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武雙全,也討伐過董卓賊人,為何人們稱其梟雄而不是英雄呢,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曹操原名吉利,小名叫阿瞞。人們因為自己對曹操的主觀感受,常稱呼他小名,這是不恰當的。
曹操生在宦官家庭,他是位高權重的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孫。曹操的父親是曹騰養(yǎng)子,個人品質也絕非等閑之輩可比。曹操在這種優(yōu)異特別的家族里成長,大人們十分疼愛他。他自幼便機警敏銳,能夠隨機應變適應環(huán)境。但是因為不熱心學業(yè),不修品行而一直被許多人輕視。
少數稱贊曹孟德的人中許劭對他評價最高,認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而南陽許劭以擅長看人出名。
曹操對軍事存在極高的興趣,長期鉆研兵法抄寫軍事書籍,并練習武藝。作為東漢時期揚名天下的軍事、書法和文學家,還是魏國的領導人,可以說曹操非常之優(yōu)秀。
曹孟德死后追謚(shi)號魏武帝,他真的是否配得上"武"字?或者問,他是否應該被改稱為英雄呢?
丑化是封建統治需要?
曹操因為自身能力和家族關系在漢朝廷任職效力,因為辦事強硬不講情面惹了小人,被罷職回鄉(xiāng)。后又重新被任用。之前的時候,竇武將軍和大臣陳蕃制裁宦官計劃失敗,反為宦官所害。曹操因不滿直言上書為竇武等人說話。曹操說,竇武是正直的人,竇武被迫害,奸邪之徒踏破朝廷,忠良賢能避之蕉嶺。
雖然上書言語誠摯動人卻沒有被采納。過后,曹操又進諫好幾次,但改變甚微,東漢一天比一天破敗腐朽,曹孟德心中明白,漢室末路已然。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命漢朝丞相,時不時兼并討伐。古代文人沿襲君臣倫理,所以不符合史學家的價值觀,得不到認同就會被唾棄。同時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暗中將曹操塑造成一個梟雄的形象。反觀一直舉著興復漢室大旗的劉備則被渲染為正義的化身。
原著不一定是史實。
曹操狡詐多疑的人設,和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緊密關聯。
因為大多數人只是看過二次甚至三次藝術加工過濾的電視劇電影,就認定曹操的品行,再加上史學家一貫的評價,人們的觀點得到了認同,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再把自己的片面思考教給下一代,如此循環(huán)。而且要知道,羅貫中寫作時一方面有自己的個人情感在其中,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主要基于民間故事,所以原著本身就和真實的曹操有所出入。在創(chuàng)作背景的角度,古代文人著書大多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對準時局含沙射影。
羅貫中起初是張士誠的手下,張士誠被朱元璋誅殺后,羅貫中也失意回鄉(xiāng)隱居去了。羅貫中認為朱元璋即便貴為國君但狡猾狠毒,自己的領導張士誠雖官職和地位不高卻待人很好,于是著作的人物暗喻,其中曹操等于自己瞧不起的朱元璋,劉備等于昔日的張士誠。
所以說,原著不一定是史實,甚至于和史實相距甚遠,關聯不大。
我們在判斷一件事物的時候盡量要全面。知識有限就虛心學習不要妄自地進行評論。及時讓錯誤的思想停止傳播是一項偉大的工作。
曹操的為人也許的確存在不足,但是他的功績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我們要以客觀或者盡量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不要上來就先入為主,而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思考的余地。
毫不猶豫地回答:英雄,真英雄!
為什么要這樣認為呢,咱們來看一看曹操的生平和偉績。
第一,匡扶漢室。
自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以來,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群雄四起,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為國平亂的旗號,搶占地盤,擴大割據勢力。漢朝皇室已經失去了控制國家的權力,淪為傀儡。先是董卓、后又李傕、郭汜等挾持漢獻帝。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到洛陽,重修宮殿,恢復皇權,才使?jié)h獻帝脫離流離失所被挾持的局面。盡管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起碼恢復了皇室的尊嚴和表面上的權力。
第二,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
盡管歷史上把這段歷史籠統地叫三國,但是事實上在曹丕稱帝之前,這段歷史都屬于東漢。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前,是兗州刺史,屬于臣子,迎奉獻帝之后受賜節(jié)鉞,盡管權力遮天,但任然是臣。曹操的軍隊也就漢室的軍隊。后來的討伐袁紹、張繡、劉表、劉備、孫權、馬騰、張魯等,都是在恢復漢室的領地和統治,是中央對割據的討伐。
第三、加強統治,發(fā)展經濟。
東漢末年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戰(zhàn)爭四起,瘟疫蔓延。人們流離失所,田地拋荒,哀鴻遍野。人口銳減,從五千多萬人口,銳減到一千萬左右。形成了“千里無雞鳴”的悲慘荒涼的景象。曹操積極實行屯田制,發(fā)展恢復經濟,恢復人口。制定了保護農田的制度。曹操先后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yè)生產。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使得在曹魏統治下的中原地區(qū),成了全國經濟最發(fā)達,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
第四、大膽選拔人才,用人唯才是舉。
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曹操到底是梟雄還是英雄?這是一個千古爭論的話題。陳琳曾在討伐曹操的檄文中稱曹操是梟雄。
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梁,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
那何為梟雄何為英雄呢?這二者又有何區(qū)別呢?
