遷住噦鸞宮。朱由校登極繼承皇位,移宮一事皆賴劉一燝之功。天啟中期,魏忠賢當權(quán),逼迫劉一燝辭職。崇禎元年,復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4。 王安
王安,雄縣人,萬歷時由太監(jiān)陳炬推薦,命為皇太子伴讀。當鄭貴妃謀立己子為皇太子,皇太子處于危機之時,多由王安保護。光宗即位,擢司禮秉筆太監(jiān),并勸光宗重用東林黨人楊漣、劉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協(xié)助天啟將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住噦鸞宮。魏忠賢、客氏用事后被殺。
5。文華殿
文華殿在太和殿之左,協(xié)和門之外,明嘉靖朝以前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為皇帝講經(jīng)筵之所。清襲明制。明中期,這里是皇太子攝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劉一燝、楊漣等將皇太子從乾清宮扶至文華殿,遵其前制故。
6。 噦鸞宮
在宮中東路外,明稱一號殿,實仁壽宮,仁壽宮門內(nèi)有噦鸞宮、喈鳳宮,都是明代宮妃養(yǎng)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寧壽宮。
源流-四川鄭氏
先秦時期鄭國滅亡一支鄭姓進入四川
戰(zhàn)國時,鄭國被韓國滅掉,鄭國遺民以國為姓,散遷到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有的開始進入四川。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缺失,最早遷到四川的鄭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無法考證。但根據(jù)德陽一支鄭姓的家譜記載,他們是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中的鄭國(鄭邦,字子徒)后裔。
當時影響較大的一支鄭姓,是遷居在陳、宋之間的南里君鄭魯家族。鄭魯?shù)膬鹤余嶈ⅲ谖簢斏狭舜蠓?。鄭琚的兒子鄭無悔,是魏國的新筑大夫。鄭無悔的兒子鄭安平,最初為魏國效力,后來帶著范雎投奔秦國,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大將軍。鄭安平帶著秦軍與趙國交戰(zhàn),被困降趙,被封為武陽君。
鄭安平的兒子鄭徽,沒有跟著父親降趙,回到魏國繼續(xù)做官。鄭徽的大兒子鄭昌,最開始是秦國吳縣縣令,后來跟隨項羽起兵討秦,被封為韓王,駐守滎陽。劉邦建立漢朝后,派韓信攻打滎陽,鄭昌降漢。
還有一支是留在滎陽的鄭宙家族。韓國滅掉鄭國后,為安定鄭國遺民的民心,封鄭宙的兒子鄭據(jù)為踐土君(囂陽君)。因鄭武公的陵墓在囂山(今河南廣武山一帶),就把囂山之陽(南邊)的荒僻土地封給鄭據(jù),叫他去守祭鄭武公的陵墓。
秦漢時期西漢末年廣漢鄭躬發(fā)動起義
這一時期,中國迎來大一統(tǒng),社會較為穩(wěn)定,鄭姓家族經(jīng)過多年蓄勢后,文功武治大爆發(fā),達到鼎盛階段,進入名門望族時期,以中原為中心,向四周播遷。
鄭昌歸順劉邦后,為劉邦統(tǒng)一江山立下大功。鄭昌的孫子鄭當時,漢景帝時官任太子舍人,漢武帝時歷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nèi)史、大司農(nóng),位列九卿,被人尊稱為鄭莊。
晚年的鄭當時遭受了一次大災(zāi)難。在推舉賢士時,因聽信他人讒言而出現(xiàn)失誤,被人彈劾治罪。家人通過關(guān)系把他贖買出來,但丟了官職,成為平民。不久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間,鄭當時病故,家里沒錢,辦喪事都是靠親朋好友接濟。
進入東漢后,鄭當時的后裔鄭興,官任靖南將軍,是著名的經(jīng)學家。鄭興的兒子鄭眾,官任大司農(nóng),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維護了漢朝尊嚴,官拜中郎將。不僅如此,鄭眾還承傳父業(yè),工作之余潛心研究經(jīng)學,成為著名的經(jīng)學家。
在經(jīng)學方面,鄭興、鄭眾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鄭姓家族在東漢末年又出了一個在經(jīng)學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鄭玄。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如果能一輩子鉆研一部經(jīng)書,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鄭玄鉆研并注釋過的經(jīng)書有《易》《詩》《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尚書》等,學術(shù)貢獻令人瞠目結(jié)舌,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鄭姓有個堂號叫博經(jīng)堂,就出自鄭玄。因鄭玄在經(jīng)學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后人把經(jīng)學稱為鄭學。
