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宋朝真的積貧積弱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其實在大家的眼里,中國古代那些王朝最弱的恐怕就是宋朝了吧,那么宋朝到底真的又弱又貧困嗎?其實根據(jù)目前的研究以及各種古籍和當時考證的依據(jù)來看,宋朝并不是一個特別弱的國家。至少貧困這個上面是需要一定的更正的。為什么我們說宋朝貧困呢?其實主要是說在仁宗時期的虧空導致以后整個宋朝都十分的貧困。
貧困和國家的錢少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雖然當時仁宗造成的虧空特別大,但是不管是國家的財富還是地方的財富,通過后期的變法,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了。也就是說不再是整個國家和地方都沒有錢,所以貧困應該算是夸張的一個說法,但是錢少卻是事實。雖然當時通過變法,已經(jīng)彌補了一部分虧空,但是在南宋之后,國家的財政問題依然是入不敷出的。許多地方的稅收根本都收不上來,因為百姓的沒有錢,國家也沒有錢。所以那個時候國家錢少,確實是真正的,但是遠遠達不到貧困這種地步。
而從黎明百姓的生活條件上來說,在宋朝的百姓生活得并不是有多么的艱難。雖然窮了一點,但是不管在哪個王朝社會,最底層的百姓都是很窮的。但是在宋朝最底層的百姓呢,跟之前的朝代相比不管是身份地位還是謀生手段各種各樣的政策和福利都比之前強了很多倍。而宋朝對于底層的百姓也是十分的看重,不管是幫助百姓的制度還是天災人禍的補救手段都是很高明的。不說前朝就是后朝的元明清的都無法企及。而宋朝中一些中流砥柱的家產(chǎn)還是很多的,而且人數(shù)也比較多。所以應該正確的看待宋朝錢少的問題,其實主要是一個平均化的結果。
而關于宋朝弱的說法,其實關于宋朝弱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一下。為什么現(xiàn)在在我們的眼里,宋朝特別的弱呢,其實有兩層方面。第一個原因就是說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體制比較弱,還有一個就是行軍打仗的能力不行。其實說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體制弱,我是不贊同宋朝的經(jīng)濟科技技術發(fā)展水平有當代的文藝復興的苗頭。
也就是說,他比之前是強很多,甚至后頭的明朝和清朝也是不能比擬的。而關于打仗的說法,我認為宋朝打仗能力也不是特別的弱,為什么現(xiàn)在總有人說他們是慫包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戰(zhàn)爭是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主動出擊,一種是被動防御。而宋朝在主動出擊的戰(zhàn)爭上基本上都是失敗,很少有成功的時候,但是在被動防御呢,卻抵抗的不俗。也就是說他行軍打仗的能力,并沒有我想象我們想象的那么弱。
那么我們后輩人說宋朝弱的原因到底是因為什么呢?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策略比較的腐敗,而一些重要的戰(zhàn)略決定,總是會出現(xiàn)不可逆轉的錯誤,所以就產(chǎn)生了不能打仗的假象。而在和平年代的時候,宋朝我不喜歡打仗,不喜歡動武,除非是進了家門了之后才會奮起抵抗,在許多時候都是扮演著一個弱者的角色,割地賠款的。而第三個就是上面說軍事能力在抵抗的時候是能體現(xiàn)的,但是不管他軍事能力強不強。他都已經(jīng)被人打到家門口了,這也就代表他的軍隊弱。
總結:其實宋朝出現(xiàn)以上這些假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怕武將掌權,所以依派文官掌權。而當時的選舉制度發(fā)生變化,武官掙軍工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且募兵制也是為了讓人們養(yǎng)加糊口的,當兵就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并沒有得軍功的激勵。所以當時的軍隊只能頑強抵抗不能主動出擊。這也就導致了宋朝被后人輕視。
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基本上都是與漢唐的「強」相比。的確,宋朝曾經(jīng)向游牧民族政權稱臣納貢,且兩度亡國,三百多年歷史中經(jīng)受了正統(tǒng)王朝中少有的屈辱。
弱宋”的形象在近代中國又重新開始熱起來,原因就是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與宋朝所處的國際形勢是非常相似的,加上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的熱賣,各種賠款可不在少數(shù),說明宋朝不差錢,很有錢,跟北方國家打仗,逢戰(zhàn)必輸。戰(zhàn)爭失敗引起連鎖反應,割地賠款,屈辱求和,邊境百姓遭殃,人民負擔加重,作戰(zhàn)時皇帝居中遙控或者御駕親征,剝奪在外作戰(zhàn)主將的軍事指揮權,同時出兵前繪制陣圖賜予將領,在外作戰(zhàn)的將領不得借口根據(jù)戰(zhàn)況隨意更改。
