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無南宋,金兵稱其“爺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1126年春、冬兩季,金兵先后兩次大舉入侵南宋,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作為宋朝使者,兩次前往金營求和。第一次,趙構在金軍營中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沉著勇敢,金軍統(tǒng)帥質疑他的親王身份,讓宋廷另外派人來談判(實際就是當人質),趙構僥幸走脫;第二次,趙構奉詔趕往金營求和,途中路過河北磁州,遇到了磁州知府宗澤。
抗金名將宗澤
宗澤多謀善斷,把當前形勢給趙構做了分析,斷定金國亡宋之心已生,議和只是迷惑人的把戲,力勸趙構不要再前往金營。趙構接受了宗澤的意見,沒有再前往金營,而是留在了河北。宗澤此舉,為大宋王朝留下了寶貴的傳承香火。不久后,“靖康之變”發(fā)生,宋徽宗、宋欽宗及其一大群皇室子弟、后宮嬪妃、文武大臣、侍從工匠被金兵擄往北地,康王趙構成了皇室子弟中的“漏網(wǎng)之魚”,得以登基稱帝、建立南宋。從這件事情上說,宗澤對趙構有“救駕”之功,沒有宗澤,就不會有趙構為首帝的南宋。
宗澤是進士出身,在縣尉、知縣、通判等崗位上歷練20多年,政績卓著,百姓稱頌。同時,面對北宋強敵環(huán)伺的嚴峻形勢,他認真研讀兵書戰(zhàn)策,成為一名“胸藏百萬兵”的儒將。宗澤任磁州知府時已是68歲高齡,他一到任就組織軍民整修戰(zhàn)備,儲備軍糧,做好防守準備。在他的帶領下,磁州軍民打退了數(shù)千金軍鐵騎的進攻,取得了宋軍在河北戰(zhàn)場的首勝。
1126年十一月,金兵再次兵臨開封城下,宋欽宗向在河北的趙構求援,趙構此時已是河北兵馬大元帥。但他畏敵怯戰(zhàn)、猶豫不決,執(zhí)意不聽宗澤火速救援京師的建議,開封不久失守。宗澤再次要求出兵救援,趙構只得撥出一部分軍隊交給他,讓其率部沖破金兵重圍,挺進開封救援,宋金兩軍由此開始了一場面對面的遭遇戰(zhàn)。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金軍鐵騎的野戰(zhàn)戰(zhàn)力是非常強悍的。但宗澤不畏強敵,縝密部署,進軍途中與金兵連打13仗,屢戰(zhàn)屢勝,接連攻克南華、衛(wèi)南、韋城,距離開封城已不遠。宋軍一般不跟金軍正面野戰(zhàn),更多的是守城打防御戰(zhàn),這種進攻仗能取得13連勝簡直就是個奇跡。但宗澤畢竟是孤軍深入,兵力有限,而趙構擁兵觀望,沒有給予后續(xù)支援,導致宗澤后戰(zhàn)乏力,難以沖破金兵對開封的重重包圍。
宗澤鏖戰(zhàn)疆場
后來,金軍礙于天氣、朝廷內(nèi)斗等各方面因素,主動撤離開封北歸。此時北宋已亡,南宋建立,宋高宗趙構任命宗澤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宗澤率軍進占開封后,整頓治安,平抑物價,疏通航運,發(fā)展生產(chǎn),在較短時間內(nèi)使開封重現(xiàn)京師繁華。同時,重建防務,收攏各地宋軍,建立起了以開封城為中心的縱深防御體系。岳飛就是此時投奔到宗澤賬下的,后來成長為南宋的抗金名將。
金國想一舉摧毀剛剛建立的南宋朝廷。1127年十二月初,金軍三路南下,大將粘罕一路直逼開封。宗澤調(diào)兵遣將,在開封近郊設伏,大敗金軍,宋軍乘勝追擊,收復了延津、胙城、河陰等地,一直追到滑州。來年二月,粘罕率軍卷土重來,宗澤再次予以痛擊,打得金兵魂飛膽喪,他們對宗澤又害怕,又欽佩,都稱其為“宗爺爺”!
此戰(zhàn)后,金兵不敢再向開封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南宋王朝得到喘息之機。宗澤在鞏固防務的同時,制訂了北伐計劃,并先后24次上書宋高宗趙構,請他“回鑾”開封,主持北伐大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乞回鑾二十四疏”。但趙構只想逃離中原這塊戰(zhàn)火之地,一個勁地往南逃,最終偏安到了“香風吹得人醉”的臨安。面對宗澤的24次上書,趙構甚至懷疑宗澤“擁兵自重”、有所圖謀,完全辜負了宗澤殺敵報國、重整山河的一片赤誠之心。
一片苦心難被體諒、一腔壯志難以施展,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疽,病勢沉重。1128年七月十二日,宗澤處于彌留之際,他念念不忘北伐,最后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離世,享年70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0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