西漢漢成帝鴻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廣漢(今金堂東南)人鄭躬,帶領(lǐng)60多人發(fā)動起義。他們攻打官府,釋放囚犯,搶奪武器。鄭躬自稱山君,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到到上萬人,接連攻占了4個縣,廣漢太守對此毫無辦法。
義軍以山為營,據(jù)險而守,與官兵對峙了一年時間。漢成帝大為惱怒,罷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孫寶為益州刺史,河東都尉趙護為廣漢太守,征調(diào)廣漢郡、蜀郡官兵3萬人前往鎮(zhèn)壓。官軍采用又打又拉、軟硬兼施的辦法,一方面由孫寶到義軍大營,游說鄭躬投降;另一面由趙護帶兵猛攻。一個月后,義軍被鎮(zhèn)壓,鄭躬被殺。
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名門富貴滿門無比顯赫
這一時期,鄭姓繼續(xù)顯赫。在秦漢時期鄭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礎(chǔ)上,鄭姓人以鄭當時的后裔為主干,繼續(xù)向前大力發(fā)展,使鄭姓成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國時期,跟隨孫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鄭姓大家族中的鄭札、鄭胄、鄭豐祖,成為孫吳政權(quán)的名臣。這支鄭姓中的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西晉時,出任東安太守,鎮(zhèn)守丹陽(今江蘇江寧)。
鄭庠的后代,因為做官,開始南遷。鄭庠的二兒子鄭昭當上了龍驤將軍,被封為開國侯,率兵進入福建,被福建鄭姓人奉為入閩始祖。如今,福建閩東、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夾漈系鄭姓,都是鄭昭的后裔。清朝著名的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鄭板橋),是南湖鄭氏的后裔。
在鄭當時一脈的鄭姓人中,每一代幾乎都有人在朝廷為官。后燕時,鄭豁任太子少傅,鄭豁有4個孫子:鄭濤、鄭曄、鄭簡、鄭恬。鄭濤跟隨北魏武帝西征到甘肅定居,成為西祖;鄭曄是北魏的建武將軍,被封南洋公,住在古滎陽(今河南鄭州古滎鎮(zhèn)),成為北祖;鄭簡定居京縣(今河南滎陽京襄城),成為南祖;鄭恬定居大索(今河南滎陽),成為中祖。他們是鄭姓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氏四祖”。
經(jīng)過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鄭姓發(fā)展最大,子孫官位顯赫,人丁興旺。其次是南祖鄭姓,中祖鄭姓發(fā)展到第6代時家道中落,后來又復興。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確立門閥制度。鮮卑族的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姓,為一等士族,漢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門”。由于北祖鄭曄的孫子鄭羲歷任翰林侍講學士、秘書監(jiān),在北魏很是顯貴,所以,由鄭羲代表的滎陽鄭氏光榮入選,其他三大名門望族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西昌縣令鄭回后裔當上國王
這個時期的鄭姓,是滎陽鄭姓的天下,可謂出盡了風頭,羨煞他人。
北周時期,鄭羲的后裔鄭譯,任內(nèi)史上大夫。他有個關(guān)系非常親密的同事哥們,叫楊堅。北周宣帝病死后,鄭譯極力推薦楊堅輔政。楊堅建立隋朝,沒有忘記鄭譯這個好伙伴。鄭譯成了隋朝開國元勛,官至上柱國、岐州刺史,被封為沛國公。
唐太宗時期,門閥觀念還比較濃厚。貞觀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書高士廉撰寫《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盧、鄭、王四大名門望族的基礎(chǔ)上,把李姓加進去,形成了李、崔、盧、鄭、王五大姓。五大姓堅持族望觀念,恥于與他姓為婚。
武則天時,開始推行打壓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還有別的路可走。鄭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稱,鄭姓人有著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優(yōu)勢盡顯。
從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鄭益考中狀元開始,到唐朝滅亡的200年間,鄭姓家族一共出了9個宰相、6個狀元、8個駙馬、22個進士,獲得了“鄭半朝”的美譽。另有資料顯示,唐朝不止9個鄭姓宰相,還有4個:鄭肅、鄭涯、鄭綮和鄭昌圖。
唐玄宗天寶年間,西瀘(今四川西昌)縣令叫鄭回。安史之亂時,南詔王國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鄭回被俘虜。南詔國王閣邏鳳發(fā)現(xiàn)他很有學識,委任他為王室教師。