第一,宋王朝數(shù)次與遼,金,西夏交戰(zhàn)敗多勝少,不斷簽訂各種賠付大量金銀,布肙的條約。第二,王安石變法在史書和教科書中大寫特寫的的強調(diào)扭轉“積貧積弱”的宗旨。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像宋那樣面對一波又一波強悍北方民族攻擊,倘若宋朝的國防軍事真的一無可取,那么南宋就不可能與蒙古硬抗四十八年。中興北伐,失敗。孝宗北伐,失敗。開禧北伐,失敗。聯(lián)蒙滅金,失敗。除了宋太祖時期與敵國互有拉鋸,其他只要是重大戰(zhàn)役,居然沒有一次獲得軍事上的勝利,統(tǒng)統(tǒng)的都失敗了??赡苡械挠泄贌o職,那么這些人等就是吃國家俸祿而已,這就造成了財政支出加大。那么冗官造成的就是政府官員太多,管理職能,行政效率低下,而且還會埋沒真正的人才。
《水滸傳》中主角是梁山好漢,他們行俠仗義,替天行道。梁山一百單八將,個個身懷絕技,既有能打的將領,又有慣偷的梁上君子,既有會算,還有會跑的,等等,這或許就是小說的精彩之處。但《水滸傳》中卻有一個爭議人物,文武都不行,最后卻成了“帶頭大哥”,他究竟有何能耐被眾人認可呢?
女人成就宋江這個爭議人物就是宋江,宋江上梁山挺晚,卻很得人心,最后成為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宋江能成為“帶頭大哥”,靠的就是上梁山前的好名聲。宋江是鄆城且的押司,官不大,但結交了天下豪杰,而且誰有困難,他能及時幫助,便得了“及時雨”的好名聲。就靠著接濟兄弟,關鍵時候幫一幫,雖然身為宋朝公務員,卻是一個能玩得轉的人物。用現(xiàn)在話講“黑白通吃”。
宋江最后上梁山,是因為兩件事,一件是殺了小妾閻惜嬌,二是“潯陽樓上題反詩”,這兩件事逼他上了梁山。但從事件來看,是閻惜嬌成就了宋江。在梁山好漢中,不殺個人,或者不干些反朝廷的事,自稱梁山好漢都臉紅。宋江殺閻惜嬌也是被逼無奈,也正是這種無奈,讓梁山兄弟們看到一個血性的宋江。盧俊義上山后,武松極力要求宋江當老大,兩人交情并不深,卻都殺過女人。
宋江殺閻惜嬌之前沒殺過任何人,他還想在押司之位上繼續(xù)升遷,但宋江一不小心露出與梁山聯(lián)系證據(jù),這可是“通匪”罪名。而閻惜嬌卻想敲詐一下宋江,但通匪之事可不是小事,宋江不得不殺死閻惜嬌,卻又被閻婆看到,因此扭送他去見官,此時宋江沒再下手。要換作別人,可能殺閻婆也屬正常,但在宋江心里,他當大官,光宗耀祖的心還沒有滅。殺閻惜嬌在他眼里保是失手。
不過閻惜嬌這一鬧,卻成就了宋江,只是宋江沒有感覺到。在別人眼里,宋江是一個老實人,也是一個幫助人,講義氣的兄弟,希望他能去梁山當老大,都以為宋江殺了人,一定能上梁山,但宋江的心根本沒在梁山。
當老大不忘朝朝廷宋江最后上梁山,當了“帶頭大哥”,梁山好漢看來,宋江一定帶領眾兄弟一起反朝廷,可誰曾想,宋江心里卻想招安。
從力量上看,宋江招安也有可取之處,畢竟梁山人少,想與大宋王朝的官軍斗,遲早會被滅亡,莫不如受招安,讓朝廷封個官,也能光宗耀祖。如果這樣想,宋江就是為了眾兄弟謀福利。
宋江真這樣想的嗎?從《水滸傳》中,我們會看到,宋江有這樣一面,但在有些兄弟的阻止下,宋江依然沒有打消他當朝廷命官的理想,這或許也摻雜他內(nèi)心想法。
從宋江經(jīng)歷的事件來看,宋江始終不是一個堅定反宋朝之人,而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影響很深的人:當官,當朝廷大官,是他一生的追求。任何一個階段都能找到宋江的這一內(nèi)心反映。
宋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經(jīng)濟達到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頂峰~遠遠超越了漢唐,明清二代也僅僅重復這宋朝的狀況而沒有超越。
一、杯灑釋兵權。節(jié)度使強權導致唐代滅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都封為節(jié)度使,但太祖的節(jié)度使是官位虛職,意思是只拿錢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讓這些手握兵權、從戰(zhàn)爭中殺出來的優(yōu)秀將領,徹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輕的、資歷淺的上來。在開國之初,面對強敵時就削弱了戰(zhàn)斗力,這不能不說是很遺憾了。
當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這一點。但他仍這樣飾處心積慮地安排,自有他的考慮。唐代在最鼎盛的時候,積軍、政、財權如一身的節(jié)度使起兵造反,這就是長達十年的安史之亂,之后,五代十國,更是造反紛紛,短短幾十年,武將們造反稱帝的人實在太多了,中國殘破不堪。
