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李淵為什么起兵反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說到李淵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李淵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物,對于李淵而言,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而對于唐朝老百姓而言,他是英雄,我們都知道在唐朝之前是隋朝,而李淵最開始的時候也是隋朝的一位大將,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做出的貢獻也還是有很多的,當時的李淵為什么起兵反隋?李淵為什么敢這樣做?到底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爆發(fā)了席卷全國的大起義。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李淵率軍攻下了首都大興城(唐朝更名為長安)。六個月后,他在那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唐朝。
李淵本是隋朝重臣,曾深得隋朝兩代皇帝的信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最終決定起兵反隋的呢?
《新唐書》中對李淵太原起兵作出的解釋是:“高祖留守太原,領(lǐng)晉陽宮監(jiān),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jiān),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fā)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zhí)世民送官,已而許之”。這段話的大體意思就是說,李淵之子李世民和李淵手下裴寂一同合謀,讓李淵觸犯隋朝律法,進而逼迫李淵不得不起兵反隋。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未必。
早在公元614年的時候,民間已廣泛流傳著一句八個字的民謠:“李氏當興,繼起為王”。這句民謠在當時幾乎是家喻戶曉。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隋末群雄之一)就堅信這句話中的李氏是指他本人。李淵也因自己的姓氏而遭到隋煬帝的猜疑。
到了公元615年,隋煬帝身邊的一位術(shù)士警告皇帝說,有一李姓者不久當為天子。這個警告更是讓隋煬帝寢食難安。于是他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嚴密排查姓李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其行為有異常,可以立即處決。結(jié)果,許多姓李的人都莫名其妙就遭到了迫害,其中包括了隋朝高級將領(lǐng)李渾。
眼看形勢越來越惡劣,李淵心里自然明白自己的處境。他之所以暫時沒事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勢力強大,隋煬帝暫時不敢動他而已。但同時也說明他才是隋煬帝心中最大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隋朝當時已非常明顯處于日暮西山的境地,百姓們都希望這個腐朽的王朝盡快完蛋。而李淵卻處于很有利的地位:一是他的家世和人望都無可挑剔;二是他擁有一支非常強大、裝備精良的軍隊;三是他所控制的地區(qū)在戰(zhàn)略地位上有明顯優(yōu)勢,如果他從太原起兵,可以很方便地對大興城和東都洛陽發(fā)動進攻;四是民謠中“李氏當興,繼起為王”這句話已經(jīng)深入人心,李淵如果起兵,能夠迅速贏得民心。
此外,在隋唐時期,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對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當時的人普遍認為忠于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要遠高于忠于一家一姓的王朝。所以李淵如果選擇起兵,在道義上不會受到什么指責,反而會被許多人認為是替天行道。
由于擁有了這么多有利條件,再加上身邊謀士和將領(lǐng)們的游說。李淵最終決定于公元617年五月在太原起兵,向京師進發(fā)。《新唐書》、《舊唐書》中把李淵起兵的主要功勞都歸到李世民身上,其實這個結(jié)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8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