異牟尋即位后,任命鄭回為南詔清平官(相當于宰相)。鄭回積極推進南詔漢化,主張仿效唐朝,促使南詔與唐朝恢復雙邊友好關(guān)系。794年,異牟尋對唐朝派來的使臣發(fā)誓,南詔全部部落從此“歸附漢朝(唐朝)”。
鄭回死后,他的兒子及后裔世代成為南詔的清平官。鄭回的第七世孫鄭買嗣,在897年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鄭買嗣干脆滅掉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統(tǒng)治著今云南及四川、貴州的大部分地區(qū),鄭姓人首次當上了國王。好景不長,大長和國只傳了3代人,就因內(nèi)亂亡國,僅存26年。
唐高宗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奉命進入福建鎮(zhèn)守被困,陳敏、陳敷率領(lǐng)中州58姓軍校入閩相救。其幕僚中有個叫鄭時中的人,后來留在福建,后世子孫眾多。
唐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當時的宰相鄭畋的三兒子鄭可遠,被挾裹其中,舉族相隨,擔任別將。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殘被遺散,只得就地定居,現(xiàn)在福建長汀、龍巖、武平、上杭等地的鄭姓,大多是遺散鄭姓人的后裔。
后來,鄭可遠帶著族人在武榮州(今福建晉江)屯墾。再后來,鄭可遠辭官先是隱居在福建吳田,后移到姜蓮,改名為鳳山。鄭可遠的曾孫鄭懋告老還鄉(xiāng)后住在大鵬山之陽,所以這支鄭姓又叫鵬翔(陽)鄭氏。明朝末年,臺灣的鄭家軍曾兩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鄭姓人隨軍去了臺灣,后來定居在臺灣淡水、漳化、竹塹、羅漢門等地。
在鄭姓的宰相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鄭畋。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鄭畋任鳳翔節(jié)度使。黃巢義軍攻入長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鄭畋招集散兵,抵抗義軍。后來,部將李昌言發(fā)動兵變,把鄭畋趕走,唐僖宗讓鄭畋到成都去主持軍務(wù)。唐僖宗回到長安后,鄭畋因被排擠,沒有跟著回去,而是到時任彭州刺史的大兒子鄭凝績那里養(yǎng)老,結(jié)束仕途生涯。
宋元時期成都人鄭少微有文采名氣大
宋元時期,鄭姓仍在以前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時編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現(xiàn)在以人口多少為標準,而是按當時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從第一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鄭姓在當時的歷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時,鄭姓大約有75萬人,人口總數(shù)位居第20位,福建是鄭姓第一大省,占鄭姓總?cè)丝诘乃姆种?,大約有18.75萬人。鄭姓人口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蘇、廣東、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較少。
在兩宋期間,鄭姓名人和家族不斷冒出來。特別是浙江永嘉(今溫州)的鄭姓人,相繼出了鄭伯熊、鄭伯英、鄭伯莫、鄭伯海、鄭伯謙等而名揚天下。南宋初年,他們的學問曾被稱為正統(tǒng)學派,也就是鄭氏景望學派,又叫永嘉學派。
在學術(shù)貢獻上,南宋的鄭樵是一個猛人。鄭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長期住在夾漈山,世稱夾漈先生。他出身書香門第,最愛的事是看書,想盡各種辦法看書,立志要讀盡古今書籍、精通《六經(jīng)》和諸子百家學術(shù)。金兵攻進北宋都城后,把圖書館里的書都搶走了。鄭樵決定以布衣學者的身份,為南宋朝廷寫一部集天下圖書為一書的鴻篇巨制《通史》。
他從30歲左右開始寫《通史》,冒著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到54歲那年,寫出了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鄭樵一生的著述多達84種,大部分都不見了,現(xiàn)在只有《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來。
北宋時,成都人鄭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進士。鄭少微富有文采,由此很有名氣。政和年間,曾任德陽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遺失,《全宋詞》里收錄有《鷓鴣天》《朝天子》兩首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