這樣血的教訓,宋太祖以溫和的辦法,杯灑釋兵權,將節(jié)度使變成一個虛職,消除了那些功勛們作亂的可能,這又是當時時代不能不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設驅密院為軍事最高機關,管部隊調(diào)動;設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將領由皇帝臨時指定;徹底分權,兵不知將,將不識兵,自然戰(zhàn)斗力就大為減弱;好處,將領們想造反是難上加難。
三、募兵制。發(fā)生天災時,擇災民、罪犯等為兵,一直到60歲才退役。簡單試想一下,在部隊當30-40年兵,不說身體原因,精神狀態(tài)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兵能打仗嗎?當做不能,那怎么辦,就只有不斷募兵。倒仁宗時,部隊由開國之初二十萬到了一百二十萬,軍費開支占朝庭收入幾達六分之五。這就是“冗兵”問題。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視讀書人的??婆e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還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職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么辦?朝庭養(yǎng)起來。宋朝官和職分開,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錢,比如節(jié)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職權,就象現(xiàn)在的職稱一樣。只有差遣,才有職權,比如知xx州等,職位有限,當官的人多,到神宗時,十個官里可能就有七八個官只拿錢不做事。
好處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過得很滋潤,宋朝又有祖訓,不能殺士大夫,所以也過得很自由,導致文化空前發(fā)達,甚至有幾項了不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軍、縣,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換,所以說還是中央的官,只是臨時負責地方,就象現(xiàn)在的“掛職”,如果算上路途的時間,三年實在是太等了;以府為例,臨時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轉運使等管行政、刑法、財政等,中央集中幾乎所有的稅收,實現(xiàn)分權,互相監(jiān)督,其它制度大體都是以分權為本。
這樣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別是地方政府虛弱,外敵入侵時,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處當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云十六州在遼國的手上,開封之北全是平原,遼國鐵騎幾日就可殺到黃河邊,宋朝無地利。遼國隨時開打,主動權在遼國,這就是為什么宋朝在軍事上占優(yōu)時還是簽下了“潭淵之盟”,每年進貢50萬。
七、無馬。我國只有河套地區(qū)和熱河、東北、工蒙一帶適合養(yǎng)馬,這三處地方都淪落敵手,所以宋朝騎兵少且弱,基本沒有進攻能力。
八 無錢。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財政收入,加上戰(zhàn)事常有,駐守部隊一年一換防區(qū),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沒有錢。
九。王安石變法。變法不以說不先進,王安石不能說沒有能力,變法后,國庫確實增加了許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國家,窮了人民。司馬光說多好,錢是一定的,國庫增加了,老百姓就沒有錢了。確實有道理,當時的生產(chǎn)條件,短時間可能通過拓展生產(chǎn),加快流通來增加財富,因此,一定意義上講,生產(chǎn)總值是一定的,當然就是國家富了,人民就窮了。
十、重文抑武。
還有很多原因,打字太慢,不說了。
結果就是,以童貫(有本事的太監(jiān)將領呵)領兵20萬,進攻被金國打得抱頭鼠竄的遼國,遼國拚湊了二萬部隊,打得宋軍20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遼國的都城被金國打下以后,宋朝又想沾一點便宜,派遣十五萬禁軍,遼國怕了,前來求和,宋朝當然不答應了。遼國沒辦法,又拚湊了一萬部隊應戰(zhàn),結果又打得宋軍大敗,宋軍只好求金國來幫忙,金國三下五除二就消滅了遼軍,并且有一個另處的收獲,原來心目中的天朝上國是一只紙考老虎呵,好,我就打這一頭肥豬,非常輕松地干掉了北宋。
宋朝是積貧積弱的,同時又是文化昌盛的。