梟,是一種兇猛的鳥,鳥是飛的,因而無道。梟雄一般是用來指驍悍的人,這種人有野心并且很強橫,但其又是雄才。 英雄,指一個人不僅僅有雄才,同時他是一個講道義的人,也就是說他具備高尚的品質。 那英雄和梟雄也何區(qū)別呢?其實二者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品質方面,顧名思義英雄的品質要求明顯要高于梟雄,英雄更講道義,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梟雄就不講道義,只是梟雄不容易像英雄那樣為道義所掣肘,不為道義所束縛,在某種程度上為了達到目的,而摒棄道義。
曹操年輕的時候為官,
整頓吏治,不畏權貴,剛正不阿,關愛百姓,
此時的曹操可以稱得上是少年英雄。
后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此時的曹操便有了點兒梟雄的意思,特別是徐州屠城一舉確實是他人生的一大污點,一直為人所詬病。拋開這些有污點的事不講,曹操做的都是英雄事,統一北方,北擊烏桓,唯才是舉,獎勵耕種。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大家都說
亂世出英雄,其實更多的是梟雄
,在爾虞我詐的亂世,又真的有幾個人能做到講道義。所以說,英雄也好梟雄也罷,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為一代豪杰就要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曹操之所以爭議大,無非是爭議他是正還是邪。有的人認為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是奸臣,有的人認為曹操乃當世英豪,人格魅力四射,是英雄。連莎士比亞都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利波特”,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怎么說,曹操都是中國璀璨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曹操的梟雄形象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關鍵時期當在宋朝。
與曹操同時代的人,對其的評價還不錯,連諸葛亮也稱贊他“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許劭說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可能是《異同雜語》中“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句的最初版本。
也有罵曹操的,劉備就沒少罵,但那是政敵,立場不同,劉備罵曹操是漢賊,無可厚非。
從《三國志》開始,曹操的形象一直很正面,《武帝紀》評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跟梟雄二字絲毫不沾邊。其中零星寫到曹操的心計和殘忍,著墨不多。
當時有關魏國歷史的史書有七部,均已亡佚,裴松之的注中引用了王沈《魏書》片段,可見對曹操的評價,說道:“故每戰(zhàn)必克,軍無幸勝”,高度評價了他的軍事才能,也跟梟雄扯不上關系。
西晉陸機有《吊魏武帝文》,對曹操的褒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連曹操自己承認的“小忿怒,大過失”到了陸機那里都成了“達人之言”。
《后漢書》中沒有曹操的傳,原因是這是南朝宋追述前朝歷史,南朝承晉,晉承曹魏,那么究竟是將曹操放在哪里呢?放在傳里,不合適,畢竟是魏太祖武皇帝,放在紀里,他又不是后漢正朔,所以陳曄回避了這個問題。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搜集各類書籍二百一十余種,其中《異同雜語》、《漢晉春秋》等書對曹操評價不高,對其負面行為著墨較多,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魏書》、《魏略》等書對其是絕對正面評價。
張華、劉勰、鐘嶸等文藝家對曹操在養(yǎng)生、技藝、才學等方面的評價也都很高。唐詩中偶有罵他的,無非好色、篡權、猜詐之類,還沒定性為梟雄。
到這里,曹操的形象還基本正面。但宋朝開始就不一樣了,根源在于王朝更替的合法性問題,也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德運論問題。
北宋初年,朝野中曾展開宋為水德還是火德的大討論,最后火德論占了上風,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就是炎宋生于木德的后周,這樣一直順推上去,在晉朝就出現了問題。
晉奉曹魏為正朔,因為晉繼承了曹魏的江山,是相生而非相克。若宋奉晉為正朔,那同樣是火德的東漢就不是正朔了。
關于這個問題,朝野中又展開了討論,最終決定將曹操定性為漢賊,否定晉,這樣隋火生唐土,后梁繼唐土,后晉、后漢、后周再一路相克,后周的木生宋朝的火,就說得通了。
當然也有不同意見,比如司馬光就認為曹操是從群盜手中奪得江山,不是奪了漢室江山,所以不能算作漢賊。
但人物評價的大趨勢已定,加上此時各類民間文藝作品的渲染,曹操的形象就越加負面,最終成了“一代梟雄?!?/p>
三國時期曹魏君主曹操被稱為一代梟雄,那么“一代梟雄”這個稱呼又是為什么而來?他體現了曹操什么特質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曹操的梟雄稱號絕不算一個特別好的詞語。如果我們稱呼一個人非常英明神武的話,我們會盡量用一些正面的詞來稱呼他,而“梟雄”的話一方面又是說曹操非常有雄心壯志,另一方面就是說他為了達成這一些東西,可以犧牲很多。
曹操曾經說過“寧愿我負天下人,不要讓天下人負我”就很好體現了他的性格特征。這一句話充分說明了曹操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手段的人。說好聽一點是果敢,有勇有謀,說不好聽一點,就是自私自利,只顧著自己的前途。所以曹操在成就他的霸業(yè)中,耍了非常多的手段,得罪了許多的人。
雖然也有非常許多人都是誠心誠意對待他,但是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一言不合就背叛了他曾經的朋友,曾經的上級領導。另一方面就是曹操為了立威,為了讓自己更加安全,就編了一個“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喜歡殺人”的故事。用這個故事來恐嚇那一些想要行刺他的刺客。
如果僅僅編一個故事還好,但是他不僅僅是編故事來恐嚇那一些想要行刺他的刺客,他為了讓這個故事更加的可信,竟活生生地殺死了他最親密的一個警衛(wèi)員。以此來讓其他人相信他做夢的時候殺人這一件事是真的。由此可見,曹操真的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友情,不顧親情的大梟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8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