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兵入關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吳三桂在請兵信里提出,清軍從中協,西協入京,這其實也是多爾袞之前制定過的入關路線,雖然從中協,西協入京比從山海關來說更耽誤時間,但是清軍之所以舍近求遠是因為中協西協防御力相對薄弱,東協的山海關雖然是入關最近的通道,但卻是清軍始終無法攻破的關城。
那么吳三桂為什么要讓清軍走中協西協繞遠呢?其實吳三桂是有目的的,而且他的目的很明顯,他不愿意和清軍正面接觸,說白了,他就是不想讓清軍直接從山海關進入北京。
因為山海關是吳三桂的大本營,萬一清軍入關以后把山海關給奪走了,那吳三桂就沒有地方可以落腳了,這樣對于吳三桂來講是非常危險。雖然吳三桂提出的路線與多爾袞之前想的路線不謀而合,但是從中協,西協入京繞遠道必然耽誤時間,而從山海關入京就會剩下很多時間,在打仗的時候相差一天,事情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考過后的多爾袞最終做出了出乎意料的決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個正確決定。他放棄了從中協,西協這兩條道入京的計劃,改走山海關,因為在這里多爾袞感覺到時間對于勝負來說有多重要。
不僅僅是這樣,你吳三桂很聰明,那狡猾的跟狐貍似的,我也不能完全輕信你啊,所以我得防著你點,我非得要從山海關入京,不僅這樣可以探一探吳三桂的虛實,而且還為之后清軍迅速入主中原做出了鋪墊。
四天后,清軍抵達連山驛城時,多爾袞接到了吳三桂的第二封告急求援信,這個時候已經離開京師的李自成軍隊已經經過了永平,逼近山海關,此時的吳三桂已經走投無路,在請兵信中請求清軍直入山海關。
多爾袞看到吳三桂的第二封信時,也意識到了吳三桂是在危險之中,所以多爾袞加快了行軍速度,一晝夜就走了二百余里,緊趕慢趕終于趕到了山海關。
剛到山海關就得知吳三桂已經和李自成大戰(zhàn)了一整天了,多爾袞非常清楚還好我沒走西協,中協這樣浪費時間的路,這次直奔山海關簡直是太正確了,這樣的決定不僅讓他為清軍入京奪取了寶貴的先機,而且還占領了與吳三桂之間的主動權。
也就是因為這個決定,讓清軍成功入關,迅速統(tǒng)一中國。
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借清軍而消滅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或使兩者兩敗俱傷,更有向多爾袞要求立明朝太子(明思宗的兒子朱慈烺)為皇帝。當時并沒有投降之意,只是后來的局勢發(fā)展導致身不由己,不應影響他做為愛國英雄的地位
也有人認為,在動蕩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于他和他家族的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jiān)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
一、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原本對李自成給的招降條件很滿意,本有意歸降大順。但就在要付諸于行動的節(jié)骨眼上,京城傳來消息,他在北京的家被掃了。
原來革命軍攻入京城后,采取了對前明官員“追贓大行動”,他家也沒能幸免,不但家產被抄,父親吳襄被關入死牢,連他的寵姬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副將劉宗敏霸占了。抄家、辱父、霸妻,吳三桂一怒之下,徹底和李自成決裂了,轉頭清朝,并借助清軍勢力來攻打李自成,以血心頭之恨。
二、吳三桂柔情一動為盟友
洪承疇、祖大壽等明將投降清朝后,都得到了愛惜人才的皇太極的重用。而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又和洪承疇是好朋友,他們投降后對吳三桂不遺余地勸說,讓其砰然心動。當李自成攻下北京后,進退無路的吳三桂最終沒能過“親情關”和“友情關”,選擇了歸順清朝。
三、吳三桂雄心一亮為前程
吳三桂是個政治眼光很敏銳的人,他通過仔細觀察分析認為,李自成盡管建立了大順政權,并占據了北京,但他們小農思想嚴重,缺乏大局觀念。
而且義軍的紀律及作風不嚴謹,存在嚴重缺陷,前景堪憂。而清朝軍事力量強大,紀律嚴明,統(tǒng)帥也英明、果敢,是一只具有很大上升空間的潛力股。權衡利弊,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最終,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軍。
擴展資料: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滴踉辏?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辏?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后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吳三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