在傳統(tǒng)觀點中,宋朝卻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郭教授認為產(chǎn)生這種觀點的原因主要有在于:第一是“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和外患國勢的影響,宋朝缺乏漢唐時期強盛的對外擴張氣勢,對內(nèi)嚴格防范卻疏于外防,又加上長期處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的侵犯之下,而不得不采取和議措施來換取短暫的安定;第二,“上行下行”階段說的影響“下行”階段,使得人們在較長時間內(nèi)一直誤以為宋朝是貧弱不堪的。
郭教授在指出傳統(tǒng)觀點產(chǎn)生原因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就綜合國力而言,宋朝雖然算不上中國古代最強盛的國家,但卻是中國古代史上文明最昌盛、最輝煌的時期。對于這一觀點,郭教授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物質文明角度來看,宋朝較前代有了重大進步:農(nóng)業(yè)單產(chǎn)量和土地利用率都有所提高;手工業(yè)中的冶金業(yè)和紡織業(yè)發(fā)達,出現(xiàn)了“煤鐵革命”,并且還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商業(yè)上,出現(xiàn)了“商業(yè)革命”和“金融革命”,產(chǎn)生了最早的紙幣;科技上,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中有三項是在宋代發(fā)明或得以改進的。
從精神文明角度來看,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更加思辯化、哲理化,出現(xiàn)了大批哲學家和理學家;教育更加發(fā)達,而且教育的平民化進一步加強;產(chǎn)生于民間的詞逐漸雅化,并產(chǎn)生了大批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在完成由“下里巴人”向“陽春白雪”演變過程的同時,也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史山的地位;史學的發(fā)展更加興盛,出現(xiàn)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一批史學家和以《資治通鑒》為代表的史學巨著,同時還首創(chuàng)了編年體史書體例;繪畫和書法的審美觀念逐漸發(fā)生變化,由唐朝時期的“尚法”轉為“尚神”;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形式話本出現(xiàn),并開了明清白話小說發(fā)展的先河。
從制度文明角度來看,宋朝是制度建設成熟的時期,政治運作更加文明化、理性化,更加重視以文治國,厚待文人,保護進言;宰相權力資源分化,無文臣、武將、后妃、外戚、宦官擅權專政。
宋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朝代:它被認為積貧積弱卻在強敵環(huán)拱之下維持了三百余年,甚至在歷史上最強悍的蒙古鐵騎面前也有諸多出色的表現(xiàn);在那個時代產(chǎn)生了歷史上最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科學家,以至有歷史學家將其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但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沒有產(chǎn)生類似西方“文藝復興”的效果;它的開國君主制定了最開明的政策: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但在這個朝代發(fā)生了歷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冤案:冤殺岳飛;這個朝代之前的時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個朝代之后的時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恥辱的朝代,以至許多人認為它應該對后來的恥辱負責;它是一個讓本民族的人備感恥辱,但卻讓外民族的人備感羨慕和贊譽的朝代……正因為種種的撲朔迷離,所以人們對它的評價也最南轅北轍:明朝以后的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對它持批評態(tài)度,但王夫之認為它“郁郁乎文哉”,并且北宋的前中期都是可以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媲美的“治世”;陳寅恪認為“華夏文明歷數(shù)千載演進,盛極于趙宋之世,其后勢衰,終必復振?!编噺V銘認為“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絕后的?!倍鴩H上的漢學界則對宋朝的評價更是超越了漢唐:“東方的文藝復興”、“最偉大的時代”、“最令人激動的時代”。
其實,研究宋朝不僅可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而且有助于理解元朝以后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以及探索今天的民族復興之路。
宋朝的國策: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選擇什么樣的人才來治理天下?這是每一個奪取天下以后的開國君主面臨的首要問題。古代的思想家們總結了各種人才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了“唯才是舉”“唯賢是舉”的用人策略,告戒統(tǒng)治者要以“才”“賢”為標準選拔人才治理天下,但古代的政治體制是皇權至上,所以碰上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夠舉用賢才治理天下。(即便是英明的君主,也有因為過分信任宗室而給國家?guī)淼渷y,如漢高祖劉邦因為大封宗室而導致“吳楚七國之亂”)但如果碰上一個昏君,則各種小人會乘機占據(jù)高位。而宦官、外戚、后妃、宗室因為離皇帝近,所以往往更容易竊取高位,專政擅權。而軍人則因為有實力,往往也容易割據(jù)一方,禍亂國家。
在漢朝、唐朝的時代,既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盛世,但更有極為黑暗的時代,宦官、外戚、后妃、宗室、武臣各種勢力禍亂一時,給政權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皇權的統(tǒng)治。
宋朝的開國君主宋太祖、宋太宗在深刻地反思了前朝的教訓之后,作出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決策,并將這決策上升為國策。
宋太祖、宋太宗為了保證士大夫的“共治”地位,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密立誓碑。宋太祖曾在宮中立碑:“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狈駝t,將遭天譴。這條誓言奇跡般地被宋朝歷代帝王所遵守。這條誓言的意義在于為士大夫參政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和安全的保證,所以宋朝的士大夫自覺意識高漲,參政意識特別強。同時宋朝的大臣也是最敢于管事的:他們敢于公開抵制掌握實權的皇太后的非分行為,敢于管理宮中的一切事物,甚至敢于抵制皇帝的不合理的要求。這樣,杜絕了各種其他勢力插手政治的可能。
二、尊崇士大夫。宋朝采取了各種措施尊崇士大夫以及加強他們的自豪感。例如讓宰相上朝時站在親王的前面,在東華門外“唱狀元”,在啟蒙書中開宗明義地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狈N種措施使得士大夫們在其他各種皇親國戚面前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例如劉太后專政時曾想以美差拉攏高級官員,但這些官員大都保持了一種清高的姿態(tài),主動地和劉太后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三、兩宋大多數(shù)帝王主動地抑制了皇親國戚干政的欲望。
由于種種合理的措施的施行,使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決策落到了實處。
宋朝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對兩宋三百多年的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理解這一國策,是理解宋朝政治的一把鑰匙。
士大夫的階級本性
要分析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的意義,必須分析士大夫這個階層的本性。
士大夫是經(jīng)過正當?shù)某绦驈牡讓舆x拔上來的精英人物,這個特點使得他們這個階層具有如下特點:
一、他們受過系統(tǒng)的良好的教育,忠君思想濃厚。在中國歷史上,有外戚、女主、武臣、宦官、宗室纂位,但卻沒有士大夫纂位。
二、他們對王室感恩戴德。因為他們原來在社會的底層,能進入朝廷完全靠王室的提拔,因而他們自然對王室感恩戴德。
三、他們來自底層,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背景,一旦朝廷將他們罷官,影響力就急劇消失,沒有尾大不掉之虞。
四、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治理能力。
宋朝的政治:君子政治
古代能夠對國家產(chǎn)生影響的政治力量群體依次有:士大夫、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從個體來講,每一個群體里面都有正直之人,也都有奸佞之人。但從群體來講,士大夫群體 在歷史上起的作用絕大多數(shù)是正面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起的作用絕大多數(shù)是負面的。個中原因是因為士大夫是經(jīng)過正當?shù)某绦驈牡讓舆x拔上來的精英人物,無論是素質還是氣節(jié)、品德都還是比較強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都是依靠裙帶關系登上歷史舞臺的,雖然其中也有優(yōu)秀的人才,但就總體而言,素質低下,品德敗壞,無氣節(jié)可言,同時他們自恃有皇帝撐腰,所以往往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其中尤其是宦官,生理殘缺而導致心理陰暗,所以宦官專權往往是最黑暗的時代。而武臣則因為掌握著軍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導致藩鎮(zhèn)割據(jù)。
而在宋朝,各種曾經(jīng)在歷史上風光一時的政治勢力如宦官、武臣、外戚、后妃、宗室都已經(jīng)風光不再,只剩下士大夫勢力一枝獨秀,加之宋太祖有不殺士大夫的誓碑,所以使得政治斗爭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血腥氣,所以就總體而言,宋朝的政治是君子政治,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清明時期。
雖然說宋朝的士大夫中也有小人,但從總體上說,小人的勢力很難壓住君子的正氣,在北宋一朝尤其如此,而南宋即使在如秦檜專權之時,也有正直之士對他進行抨擊,所獲之罪也最多就是流放嶺南。并且即使是專權的權臣,其囂張程度也遠比不上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的權臣可以手握生殺予奪之大權,更不象明朝的太監(jiān)竟然能罰滿朝文武下跪。
而至于宋朝政治家的君子風度,例子則不勝枚舉,如范仲淹多次激烈抨擊呂夷簡,但呂夷簡仍然提拔范仲淹;而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的政爭更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爭論,不夾雜著私利,所以雖然激烈但卻充滿君子之風。這樣的例子翻開宋史隨處可見。
宋儒氣象:先憂后樂
宋朝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后,士大夫進入了歷史的黃金時期??梢哉f,歷史發(fā)展到宋朝,中國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才真正成為現(xiàn)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社會見慣不怪的現(xiàn)象。
因為朝廷的信任,也因為士大夫的階級本性,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們呈現(xiàn)出一種與以往朝代士大夫截然不同的精神風貌。
以往朝代的精神風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宋朝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則變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一種高度的責任感關注著天下蒼生的福址和朝廷的安寧。而作為王室來說,當然欣賞這種對朝廷的感恩戴德之后的忠勇奮發(fā),所以也不斷地提拔和獎勵這種精神。
所以在宋朝,士大夫對王室的認同感最強。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關注著王室的穩(wěn)定和安寧,對纂位的行為甚至哪怕是企圖都不能容忍。正因為如此,在金國滅掉北宋以后,并無特殊才能和功績的趙構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而被脅迫纂位的張邦昌雖然能得到皇帝的原諒,但卻為輿論所不容,所以最后仍被處死。在南宋雖然出了很多權臣,但沒有權臣的勢力強大到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不管什么時候,皇帝都是最高統(tǒng)治者。南宋被蒙古所滅之后,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一大批朝臣仍在為復興宋室而努力,這是?朝的大臣又是最大膽的,他們敢于公開抵制皇帝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李沆將真宗要求進封皇妃的詔書當著宦官的面燒毀,包拯多次要求仁宗收回對愛妃伯父的任命,御史鞠永公開說如果劉后敢任命錢惟演為相,他就在朝廷上撕毀詔書,南宋寧宗時朝臣常常激憤于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9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項羽為什么不重用韓信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